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考验刘备 刘备表现出的哪些品质打动了诸葛亮?

时间:2007-02-02

此时,孙权占地利,且继承父兄的基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

提示:本文共有 19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十多年间,天下各路诸侯的政治形势已十分明朗,尤其是南方的孙权集团和北方的曹操集团。此时,孙权占“地利”,且继承父兄的基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曹操占“天时”,统一了北方,实力最为雄厚。

在曹、吴两个强势政治集团招揽人才之际,诸葛亮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登上政治舞台。可是为什么他在二十七岁以前一直隐居隆中不肯出山呢?“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诸葛亮的《待时歌》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他有所选择。由此可见,诸葛亮绝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良臣择主而事”的观念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诸葛亮剧照

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意中人”?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可谓是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三顾茅庐”是小说中的华章精彩,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刘备来说,体现了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而对诸葛亮来说,则是他对刘备的考验,考验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通过诸葛亮的考验,刘备表现出如下品质:

诚心

刘备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三顾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诸葛亮“无礼”的情形下,刘备对诸葛亮显示出了极大的尊重与诚意。

当时,刘备四十七岁,以仁义著称,天下皆知;而诸葛亮二十七岁,躬耕南阳,默默无闻。两个人在年龄、地位、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悬殊。这份诚心确实是令诸葛亮感动的。

诸葛亮剧照

仁心

在地方为政时,刘备已经留下了与百姓秋毫无犯的仁义美名。对此,博闻多识的诸葛亮应该早有耳闻。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对刘备的“仁心”有了近距离的感受。当诸葛亮拒绝随同刘备出山时,刘备“泪湿衣襟”,说出了“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样的肺腑之言。

正是刘备对天下苍生的这份诚挚情感,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正统文人,士人政治家,诸葛亮选择什么样的主公来辅佐,必定有他的道德标准。而刘备的“仁心”恰恰符合他的道德标准。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也就是选择了道德,选择了正道,选择了追求的正义事业。

诸葛亮剧照

雄心

在小说第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独具慧眼,看出了落魄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和曹操一样,诸葛亮也是慧眼独具。他清楚地知道刘备之所以不辞劳苦,三顾茅庐的终极原因就是他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也只有在雄心勃勃的刘备这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选择刘备,事实证明完全是明智的,二人确立了亲密和谐的君臣关系。但事情具有两面性,正如司马徽所言,诸葛亮虽然得到了明君,但是“不得其时”,所谓“不得其时”,就是指天时不利,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意味着诸葛亮最终想实现他恢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政治理想,其难度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剧照

不单单是司马徽有这样的预测,诸葛亮的几位好友也同样有。他们认为诸葛亮出山是逆天而动,注定会奔波辛劳。确实如此,从现实处境来看,刘备将寡兵微,东奔西走,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从长远目标来看,天时不利,他想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诸葛亮选择刘备,从不利的方面来说,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与“天时”抗争的道路,一条很可能劳而无功一败涂地的道路。旁观者对“天时”看得一清二楚,诸葛亮会不会是“当局者迷”呢?并非如此。

诸葛亮剧照

第三十六回,当徐庶向诸葛亮推荐刘备时,他并不看好刘备,认为跟随刘备就是去做“享祭之牺牲”,即无辜的牺牲品。既然诸葛亮知道“天时”不利,为何还要义无反顾地跟随刘备出山?表面看来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实现他所追求的正义事业,他“虽知天命,必尽人事,欲伸大义于天下耳”。诸葛亮知道“天命”不利,但是为了伸张正义之事,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士人肩负的使命责任。

再有,诸葛亮笃信“事在人为”,他相信自己的智慧与谋略,“天时”不利未必注定会失败。在第三十七回诸葛亮对刘备谈论天下大势时,他认为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除了“天时”,“人谋”也至关重要。因此,“天时”不利,诸葛亮绝对不会“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谋”的作用,化“不利”为“有利”。

诸葛亮剧照

值得商榷的是,在诸葛亮选择刘备这件事情上,大多数观点认为体现了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笔者认为,更准确的应该是“知其有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因为,它体现了诸葛亮自信乐观务实吃苦的精神。正是依靠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诸葛亮积极谋划,四处奔走,最终辅佐势孤力薄的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目标。

可以说,从出山到辅佐刘备蜀中称帝(207-221),十四个年头,就是诸葛亮“知其可为而努力为之”的奋斗史、成功史。如果说,诸葛亮出山前身为隐士,选择有为,体现了他积极入世的精神。那么选择刘备,就是将儒家的这种“入世”精神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选择正义事业,选择逆流而上,选择奋发有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考验刘备 刘备表现出的哪些品质打动了诸葛亮?”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刘备进位汉中王 为何劝进表上 诸葛亮关羽的名字没有排在最前面

刘备进位汉中王 为何劝进表上 诸葛亮关羽的名字没有排在最前面

刘备,许靖,刘璋,称王,马超,曹操,关羽,庞羲,诸葛亮,劝进表,代表,天下,程序,举动,三国志,世家,名士,汉献帝,汉中王,劝进,旧臣,汉中,益州,虚名,刘巴,这些人,众望所归,事业,公侯,势力

2016-03-0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三顾茅庐真的是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诚意?

三顾茅庐真的是诸葛亮在考验刘备的诚意?

诸葛亮,刘备,诸葛,司马徽,徐母,傲气,诚意,三顾茅庐,曹操,母亲,可以看出,所打动,建功立业,刘备之,其才,刘皇叔,华可,姜子牙,孔明,张良,崔州平,才让,管仲,葛亮,诸葛草庐,后诸,三国演义,一生,主人公,三顾

2017-11-30 #故事阅读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 真的只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刘备,诸葛亮,曹操,状态,大才,诸葛,考验,军阀,刘表,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先生,天命,感情投资,结果,行为,说客,身份,追求者,无立足之地,审时度势,位皇叔,刘璋,文智,智圣,袁绍,一段时间,三国演义,三顾,后世

2009-02-13 #长篇故事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借此考验刘备吗?其实他是为刘备着想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借此考验刘备吗?其实他是为刘备着想

刘备,人才,诸葛亮,时候,刘表,曹操,不一样,地方,典故,实力,最后一次,跟他说,这么做,三顾茅庐,上官,关羽,刘关,梦晨,季如风,张三,木兮,在为,大家好,好朋友,去世了,三顾,人们,事情,传闻中,依据

2016-06-19 #故事阅读

三国359:诸葛亮为刘备招募三千人 亲自训练 战力如何有待考验

三国359:诸葛亮为刘备招募三千人 亲自训练 战力如何有待考验

刘备,诸葛亮,刘表,刘琦,新野,主意,江夏,帽子,曹兵,主公,事情,尾巴,好意,少将,教练,敌人,板起面孔,民兵,牦牛,牛毛,编结,空闲,百姓,阵法,为什么这样,不几天,三千人,他自己,告诉他,办法来

2015-12-03 #小故事

刘备会不会在帐后安排一个刀斧手来考验诸葛亮的忠诚?

刘备会不会在帐后安排一个刀斧手来考验诸葛亮的忠诚?

刘备,诸葛亮,荆州,政权,诸葛,外族,益州,蜀汉,孙策,萧何,刀斧手,关系网,外地人,遗孤,管理,周瑜,张昭,葛亮,赵云,临死前,忠心,山东人,性格,托孤,本地人,水平,豪强,不信任,关羽,刘备之

2015-11-07 #经典故事

赤壁之战后 刘备为什么不把荆襄九郡的大权还给刘表之子刘琦?

赤壁之战后 刘备为什么不把荆襄九郡的大权还给刘表之子刘琦?

刘备,荆襄,九郡,荆州,刘表,曹操,刘琦,东吴,地盘,周瑜,诸葛亮,都知道,主人,大权,曹仁,子刘琦,跳板,诸葛,刘备为,刘备谋,子刘琮,安理,孙权,程普,鲁肃,操纵者,赤壁大战,充好,傀儡,兵马

2018-10-19 #短篇故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 曹操向汉献帝引荐表奏刘备?是什么目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 曹操向汉献帝引荐表奏刘备?是什么目的?

刘备,曹操,意图,吕布,皇叔,汉献帝,86版,又不想,招摇撞骗,中山靖王,罗贯中,天子,三国演义,一生,原著,任务,事件,全身而退,势力,名义,呼来喝去,图片,徐州,意志,效力,时间,朝廷,电视剧,猛将,爱才

2008-01-30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