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跌落神坛”前的科举制 是盛唐人才选拔的“杀手锏”

时间:2007-02-03

特别是在封建官员以及相应人才的选拔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提示:本文共有 34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中古时期才逐渐出现,并且逐步风靡封建王朝社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于中古以后中国封建王朝历史的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封建官员以及相应人才的选拔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甚至到了宋朝建立之后,这种通过科举选拔封建人才的方式已经垄断了当时封建中央政府选拔人才的渠道,而这一垄断现象一经出现,就存在长达千年之久,这是难以想象的。

科举制度在现在人看来,的确充满了选拔人才的弊端,不仅仅是因为其考核的内容十分有限,基本上拘囿于儒家的那一套治国安邦、等级有序的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之中。

换句话说,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不论是在备考阶段还是在步入考场之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封建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儒家思想作为开始范围,绝不允许肆意发挥。

因此这些科举学子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已经愈发僵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科举阅卷

意识形态僵化前,科举制度意义重大延续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固然弊端丛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其对于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科举制肇建之初,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尚没有形成一套僵化的考课体系,因此在当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分子。

他们有许多人都成为了一代名相、文学家、诗人等等,这对于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隋朝》载:"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科举制虽然在隋炀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考试体系,但是由于隋朝盛极而衰,科举制真正发挥其选拔人才的作用还是在唐朝时期。

不过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在前期中选拔人才的作用还不是非常突出,因为中古时期的门阀士族的残留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唐朝前期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思想就基本上还是被门阀士族的后人所垄断。

直到高宗、武后时期,统治集团开始大力推广科举制度,注重打压士族,扶持寒门势力,由此科举制才逐渐成为了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风流举子

唐朝时期的教育系统:官学、私学

有唐一代,中央政府还是非常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由于中古时期逐渐崛起,并且最终成为新王朝的统治集团的关陇政治军事集团不断发展。

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力量到了隋唐时期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社会依然处于一个士族封建社会政治当中。

因此,贵族、官僚以及勋贵等群体在唐朝前期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因此统治者也制定了适应这种贵族政治的教育体系。

唐朝设置的中央官学基本上是为皇室子弟、贵族子弟、功臣子弟以及高级官员子弟进行教育服务的,因此对于一般官僚,以及中下层社会的平民家庭子弟几乎是没有机会享受到这种官学教育的。

一般来说,唐朝政府对于官学也进行了细致分科,如相继设置了国子学、太学等六个学科,其教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写作、朗诵、算术、书法等方面。

州县私学

唐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国民教育与此同时在唐朝的官学系统中还有弘文馆和崇文馆两个教学管理机构,这是设置与宫内的教学机构。

由此唐朝官学方面的基本教育机构框架便形成了,中央官学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一般都是由当朝或者前朝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进行授课,他们在官学系统中一般担任博士,同时还有相应的助教、学士等等。

《旧唐书》载:"俄又請青苗地頭取百文資課以供費同。舊例,兩京國子監生二千餘人,弘文館、崇文館、崇玄館學生,皆廩飼之。十五載,上都失守,此事絕。"

在私学系统中,唐朝统治者也是非常重视的,这相比较于之前历朝统治集团来说是有着明显进步的。唐朝中央政府在地方各州县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州学、县学,甚至一直延续到了里学,这可是唐朝基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了。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政府还是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也展现了唐朝政府对于知识人才,特别是治国理政人才的渴望。

唐太宗

科举的主要形式: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只是处于一个初步建立的阶段,虽然设定了分科取士,但是在科举考试及其制度方面的建设依然十分不完善。

而且再加上隋朝国祚短命,紧接着就迎来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和封建军阀割据的时代,因此科举制度在初期阶段几乎并没有引发封建统治者的绝对重视和建设。

唐朝建立之后,在逐渐完成了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完成全国统一之后,唐朝逐渐开始对于封建王朝的社会教育方面的管理和建设。

科举制在此时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唐朝前期对于科举制度的应用虽然还不是十分透彻,但是毕竟也是在摸索中前进,使得科举制度逐渐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科举备考

制度成为唐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纵观整个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按照举办形式、考核者的身份以及相关的考试内容等方面,可以将科举制度分为常举和制举两个部分。

这两种科举考试虽然都属于科举考试体系之内的方式,但是在实际上的举办和考试原则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常举,顾名思义就是科举制的普遍形式,这是科举制有着时间规定和严格制度规定的考试形式。

因此常举也是唐朝进行科举选拔知识人才的主要途径,常举主要分为八科,我们最为熟悉不过的应该就是明经和进士了。

考试内容上,主要以帖经、诗赋以及时务策为主,从唐朝时期来说,考中进士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明清。

因为进士重点考察的是学子的独立创作能力,特别是对于诗赋的考察,这才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诗赋十分发达的时代。

《文献通考》载:"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雖位極人臣,而不由進士者,終不爲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张榜

科举考试的独特考试:制举和武举

作为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对于考察参与科举考试学子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因此这也成为了唐朝统治者为封建政府选拔治国理政,主要知识人才和官员的重要考试形式。

但是除了常举之外,唐朝的科举考试还有两项比较特殊的考试类型,即制举和武举,武举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教科书上一般都讲到过,就是武则天时期设立的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

《旧唐书》载:"一人掌貢舉及請之事。凡貢舉,每歲孟春,亦與計偕。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舉。凡科之優劣,勳獲之等級,皆審其實而受敍焉。"

武举在唐朝时期虽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武则天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就是因为当时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出现了变动,他们开始不断威胁唐朝的边防安全。

因此国家对于军事人才,特别是能够经营边防、领兵作战的军事将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因此武则天便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设立了武举这一考试科目。

科举现场

制举与武举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与补充制举同样也是科举考试中特殊的一种考试类型,制举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一般来说是按照皇帝对于某些方面人才的急需才开展的一门选拔专业人才的考试。

因此,制举考试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变动性,选拔的人数也是不定量的,常见的制举科目主要有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等等。

制举与武举共同弥补了常举考试中所带给科举考试体系的不完善之处,通过对于制举和武举的设立,使得唐朝政府能够选拔更多专业型人才,而且还是大量有着基本经验的人才。

他们被选入之后,能够很快进入到统治集团当中效力,保证唐朝的统治集团能够保持新鲜血液的流动。

王维

评价

科举制度虽然诞生于隋朝,但是其真正发迹并且展现出了强大的选拔人才功能作用的却是在唐朝时期。

而在唐朝前期由于门阀士族残余力量依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统治地位和社会威望,因此科举制度这种面向社会中下层进行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也进行的非常艰难。

直到高宗,武则天时期,由于封建中央政府开始严厉压制门阀士族对于唐朝封建政治的垄断,使得大量的力量涌入到统治集团当中,科举制度这才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了前弱后强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出了唐朝时期内部士庶力量的消长问题。

科举制度作为中古时期极具影响力和变革意义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为之后的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尽管科举体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缺点。

特别是在考试内容上一直拘囿于儒家思想,但是毕竟培养出来的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承认的。

封建王朝在唐朝时期能够逐步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唐朝统治者重视教育的政策和态度是分不开的。

科举制度对于唐朝内部的士庶之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唐朝统治者是为了能够利用科举制度扶持势力压制原来的士族力量,到了最后却成为了士族力量不断利用科举制维护自己家族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庶族利用科举制能够进入到唐朝封建统治集团的途径也更为开放,因此使得唐朝中央政府吸收了大量的社会人才,并且依据他们的专业素养投入到封建各部门当中,这有效打破了门阀士族力量对于封建政治的垄断。参考文献:《旧唐书》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跌落神坛”前的科举制 是盛唐人才选拔的“杀手锏””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科举制在隋唐的发展 人才得到提升 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科举制在隋唐的发展 人才得到提升 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科举制,考试,官员,国家,人才,朝代,平民,形式,皇帝,隋炀帝,隋唐时期,历史,统治者,所在,时期,方式,考生,进步,官吏制度,非常多,中才,唐太宗,宋元明,隋文帝,官制,制度,全国,主考官,中将,中国

2010-06-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 除了用来选拔人才 还有这三大用途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 除了用来选拔人才 还有这三大用途

铭文,黄易,为政以德,拓本,翁方纲,阮元,论语·为政,考试,乾隆,公盈,子曰,王昶,沈树镛,王力,王宁,钱大昕,齐明,金粉世界,科举制,个人,一夜之间,中国,办法,人才,中正,中央,依据,什物,传统,作者

2016-01-29 #长篇故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术动态: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术动态: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制度,科举制,知识阶层,影响,进步,选举制度,关系,官僚政治,官僚,文化,盛唐,科举,起源,发展,急剧变化,而且也,进士科,何忠礼,任爽,刘海峰,肇兴,陈寅恪,隋文帝,扩大了,世纪,世族,专制,中国,历代,中指

2020-09-06 #短篇故事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

科举制,科举制度,考试,人才,影响,进士,门第,发展,九品中正制,官吏,国家,士族,子弟,知识分子,读书人,地主,进士科,真才实学,原则,官员,寒门,权力,科举考试,门阀,魏晋,上品,下品,制度,仕途,作用

2020-09-06 #短篇故事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

科目,来源,题型,时期,材料,读图,官员,科举制度,科举考试,读书人,官制,科举制,考试,真才实学,汕头市,前代,取士,皇帝,题下,影响,分析,奖励,不正确,选拔人才,于唐初,唐玄宗,唐太宗,唐高宗,少进,武则天

2020-09-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科举制“高考”让唐朝强盛 让寒门学生努力读书 改变家庭命运

科举制“高考”让唐朝强盛 让寒门学生努力读书 改变家庭命运

高考制度,制度,人才,进士,寒门,选拔人才,历史,地方,学识,时候,瑕疵,通道,高考状元,教育,考试,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亚于,徐孟南,次大,次比,白居易,隋炀帝,在过,和家,塔下,我国,人生,一生,上品

2007-10-02 #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

历史故事——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

制度,公元,科举,察举,科举制度,状元,科举制,刘春霖,隋文帝,隋炀帝,选拔人才,人才,官员,孝廉,小楷,德行,汉武帝,董仲舒,万年县,中国,举人,九品中正,养士,办法,区别,官吏,大业,天下,学业,对策

2020-04-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历史故事——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

历史故事——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

制度,公元,科举,察举,科举制度,状元,科举制,刘春霖,隋文帝,隋炀帝,选拔人才,人才,官员,孝廉,小楷,德行,汉武帝,董仲舒,万年县,中国,举人,九品中正,养士,办法,区别,官吏,大业,天下,学业,对策

2020-04-24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