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送别!著名温籍作家叶永烈逝世 他和家乡有很多故事

时间:2007-04-17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

提示:本文共有 21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记者从上海作协获悉,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叶永烈做客《开讲啦》

叶永烈:我家三口写温州模式

转瞬之间,改革开放已经40春秋。2018年4月13日,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卢剑平及金辉、郑朴先生来访,为《我与温州模式》一书约稿。

叶永烈在温州图书馆讲座。

儿时的叶永烈与父亲在铁井栏自家门口。

我重点采访温州模式的三个不同的典型——苍南龙港的农民城、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和乐清柳市的电器市场。

叶永烈夫妇(右二、右一)回到母校——温州瓦市小学。

那时候从温州去苍南龙港镇,交通甚为不便。要乘坐汽车经瓯海、瑞安、平阳,乘坐渡船渡过飞云江、鳌江两条江,才到达龙港镇。龙港镇令我耳目一新,因为这座新城是由一幢幢整齐的三、四层新楼组成,有点像美国的联排别墅。这些新楼底层开商铺,二、三、四层住家,这些新楼不是政府出资盖的,而是由四乡的“万元户”们自己出钱按照统一模式建造的。我两度从温州前往龙港,采访了龙港镇长陈定模。他向我讲述了这座“农民城”的历程。

经瓯江大桥,我专程到永嘉县桥头镇采访纽扣市场。那是一个眼花缭乱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温州的起飞,温州民营资本最初的积累,就来自小商品。纽扣就是小商品,而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为一大批温州民营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一温州模式后来被发扬光大,才有今天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城。

汽车驶过楠溪大桥,经过乐清白象,我到柳市采访电器市场。父亲是乐清人,我曾经多次随父亲到过乐清白象、柳市。那里原本是出产香糕、泥蚶、炊虾(虾皮)、鱼鲞的地方,怎么忽然摇身一变,成了名闻遐迩的电器市场?这简直是颠覆性的。然而出现在我的眼前的种种电器,表明了柳市的“华丽转身”。生产电器毕竟不像生产小商品那样简单,这表明温州的民营经济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柳市的蜕变、巨变,意味着温州人不再局限于小商品小打小闹。

采访了龙港的农民城、桥头的纽扣市场和柳市的电器市场,使我对于温州模式有了深刻的印象。我意识到,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大转折之后,中国大地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而温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毕竟是温州人,我在温州有着广泛的人脉。我拜访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我的表姐夫施振声,父亲叶志超好友杨玉生医生的儿子、温州市科协副主席杨学德,我也拜访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作家金江,我的亲戚、作家马允伦,老作家马骅,铁井栏医生、父亲友人邵尧夫,父亲的学生戈鲁阳(作家戈悟觉之父)、金伯龙等等。通过他们,了解改革中的温州的潮头潮尾,了解他们对于温州模式的种种看法。

我还第一次拜访了住在龙港的恩师、作家杨奔。我11岁时向《浙南日报》(《温州日报》的前身)投稿,就落在副刊编辑杨奔老师手中,他把我的这首小诗发表了,使我深受鼓舞。

有趣的是,夫人杨蕙芬已经17年没有回到温州,25年没有回到家乡平阳张家堡(后来划归苍南),这次温州之行使她感触良多。平日教作文而很少写“作文”的她拿起了笔,写出散文《人老而屋新》。

写完之后,她说:“投给《平阳报》吧!也许,县里的小报会登我的文章。”

“不,寄给《平阳报》不行——你的文章写的是平阳的情况,给了《平阳报》,岂不成了往森林里运木头!”我建议她投给上海的《新民晚报》,因为这家报纸的副刊“夜光杯”常常刊登外地见闻之类的文章。

“《新民晚报》?!”她吃了一惊,连连摇头说不行,因为那是当时发行量达150万份的报纸呀。

忽然,她来了个180度转弯,说道:“对啦,你认得《新民晚报》的许多编辑,你替我写张‘介绍信’!”这一回,我连连摇头:“凭‘介绍信’,就是文章登了,也没意思!写文章要靠真本事。文章写得好,报社就会登的——你要相信编辑是公正的。”

她对我的话将信将疑,说道:“试试看吧!反正我是无名小卒,无所谓!”

她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只说明自己是上海某中学的教师,通讯处也是写某中学,完全跟我无关。信封上写《新民晚报》编辑部收。她把稿件塞进邮筒时,是1987年2月4日中午。

没有想到,《新民晚报》在2月17日便发表了她的《人老而屋新》,这使她激动不已。

真是无巧不成书,也就在2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专栏里,醒目地刊登了我长子叶舟的文章《我看改革中的温州人》。

来源:温州都市报综合澎湃新闻、温州日报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送别!著名温籍作家叶永烈逝世 他和家乡有很多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共克时艰 一万八千公里外的温籍华侨抗“疫”故事

共克时艰 一万八千公里外的温籍华侨抗“疫”故事

里约,巴西,物资,口罩,疫情,温州,爱心捐助,圣保罗,国航,祖国,航班,距离,王珍,医疗,侨胞,家乡,时间,托运费,经历,温籍,医用口罩,外甥媳妇,代理商,华侨,外科,小时,总领馆,成员,电话,记者

2019-11-30 #经典故事

纪念|作为传记作家叶永烈 抢救式还原历史真相

纪念|作为传记作家叶永烈 抢救式还原历史真相

叶永烈,叶老,创作,陈思,名人传记,叶永,刊物,新闻,上海,文章,周海滨,人物,传记,作家,先生,作者,历史,文字,时代,王道,稿子,编辑,唐德刚,陈家忠,陈杰,中国当代,传记作家,四人帮,回忆说,中发

2013-01-10 #经典故事

名家荐书温籍舞蹈家殷硕分享读书故事 八旬前辈说:活到老学到老 还有三分没学到

名家荐书温籍舞蹈家殷硕分享读书故事 八旬前辈说:活到老学到老 还有三分没学到

殷硕,故事,艺术,国宝,文学史,国家宝藏,是一本,这本书,传统,名家,文艺工作者,文化底蕴,时代,艺术作品,定位,生活,每一幅,叶锋,吕逸涛,太累,温籍,海英,王国平,王永,舞蹈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文学,于家乡,好伙伴,新时代

2020-08-07 #经典故事

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曾是《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

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曾是《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

叶永烈,创作,协会,教授,科学,电影,科幻小说,纪实文学,一级作家,叶杨,傅雷,傅聪,梁实秋,王润,萧勇,胡乔木,陈云,马思聪,常务理事,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国科协,北京大学,新华社,著名作家,享年,一家,上海,中国科,世界,中国

2018-08-08 #长篇故事

痛心!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难忘《十万个为什么》……

痛心!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难忘《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高士其,先生,化学,著名作家,分册,版本,照片,科学,第一版,王知,小灵通漫游未来,小学五年级,一代人,一家,作品,伊林,小品,日报,浙南,蓝色,高中,创作,一路走好,一本书,我的母亲,这本书,叶永,张崇基

2008-06-06 #经典故事

著名作家叶永烈病逝 享年80岁 曾撰写《十万个为什么》三分之一内容

著名作家叶永烈病逝 享年80岁 曾撰写《十万个为什么》三分之一内容

叶永烈,创作,十万个为什么,纪实文学,上海,化学,分册,档案,科幻小说,作者,一家,小说,三部曲,世界,作家,作品,发行量,手机,文学,科学,转型,出版社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代青,代科,出生于,叶永,曹燕,李俐,毛泽

2011-04-16 #故事阅读

依稀故园梦!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祖籍乐清 小时候我们看着他的作品长大

依稀故园梦!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 祖籍乐清 小时候我们看着他的作品长大

叶永烈,记者,创作,乐清,作品,档案,纪实文学,梅溪,讲堂,讲座,从上海,乐清日报,作协,全媒体,叶先生,刘言,萧勇,常务理事,上海长海医院,北京大学,历史研究,上海,享年,中国科,世界,下楼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书香,书信,著名作家

2017-03-21 #故事大全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叶永烈去世 享年80岁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叶永烈去世 享年80岁

叶永烈,创作,上海图书馆,作家,录音,新闻记者,档案,叶先生,著名作家,享年,协会,新闻,教授,数码化,纪实文学,一级作家,作协,傅雷,叶杨,萧勇,薛松,黄显,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研究,长海医院,中国科,世界,书信,亲友

2007-10-08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