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读书笔记之《万古江河》:了解历史 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时间:2007-05-07

迥异以帝王更迭为主之史书,万古江河试从文化角度,剖析中国历史之演变

提示:本文共有 36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个人常发追问:我从哪里来,到哪儿去?

国家亦当如是: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迥异以帝王更迭为主之史书,《万古江河》试从文化角度,剖析中国历史之演变。所述文化,包括平民日常生活、人群心态及社会思想。同时,《万古江河》注重与他国文化对比,还原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相互激荡过程。

全书以线性时间为轴,将中国历史分八大章节概述。

第一章节论述古代以前的中国。

这一章节从中国地貌着手,由北而始,中国地貌包括1、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2、以森林、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3、以黄土高原、黄土平源为主的黄河中下游,4、以湖泊、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5、自北向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6、高山、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7、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

正是这特征分明的地貌促成中国人不同生活习性,尤以农牧两者冲突为主,造成几千年中国分合之势。

农业地带包括以上3与4,即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两者因地貌的差异,亦有截然不同之特点,并形成不同思想。黄河土地虽然贫脊,却始终是政权主流所在,产生吃苦耐劳、心态保守之居民。长江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塑造心思活络、心态活泼之居民,故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循规蹈距、守分安命的儒家,南方之长江文化出现的是辨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反映在艺术形式上,南方线条更趋灵动,北方线条更多厚重。

沿海文化自古就以重商为主,主食也与农业地带以水稻、麦子不同,而以芋头、水产为主要粮食来源。西南的高山地区,因其地势复杂,原始族群多而各异,大致是高山住一拨人,山腰住一拨人,山脚又住另一拨人,并亦形成不同生活习态。雪山高耸的西北地区人民则过着牧人生活,且自成一体。重点是上述1和2,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经常因为生存之难,抢夺农业地带资源,由此形成一攻一守,一移一定之文化格局。

述及地理于人类文化之影响,作者转而论及旧石器时代之国人生活。以简单明了划分,旧石器时代多以采集食物为主,新石器时代则是生产食物为主,并由此正式进入农耕时代,部落形成,并伴随地貌之别,发展为六大文化圈。

此章节最后将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进行比较,两大古老文明发展情形大致相同,验证农业革命和复杂社会两大命题。农业革命人类不再迁徙不定,有了较稳固牢靠的食物来源。复杂社会则代表文化的多元,以及社会层级、社会分工的出现。

第二章节命名为“中国文化的黎明”,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

中国文化又名华夏文化。何以称为华夏,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由商至周。史书有云夏商周,但夏只闻其说,未见其物,至今还无定论。商代考古文物的出现,则清晰可辨其从公元前17世纪建国,至公元前11世纪结束。公元前11世纪,周取代商,从此打下中国文化底色。首先,周为自己立国发展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理论,为后世更朝换代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周首创分封制,既维持了大统天下,也为周朝崩溃埋下伏笔。

西周灭亡,东周东迁,至秦统一,其间五百多年历史,就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作者另辟蹊径,不谈五霸七雄之伟业,而从西周灭亡后衍生的文化现象入手,阐述这一时期地方文化重组与融合。这一时期文化最大事件莫过于礼崩乐坏,孔子代表的上层落魄阶级沦为下层,并带来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产生诸子百家。综合来看,其中两条主线并行不悖,一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二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人事与自然两套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系统。

以上多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因为楚国的崛起,另形成一股瑰丽奇崛之文化。最为代表的就是其文学多以抒情为主,产生《楚辞》这般浪漫主义绝唱。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压力,各国相继以编户齐民代替封建之制,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组织形态始祖。秦统一中国,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百姓从封建束缚中离解为个人,但又以个人身份,纳入国家组织。齐民不是市民,也不是公民,是中国共同体成员,但不能分享共同体主权。主权属于统治阶级。这一状况,延续至今。

在生活资源与生活方面,文章以概述平民生活为主,食物、衣着、器皿、建筑均有谈及。

此章末尾,探讨东西古文明之不同走向,其根结还是在地理形势之不同。中国南北文化不断融合,又不断抗衡,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复杂的文化系统。中东两大古文明虽有相当接触,但始终不同轨不同文。从思想方式而言,中东两大文明更多强调二元对立,中国也有对立观念,但也强调彼此互补。

第三章论述中国的中国,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

前述是中原的中国,此节为中国的中国。这一时期为秦汉时期。秦确立了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汉袭秦制,至汉武帝时代,终形成天下国家的普世性质。汉代的统治是开放式的,阶层流动频繁,资源匀散各处,形成举世瞩目的“汉文化”。

农业方面,精耕细作已成主流,也由此发展出以农舍工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在思想方面,有《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著作,建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思想系统。而在民间则是万物有灵论。

农业方面,精耕细作已成主流,也由此发展出以农舍工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在思想方面,有《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著作,建立了以儒家为主的思想系统。而在民间则是万物有灵论。

对外交流方面,丝绸贸易由汉代始,佛教已经进入中国,道教亦始,从此儒、道、佛三家互相激荡,互相影响。至于日常生活,同时代而言,秦汉人民生活颇称优裕,也成为后世两千年基本形态。

相对于同一时期罗马帝国,两者既有相同,亦有差异。中国文化与经济彼此融合,有强固凝聚力,罗马帝国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遂分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此时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经历分裂、南北分治、融合,合一直至顶峰,唐安史之乱后,呈下落态势,至此中国再无超越。为何如此划分?大概要从东亚二字谈起。这一时期,中国已纳入东亚与东北亚的列国体制,而非唯一主导角色。

东汉末年,族群移动,颇为频繁,百姓困苦,佛教得以兴盛,然因政治斗争激烈,留下许多个人才智发展空间,由此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及音乐成就卓然。天文、数学、医药亦有发展,涌现祖冲之、王孝通葛洪、孙思邈等实用人才。

衣食住行方面,中古中国人已迥异于前,原因多半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经济形态也大异于前,尤其是唐代,受人口增多、交通便利之影响,经济空前活跃。

此外,这一时期经历七八百年民族重整,形成了新的庞大的多元民族。对外交流方面,这一时期前半段重在养精蓄锐,后半段呈开放心态,于是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

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之间的对比,显示差异胜过相似。

第五章讲述亚州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将宋朝与唐朝剥离,实因宋朝不复唐朝之兴盛,沦为亚州多元体系中的一分子。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昌达,然因外族,尤其蒙古族的武力强大,终至凌落。

此时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以世家大族累积势力的情形不复存在,原因是外族统治王朝抹去了中国北方大族传统势力,而南方自六朝以后,早已不见世家,自此以社会精英家族力量为基础的社会势力从此式微。代之以凭借民间宗教为组织核心的社区力量,此起彼伏,挑战皇权。

宋朝经济发达,以其发展贸易,积极参与东亚圈经济网络相关,平民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再加上宋朝重视知识分子,只见流放不见杀生,令许多今人选择回到宋朝生活。

在文化方面,宋辽金元经历多元文化的刺激,专业化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平民生活亦较前更加丰富多彩。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 17世纪)

自明朝始,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非但不是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而是世界的中国。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

明朝经济的发达,曾一度跃为世界强国,可惜明朝统治者闭关自守,亲手扼杀资产主义萌芽,中国开始走下行路线。究其原因,明朝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定皇权为一身,朱子儒学独尊,精英难以流动,是其沉苛之疾。

另一不可忽视之处,是明朝人口数量激增,海禁屡绝不止。此章及之后还加入台湾的论述。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当世界经济发展开始加快步伐,当西方列强享受科学的蜜果,清朝政府仍然固守一方,期待仍然以闭关锁国之策,做其千秋美梦。

清朝确乎有过辉煌,其将中国领士前所未有扩大,然民族冲突仍然存在。

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凝固的,西方的历史是动态的、前进的。

第八章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再没有这段历史更让人耳熟详。因此作者所花笔墨最少,却也最为沉重。

内忧外患,经济转变,教育改革,全民武化,都会文化,思想变迁,中俄比较,中日比较。

一只曾被人痛打的落水狗,重新站立起来之后,成为自卑与虚骄的综合体。

综上,本书从地理、文化、经济、思想、对外交流等层面,详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

其中有辉煌,亦有凌辱,有骄傲,亦有叹惜。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自己。

当前中国经济腾飞,暗礁重重,盼望如许先生所云,中国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

这份振作,不是站在世界中心,傲视群雄,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众生平等,尊重自然,在互谅互信中,与他国彼此扶助,相摛相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书笔记之《万古江河》:了解历史 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不废江河万古流:品唐诗宋词 了解初唐四杰的故事

不废江河万古流:品唐诗宋词 了解初唐四杰的故事

王勃,骆宾王,杨炯,卢骆,王杨,阎大人,老僧,客人,卢照邻,宋之问,文人学士,水面,王后,白鹅,诗人,空自流,骆宾,南昌,大人,帝子,序文,本官,滕王阁,诗文,都督,长江,不废江河万古流,一个字,有一天,池塘边

2007-09-11 #短篇故事

不动笔墨不读书 初中生读书需要用上笔 学习需要记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初中生读书需要用上笔 学习需要记好读书笔记

笔记,标注,部分,内容,知识,信息,地方,知识点,读书笔记,记笔记,思维导图,笔墨,初中生,关键词,标记,直线,符号,笔记本,索引,色彩,问题,认真地,本中,好彩,新知识,新感,全书,三角,三角形,上自

2012-05-16 #小故事

早教点读笔 幼儿读书笔 益智有声图书 学前必备点读笔

早教点读笔 幼儿读书笔 益智有声图书 学前必备点读笔

海三,体育街,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互联网,泉州市丰泽区,资格证书,服务,药品信息

2020-07-07 #小故事

早教点读笔 幼儿读书笔 益智有声图书 学前必备点读笔

早教点读笔 幼儿读书笔 益智有声图书 学前必备点读笔

海三,体育街,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互联网,泉州市丰泽区,资格证书,服务,药品信息

2020-07-06 #经典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之:吕布 神话故事读书笔读后感

历史名人故事之:吕布 神话故事读书笔读后感

祖逖,天使,核桃,王夫人,看见了,上帝,人们,火鸟,小松鼠,吕布,永保,薛姨妈,薛宝钗,贾母,赵姨娘,贾环,天使之翼,树林里,历史名人,主力部队,一家,中原,世间,世态,东西,中流击楫,仓库,人类,故事,房间

2014-04-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夜谭记之画师·美人面

夜谭记之画师·美人面

妙锦,陆嘉,柳潇潇,女儿,就知道,下人,画师,父母,母亲,样子,花轿,衣料,遗世独立,回家,头也不回,商之子,子禾,干干,张充,痴凝,薄樱,坡上,好的,爱上,石桥上,亲爹,书生,丈夫,一线,丹凤眼

2020-08-25 #短篇故事

三年级读书笔记分角色朗读《鸽子捡到一只热狗》

三年级读书笔记分角色朗读《鸽子捡到一只热狗》

妈妈,鸽子,我和妈妈,威廉斯,本莫,伎俩,小鸭子,小鸭,孩子,角色,表达方式,过程,鸡肉,表演,一起读,大发脾气,嘚啵嘚啵,他不是,我只会,小鸽子,感觉我,很有意思,我以前,给我讲,我感到,比我好,我长大了

2020-08-13 #故事大全

关于励志成语故事手抄报 读物成语故事读书笔的专题推荐

关于励志成语故事手抄报 读物成语故事读书笔的专题推荐

成语故事,成语,内容,还可以,寿陵,手抄报,故事,皇帝,鞠躬尽瘁,历史,学步,民间故事,演讲稿,眼睛,神仙,读后感,计划,作文素材,墙壁上,匡衡,曹丕,梁朝,舒扬,诸葛亮,大家好,实验小学,好读书,朝元,龙都,励志

2020-05-2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