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百家姓常姓 终于知道常姓的来历了 长知识了

时间:2007-05-09

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

提示:本文共有 102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

始祖: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迁徙: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

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

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

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分布,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

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家谱:家谱六卷,(民国)常仁道、常怀仁等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常店乡常娄村。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清)常德寿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民国)常赞春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图书馆。

常氏宗谱,(民国)常赞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读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江苏丰县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国)常赞春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夏县常氏五房谱,(民国)常学光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民国)常孝魁修,常孝焕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江苏泰兴延令常氏宗谱八卷,(民国)常羡之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

字辈:山东梁山常姓字辈:孟冠明培振家生。山东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山东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山东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山东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山东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士德安邦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山东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山东泗水常氏字辈:“守在庆振广衍(业)晓(志)”。山东冠县常氏字辈:“孟安延万保玉志”。山东临沂常氏字辈:“贯守兴俊秀”。山东新太常氏字辈:“乃恒希培炳”。山东平阴常氏字辈:“孟春吉来玉正本庆元志”。山东乳山常氏字辈:“永德乃大建”。江苏连云港常氏字辈:“玉冬继果安邦富”。苏涟水常氏字辈:“开金立万学”。江苏兴化、大丰、无锡常氏字辈:“德山宝(保)桂春”。江苏南通常氏字辈:“玉延海广”。

江苏常氏一支字辈:“元光在尚兆”。湖南长沙常家冲常氏字辈、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湖南长沙缪家塅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湖南衡阳常氏字辈:“国泰启家运,传绪宏业新。”

湖南汨罗常氏字辈:“英华应运新”。湖北监利常氏字辈:“德后超修伦纪启轴”。湖北荆门常氏字辈:“纪士克昌永成”。湖北谷城常氏字辈:“宏意邦修基,宗发恒守以忠正。。。”。河南郑州常氏字辈:“(原定)尚思九三怀 国嘉梦中清 继光传世守 好学攀天成 大化崇鸿建明廷庆治平(新续)椿元景瑞兆 振安荣福慷 栋滨延桢惠 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辈:“鸣士树文隆广”。常氏字辈:“子贯福明文”。河南永城常氏辈份:“万化德兴智勇平等”。河南开封常氏字辈:“如同照焕”。安徽寿县常氏字辈:“芳勋(志)传永远,宗(忠)支益盛昌; 修齐本诚正,多庆欲家祥”。安徽凤台常氏字辈:“大明金希开国”。河北秦皇岛常氏字辈:“兆继开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山东烟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辈:“文运建基,永传宗德,贻谋克修,庆笃上国”。四川南部常氏字辈:“永有万国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贤旅思章”,山东滕州常氏一支字辈:家 玉 景 永 文 开 显 耀。常(cháng)姓源,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

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源流三,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着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源流五,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厘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权威,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

中有在周惠王姬阆十八年(鲁厘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厘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厘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厘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厘

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厘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閟,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辇、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源流七,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

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九,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源流十,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

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时期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一,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今天的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今天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二,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⑵.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源

流十四,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源流十五,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肇氏、孙氏、陈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⑶.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名人: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

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着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着录,然由着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

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曾与徐继畲一同筹办防务,阻止英军进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抚时,整顿盐务,奏免折漕、拨款赈灾。后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投井自尽。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因其在伊斯兰教传播中所作的贡献。

常连安,相声演员。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满族。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常仁贵,作家,波阳县人,擅长写有关地域风情的文章,《饶河风》的作者之一。常弘,1953年6月生,浙江临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动物生态学和鸟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英语读、听、写熟练。主讲动 物生态学和实验、鸟类学和实验等课程。主攻研究动物生态学、鸟类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已 培养硕士生4名。发表论文20多篇,代表作有《黄毛鼠种群生态学》(专辑)、《珠江三角洲 稻田区黄毛鼠种群存活率的研究》、《鸟类学》、《生物地球化学》等。1991年获省科技进 步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常洪,男,1939年5月生,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2年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现任扬州大学教授兼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 士生导师。以统计遗传学方法在国内首先揭示山羊间性的遗传基础,以概率矩阵和果蝇模拟 试验证明了家畜孟德性状“多元测交”选种体制育种进度的两项定律;提出地方畜禽品种遗 传检测的抽样理论,在该领域首次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定量地解决了总体频率抽样估计值的 可靠性、精确度与样本结构、规模之间关系的问题。

首次系统分析了《五牛图》的畜牧学价值,为中国黄牛的群体演化确认了新的文物学实证。其成果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个人获“全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有 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专着《黄牛育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家畜遗传资源学纲要》(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中国家畜遗传资源研究》(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8)。

常青:男,1939年8月生,江苏省东台人。中共党员。1961年东台卫校毕业,副 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国营新曹农场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支部书记、院长等职。1981 年至1985年主持的临床科研“套式封闭治疗毒蛇咬伤”获江苏省国营新曹农场科技成果二 等奖。1990—1994年主持的临床科研“Roux—y消化道重建术”获江苏省农垦总公司科 技成果三等奖。

1992—1998年主持的临床科研“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科研内容基本完 成,科研论文已发表在《中华临床医学大典》上,并获第一届“华佗杯”论文大奖赛一等奖 ,1998年底申报评奖。出版专着与发表论文:担任《中国华佗医学》主编、《中华临床医 学新进展》〈3卷〉副主编、《现代脾脏外科》、《中国工矿医学论文汇编》(6册)、《误 诊误治研究》等编委。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0多篇。从事 外科临床工作30多年,擅长外科,熟悉骨科、五官科、妇产和等疾病诊治,尤其对胃肠外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毒蛇咬伤等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0多年施 行各类手术数万例,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被国家计生委、卫生部授 予先进个人,多次被农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获全国优秀论文10余篇。兼任中国华 佗医药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高级研究员;中国误诊误治研究会会员、特邀编辑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百家姓常姓 终于知道常姓的来历了 长知识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百家姓尹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 长知识了

百家姓尹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 长知识了

尹氏,公元,始祖,民国,年间,湖南,尹城,印本,族谱,活字,木刻,伊尹,山东,迁徙,着者,尹吉甫,明洪武,后裔,族人,河南,江西,周宣王,天水,安徽,湖北,湘潭,衡山,励双杰,尹思贞,姓氏

2015-1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百家姓强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长知识了

百家姓强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长知识了

姓氏,先祖,渊源,名字,大夫,公孙,郑国,后代,史籍,春秋时期,满族,后裔,年月,曹国,王梁,世居,公元,印本,时期,木刻,活字,子郢,曹伯阳,丹阳,子孙,宗谱,汉姓,满语,子强,武强

2016-05-12 #故事大全

百家姓卢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感觉自己长知识了

百家姓卢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感觉自己长知识了

卢氏,通用,佚名,宗祠,渊源,下联,史籍,时期,上联,姓氏,章仇太,后裔,望立堂,人口,卢令,卢王,地区,初唐四杰,勃卢,卢照邻,卢纶,芦溪区,一带,堂号,春秋时期,汉姓,满族,占总人口,唐代诗人,卢祖皋

2011-09-15 #经典故事

百家姓房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看完就长知识了

百家姓房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看完就长知识了

房氏,清河,山东,丹朱,河南,房玄龄,房庄,郓城,公元,时期,蒙古,太守,望族,房陵,后代,姓氏,天下,广东,房家村,中原,人口,史称,始祖,小房,扬州,河北,西房,连南,部落,分布于

2013-01-14 #短篇故事

百家姓宗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看完感觉自己长知识了

百家姓宗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看完感觉自己长知识了

完颜,宗氏,公元,民国,时期,印本,木刻,活字,姓氏,南阳,一带,京兆,族人,宗泽,先祖,起源,宗伯,续修,京兆尹,太学,河东,称谓,纂修,地区,始祖,春秋时期,楚国,辖地,河南南阳,宗子国

2011-05-02 #经典故事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霍氏,公元,霍州,霍邑,霍山,霍国,时期,霍叔处,民国,西省,霍光,一带,宗谱,上联,下联,印本,姓氏,木刻,汉姓,活字,望立堂,地区,梁国,河东,满族,赵城,霍去病,纂修,匈奴,史籍

2014-06-22 #故事会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柯氏,人口,始祖,柯相,卫国,姓氏,中国,时期,仲雍,齐襄公,柯邑,一带,春秋时期,满族,郑国,齐郡,江西,济阳,史籍,后裔,吴王,子孙,汉姓,浙江,羌族,齐国,古公,居邑,柯卢,望立堂

2007-10-28 #长篇故事

百家姓姚姓 终于找到它的来历 长知识了

百家姓姚姓 终于找到它的来历 长知识了

姚氏,虞舜,人口,时期,源流,后裔,后代,云南,四川,舜帝,姓氏,广东,总人口,桃树,浙江,陕西,首领,姚弋仲,一带,五帝,全国,安徽,山西,支字,江苏,羌族,莆田,发展,占全国,姓姚

2009-07-2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