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道德经》的版本与作者

时间:2007-05-09

读得吃力的原因,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字小到令人发指,原文和晋人王弼的注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看岔行

提示:本文共有 37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最近终于发奋了一些,捡起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二十二子》,通读完了《老子》。

读得吃力的原因,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字小到令人发指,原文和晋人王弼的注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稍不注意就会看岔行。二是我感觉这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非常的零散,左一句右一句的,论述的问题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系,非常像把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期的话组合起来的感觉。

而文义方面,我的疑问主要有这么几个:

第一,这本文章为什么要分上篇和下篇?我觉得论述的东西并没有严格的分野。

第二,《老子》又名《道德经》,现在的说法是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但是明明上下篇都有讲到“道”和“德”啊,这样分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像上篇虽名为“道经”,却也论述了“德”,例如:“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而下篇虽名为“德经”,却也论述了“道”,例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总体来说,我感觉整篇文章论述“道”的部分比论述“德”的部分多。但确实看不出上下篇有分开论述这二者的意思,作者往往是把“道”和“德”掺和在一起进行论述的。

第三,我总感觉有隐隐怼儒家的意思在一些字句里。例如:“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现出忠臣。这段话感觉把孔子最为提倡的“仁义”、“忠孝”都列为小道,是天下大道不存才出现的低等现象。另外还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抛弃仁义,人民就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感觉作者认为孔子提倡的圣智、仁义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必须使人们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带着这些疑问,我先读了钱钟书在《管锥编》里关于《老子》的十九篇札记。钱先生比较随意,捡了他感兴趣的十九段,写了他的认识。他推崇晋代王弼注释的版本,正好就是我读的这版(这充分说明了选择权威出版社的权威版本的重要性,我这本《二十二子》很难买,排版也难读,但确实是目前我们能买到的最好的版本了)。《管锥编》的写作风格,类似读书笔记,作者按着自己的理解,对一段话、一个故事或信马由缰、或由浅入深地解释。好处是能跟着长不少见识,坏处是必须有一定的学识底蕴才跟得上他的思路,不然就会被他绕晕。像他写《老子》,就采用了不同版本互相比较的方法(与晋代、唐代其他注释版本相比较,选出了王弼的版本)、以中国古代典籍注解的方法(例如在解释“名可名”时,就用了《论语》、《春秋繁露》、《太平广记》、《癸巳存稿》等一系列典籍)、以佛教理论类比的方法(例如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时候,用《维摩诘所说经》、《陀罗尼经》、《圆觉经》等佛教典籍,来说明对于事物的两面性及统一性的看法)、以西方哲学类比的方法(例如以柏拉图的名言: Hence no intelligent man will ever be boldas to put into language those things which his reason has contemplated, especiallyinto a form that is unalterable. Names, I maintain, are in on case stable——意为言语文字不堪载道,名皆非常。柏拉图的这个看法与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跟着《管锥编》转了一圈,感觉对于《老子》里的一些章句、一些思想有了一点了解,但总体还是晕。我觉得我有必要好好理一理《老子》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章节、每句话乃至每个字的意思。

于是查阅了我能找到的资料,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老学”研究做了一次简单的梳理,知道了很多大家对于《老子》的研究心得,像胡适对于《老子》成书年代及作者是谁的看法,以及冯友兰与之完全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我大概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版本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两位哲人,他们提出的“无为”、“有为”及“出世”、“入世”等哲学理念,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基本上传统中国人的主要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念,都能从这二位的学说中找到源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资料分歧极多,很多问题至今有争议。

《老子》一书的版本问题,十分复杂。1965年,严灵峰编纂《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共辑录影音了各种《老子》版本356种。至此,各种版本的《老子》共达八百余种。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出土了帛书《老子》,分甲、乙本。人们首次得以使用地下材料研究老子。其中甲本以篆书抄写,不避刘邦名讳,因此其抄写时间应该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以隶书抄写,避“邦”字讳,其抄写时间应该在汉朝建立之后。帛书《老子》在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例如由于本身材质问题,它出土时已有损毁;它本身并非善本,有很多衍脱讹误,且多通假字。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竹简《老子》。此墓大约葬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因此竹简本《老子》比帛书本《老子》要早一百多年,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文本。由于该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因此这批竹简又被称为“楚简”。郭店楚简中的《老子》简共七十一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编联线距等外部形态,将其分为甲、乙、丙本。其中甲本三十九枚、乙本十八枚、丙本十四枚。这些简的原始顺序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只能依据整理者给出的这个顺序来研究它。

比较简本、帛书与今天通行的版本(以下简称“今本”),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从简本本身来看,简甲本事《老子》的初始聚积时期,这一时期还只是对单篇别行的老子话语的简单抄录。而到了简丙本,文本的内部结构已趋成熟,形式上接近今本的“章”,明显表现出人为编辑的痕迹。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老子》进行了编辑和整理。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五千言的《老子》全本。第二,帛书本是在简丙本的基础上,对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众多版本再次进行了编辑和整理。帛书本标志着《老子》全本已经形成。第三,简本与帛书本都不分章。《史记》中也有记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思是老子著书只分了上下篇,并没有记载书名和篇名,这与帛书本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帛书甲篇也无篇名,而在帛书乙本在上下篇的末尾处,分别记有“德三千册一”、“道二千四百廿六”,本来这也只是标记各篇的首字即字数,即上篇以“上德不德”中的“德”字为开篇,共三千余字;下篇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字为开篇,共两千四百二十六字。但是后人在整理时只怕理解错了意思,或者在文本传播中走样了,到后来就变成以“道”、“德”二字作为《老子》的篇名,称其为“道德经”了。事实上,“道”、“德”二字并非是对各篇主旨的概括,就像我的感觉一样,《老子》其实是道篇也讲德,德篇也讲道的。第三,今本是在帛书的基础上整理产生的。今本的最重要之处,就是将《老子》进行了分章。这一版本经过河上公、王弼等人的注释,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传功不可没。

上图为楚简《老子》甲本的一小段

二、作者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关于老子的生平是这样记录的: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的这篇老子小传写得非常含糊其辞,他把所有关于老子的传说都记录了下来,这就导致了后人们对于老子是谁、老子是否就是太史儋、老子与孔子、庄子的年代关系等多方面的争论。

根据现有资料,应该可以认为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略年长于孔子,曾经是周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传统的看法是本书的作者就是老子本人,经过无数代人的编辑整理,加上流传过程中的种种不可控因素,最终被改成了今天的样子。也有人认为,简本《老子》为老子所著,今本《老子》为太史儋所作。但目前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不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道德经》的版本与作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道德经有数千个版本 哪个版本更适合你?先要了解老子其书的由来

道德经有数千个版本 哪个版本更适合你?先要了解老子其书的由来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竹简,文字,通行本,学界,思想,政治,观点,综合,万经,王弼,道可道,钟南山,五千言,传统文化,这个字,世界,事业,书名,习惯,传说,函谷关,内容,原版,史记,史官,哲学

2013-12-01 #经典故事

帛本《老子》 还原真实的《道德经》(1

帛本《老子》 还原真实的《道德经》(1

老子,极致,白话文,版本,上德,侯王,天下,恐怕会,中华文化,万物,名誉,山谷,标准,生命,通彻,生长出,帛书,中气,减损,含义,声音,大丈夫,开篇,建言,忠信,故作,智慧,灵气,竹简,王公

2019-08-17 #故事阅读

《道德经》这本传世经典是如何面世的?

《道德经》这本传世经典是如何面世的?

道德经,老子,道家,魏源,儒家,注解,函谷关,版本,道教,尹喜,河上公,内容,史官,宗教,班固,孔子,韩非子,一本书,人文,儒生,分章,原意,圣典,文章,成败,思想,智慧,时间,日本,篇目

2014-12-13 #经典故事

道德经在西方早期的翻译与传播

道德经在西方早期的翻译与传播

道德经,译本,刘殿爵,老子,版本,译者,语言,林语堂,湛约翰,影响,文化,企鹅,原著,原稿,含义,图书,思想,英译本,资料,亚瑟,儒莲,道可道,韦利,中国传统文化,来一份,非常道,中华,世人,中国,基石

2007-10-17 #经典故事

《道德经》46章:郭店竹简《老子》章节缺省探因

《道德经》46章:郭店竹简《老子》章节缺省探因

老子,简本,通行本,天下有道,周易,天下,国君,原版,战马,竹简,主题,卦象,理智,郭沂,太史儋,却走马以粪,这句话,作品,学者,思想,战争,版本,田地,结果,老聃,阴居阳,陈灵公,不理智,意思是,不知足

2014-06-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 《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 《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帛书,王弼,版本,思想,状态,竹简,道教,体系,宗教,韩非子,德道经,人和,中华书局,全本,哲学,抄本,特点,甲乙,道德,新形式,马王堆帛书,严遵,刘邦,孔子,庄子,德道,道可道,陈鼓应

2018-11-21 #短篇故事

道德经:人人都想要美貌 美貌背后的缺失 你了解吗?

道德经:人人都想要美貌 美貌背后的缺失 你了解吗?

道德经,老子,人生,孩子,智慧,本质,天之,好的,很多人,个人,古人,家长,形势,版本,美貌,道德,白岩松,事情,主张,为人处世,儿子,原版,女孩,天下,思想,父母,白话文,经历,道理,问题

2010-08-19 #经典故事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被很多年轻人误解了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被很多年轻人误解了

道德经,这本书,意思,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学者,开篇,时候,智慧,版本,完全可以,很多人,是一本,有人说,给我们,善治,能学,言善信,企业管理,善时,若水,思想,千古,内心,令人费解,事情,一生,为人处世,东西

2019-08-31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