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考辨——读《史记·孔子世家》心得

时间:2007-05-09

针对孔子世家中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所引发事实与传言混淆问题,笔者欲就援引资料出处、同期史料对比及文本内容分析三方面入手,辨析此处史实真伪问题

提示:本文共有 51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文|青楼大茶壶

导读:《孔子世家》所述“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真伪,涉及儒道学派源流争辩,牵连不可谓不大,遂成学术界一桩公案。针对《孔子世家》中“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所引发事实与传言混淆问题,笔者欲就援引资料出处、同期史料对比及文本内容分析三方面入手,辨析此处史实真伪问题,并结合战国及西汉早期社会状况及思想潮流,作出相应解释。

中国传统史书修撰例来遵循“传疑”的材料编排方式,即将相互矛盾材料辑录并置于同一文本中而非阐明自身观点,以供读者辨析。

此举在有助于保存材料丰富性同时亦易以讹传讹,为复原史实设下障碍。

陕西韩城市:著名太史公司马迁祠墓

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著《史记》欲“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所引材料门类各异、卷帙浩繁,此类问题当不鲜见。而《孔子世家》一篇,“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位条贯之第一篇传记”;而所述“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又涉及儒道源流争辩,牵连不可谓不大,遂成学术界一桩公案。然而本处考证“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不同于《史记》中其他“传疑”处,亦不能简单从“传疑”角度分析,而应注意其背后思想史发展逻辑。本文希望籍由以往讨论再加考证,略述一得之见,以加深对该问题理解。

一.作为文本源流之《孔子家语》之分析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与第三任妻子胡美琦女士合影

钱穆语“今传《家语》乃王肃伪本,然司马迁所见当是家语之原本”,此说似不确。

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有《儒家者言》竹简出土,其《观周》篇与《家语》大致相当。可知王肃辑录散佚文献说具有其真实性。然据何直刚先生考证,简文中涉及年代最晚者乐正子春为曾子弟子,其成书年代应不早于此,更可靠推测为战国晚期,则去孔子亦百有余年矣,其史料真伪性犹待考证。综上,今日所见《孔子家语》其记载可靠性虽不详,但内容略同于昔日太史公所引用,将两段材料对比分析,或能得到一些启迪。

现辑录《孔子世家》中“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于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家语·观周》文本过长,暂不予录

首先,孔子适周目的颇值得怀疑,以《孔子世家》观之,南宫敬叔向昭公请示时未言明,而后太史公却作“盖见老子”的追述。南宫敬叔为鲁显赫贵族,财力不至于不及“一乘车,两马,一竖子”而待昭公赠送。如老子非为列国所礼敬仰慕者,则国君更多涵有礼节性意义的赠送车马行为就不可解,若老子真为当时列国所礼敬仰慕者,则南宫敬叔就断无请示而不向昭公解释之理,此实为一难以理解之处。

而笔者认为,此种矛盾,实出于太史公所援引《家语》。《家语》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是言适周实为求教于老聃。而南宫敬叔请辞于鲁君则决不提此事,“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而据《家语》下文考孔子入周后行迹,亦不局限于求教于老子。此种文本上的割裂,更类似于两件本无关联事情拼接为一,即不辨其真伪前提下,孔子适周与求教于老子原本当作两事讲。

《孔子家语》:记录孔子及其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那太史公在引用时,是否曾发现《家语》存在不妥当之处呢?

笔者认为,《孔子世家》中间此处改动或能说明问题

《家语》云,“自周返鲁……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而《孔子世家》仅言“弟子稍进焉”,于数字取舍上持一更谨慎态度。由钱穆《孔子传》可知,孔门弟子有孔子中年期开坛授徒与晚年返鲁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新收之前后两批,弟子三千为总数虚称。太史公将此事大致归于昭公至二十年间,则孔门弟子决未有三千之盛,可知矣。故太史公亦发现该材料存疑,或许太史公在权衡后欣赏此处材料价值决意添入,为文章前后融通,不得不就其不通顺处进行调整。

二.由《左传》入手,核准年代及人物关系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时名《春秋左氏》,汉后名《左传》

据《左传》载,“(昭公十一年)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

孟僖子于昭公十一年纳泉丘女,则南宫敬叔至早为昭公十一或二年生人,此明矣,而《史记》以“孔子于老子问礼”事在昭公七年至二十年间。昭公十二年前,尚未有南宫敬叔其人;据《史记》推测,其事至迟于昭公二十年,此时南宫敬叔尚为一七八岁幼童,焉能上朝堂拜见昭公且对答自如并随孔子之周?此其荒谬之处一也。

“(昭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丙戌,仲孙玃卒。”

“及其(孟僖子)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仲孙玃即孟僖子,说与何忌即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则昭公七年至二十年间,孟僖子尚健在,则南宫敬叔未学礼于孔子;纵其时南宫敬叔已学礼于孔子,其父于是时为卿,则南宫敬叔越级觐见昭公就于礼制不合,此其荒谬之处二也。

三.语言风格分析:《家语》中春秋及战国两时期语言风格交错杂糅现象

关于老子及孔子间对话之记载,《孔子世家》仅截录《家语》部分,故就《家语》分析更为合理。

据《家语》记载,“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见“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先谈老子赠别孔子之言。作为前提,需辨析此处与传世本《老子》间“仁”一概念的异同。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人,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传世本《老子》中所谓“老子”与道不与仁,“老子”于天动万物化育凋亡持一冷静意态,及以“不仁”态度处之而不凭己意妄加干预自然运行规律。

钱穆先生著

钱穆先生于《中国思想史》中有论断言,“《老子》是战国一部晚出书,不仅在《论语》后,还应在《庄子》后。”其详细阐述见钱穆《老庄通辨》。此处周王室“守藏室之官”老聃谈仁言辞不似战国无名氏托名《老子》一书排斥与激烈,甚至自喻为仁者,可见其立场更接近孔子,其思想观念更近似春秋而非战国时人。

其次,金人背铭文语风则类战国,使人困惑不解,现将铭文与战国无名氏撰《老子》相似处具列于下。

金人背铭文“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金人背铭文“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

《老子》第七章“君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金人背铭文“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

《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金人背铭文“执雌持下,人莫逾之”;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金人背铭文“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老子》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金人背铭文“天道无亲”;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观金人背铭文,其文风及所言“柔弱”、“贵雌”等概念,均与战国较晚近出《老子》多有贴切,可知绝非巧合,而极可能是后世受此思想熏陶之人所撰。而其中又尤有值得注意的两点。

其一为“江海虽左”

春秋左右何者为上当依照场合为准,且吉庆场合多以左为上;至战国后逐步演变为以右为上;《老子》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故君子居贵左,用兵则贵右”或可证之。此处尚右而不加解释,其时或在较《老子》更晚近之时。

其二为“天道无亲”

此语似《尚书·蔡仲之命》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后者本为殷周交替之际周人为论证政权合法性重新阐释至上神“天”并将其赋予道德色彩以革去亲缘关系之一举措。此处不应以“道”具有规律义将其归入晚近语,《左传·昭公十七年》郑子产“天道远,人道尔,非所及也”亦有此意。故其语似至晚作于春秋时。然较早先之语可包含于较晚近语中,反之则不然,故不能以此一句推断全文年代。

综上,由金人背铭文春秋及战国错杂文风推测,铭文极可能为后世之人所撰写而非向时之旧文,而铭文背后所寄托孔子入周于老子问礼一故事亦可能仅为凭空架构而非确有其事。

四.战国诸子拟托之风及汉初儒道合流趋向

由上文推理可得,《孔子世家》中记载昭公七年至二十年间“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为伪造,确凿无疑。然此种提法终能流行广布于世并使太史公作信史援引至孔子生平行踪之中,亦必有其背后一番道理,不能不察。笔者以为,此说法诞生,应归结于战国诸子拟托之风之盛行;而卒为世人并太史公所接纳,则与汉初儒道合流趋向不无关联。

今人言“百家争鸣”为思想界一盛况,而置身于战国诸子语境下视之,则“争鸣”绝非一褒义词。诸子皆不认可各抒己见为学术界良性常态,而渴盼能定鼎于一尊。

试举例证明之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

“……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某之行,则本与此相反谬也!”《墨子·非儒》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由此可见,儒墨道法诸学派间皆斥非己者为异端邪说,攻讦不断。而诉诸权威则是抬高自身、贬抑他者手段之一,由此,拟托之风逐渐盛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孟子·滕文公上》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许行托之于神农氏,道家托之于轩辕氏,墨家托之于夏后氏,本欲借上古圣王声望弘扬本派学说,其记载多为杜撰,不足为信。

除拟托外,编造他家学派宗师事迹,藉其赞誉以证实自身优越,甚至为异于己者造谣抹黑,此种行为亦不鲜见,首当其冲者即儒家孔子。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则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亦不能排除其为战国道家为论证儒家源流承自道家所伪造,而后又被辑录于《家语》。

汉初儒道合流趋势,难以以一篇文章之一部分阐述清楚。但董仲舒援道入儒,不惟黄老能弥补儒学思想体系之缺憾,还属权衡社会思想认同,减轻尊儒压力,以退为进。

以下试举例说明之。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外戚世家》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相国世家》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太史公自序》

由此观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孔氏,抑黜百家”建议前,汉初社会具有浓重尊崇黄老的思想氛围,并籍此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若移风气,尊儒术,则需重新构建起儒道间联系,而为后世尊崇两学派创始人孔、老间若能发生直接学问顺承关系,则推崇儒学所面临社会阻力将能得到减轻。由汉初思想从尊道向尊儒转变社会背景看,太史公将内容不合逻辑、年代难以确定的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一事编入《孔子世家》,也是合乎情理的了。

五.结论

中国画:适周观礼

综上,《家语》中所载“孔子适周”一事,于年代及人物关系与事实相抵牾,于语言风格上带有明显战国痕迹,显然无法作为信史研究。然而该故事诞生与其被太史公所收入《史记》,不能简单以“辩伪”为考证目标,而须关注其背后确有的社会思想背景与历史逻辑。

参著:

[1] 钱穆.《孔子传》[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2] 钱穆.《中国思想史》[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3] 苗江磊.《战国拟托创作与<史记>“传疑”——以“孔子于周师老子”及秦始皇身世故事为例》[J].《理论月刊》.2018年.09期

[4] 刘来成.《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年.08期

匠心原创,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孔子“适周于老子问礼”考辨——读《史记·孔子世家》心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孔子,老子,庄子,老聃,于老子,丧礼,史官,史记,仁义,古礼,身份,道术,天道,方术,说法,研究,吕思勉,方之士,下文,事实,夫子,周室,寓言,实际,技术,真人,礼记,西藏,课题,过程

2016-10-15 #短篇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 将老子比作龙 老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呢

孔子问礼于老子 将老子比作龙 老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呢

孔子,老子,周礼,孔融,李膺,学说,儒家,主张,后人,弟子,道家,于老子,庄子,世交,创始人,典籍,史记,思想家,亦师亦友,多大,明老子,国家图书馆,过老,学派,中国,东周时期,全世界,中都,佳话,人们

2008-06-21 #小故事

春秋时代的问礼:孔子是国际的 老子是世界的

春秋时代的问礼:孔子是国际的 老子是世界的

孔子,老子,思想,中国,哲学,春秋,于老子,诸侯,对话,春秋时代,智慧,雅斯贝尔斯,中国文化,史记,地点,智者,儒学,历史,君子,弟子,文化,司马迁,林语堂,轴心时代,人类文明,人们,儒家思想,后世,巨人,年代

2015-05-05 #故事大全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告诫孔子 不要因为太聪明嘲笑他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告诫孔子 不要因为太聪明嘲笑他人

孔子,老子,周礼,社会,等级,老师,仲尼,世道,仁义,天下,尊卑,时代,礼崩乐坏,逢时,我听说,中曾,司马迁,富贵,温良,不一样,好的,象中,过老,不语,严苛,享有盛名,人心,人们,儒道,何意

2014-08-25 #小故事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老子和孔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老子和孔

孔子,庄子,老子,仁义,孔子说,仁德,外化,人们,去拿来,是怎么,意思是,思想,聪明人,儒家思想,内心,圣人,智慧,精华,知者,阴阳,变化,再比如,就不会,这个故事,老子说,这些都是,那怎么,顺势而为,爱山,道可道

2020-08-04 #短篇故事

揭秘: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

揭秘: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

老子,孔子,思想,老师,说法,于老子,鸿钧道人,鲁昭公,学识,师父,问题,对话,一种说法,不清楚,所以说,这个世界,于周王,周国,大爱,子依,法基,飞仙,名的,大有,历史,事件,丧事,世间,世界,书籍

2011-11-13 #长篇故事

孔子尊师: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却留下千古的智慧

孔子尊师: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却留下千古的智慧

弹幕,倍速,高清,循环,全屏,字号,区间,洗脑,播放器,语言,类型,行数,连播,速度,直播,不透明度,自动跳过,默认设置

2020-09-02 #经典故事

孔子――精力品德

孔子――精力品德

孔子,直道而行,其道,老子,道义,乐以忘忧,安贫乐道,于老子,博辩,危其身,富贵,斯民,曾问礼,精力,品德,三人行,主意,临别时,列国,事实,价值,兴致,位置,准则,发人,受穷,史记,同情心,圣人,善意

2020-09-0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