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

时间:2007-06-14

比如盛唐时代有着诗仙美誉的李白和有着诗圣美誉的杜甫,两人相识后一见如故,成为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在文坛上传为佳话

提示:本文共有 29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我国历代文人“相重”的事例有很多。比如盛唐时代有着“诗仙”美誉的李白和有着“诗圣”美誉的杜甫,两人相识后一见如故,成为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在文坛上传为佳话。但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抛出了这样的观点,“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并分析了“相轻”的两点原因,“精神层面上看,文人们缺乏自知之明;文章创作上看,文人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会以所长相轻所短”。

看来,古代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从自身角度看,主要和胸怀、情操、眼界有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魏晋风流”美誉的魏晋时代的文人之间关系,除了自身因素影响外,时代环境也是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的影响因素。

一、宗教信仰环境让文人得以回归本真

首次,宗教信仰环境在改变。魏晋时代是一个宗教信仰回归的时代。其次,带动了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文学自觉的氛围。文人身处这样的时代,不用深受儒学的理性主义和务实导向影响。鲁迅先生在谈论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时也提到,是个“吃人的宴席”,带有旧文化的病态。

魏晋时代,文人在措辞造句上可以摆脱了固有的束缚,在精神状态上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与激情,这让文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追求自由的境界。魏晋时代的文人身上散发出洒脱不羁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有着“魏晋风流”的佳话。最终,促使文人关系的改变。这样的文学创作环境下,文人间不用追求所谓的和谐,不再崇尚粉饰太平的和谐,再也不用为了矫情,而要唇枪舌战,可以回归人与人相处的原始状态,所以文人间“相重”成了主流。

房玄龄

文人“相重”,从魏晋文人日常活动、交流中就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晋书》中,这样记载着:一众朋友,相约聚会,刘伶在外与阮籍、嵇康相遇,三人心领神会,携手进入了竹林。嵇康、阮籍、刘伶在竹林中畅饮起来,王戎这回又迟到了,姗姗而来。阮籍调侃到,“王戎你个世俗之物,前来使人扫兴”。没曾想,被王戎怼了回去,“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坏了你们这帮人的兴致啊”。文人间的谈笑风生成了常态,是“相重”的直接表现。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校释》中这样记录到:王仲宣喜欢驴叫。他死后,魏文帝参加了他的葬礼。魏文帝对出席葬礼的宾客说,既然王仲宣喜欢驴叫,大家可以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出席葬礼的人都学了声驴叫。文人间悼念故人的方式能够投其所好,也是“相重”的直接表现。

二、政治环境让文人保持独立的审美人格

1、文人之间的交流没有掺杂着政治影响因素。魏晋时期文人言行没有被整个政治环境所裹挟,这让文人之间的交流不受门第的影响,文人可以在政治之外保持独立的审美人格。

2、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魏晋时期的文学并没有沦为朝廷、官场的工具,也没有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文学可以不染尘世之俗。

创作文学的文人,有着很大自由裁量权。审美趣味没有受到极大限制的文人,眼界也不会局限在一处,大家可以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竞放异彩,互相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各展才能。重心不会放在对他人进行吹毛求疵上,文人“相轻”现象自然少了,文人“相重”现象自然成了相处之道中的常态。

三、相互慰藉的人文需要,文人“相重”得以抱团取暖。

当时多数文人都有着现代社会里所谓的“心理病”,病因各不相同。

1、文人有对生命易逝的焦虑感。帝王朝代更替,战乱不断,身处这样时代环境下的文人,感到人命危浅。

2、文人有对仕途迷茫的彷徨感。魏晋时代,实行了严格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样的制度体系让当时许多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寒门的文人们,没有了发展空间,求取官职无门。文人在出仕和入仕的矛盾中,思虑过多,造成了焦虑、彷徨。

有人选择了远离政治,变成纯粹的人文知识分子,但感到郁积着的孤独感久久不能散去。有人想通过自己的才学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与政治局势发声,但又不想在进言中,表现出自己对仕途的兴趣,从而破坏了自身潇洒不羁的社会形象,而感到苦闷不已。有人委身加入官僚阶级,压抑自己的个性,而感到痛苦不堪。

3、文人有对现实不满的厌世感。当时的生存状态,让文人感觉很悲剧。世态变幻不定,想要与自己感到不满的世态抗衡,但又难以抗衡,心里受到折磨,人感到备受煎熬。

文人的心理病态、病因不同,但渴望医治的心理是一样,可当时并没有心理医生。文人只能通过“相重”的方式,将脆弱的单个个体凝聚成一个个强大的生命集群。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有了当时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等文人合伙人,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排遣忧愁、烦恼、苦闷。

四、“说好话”流行正当时,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1、“说好话”的起因。说好话在当时流行起来,先是从官场上开始的。当时人才选拔实行的是九品正中制,中正官就有了一项主要职责,就是品第人物。

2、“说好话”的流行雏形---品藻文学。官场的一些小举动,在当时社会会有风向标的意义。官场上有了这么一项任务后,品藻就在文人中流行起来。文人喜爱的诗、棋、书、画,都流行起评品风。比如讲,当时有钟嵘的《诗品》,以诗为中心,把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对诗和诗人都如数家珍。当时还有沈约的《棋品》,记录着当时棋手的品级。当时还有庾肩吾的《书品》,对历代书法家的特色进行了评论。当时还有谢赫的《画品》,对27位画家分品以鉴。

3、说好话的流行。渐渐地,文人间在日常交流中,也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点评,以赞扬、美誉为主。这些赞扬,并不是一味地、庸俗地表扬,溢美之词乱用。文人间的赞扬,是恰到好处的,也是名副其实的,在措辞上也是言简意赅的。这样的互相点评,受到了世人推崇,让文人间的关系融洽,文人“相重”成了社会风尚。

《世说新语·赏誉》中有这么两段记载:一段是对话。王太尉问孙兴公,“郭象怎么样?”孙兴公答到,“他的辞清雅,但又光彩闪亮,说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辞气奔放”。

一段是品论人物的话。王戎在谈起王太尉时,如是说,太尉的风度仪态高雅,犹如晶莹的玉树,好似尘世之外的人物。

《世说新语·赏誉》收录了品评士大夫的评语,截取了两小段,可以看出当时评语都些简练和恰当的话。士大夫阶层盛行“说好话”,整个文人社会也受到了传染、感染,文人间互相点赞成了时尚,文人“相重”成了相处文化中的常态。

五、文人爱酒成痴,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纷争

魏晋时期的文人,善饮酒,而且嗜酒,并把饮酒作为自己风流潇洒的标志。喜欢喝酒的文人们,在酒精的刺激下,在酒文化的作用下,培养出了豁达的志趣。魏晋时期的文人,纵情于山水,发展出玄学,心胸不再狭隘。有些文人聚在一起,可以只谈老庄,不谈论政事,远离了世俗纷争,豪爽成了文人的标签,文人间“相重”成了主流。

结语

古代文人“相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有着良好的土壤,让文人“相重”的相处之道得以萌芽、生长。

这其中离不开外在的政治环境影响。魏晋时期是一个信仰回归的年代,政治环境相对开明,造就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促进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生成。在这样一个文学的开明盛世,可以让文人在措辞造句上、在为人处世上摆脱政治因素的束缚,文人“相重”成为主旋律。

这其中也有文人心理因素的作用。魏晋时代也是一个文人加官进爵的乱世,上升通道变得很狭小,让文人们喜爱抱团取暖,文人“相重”成为主流。

这其中也受到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士大夫阶层盛行开来的“说好话”风气,让文人“相重”成为那个时代的美好情操。文人间爱酒成痴,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氛围,让文人“相重”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文/趣史研究社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相轻”还是“相重”?“魏晋风流”的魏晋时期文人相处之道分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魏晋名士嗑药 纵酒背后的风流

魏晋名士嗑药 纵酒背后的风流

五石散,时期,何晏,魏晋名士,纵酒,何平,司马氏,阮籍,钱穆,魏晋,名士,文人,后遗症,政治,文人雅士,热量,生命,衣服,裤子,生活,学术文化,是他们,刘义庆,山下,嵇康,庄子,曹操,王谢,高洁,鲁迅

2009-10-05 #经典故事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嵇康,司马昭,吕安,文人,知识分子,时期,年代,山涛,影响力,权贵,魏晋,与世无争,在当时,世俗,兰亭集序,政治,后世,名士,向秀,无奈,朝廷,清议,追随者,吕巽,山巨源,王羲,魏晋风度,不过是,五石散,放荡不羁

2011-04-25 #经典故事

魏晋风流 名士茶道

魏晋风流 名士茶道

陆纳,谢安,刘琨,名士,文人,侄子,魏晋,左思,人们,后世,大名,女儿,时期,时候,精神,诗句,杜育,陆羽,叔叔,吹气,院中,橘子,清茶,瓷器,加工,影响,多年前,中多,何意百,叶老者

2013-01-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魏晋风流名士 为何偏爱用“吹哨”来表现自己的儒雅?

魏晋风流名士 为何偏爱用“吹哨”来表现自己的儒雅?

名士,时期,文人,魏晋,吹哨,世俗,内心,吹口哨,诗经,经世之,高洁,俊逸,人们,情怀,权贵,狂歌,正是这样,表现自己,风流名士,魏晋名士,放浪形骸,于林,刘备,司马昭,将心,王维,诸葛亮,阮籍,牧人,名节

2017-10-29 #故事阅读

描写魏晋名士风流的《世说新语》是依据什么完成的?

描写魏晋名士风流的《世说新语》是依据什么完成的?

世说新语,语林,精神,故事,魏晋,名士,文人,郭子,刘孝,裴启,人们,太平御览,变迁,夏侯玄,作者,标注,活动,佚文,司马氏,袁宏,魏晋文人,内容,正始,风气,人物品藻,作用,名教,名士风流,玄学,收入

2010-06-08 #故事会

魏晋六朝风流人物尽在《世说新语》

魏晋六朝风流人物尽在《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安,后人,魏晋,名士,故事,人物,价值,六朝,大部分,战报,时候,风采,笔记小说,魏晋名士,魏晋文人,心平气和,有意无意,于冲,吴阐思,宋武帝刘裕,戴逵,杜牧,王徽之,王徽,秋山,远山,黄遵宪,还记得

2019-10-30 #小故事

是名士自风流:谈谈魏晋的“小鲜肉”现象

是名士自风流:谈谈魏晋的“小鲜肉”现象

孔融,曹操,郭泰,思想,政治,时事,社会,嵇康,字的意义,魏晋,儒家,姿容,司马昭,魏晋风度,清谈之风,三君,无可奈何,世界,临时工,人称,名士,士人,地位,文人,日本,清流,灵魂,玄理,祢衡,知识分子

2013-12-30 #故事阅读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竹林七贤 在团体中分别都是什么担当?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竹林七贤 在团体中分别都是什么担当?

阮籍,王戎,嵇康,阮咸,魏晋,山涛,颜值,时期,向秀,竹林七贤,玄学,名士,后世,穷途之哭,司马氏,嵇康来,嵇康身,张彦远,庄子,晋武帝,王勃,美男,主唱,人信,七贤,专精,不辍,书画,乱世,人手

2020-01-0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