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如何指导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并获益?

时间:2007-07-12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提示:本文共有 99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学会提问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第12章 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如何提出好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到底怎样起作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以及我们从那些互动人士身上体会到的价值观。

价值观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问问你自己,你希望自己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我们许多最有价值的社会交往或学习经历,都源于和那些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

牢记一点,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且这时候的思考动机,就不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了。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

我们每做一个决定,都携带太多个人的包袱,包括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等等。

我们关心别人采取怎样的方式生活,他们相信些什么。而我们能不断取得进步,则得益于别人足够关心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论证,而且对我们的论证进行客观评估,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是什么?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一个问题或是争议而展开会话,进行讨论,这就是论题。

论题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当我们世界过去、现在或将来是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一个描述性论题。而当我们提出有关世界应该什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规定性论题。

我们应该怎样着手来确定基本的问题或者论题呢?有时候作者或演说者并不会直接告诉你论题是什么,一头雾水的,很想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其实,我们要知道论题是什么,先看看文章标题,然后看看文章第一段,或者是正文某个地方。

但是,当论题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结论。

结论是一个观点,同时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结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结论的支撑材料。那么,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就只是纯观点。正如我们相信一个结论,是因为认为这是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

理解结论的本质属性,是通往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必要步骤。我们只有找到了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找到结论,我们可以有其他很多线索。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结论的指示词直接找到,反过来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以此排除法得出。

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总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必须从交流和会话的其他暗示中进行推断。

如果文章的结论并不明显,那么资料来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见,还有文章作者的背景,就会变成特别有价值的线索。同理,结论通常也都是含蓄的,不一定在开头、结尾这些可能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问“所以呢”来得出结论本身。

我们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多个论题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说清楚,那就过于贪心了,结果反而是贪多嚼不烂。一定要下功夫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写作之前,需要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要让你的结论一目了然,这样不仅节省了读者的精力,而且可以提高文章的逻辑。

理由是什么?

你会发现,有些人给的理由,不过是结论的翻版,这样的论证不是让人满意的。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是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

只有当我们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我们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所谓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我们知道,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了论证,可以把论证的意思等同于推理,就是使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当我们谈到某个人的论证时,我们可能在谈论单个理由和相关的结论,或者是一整套的理由和它们将要证明的结论。

论证本身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二是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三是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即一个结论,以及支撑结论的理由。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一个论证,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基于我们已经找出了的结论,现在就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有道理。

始终要记得: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并不断修改。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在一篇文章中,找到理由并有效组织它们的一些线索 往往有这样的方法。圈出指示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画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读完长篇大论之后,在文章结尾处按照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作为写作者,你一定要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读者朋友。了解到读者需要清除地了解你的结论是什么,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在特定的句子里尽量使用指示词和短语来帮助读者找到你的理由。另一个帮助读者找到理由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提供相关文章或演说的提纲或内容梗概。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意思,还是含蓄的意思,我们才能够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当我们读书或者听讲的时候,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就会抓不住要领。为此,我们要识别歧义,即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第一步,要以表达出来的论题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而要确定哪些词或是短语意思不清楚;第二步,就要找出哪些词或短语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找出推理结构当中的关键词。

在寻找关键术语或词组的时候,你应该牢记你找它们有什么目的。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词组。一开始,就要找准论题、结论和理由,千万抑制住自己,不要去记下任意一个词语或是全部词语的不同含义。要懂得,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看看文章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同时要明白,字典里的定义,诸如同义替换、举例说明或是使用规则的不完全说明,都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还要特别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更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反之,你想要说服谁,你就得负责对他解释清楚。在写作的孤独中,千万别忘了你用的每个词的定义是众所周知的,这样你就忽视了不同文化、不同经历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巨大分歧。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工作生活中,任何一个想要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我们要明白,一个论证的表面结构,由理由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为了寻找到假设,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重要。作者会有价值优先或者价值取向,在特定情形之下,这些没有明说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主张所起的作用,就是价值观假设。

一方面,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比如烟草公司的大领导就不太可能特别重视对敏感人群的同情,因为如果这样的同情取代了对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选择,就有可能导致他丢掉自己的饭碗。

另一方面,可能发生的结果,也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更可取,而那些其他的理由本可以从论题的另一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就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

如何能够找到描述性假设呢?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然后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做假设。

哪些假设分析起来是毫无意义的呢?比方说,以其指出作者相信理由和结论之间有逻辑联系,倒不如重点看看这些理由和结论之间是怎样产生逻辑联系的。同样,指出一个论证假设我们能理解其逻辑、术语或我们拥有适当的背景知识,这些都是无意义的。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我们采纳其结论。常见的8种谬误如下所示:

1、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2、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3、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4、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6、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7、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8、诉诸感情谬误 ——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包括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9、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0、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11、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在这一谬误中,对应的谬误顺序一般是这样的,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相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12、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13、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证据的效力如何?

我们要知道哪个事实论断最为可信,为了确定其可靠性,就要了解清楚:你的证明是什么?证据在哪里?你确信它是真的吗?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吗?

通常,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要么是描述性结论,要么是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要么还是描述性假设。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直觉具有私密性,别人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不可完全依赖于这种无意识的加工而忽略相关证据,并可能反映出强烈的偏见。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只是想查明那些依赖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组合,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你需要谨防以偏概全谬误。仅仅依靠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一定要当心!

那么,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要知道其选择性、个人兴趣、省略的信息及人为因素。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

继续谈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那么,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评价科学研究是不是可靠的证据,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

1、报告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通常情况下,最可靠的报告往往出自那些发表在由同行专家评定的期刊上的文章,在这些期刊中,一项研究结果只有被一系列相关专家评价过以后才会被接受。但也不总是这样,资料来源的声誉也好,研究设计也就越好,所以,要竭尽全力找出资料来源的声誉如何。

2、除了资料来源的质量外,交流中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比如,报告有没有详细说明这项研究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可惜,我们在流行杂志、报纸、电视报道和博客里遇到的,绝大部分关于研究结果的报告,都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来说明此项研究。

3,研究进行的时间离现在有多久?有没有理由让人相信,研究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很多研究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例如,有关抑郁症犯罪或心脏病的起因在20世纪80年代可能和在2010年看起来大不相同。

4、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如果某一种联系总是在精密设计的研究中不断被重复并且总是前后一致地被发现,那么,至少在那些不同意这一结论的人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之前,我们就有理由相信。

5、持论者在选择的时候是怎样精挑细选的?比如,有没有得出相反结论的相关研究被他忽略不计?研究人员是不是只选择那些支持他的观点的研究?

6、有没有什么强势批判性思维的证据?作者或者演说者对于先前那些支持他的观点的研究,有没有表现出一种批判的态度?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得到的大部分结论都需要进一步的证明,那么,持论者有没有表现出要进一步加以证明的意愿?

7、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要歪曲这项研究?我们要当心研究人员亟需找到特定结果的那些情况。

8、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制造的并因此遭到扭曲变形?记住一定问一声:“研究进行的客观条件和研究者概括的情境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

9、根据研究样本,我们概括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10、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为此,我们还必须关注一个问题,研究报告的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一是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多数情况下,研究人员观察的事件或人群越多,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可靠,

二是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三是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如果研究者随机取样本的话,他们就在尽量保证想要概括的所有事件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抽样,同时也在竭力避免片面的取样。

抽样的程序不允许宽泛的概括结论,只有我们研究过的人群或事件类型,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情况,我们才能加以概括。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真实的态度。你问一下“这个调查里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请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造句,有没有措辞偏见或者语境偏见?

哪怕同样的问卷答案,也会随着调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问卷是怎样呈现的,问题是怎么放进调查中去的。另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就是问卷长度。在比较长的调查当中,人们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可能和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做题做烦了。

对待调查问卷的态度,建议先仔细盘查调查的程序,然后再接受调查的结论。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关于证据的效力如何,我们探讨了①直觉、②个人经验、③典型案例、④当事人证词、⑤专家意见,还有⑥个人观察、⑦研究报告,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还有最后一类证据——类比。

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需要关注两个因素: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不同的方式,然后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你几乎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点。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为了避免错误类比谬误,你需要掌握三个要诀: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种不同的情况;

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有没有替代原因?

记住,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不能考虑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就有可能犯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除了过度简化因果这种谬误,你也要谨防其他谬误。

如果不小心犯了因果混淆谬误,就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要知道,有相关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要注意识别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就不好了。事实上,很多因素可能引起研究组之间的差异。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如果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那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事实上,一件事紧随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很可能就是个巧合。除了一件事紧随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这个事实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过硬的证据。

同样,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因为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作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得竭尽所能评估各种不同的解释中每种解释怎样契合当前的证据,竭力对自己的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这个替代原因,就是你时时刻刻向读者证明你并没有忽略其他可选的解释。你在发掘潜在原因,而且逐步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我们知道,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能看起来非常动人,因为数字会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就代表了“事实”。但是,统计数据并不必然就证明了它们想要证明的一切。

那么,取哪种平均值最能说明问题呢?

第一点,你有没有想过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第二点,就是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两种不同的提供数据的方式,有可能会产生欺骗性。你需要知道作者谈论的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将会产生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如果某个行业最好的和普遍的情况悬殊很大,有人想让工资水平显得非常非常高,他就会选择平均数作为平均值。这就需要当心!因为平均数会被急剧拉高或拉低的情况,就应该考虑影响不大的中位数或众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众数可能远高于或远低于中位数,需要看常见的情形是哪一种,最好考虑用平均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判断平均值是哪一种数数值,还需要了解全距range和数值分布,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醒自己大多数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第三点,持论者很可能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就是,加倍注意统计数据的措辞和结论的措辞,看看两者是不是指的同一件事。如果不是,作者或演说者就很可能是在用数据说谎。

第四点,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这里有两个原则,一要知道百分比所依据的绝对数值,比如从4家增长到7家,或者从12家增长到21家,增长百分比都是增长了75%,但是绝对数值的含义显然更丰富。同理,只知道数字,不知道比率也是不行的。二是要知道数字或是比率是相对什么来比较得出的。

第五点,表述方式不同。特别是涉及官媒引导、舆论导向,拿风险减低这件事来说,要判断是怎样判定降低多少,如果用绝对方式进行表达,这些结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我们应该记住,任何一个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那么,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吗?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会不会有哪些提示呢?

1、常见的反驳论证

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

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从你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事实断言是不是有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6、收集和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来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结果,短期或长期结果,还是提倡或反对的结果

认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的或是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一方面你要追问,他们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另一方面,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被提倡的行动,考虑是否存在潜在负面效果呢?

比如,社会的哪一部分并没有从提议的行动当中收益?谁蒙受了损失,受损的人对此有什么话说?提议的行动对权力分配有什么影响?这个行动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这个行动怎么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怎么影响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仅仅要求别人提供重要的省略信息,也并不能保证别人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如果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一个限定条件的“是”或“不是”,往往从两面来确定的,答案就是最佳的。但如果你用“也许”或者“这取决于...”就迫使你承认你所知道的一切还不足以给出确定无疑的回答。你在避免一个确定答案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决定或者观点,就需要进一步投入时间精力付出行动。

我们该不该采取某个措施?这个措施是不是可取?当一个规定性论证中的理由,是在表达实际存在的问题时,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所以,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最后,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理由也很少会只有一种含义。在评估一整套理由以后,你还要判断什么结论与争议中最好的理由最为契合。

通过本篇文章,你是否学会提问,让我们一起总结回顾一下:

你面对的观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推断、一个猜想还是一个感觉?

审视这个观点,对我重要吗?——这是在帮你判断值不值得投入思考成本。你也可以换个问法问自己:我想要审视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结论是在回应论题吗?——这是在帮你判断,你的论题和结论是否匹配,结论有没有偷换。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这是在帮你审视论证过程是否严密。关于论证,值得追问的问题还有:论证用到的证据符合事实吗?和论证过程用到的推理合乎逻辑吗?等等。

思考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概念的意思不够明确?——这是在帮你判断,关键概念的定义分歧会不会影响结论。

思考过程用到了哪些隐藏的假定?——这是在帮你判断,隐藏假定会不会动摇论证的可靠性。关于预设,值得追问的问题还有:

A.这个预设与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B.这个预设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C.这个预设是来自哪里?来源可靠吗?

换一种信念,你的结论会不同吗?——这是在帮你判断,信念是否在影响思考。

换一种立场,你的结论会不同吗?——这是在帮你判断,立场是否在影响思考。关于立场,值得追问的问题还有:换一种情况,你是否能保持同样的立场和态度?

换一种情绪或欲望,你的结论会不同吗?——这是在帮你判断,情绪与欲望是否在影响思考。关于情绪与欲望,值得追问的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后,你有没有可能为此刻的判断和决策后悔?

这个结论,是不是只在某些边界内适用?——这是在帮你意识到,这段思考可能存在局限性。关于局限性,我们值得追问的问题还有:

A.这个结论,放在更大格局或更高维度上还适用吗?

B.这个结论放在300年前或者300年后,还会适用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如何指导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并获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日常生活,好天,短句,点儿,闹钟,中使用,不舒服,发布时间,今天是,只是有,起来了

2007-12-12 #小故事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七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七

短句,日常生活,口语,症状,英语口语,评论,中使用,不舒服,剧痛,多伦多,医生,昏过去,浑身,资源,英斯,身体,食欲,公众号,尔英语,我没有,请关注,你怎么了,下体,东西,写文章,五音不全,官方,北美,加拿大,小班

2012-05-16 #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七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七

短句,日常生活,口语,症状,英语口语,评论,中使用,不舒服,剧痛,多伦多,医生,昏过去,浑身,资源,英斯,身体,食欲,公众号,尔英语,我没有,请关注,你怎么了,下体,东西,写文章,五音不全,官方,北美,加拿大,小班

2014-02-22 #长篇故事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A.,B.,C.,有关,短句,电话,和建,友人,分手时,时间,爱上,看电影,日常生活,休息日,人际关系,体重,卡拉,单位,兴趣,保留意见,内心,初次见面,学校,天气,家庭,对方,打错,年龄,征求意见,感想

2010-01-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

A.,B.,C.,有关,短句,电话,和建,友人,分手时,时间,爱上,看电影,日常生活,休息日,人际关系,体重,卡拉,单位,兴趣,保留意见,内心,初次见面,学校,天气,家庭,对方,打错,年龄,征求意见,感想

2016-04-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六 电话.doc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短句六 电话.doc

电话,t.,先生,公司,等会儿,丹尼斯,佐藤,约翰,贝克,铃木,用一下,下个星期,哪位,形式,接线员,熟人,说法,过会儿,在吗,在不在,工作,请稍等,人之间,他出去,分钟后,常用于,史密斯先生,工作中,座位上,我就是

2009-06-29 #长篇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 手电筒里的电池用旧了舍不得扔掉 便换一节新电池配一节旧电池串联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 手电筒里的电池用旧了舍不得扔掉 便换一节新电池配一节旧电池串联使用

电池,新旧,内阻,手电筒,数据,电动势,测量,相差较大,在日常生活中,珠上,用旧了,已知,措施,试论,如图所示

2020-07-12 #经典故事

我们日常中使用的筷子 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呢

我们日常中使用的筷子 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呢

筷子,妲己,商纣王,纣王,作用,吃火锅,小伙伴们,是怎么,中国,外国人,感想,民间传说,渔夫,起源,生活,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化,手抓饭,那当,不一样,都会,中华文化,一面,下菜,下期,人们,传说,侍卫,做法,刀叉

2017-03-2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