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从有效票证到民间藏品 一张粮票见证生活日益丰富

时间:2007-07-17

粮票、油票、布票这些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票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提示:本文共有 35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018-09-11 12: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兴

蒋怀赋(右)展示他亲手设计的粮票。

粮票、油票、布票……这些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票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因此,当时的粮票比钞票还重要。今天,我们通过探访几位“粮食人”,来回望那段尘封的历史、沧桑的岁月。

他是浙江粮票的设计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特地搜集了40多年来的老票证,送给记者同志看看。”近日,84岁的蒋怀赋从杭州朝晖七区的家里乘公交车来到浙江老年报,向记者展示一批他亲手设计的粮票。

说话间,蒋怀赋放下抱在胸口的纸袋,小心地掀开纸袋上沿的一块遮布,从中捧出了一摞塑封的册子。打开册子,那些设计精美、方寸大小的票证跃入眼帘,有以浙江各风景名胜点为元素的风光粮票,有以生肖为主题的生肖粮票,还有以中共“一大”会址为图案的专题粮票……

蒋怀赋祖籍浙江义乌,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杭州大学(今为浙江大学)历史系读书,196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粮食厅(今为浙江省粮食局)工作。他虽在大学里学的是历史,但绘画水平很不错,就被派去做全省各种粮票的设计和粮票管理。工作期间,他一共设计了135种粮票图案。

在一本《浙江风光粮票》上,记者看到,杭州的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以及绍兴诸暨的五泄飞瀑、温州乐清的雁荡山等名胜景点,都被收录其中。1983年1斤和1984年5斤定额粮票是以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为主元素,1983年5斤定额粮票是三潭印月,1985年10斤的定额粮票是雁荡山,这些都出自蒋怀赋之手。

浙江风光粮票

还设计了中国生肖粮票

浙江的粮票、油票种类繁多,变化复杂。特别是1982年后一年一换,颜色相近,图案雷同。在使用中,很难辨识过期粮票和现行粮票。

在1987年的一次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一个印有龙形图案的热水瓶启发了蒋怀赋,他提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含基层农村)如何有效解决粮票面额识别与使用问题的想法。会议采纳了蒋怀赋的建议,并由他亲自设计生肖粮票的图案。

1988年,我省第一枚龙票出炉,蒋怀赋成为中国设计生肖粮票第一人。每套生肖粮票有9枚,定额粮票面额分1、5、10斤,农村粮票1、5、10斤,粮食专用券10、20、50斤,另有城镇、农村食油票各1枚,这些粮票、油票上龙的图案都不相同。1989年是蛇年,他做了掐头去尾的处理,留下蛇身上的波纹状象形图案。

“今年是什么年,就出什么年份的粮票,这样老百姓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蒋怀赋说,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到下一年度的3月底,称为一个粮食年度,期满后,就要换用新的粮票,旧的粮票也就作废了。

送粮票需武警保护

蒋怀赋将家中一个朝南连阳台的房间辟作陈列室。

“退休后的20多年,一直在做收藏,不仅收藏全国各地的各种粮票,还收藏伟人的塑像、铜像,‘一大’到‘十九大’以来各个版本的党章等。”蒋怀赋的老伴骆宝妹说,他们家还被所在社区列为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家里参观,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翻开一本本粮票收藏册,记者注意到一份《浙江省粮票目录》,记录了1975年以来浙江所有粮票的票种、面额、发行和停用时间。粮票的面额从25克到50斤不等,其中最大面额50斤粮票,是以岳王庙为主元素,“这张粮票是在1983年设计的,因为票额太大了,老百姓使用起来不方便,当年就停止了流通。”

除了设计粮票,当时,蒋怀赋还要负责粮票的监印和发放工作,“监印就是要确保粮票的数量和质量,在印刷厂一待就要一个季度。”

粮票印出来后,省粮食局会专门派车送粮票下去,“就像银行运钞,每次都是武装押送,有2名荷枪实弹的武警保护,另外就是我和司机。”蒋怀赋记忆犹新,粮票送到一个市或地区后,车子要返回到省里,重新装运粮票往其他市地派送,送完全省需要一个来月的时间。

“过去国家通过发放粮油票、生活票的方式限量供应,主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现在粮食充裕,人们想吃什么吃什么,吃五谷杂粮则是为了营养。”骆宝妹说。

中共“一大”会址图案粮票

粮票是城乡居民实行统购统销后的产物,被老百姓称为“生命票”。虽然粮票已退出历史舞台20多年,但它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的过程,恰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变化。

龚震源是《浙江通志·粮食志》主编。为了回望那段尘封的历史,唤起读者对票证年代的特殊记忆,9月5日,记者对龚震源进行了专访。

粮票的出现

粮食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安定的特殊商品,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天下第一号”的大问题。

浙江是传统的稻米产区,粮食消费以大米为主。但浙江陆地面积狭小,山地占很大比重,耕地资源贫乏,粮食总产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全省总人口2083.1万人,粮食产量43.05亿千克,人均206千克,当年缺粮14.7亿千克,“按定量标准推算,当年全省缺粮达到98天。”

从1949年5月杭州解放到1953年11月,浙江粮食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刚解放的短短几个月中,浙江残存的反动势力利用粮食这个敏感商品兴风作浪,私营粮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先后四次出现较大规模的粮价风波,每次涨幅均达数倍乃至数十倍。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加速完成粮食征借任务,取缔粮食黑市交易,禁止私商哄抬物价,很快平息了风波。

国家为避免不法之徒跨区域倒买倒卖哄抬物价,1953年11月起,全国取缔粮食自由市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也就是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统购,对城镇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统销,粮食市场由国家严格控制。那时起,粮油票证成为居民在本省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的凭证,老百姓按人口领取粮票后就可以买到平价的口粮。粮票属无价证券,不许在市场买卖流通。“那个年代,有钞票没粮票还买不到粮食,必须用票证才行。”龚震源说,当时粮票比钞票还重要。

粮票的使用

统销期间,除全国粮票,全省发行的粮票共有6种,分别是浙江省定额粮票、浙江省粮票、浙江省周转粮票、浙江省农村粮票、浙江省品种交换票和浙江省奖售粮票。

1954年11月,省政府发布《浙江省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对城镇供应、行业供应、军粮供应、食油供应统一政策,按定人、定量、定工种等办法确定标准,实行计划销售。当时,大多数城镇每人每月大米供应为25斤左右。但因按需自报,且城乡人口界限划分不严,流动人口难以搞清,粮食消费总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1955年9月,全省普遍推行定量供应办法,根据够吃稍宽原则及由粗到细、由宽到严的精神掌握,确定每人每月平均消费标准大米13千克左右,繁重体力劳动者的最高消费标准每人每月20至22.5千克左右。1955年10月,浙江出台规定,将市镇居民口粮细分为四类九等定量标准。如工人的省定标准为每人每月12.16千克,其中,一般重体力劳动工人为每人每月17.5至21.5千克,特重体力劳动工人为每人每月22.5至27.5千克,机关干部企事业职业脑力劳动者每人每月13.5至14.5千克。

“1955年全国开始统购统销,全民粮食计划供应,到1992年12月粮食统销结束,期间多次出现粮食由余变缺,又由缺变余的波动和政策调整。”龚震源说,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浙江同步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全国通用粮票

粮票的消失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从此粮票退出市场,但仍保留定购任务。相比1985年,省下达的合同定购计划从当年的27.5亿千克,减轻为1993年的19亿千克(包括农业税现粮)。在2001年,浙江率全国之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重点是放开粮食定购任务,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80年代中期,浙江的公路运力十分有限,外面运来的粮食很难卸下来,运出去。比如一艘运载5万吨粮食的轮船在宁波港靠岸,在部队力量的帮助下,仍需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才能卸完货。现在有了机械化码头、高铁的大运力,2天就卸运完成了。”龚震源说。

回想起那个年代,龚震源做了个比喻,在过去的缺粮年代,大人对小孩子讲,不听话,不给饭吃,那小孩子立马就会老实,“现在的父母端着饭碗哄着孩子吃饭,孩子不高兴了可能倒着威胁大人,你不听我的,我不吃饭了。因为,可以选择的食物还有很多。”

“从缺粮到粮食富足,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与总体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运输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直接粮食消费的减少都有关系。人们从过去的吃得饱,到后来的吃得好,到现在的吃得安全。”龚震源感慨地说。

如今,在人们的脑海中,粮票更多的已成为对往昔的追忆和感慨,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一张小小的粮票承载起的是饱含着国家由贫穷到强盛、人民由动荡到安居的历史巨变,它记载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奋斗历程和民族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民生的重要标志。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从有效票证到民间藏品 一张粮票见证生活日益丰富”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票证的故事作文600字

票证的故事作文600字

票证,妈妈,大米,粮票,粮食,大妈,外婆,小学生,火柴,粮站,超市,生活,买米,不一样,好又多超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买家,人头,买给,人民,初中生,历史,国家,城镇居民,广场,小推车,家门口,干嘛,工种

2008-06-08 #长篇故事

广西铁路职工姚永民:痴迷收藏30年万件藏品见证中国发展

广西铁路职工姚永民:痴迷收藏30年万件藏品见证中国发展

姚永,藏品,铁路,记者,南宁,广西,年代,收入,柳州市,见证,铁路职工,通讯员,发展,目之所及,不了情,云杜,陆洪,车辆段,三角,主题,列车,亲历者,作者,初体验,单位,奖章,哪些地方,合法权益,声明,客车

2009-08-31 #经典故事

一元硬币价值飙升 粮票还能换车 收藏还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嘛!

一元硬币价值飙升 粮票还能换车 收藏还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嘛!

硬币,粮票,收藏价值,年发,中国,是我国,主题,分币,人力,人们,价值,人文,份额,功能,历史,始祖,国门,品牌,吉林省,名字,套装,套套,山东省,市场,收藏界,成交价,我国,收藏品,时间,时期

2018-07-18 #经典故事

藏品故事:妇人卖宝救命 掌柜喜得三国宝物

藏品故事:妇人卖宝救命 掌柜喜得三国宝物

掌柜,曹操,东西,墓穴,妇人,孩子,朱雀,陪葬品,颈部,伙计,瓷器,造型,双爪,双翼,周身,头部,年代,拱起,摸金校尉,粮票,老板,罐子,经验,线条,老祖宗,肩部,饥荒,陶瓷,前腹部,又怎么

2012-12-27 #故事大全

老照片 老钟表 旧粮票……那些家传老物件里的时光留影

老照片 老钟表 旧粮票……那些家传老物件里的时光留影

票证,老物件,家训,居民,社区,才买,宝湖,收音机,凭票供应,家风,座钟,时代,机票,粮票,物资,见证,青少年,变化,上世纪,三转一响,粮油,任玮,李月琴,李月,李红,钱才,新华社,家国,布都,新时代

2009-07-14 #故事大全

“你家有宝请来拍卖” 千万别信!已有200多人上当

“你家有宝请来拍卖” 千万别信!已有200多人上当

藏品,拍卖公司,卖家,被害人,诈骗,客户,团伙,大厦,嫌疑人,拍卖会,收藏品,粮票,费用,公司,段冉,宝贝,公安机关,图录,套路,委托人,文玩,服务费,检察官,海淀区,骗局,犯罪嫌疑人,王某,群众演员,上藏,好的

2013-07-22 #故事阅读

中国农业博物馆关于征集抗击疫情藏品的公告

中国农业博物馆关于征集抗击疫情藏品的公告

疫情,农业,征集,中国农业博物馆,宣传,防控,农村地区,农村,文字说明,物品,个人,事件,人员,作者,典型,农村部,博物馆,单位,图像资料,实物,地址,基本要素,文字,来源,民族,物证,科学,英雄,联系方式,见证物

2016-04-08 #小故事

平凡小故事见证70年大变化 新中国“同龄人”晒出老物件

平凡小故事见证70年大变化 新中国“同龄人”晒出老物件

同龄人,老物件,新中国,故事,港闸区,服装厂,见证,布票,旧物,活动,张圣,朱建,王有,红色文化,新时代,南通,下海经商,幸福街道,粮票,传播,小故事,大变化,孩子们,朱永祥,王德富,邢志,顾金珍,向新,广播电视台,幸福街

2020-04-22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