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战争中时期感人故事

时间:2007-07-23

中国近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9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马里 坦桑尼亚 周恩来的故事 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 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 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 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回答者: 老博士先生 秀才 二级 3 17 21:31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战争中时期感人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战争中时期感人故事

战争中时期感人故事

周恩来,周总理,周恩,总理,万氏,中共,中华,学生,生母,在沈阳,蒋介石,东关,养母,代表,先生,炊事员,重庆,领导,中共中央,何老,书记,周家,摄影师,敌人,沈阳,陈氏,模范学校,作文,同学,学校

2020-08-23 #故事大全

在真实的历史中 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在真实的历史中 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兵力,曹操,蜀汉,三国时期,战役,时期,规模,曹魏灭,袁绍,诸葛诞,东吴,士兵,官渡之战,情况,比例,黄巾军,影响,下曲阳,司马昭,皇甫嵩,袁军,三国演义,三国志,人口,军民,再加,双方,家属,损失,政府军

2019-06-20 #故事阅读

揭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派系知多少?

揭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派系知多少?

将领,嫡系,派系,蒋介石,杂牌,分支,骨干,国民党,何应钦,刘峙,吴奇伟,杜聿明,李延年,桂永清,汤恩伯,罗卓英,薛岳,郑洞国,陈大庆,黄杰,黄维,黄埔军校,名将,外省,情况,浙江籍,国民党军,万耀煌,上官云相,于学忠

2017-07-02 #短篇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英雄,王二小,部队,所在,暗堡,八路军,全国,对方,原名,北伐战争,日本鬼子,桥型,碉堡,隆化县,冀热察,冯玉祥,刘志丹,袁世凯,国民党军,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二师,二营,人民解放军,任务,事迹,战役,受阻于,军事家

2020-07-25 #故事大全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英雄,王二小,部队,所在,暗堡,八路军,全国,对方,原名,北伐战争,日本鬼子,桥型,碉堡,隆化县,冀热察,冯玉祥,刘志丹,袁世凯,国民党军,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二师,二营,人民解放军,任务,事迹,战役,受阻于,军事家

2020-07-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英雄,王二小,部队,所在,暗堡,八路军,全国,对方,原名,北伐战争,日本鬼子,桥型,碉堡,隆化县,冀热察,冯玉祥,刘志丹,袁世凯,国民党军,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二师,二营,人民解放军,任务,事迹,战役,受阻于,军事家

2020-07-27 #经典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英雄,王二小,部队,所在,暗堡,八路军,全国,对方,原名,北伐战争,日本鬼子,桥型,碉堡,隆化县,冀热察,冯玉祥,刘志丹,袁世凯,国民党军,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二师,二营,人民解放军,任务,事迹,战役,受阻于,军事家

2020-07-27 #经典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英雄,王二小,部队,所在,暗堡,八路军,全国,对方,原名,北伐战争,日本鬼子,桥型,碉堡,隆化县,冀热察,冯玉祥,刘志丹,袁世凯,国民党军,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二师,二营,人民解放军,任务,事迹,战役,受阻于,军事家

2020-08-2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