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晋文公怎么也想不到 他创设的“六卿”制度 最终导致晋国覆灭

时间:2007-08-08

为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讲出个一二三来

提示:本文共有 32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许多人知道,山西简称“晋”,但一问起其别称为何叫“三晋”时,许多人却回答不上来。为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讲出个一二三来。如何讲,咱就从晋文公创设的“六卿”制度讲起。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汲取其父晋献公当政时家族成员自相残杀、危及国政的教训,毅然推出了一项改革措施,即把晋国公子们统统赶到国外去,让家族之外的异姓人来辅助他执政。

具体讲,就是设立中军、上军和下军,叫“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称为“三军六卿”。自此,晋国“六卿”政体制度建立。

晋文公之后,这一制度历经数次变动,到晋悼公时,又恢复了“三军六卿”建制。

公元前550年,也就是晋平公八年,涉及六卿的各家族经过争斗兼并,剩下了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成了晋国有名的六大家族。

晋国“六卿”封地分布示意图

这一制度,军政合一,出将入相,激发了六卿家族成员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为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中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晋平公执政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难以驾驭六卿,致使大权旁落。

自此始,六卿开始在晋国逐渐坐大,在与晋国公室争权夺利的同时,还相互兼并,一步步把晋国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赵鞅杀了赵午,引发“六卿”内讧

公元前511年,晋平公的曾孙姬午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定公。

公元前509年,六卿之一、代表魏氏家族的正卿魏舒去世,其子魏取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门人。

但晋定公把执政大权交给士鞅,士鞅成了正卿。

士鞅,六卿之一,是范氏家族的掌门人。范氏由此跃居为晋国第一大家族。

士鞅报复心理极强,下令降低魏舒安葬规格,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还利用一切手段压制打击六卿之一、赵氏家族的掌门人赵鞅。

但赵鞅不与之计较,而是韬光养晦,在自己的邑地,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

公元前501年,士鞅去世。其子士吉射成了范氏家族的掌门人。

晋定公让荀砾接手,成为晋国正卿。

荀砾,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掌门人。

公元前500年,赵氏掌门人赵鞅领兵攻打卫国,卫人惧,进贡五百户人家给赵鞅,赵鞅将其放在族兄邯郸大夫赵午那里。

公元前497年,赵鞅请赵午归还那五百户人家。赵午回去与父亲兄弟商量,他们不同意,于是背约。赵鞅发怒,逮捕午,囚禁在晋阳,不奏请晋定公就把午杀了。

赵午之子赵稷大为恼火,就在邯郸发动叛乱。

赵午是六卿之一、中行(háng)氏家族掌门人荀寅的外甥。中行(háng)氏家族和范氏家族又有姻亲关系,所以,赵午的叛乱得到了这两大家族掌门人荀寅、士吉射的支持。他们就利用当时晋国国君晋定公的名义讨伐赵鞅,并且宣布他为叛贼。

铁之战,“六卿”变“四卿”

赵鞅被迫逃到晋阳,死守城门。

当然,赵鞅也不是孤军奋战。荀跞联合魏氏家族掌门人魏侈(此时魏取已去世,魏氏卿位由其子魏侈继承)、韩氏家族掌门人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

这时,六卿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中行氏和范氏:支持赵午叛乱

赵氏、智氏、魏氏、韩氏:反对赵午叛乱

结局是,荀寅和士吉射败逃至朝歌,标志着中行氏和范氏转为下风。

但是,赵鞅对中行氏和范氏的清算还没完。

这是因为,逃至朝歌的荀寅和士吉射还有反扑赵鞅的机会,特别是得到了齐国的支持,因此,赵鞅下决心要清除心头之患。

公元前493年,赵鞅得知,齐国为了救援士吉射和荀寅,决定向朝歌输送一千车粮食。粮车出齐境之后,由郑国的罕达、驷弘接应护送。赵鞅立即移兵拦击。在“铁”这个地方(今河北濮阳西北)与郑军交战。

当时,赵鞅所率之军,兵员和战车数量都不及郑军,为激励士气,赵鞅发布了战前动员,“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誓辞明确表示了论功行赏的政策,不仅鼓励了广大将士,更为赵简子争取到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取得了铁之战的胜利。

铁之战后,范氏、中行氏一蹶不振。

公元前490年,赵鞅最终战胜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至此晋国卿族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

公元前490年,智、赵、韩、魏四家封地

赵鞅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晋国政局由赵氏、智氏、魏氏、韩氏这四卿掌控。

赵无恤利用张孟谈之计,联合韩魏,灭了智家

晋国四卿之中,智氏实力最强,就以晋国国君讨伐越国为由,要求韩、赵、魏三家各献出100亩土地给国君。实际上,智伯瑶是想削弱三家力量,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地盘。

韩康子和魏桓子害怕智伯瑶,乖乖交出了土地,而赵襄子却不给智伯瑶面子,还说:“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决不能拿来送人情。”

公元前455年,智氏联合韩、赵两家进攻赵氏,并承诺打败赵襄子后,一起瓜分他的土地。

赵襄子势单力薄,不敢与三家联军正面对抗,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易守难攻,适合打持久战。

由于赵襄子早有防备,智、韩、魏三家军队围攻晋阳城长达三个月,却毫无进展。一天,智伯瑶望着城边流过的晋河犯愁,突然计上心来:筑坝拦河,水淹晋阳城。

智伯瑶决定筑坝拦河,水淹晋阳城(绘画

韩康子和魏桓子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派人筑起大坝,拦截晋河。待到雨季来临,河水猛涨,智氏命人挖开河坝,顿时滔滔洪水涌向晋阳城。赵襄子率众加紧防守,誓死不降,又坚持抵抗了两年多的时间。

直到公元前453年,眼看晋阳城中积水越来越多,房屋塌了不少,粮食也快要吃完了,赵襄子心急如焚。

这时,大臣张孟谈向他献计说:“城外三家面和心不和,我可以说服韩、魏两家,与我们联合起来对付智氏。”赵襄子大喜,好像一下子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派人护送张孟谈出城。

张孟谈见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对他们说:“如今晋阳城快被淹了,我们赵家眼看就要亡了。那么,智氏接下来会对付谁呢?你们两家的都城和晋阳城一样,也是临河而建,智氏难道不会用同样方法攻城吗?”两人一听,大惊失色,连忙坐下来,与张孟谈商量如何对付智氏。他们最终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水淹智氏军营,然后共同灭了智氏。

当晚,韩康子和魏桓子秘密派人在河坝上掘开一个大缺口,将大水引向北岸的智氏军营。智伯瑶毫无准备,仓促应战,被韩、魏两家打败后,率领残兵败将渡河南逃。结果一上岸就遭到赵氏的迎头痛击,智伯瑶在乱军中被杀。

周天子做了个顺水人情,导致“三家分晋”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韩魏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这个时候,晋国的国君是晋烈公,对赵、韩、魏三卿根本管不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

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此时的晋国,大部分土地已被三家瓜分,晋国国君晋烈公干生气,没办法。

晋烈公死后,其子即位,是为晋孝公。晋孝公徒有虚名,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于公元前369年被韩氏和赵氏从国都迁出,在屯留(今长治市屯留县)安了家。十年后,韩国攻占屯留,又将晋孝公迁到了端氏(今沁水县西城村)。

此后,晋孝公去世,晋静公即位。他是晋国最后一位国君。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为庶人,并将晋静公和晋国公室迁回屯留,具体位于现在屯留县的姬村。至此,晋国彻底灭亡。

韩、赵、魏三家分晋(绘画)

公元前349年,已经逃到洛阳的晋静公被韩王派去的刺客韩玘杀害。

“三家分晋”,是“六卿”长期争斗、兼并的结果,这是该制度创始人晋文公一辈子都想不到的结果。这一很好的制度之所以导致晋国覆灭,是因为从晋定公到末代晋君晋静公,一代不如一代,不会利用“六卿”巩固君权,反而让“六卿”挟制了君权。这一问题,在封建社会时有发生,除“六卿”专权外,还外戚、宦官等势力专权。当然,这种情况出现,往往发生在无能的君主身上,这是“家天下”的封建时代无法改变的现实。

再一点是,“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了,战国时代开始了。瓜分晋国的赵、韩、魏已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雄”,其国君们将面临赵政统一天下的残酷战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晋文公怎么也想不到 他创设的“六卿”制度 最终导致晋国覆灭”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春秋晋国君权如何旁落 便宜了赵魏韩?晋文公这个决定一锤定音!

春秋晋国君权如何旁落 便宜了赵魏韩?晋文公这个决定一锤定音!

晋国,公族,晋献公,太子,曲沃,国君,内斗,晋文公,晋文侯,申生,奚齐,桓叔,赵魏,韩三家,儿子,卿大夫,君主,时候,父亲,姬仇,三军,制度,士大夫,弟弟,局面,教训,春秋时代,权利,父子,翼城

2015-06-13 #故事阅读

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卜偃,晋文公,晋国,左传,预言,晋献公,毕万,制度,晋侯,诸侯,天子,晋军,霸业,管仲,改革,大夫,统帅,虢国,商鞅,易晋,栾枝,王子虎,襄王,赵衰,贾佗,阳樊,大有,人物,军队,原则

2013-07-19 #故事阅读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重耳,禁火,寒食节,寒食,介子,晋文公,民间,人们,习俗,制度,大火,太原,晋国,火种,生产,于野,介山,仲春,新一年,次路,过卫国,魏武帝曹操,火期,又名,一带,事件,人类,介休,介休市,公子

2020-05-28 #故事大全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重耳,禁火,寒食节,寒食,介子,晋文公,民间,人们,习俗,制度,大火,太原,晋国,火种,生产,于野,介山,仲春,新一年,次路,过卫国,魏武帝曹操,火期,又名,一带,事件,人类,介休,介休市,公子

2020-06-11 #短篇故事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重耳,禁火,寒食节,寒食,介子,晋文公,民间,人们,习俗,制度,大火,太原,晋国,火种,生产,于野,介山,仲春,新一年,次路,过卫国,魏武帝曹操,火期,又名,一带,事件,人类,介休,介休市,公子

2020-09-04 #故事会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介子推与重耳晋文公的故事

重耳,禁火,寒食节,寒食,介子,晋文公,民间,人们,习俗,制度,大火,太原,晋国,火种,生产,于野,介山,仲春,新一年,次路,过卫国,魏武帝曹操,火期,又名,一带,事件,人类,介休,介休市,公子

2016-03-25 #短篇故事

晋文公重耳成为晋文公五霸 源于当时改革军制但最后作茧自缚

晋文公重耳成为晋文公五霸 源于当时改革军制但最后作茧自缚

晋文公,晋国,中军,制度,霸主,春秋五霸,三军,内政,周天子,对外,任君,为正,于晋文,佐为,公重耳,宋服,明贤,晋文,晋献公,有才,栾氏,秦穆公,赵衰,贾佗,胥氏,齐桓公,齐桓,大家好,上将军,君和

2011-12-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晋国的六卿家族之一 也是汉高祖刘邦的祖脉!

晋国的六卿家族之一 也是汉高祖刘邦的祖脉!

晋国,范氏,范鞅,家族,赵氏,栾氏,晋献公,时期,旁支,邯郸,士氏,士燮,晋公室,实力,国政,智氏,魏氏,韩氏,士匄,士鲂,於秦,范吉射,先祖,后裔,尧帝,曲沃,荀氏,诸侯,中行,足智多谋

2016-06-30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