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河北塞罕坝林场成“世界级网红”!让我们一起听听三代人的故事......

时间:2007-08-18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被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授予了地球卫士奖,一下子成为了世界级网红

提示:本文共有 49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刚刚,

中国的一个地方在世界火了!

没错,

就是位于中国河北的塞罕坝林场。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被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授予了“地球卫士奖”,

一下子成为了世界级网红。

00:15

中国塞罕坝获奖现场视频

还记得今年8月份各媒体集中推出的塞罕坝报道吗?

就是三代人接力,用55年时间,

让一片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听听三代人的故事

1 意志和信念铸就了这片绿色 访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工人陈彦娴

陈彦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

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74岁的老人陈彦娴感到格外高兴和激动:“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当年造林时热火朝天的景象,我感到无比光荣与骄傲。”

陈彦娴是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是拓荒者,更是塞罕坝由荒漠变林海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你们那时候觉得苦吗?”

“那时候真没太注意苦不苦,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把树种活,让这片荒漠和沙丘变绿。”陈彦娴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还真是挺苦的。看着今天一望无际的林海,所有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是几代塞罕坝人的意志和信念铸就了这片绿色。”

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间隙,陈彦娴老人拿着一张老照片,深情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又艰苦卓绝的创业经历。

“这张照片是1964年拍的,最上面那排最左边的那个人就是我。那年我19岁,在承德二中上高三。快要毕业的时候,我们宿舍的六个好姐妹经常在一起谈理想,商量着如何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陈彦娴对记者说,“我们听说塞罕坝正在开展大规模机械化造林,我鼓起勇气给塞罕坝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林场的回信,说欢迎我们去工作。就这样,我们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1964年8月23日,学校给我们开了欢送会。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迈出了通往理想的第一步!”

“承德到塞罕坝有200多公里,我们坐汽车颠簸了两天两夜才赶到林场。记得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黑莜面饼和炒蘑菇,这可是当时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可我们都觉得有一股怪味,根本咽不下去。那时,人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偶尔能吃顿黑馒头,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陈彦娴回忆说,住的条件更是艰苦,房子不够住,大家就住在仓库里、马棚里、窝棚里、泥草房里。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水,环境阴暗潮湿,被褥常年都是潮乎乎的。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嗷嗷叫的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一刮起来对面根本就看不到人,呼吸都很困难。“最冷的时候有零下40多度,人们的脸上、鼻子、耳朵、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我们睡在只铺了一层莜麦秸秆的土炕上,睡觉时都要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棉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被子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

“我们到林场后的工作是育苗,整地、做床、催芽、播种,每项工作程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我们拿着滚桶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肿得抬不起来,可我们还是不停地练,直到达到技术要求为止。”

陈彦娴还讲了两个故事,“1965年冬天,我们到马蹄坑作业区清理残木。由于积雪太深根本没有路,拖起来十分吃力,汗水把棉袄湿透了,棉衣又结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全身哗哗地响。工作一整天下来,肩膀被大麻绳子磨得血红。就这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等回到总场场部时,大家都已认不出我们了。”“有一年春节前,就在大家高高兴兴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积雪有一米多深。总场派了一辆大卡车送我们下坝,又派了一辆拖拉机推雪开道。可是,拖拉机在前面刚推出了路,后面的路又马上被狂风卷起的大雪给埋上了,走走停停,走了整整一天才挪出了4公里。天渐渐黑了,风雪也越来越大,拖拉机掉进了雪坑里,汽车也抛锚了,我们只好一个拉着一个的手,摸着黑又走回到林场。那一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坝上过的。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鞭炮,也没有饺子,只有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

“这些年,林场常请我去给新职工做报告,讲我们当年创业的故事。总有年轻人问我,陈阿姨,当年你们就真不觉得苦和累吗?说真的,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陈彦娴说,“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都已经长成了大树,当年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百万亩林海,我们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

“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说到这里仍是豪情满怀。

2 当好“先锋树” 再创新辉煌 访第二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场长刘海莹

刘海莹(中)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

“当我得知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2017地球卫士’奖的时候,我激动得眼泪立刻就流了出来。”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出席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在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首先想到了三个人。”

刘海莹想到的这三个人,是三位塞罕坝的创业者,他们为塞罕坝的茫茫绿色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塞罕坝人,最有资格获得“地球卫士”的称号。

刘海莹说,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林时,会先栽上一些适应性强的树,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创造条件,这些树被叫作“先锋树”。“在我的心里,王尚海、李兴源、王凤明就是一棵棵永远挺立在坝上的‘先锋树’”。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组织决定筹建塞罕坝林场,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二话没说,举家上坝。建场头两年,由于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艰苦,人们情绪一度很低落。王尚海穿上老皮袄,骑上黑鬃马,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1964年春季,王尚海和技术人员选定了离总场只有5公里多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王尚海带头,会战期间谁都不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9月末,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6%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被驱散了。

很多林场老职工都记得,老书记曾经当众掉过两次眼泪,一次是马蹄坑大会战胜利的时候,他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一次是他的小儿子发高烧,因为大雪封山,孩子的病转成了小儿麻痹。知道孩子将落下终生残疾,他紧紧地抱着孩子,哭了很长时间。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称做“王尚海纪念林”。

刘海莹想到的第二个人,是为塞罕坝引进樟子松的技术员李兴源(后曾担任河北省林业厅厅长,现生活在石家庄)。塞罕坝原来是没有樟子松的。樟子松的家乡在大兴安岭,它耐寒、耐旱、耐瘠薄。1965年春天,林场技术员李兴源开始试验引进樟子松。育苗必须用农家粪做底肥,他就在路上捡拾马粪驴粪,还经常去附近公厕掏大粪。松芽出土时最怕鸟来啄苗,他拿着铜锣,在苗圃周围使劲地敲。就这样,一试三年,终于取得了樟子松育苗的成功。如今,樟子松已成为塞罕坝的第二大树种,解决了干旱沙地造林的一大难题。

刘海莹要说的第三个人,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王凤明。工作十几年,王凤明的工作岗位换过四五回,最苦、最偏远的林场他都干过。“我是个党员,党让干啥就干啥,干啥也得干好!”这是王凤明最常说的一句话。2005年,一位工人在清理水井时遇险,他第一个跳下井去救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

刘海莹说,我的凤明老哥,就是这个脾气,干啥都要冲在最前面,干啥都把最难最险留给自己!他这一生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没有说过一句感天动地的话,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

“今天,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我首先要把这个奖献给老书记王尚海这些英雄们,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已经化为这亿万棵大树,染绿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些屹立在塞罕坝的“先锋树”,就是刘海莹人生的榜样。像他们一样,刘海莹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这片林海。在林场工作以来,刘海莹主持完成了樟子松常年造林、云杉育苗技术等多项课题研究,创造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新模式。他在第三乡林场担任技术副场长期间,尝试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式,第三乡连续多年在生产联查中位居6个林场第一名。

刘海莹说,“如今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守住、守好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使命!目前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2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在绿色发展的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

3 那片林子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访第三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于士涛

于士涛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12月5日,于士涛作为第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代表,来到肯尼亚内罗毕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接受2017地球卫士奖颁奖。

“今天真是太高兴了。我感到激动和骄傲,我为自己当年做出到塞罕坝工作的决定而庆幸!”于士涛难掩喜悦之情,“12年前,我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塞罕坝,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想在这片林海中,为自己,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实现价值的地方。”

于士涛说,刚到塞罕坝的头些日子,他被兴奋包围着。金秋时节,塞罕坝到处是诗情画意,能在这片美景中施展才华,他感觉激情澎湃,每天在林子里跑来跑去,干什么都不觉得累。

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很快,于士涛的情绪坐上了过山车,从高处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进入11月份,塞罕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西北风卷着雪花刮个不停,猫在屋里都觉得冷,到外面上个厕所要下好几次决心,喝水、洗漱要到屋后的小河里砸冰取水。这还不算,不管天气如何恶劣,都要上山间伐树木、修枝打杈,天天重复着单调的体力劳动。

“最难熬的还是晚上,其他人都下山回家了,我一个人守在营林区,长夜漫漫,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白毛风吹打着窗户,有时还能听到野兽的嚎叫。”于士涛一度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草率了,甚至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再找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50多岁的顾殿江师傅给于士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坚定了他留在塞罕坝的决心:林科所老所长戴继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曾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52岁就因病离世。临终前,他埋怨家人说:“你们真应该早点告诉我真实病情,我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许多事情没有交代。”儿子跪在他床头哭着说,爸,放心吧,您没干完的事,我接着干!

于士涛说:“和那些前辈们比起来,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像个男子汉。他们的事迹告诉我,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下决心要做战士,不当逃兵。”

在林子里呆得久了,于士涛也像顾师傅一样,有了自己的绝活。林场中任何一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他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在间伐作业时,他也能够以一棵树为点,迅速判断出周围范围内哪些树是应采伐的,哪些树是应该保留的。一个作业地块下来,不用尺子量,基本能做到和设计方案相差无几。

12年来,于士涛主持完成营造林近20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治15万余亩,完成大田育苗200多亩。

于士涛特别感激这片林子,他不仅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在这片林海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于士涛和爱人付立华是在河北农业大学上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那年,他到了塞罕坝,付立华考上了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他们之间曾出现过“拉锯”。

有一年冬天,付立华到塞罕坝看望于士涛时,正赶上造林季,于士涛和大家在风雪中干了12个小时,冻得全身发抖,回到宿舍吃着方便面还在打颤。看着狼吞虎咽吃泡面的于世涛,付立华突然一下子扑到于士涛怀里,哭着说,“我要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林子!”

于士涛说:“如今,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是如此幸运,我们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让青春绽放在百万亩林海,用奉献为美丽高岭增添绿色,这,就是我们的浪漫,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资料来源:新华视点、长城新媒体等

来源:长城新媒体综合 记者:商棠 责编:赵鹏 编辑:张雅鑫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河北塞罕坝林场成“世界级网红”!让我们一起听听三代人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最美林业故事]塞罕坝守望者:三代人 半个多世纪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最美林业故事]塞罕坝守望者:三代人 半个多世纪写就一片绿洲传奇

塞罕坝,任仲,刘军,林场,望海楼,片林,三代人,林海,父亲,记者,陆爱国,塞罕坝机械林场,火情,绿水青山,祖辈,祖父,半个多世纪,林三,县城,声音,妻子,心愿,成活率,播种机,故事,机械制造,望海,林业,荒漠,森林

2017-04-20 #经典故事

电影《那时风华》西柏坡巡映 讲述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故事

电影《那时风华》西柏坡巡映 讲述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故事

塞罕坝,风华,电影,精神,影片,故事,刘澜,唐学,长城,林场,林海,河北,记者,观众,柏坡,李三林,秦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传媒,奇迹,形象,扮演者,荒漠,遮天,过程,飞鸟,新媒体,是一部,艰苦奋斗,代林

2011-11-30 #小故事

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

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

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内蒙古高原,传奇,南缘,塞罕坝,河北省,屏障,林海,浑善达克沙地,顽强拼搏,荒漠,感人故事,在大地上,勋章,河北,红色故事汇

2020-06-20 #故事大全

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

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

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内蒙古高原,传奇,南缘,塞罕坝,河北省,屏障,林海,浑善达克沙地,顽强拼搏,荒漠,感人故事,在大地上,勋章,河北,红色故事汇

2018-12-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大力弘扬践行“红船精神”和塞罕坝精神

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大力弘扬践行“红船精神”和塞罕坝精神

精神,习近平,红船,总书记,塞罕坝,河北,重要批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绿色发展,省委,践行,会议,长城,王东峰,大力弘扬,新媒体,生态文明,党中央,新时代,主持会议,使命,初心,奉献精神,时代,理想,理念,省政府,立党为公,经济

2020-01-04 #故事会

红色故事汇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20150716 09:00

红色故事汇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20150716 09:00

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内蒙古高原,传奇,南缘,塞罕坝,河北省,屏障,林海,浑善达克沙地,顽强拼搏,荒漠,感人故事,红色故事汇,在大地上,勋章,河北

2020-06-20 #故事会

红色故事汇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20150716 09:00

红色故事汇红色故事汇河北篇 绿色勋章20150716 09:00

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内蒙古高原,传奇,南缘,塞罕坝,河北省,屏障,林海,浑善达克沙地,顽强拼搏,荒漠,感人故事,红色故事汇,在大地上,勋章,河北

2018-10-20 #故事会

《“时代楷模”学生读本》在河北石家庄首发 面向青少年讲述榜样故事

《“时代楷模”学生读本》在河北石家庄首发 面向青少年讲述榜样故事

时代楷模,读本,学生,代表,中国外文局,先进事迹,任务,听众,河北省,首发式,活动,刘海,夏虹,王思,高博,赵军,陆彩荣,中小学生,副局长,新华社,塞罕坝机械林场,度地,海豚出版社,仪式,丛书,事迹,事件,主题,信仰,全国

2017-09-1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