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进行梳理 探究其社会影响!

时间:2007-08-29

本文就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漕运及运河进行梳理并探究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盼君受益!01、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时期,在全国各地皆有兴修水利的措施,

提示:本文共有 42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漕运运河大抵都修建并使用于宋代之前,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关中地区的粮食供给,以克服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问题。本文就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漕运及运河进行梳理并探究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盼君受益!

01、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在全国各地皆有兴修水利的措施,但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并不强,所以大体之水利措施都是依自然而为的。在这一阶段,于关中水利最为著名的即为郑国渠:

乃使水工郑国闲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闲,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根据《河渠书》所记载,郑国渠自中山之西引泾水直至瓠口,随后向东注水直至洛水构成渠道,以此渠道进行灌溉,灌溉了四万余顷盐碱地,亩产一钟,使得关中沃野千里。考证可知,中山即九嵏山之东的仲山,而瓠口即池阳之旁的谷口,而郑国渠即横亘于渭河北岸的一道人工灌溉之渠。

郑国渠

此时秦国于关中之水利,并不具有航运运输之功能,其作用在于灌溉农田,服务农业,但郑国渠的修建,客观上促进关中平原农业发展,为秦并六国创造条件。

及至秦朝,由于政治中心关中与山东六国富庶之地产生了地域上的分离,而关中作为秦帝国中心,则势必产生了由山东向关中运粮的需求。关于运粮的史实,虽史书未做相关具体的记载,但也可以一窥一二:

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根据郦食其和张良之言,其实便可以看出秦朝时漕运之路径。

张良之言"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便可知秦朝时,以黄河和渭水进行漕运,以输天下之粮,而郦食其之言"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更可以具体得知,敖仓为西向咸阳运粮的转运点,所以秦时天下运粮的大体面貌便可以勾勒出来了。敖仓正处在鸿沟和济水从黄河分流出来的地方,在此通过鸿沟和济水运输中原及江淮之粮,随后于敖仓转运至黄河再至渭河到达咸阳,此为秦朝之时的漕运之路。

张良

这种借助天然河道-黄河和渭河的运输客观意义上确实向关中之地运输了大量的粮食,甚至北击匈奴之粮饷可能也是自此而出,但是借助天然河道的运输极容易出现问题,河道浅滩、泥沙淤积、水流不稳定等都可能对粮船运输造成极大问题,但由于秦享国之日短,这个问题就留给了汉。

汉初秉持无为而治之原则,对于漕渠水利并不在意,漕运之通道依旧按照秦朝之旧法,自荥阳而入河渭。汉初无为之治,仅靠关中之粮亦足以维持开支,故每年自山东之漕粮不过几十万石,关中亦可安然支持。然而至武帝开边拓土,大兴土木之时,漕运问题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据《平准书》所载,至武帝时,每年自山东运往关中之粮达到六百万石,几乎是汉初的十倍,而此时,渭河水道下游水浅多沙,曲折难行的问题就变得极为突出,于是此时著名的渭南漕渠就被提上了议程: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郑当时所言既分析了原有渭河漕运的诸多弊端,又提出了新建漕渠的想法和优势。重新开凿的漕渠,渠深较直,较窄,而渠水亦深而平稳,引渭水进渠,循南山山麓,一直贯通至黄渭交界之处,此举大大提高了漕运的效率和安全,同时此渠也灌溉了渭南之农田 ,实一举两得之事。

在渭南漕渠修建之后,亦有人上书汉武帝请求修褒斜漕运,由褒水连结斜水,随后可由斜水连渭水,而褒水连汉水,从而将长安与南阳连结,实现新的漕运通道,不过后来以失败告终。

为实现汉武帝恢弘开拓的政治目标,粮食供应之重要性自不待言。供应粮食大抵有两途,一途即上文所言之运输山东之地之粮于关中,另一途则是极力应用关中之粮而减少对山东之粮的需求。因此,在整理完漕运之后,汉武帝又采用第二途,兴修关中地区的水利从而促进关中的粮食产量。

于是在这一期间内,关中地区的漕渠开发大规模出现,有引征县(今澄城县)之洛水灌溉自重泉以东至临晋的万余顷农田的龙首渠;有自郿县引渭水至盩厔县的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有同郑国渠一样,由谷口入泾,东南流向栎阳注入渭河的白渠;有作为郑国渠的辅渠的六辅渠。总体说来,这些新开辟的沟渠,都并不具备航运价值,而主要在于其灌溉价值,正因为如此,关中平原的农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开发。

汉代漕渠

以上所言之渭南漕渠以及关中地区的灌溉沟渠在开凿之出,的确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渭河的淤积,许多漕渠便最终淤废。关于其中最重要的渭南漕渠,大约在宣帝以后,漕粮又由渭河西运,那么可以判断这次开凿的潜渠大约使用了七八十年。

随着西汉王朝的结束,诸多漕渠已经淤废,而长期以来存在的运粮的底柱之险(三门峡处之险)又无法解决,东汉王朝最终选择了洛阳为都。而自此,关中地区便不存在漕粮运输的必要性了,于是在东汉,关中地区便不存在水利和漕运。

02、魏晋至隋唐

及至东汉末年,董卓携汉献帝又入长安,改以长安为都,由于时间过短,根本无暇整理漕渠水运,之后,曹操迎献帝入许县,亦无整理关中水运之必要了。至于曹魏、西晋,皆如东汉,以洛阳为都,虽对渭河水运有所整理,但关中之漕渠则亦无需多加管理。

等到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时,虽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定都于关中,但基本都没有完成北方统一或者享国日短,皆无法或无暇修建整理漕渠,而真正再一次修建整理漕渠则是到了隋朝。

隋朝继承北周,亦是定都长安以关中为政治中心,同西汉的问题一样,隋朝同样需要将粮食自关东向关中运输,否则长安作为首都无法负担的起巨量人口的经济需求。而通过渭河运输则无法满足运输要求,于是在开皇四年,隋文帝修建连结大兴城与黄河的广通渠:

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

广通渠

这条渠道于开皇四年六月动工,当年九月,文帝即幸霸水,观漕渠,大抵工程已经完成,按其工程之快推之,其应该因汉代漕渠的旧规修建的。在一定程度上,广通渠缓解了关中的粮食供给问题。从开皇五年一次发放广通仓粮三百万石 , 以救济关中饥荒的事实来看,每年从关中转运遭粮的数量也十分可观。这次重开的漕渠基本一直维持到隋末,大约使用了三十多年。

及至唐初,广通渠基本已经淤废,无法使用,而渭水又难以运输,甚至一度采用陆运:

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初,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陕。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为成劳。而陆运至陕,纔三百里。率两斛计佣钱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陆之直,而河有三门底柱之险。

自高宗起,关中粮草需求变得更大,食粮供应与政府财政开支来源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为了暂时解决关中转运的困难,皇帝就要常常率领百官就食洛阳, 就统计高宗时代"巡幸"洛阳共达七次,玄宗也有五次,主要的原因都是为解决粮食问题。

等到玄宗时代,为避免武后时的政治因素,唐玄宗便需要降低洛阳的政治影响而加大长安的政治影响,于是重新开凿水路漕运以保障长安关中地区的粮草供应就极为重要了。于是在这一时段,水路漕运又逐渐兴盛起来。

唐漕渠

首先即是开元新河的开凿,为改善三门峡地区黄河漕运的状况,在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就提出了相关建议:漕船到达河口后即卸缴河阴县的河阴仓,而后由官府募黄河船工载运入河,河水大时径直溯航,水小滩高时储存于河阳仓、集津仓,陆挽过三门后,再看水势,或是储存于永丰仓等仓,或是溯渭水而入长安。裴耀卿这种变长途陆挽为水槽和分级漕运的办法,为漕粮运输省下了很大的一笔费用。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在三门峡人门以北,凿开一条与黄河平行槽道,此槽即为开元新河。新唐书记载如下:

二十一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雨水,谷踊贵,玄宗将幸东都,复问耀卿漕事,耀卿因请"罢陕陆运,而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输粟于仓而去,县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玄宗以为然。

开元新河的开凿,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底柱之险的发生,对于保障关中的漕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了黄河于三门峡的底柱之险后,渭河水运的长期问题再一次突出化,于是疏通隋朝时的广通渠便成了当务之急:

以长安令韦坚代之,兼水陆运使。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而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

韦坚疏通了漕渠,进一步促进了关中漕粮水运的进展,又在长安城东北修建了广运潭以聚集漕船,以至于李颀有诗云:"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新唐书》载:

余船洽进,至楼下,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京城百姓多不识驿马船樯竿,人人骇视。

其时关中长安漕运之盛状,大抵如此。其后至文宗之时,曾扩修广通渠,将其分渭的渠口自咸阳西移二十里至兴城,使之与成国、升源、陇川三渠相接而达宝鸡。

自唐末,唐王朝的命脉基本就在连结江淮于长安的运河一线之上,等到朱全忠占据了漕运之咽喉,唐王朝之生命就基本完结了。

03、关中漕运运河的尾声

唐代灭亡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关中也不再作为国都而存在。而关中作为区域中心而言,其粮食的自给自足则是充分足够的,甚至在宋朝,关中还曾为河南运输过军粮。而此时的关中,运河漕运则并不需要继续维持了,在此之后,关中的运河漕运的历史基本就趋于完结。

京杭运河

纵观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运河漕渠水运,基本上就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而造成的必要举措,而随着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关中漕渠的重要性随之不断上升,直至其运输成本不足以使关中再为政治之中心,关中漕渠的历史也就随之戛然而止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进行梳理 探究其社会影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关中地区被挖掘的隋墓中 有大量陶瓷器 哪些最为典型?

关中地区被挖掘的隋墓中 有大量陶瓷器 哪些最为典型?

李裕,瓷器,釉色,敞口,形制,青瓷,关中地区,小平,根部,纵向,肩部,腹部,颈部,发展,隋代白,腹上部,中出,口径,收成,沿边,浅盘,特点,白瓷,釉面,釉陶,顶端,高足,鸡头,鸡首,鼓腹

2015-10-12 #故事会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一个攻下关中地区的机会 却被荒废葬送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一个攻下关中地区的机会 却被荒废葬送

诸葛亮,刘备,书法,诸葛,三国演义,机会,结果,话题,个人,叔父,才华,时代,时候,创作,统一,历史资料,岁的时候,关羽,刘备为,哇塞,张飞,有才,葛亮,花见花,诸葛连弩,黄月英,那得,上都,人和,好的

2010-11-30 #故事大全

分别列出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事 作业帮

分别列出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事 作业帮

思想,春秋,政治上,经济上,战国,代表,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历,文化,铁器时代,货币,罢黜百家,高度集中,统一,开始进入,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独尊儒术,统一政令,无为而治,焚书坑儒

2020-05-30 #故事大全

分别列出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事 作业帮

分别列出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事 作业帮

思想,春秋,政治上,经济上,战国,代表,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历,文化,铁器时代,货币,罢黜百家,高度集中,统一,开始进入,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独尊儒术,统一政令,无为而治,焚书坑儒

2020-05-29 #故事会

隋唐时期历史典故

隋唐时期历史典故

中国,发展,印度,文化,隋唐时期,统一,世界,中心,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封建制度,文明,世界上,是当时,中亚,东亚,世界各地,亚洲各国,亚洲,使臣,国家,商人,地位,外域,经济,西欧,交流,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

2020-04-20 #故事大全

隋唐时期历史典故

隋唐时期历史典故

中国,发展,印度,文化,隋唐时期,统一,世界,中心,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封建制度,文明,世界上,是当时,中亚,东亚,世界各地,亚洲各国,亚洲,使臣,国家,商人,地位,外域,经济,西欧,交流,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

2020-04-24 #故事会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原因,思想,手工业,特点,制度,宋元,商业,城市,理学,社会,分析,变化,发展,影响,东学,西传,清政,官吏,人性,主流,人际关系,军机处,儒学,作用,具体措施,农业,分封制,古代文学,商业性,学案

2020-05-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原因,思想,手工业,特点,制度,宋元,商业,城市,理学,社会,分析,变化,发展,影响,东学,西传,清政,官吏,人性,主流,人际关系,军机处,儒学,作用,具体措施,农业,分封制,古代文学,商业性,学案

2020-05-29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