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删掉的故事 砸碎的汉谟拉比法典 我们该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时间:2007-09-08

而根据当地的习俗,死亡不仅仅是脑死亡,身体死亡,更是活着的人最后一丝牵挂的消亡

提示:本文共有 39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2017年,一部叫做《寻梦环游记》的动画片看哭了无数影迷,影片讲述了出生于鞋匠家庭的小男孩在当地的“鬼节”追寻逝去的爷爷的故事。而根据当地的习俗,死亡不仅仅是脑死亡,身体死亡,更是活着的人最后一丝牵挂的消亡。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remembers you.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寻梦环游记》

2012年一部讲述二战期间日军侵华背景下幸存至今的32位“慰安妇”的纪录片——《三十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到了2014年,已经有十位离世,原片的主创于是又创作了《二十二》,可影片2017年上映的时候,二十二这个沉重而数字已经流逝到了八。影片反复强调着一个主题——记录不是为了去憎恨,而是为了不被遗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获取有限的经验,这有限的经验中,也只有一部分能够转换为有限的记忆。当一个默默无名的人去世之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记忆就全部消失了,而关于他的记忆还流转在那些曾经认识和记得他的人当中,直到他们一个个都老去。

如果,只是说如果,这个人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或经历的某些事情,或曾经做出的某些选择,能够给同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带来一些思考,能够给处于同样境况的人带来一些温暖和勇气,能够让这个社会可以向前走一小步。那么关于他的记忆的消失,对整个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那么,怎样才能让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被遗忘,如何让那些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可以抵抗死亡的威胁和时空的侵袭,能够沉淀下来,成为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呢。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可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三千七百多年。

——《爱在西元前》

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患病,医生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在从药铺抓来“龙骨”上,他目光锐利地发现上面刻划有奇异的纹络。后面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了,这味药后来被称作“甲骨文”,经过百余年无数人的努力,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刻在甲骨上古老的神迹,将3000多年前的记忆复活,将一段历史以及背后人们所共同感受的文化穿越时空,呈现到现代人面前。

所以在记忆之河中,有一种能够保存记忆不受岁月侵袭的神秘法器——那就是媒介。

媒介即是信息

——麦克卢汉

语言是媒介,文字是媒介,而能够保留语言和文字的东西,从刻着法典的石板到古埃及的莎草纸,再到现代化纸所制成的书籍和报纸,甚至如今的APP以及内含的图文和视频,这些都是媒介,也都是信息,媒介不仅是信息,更是记忆。

著名的社会学者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的开篇讲了一个小故事: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1914年,那里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岛上不通电缆,邮轮每隔60天来一次带给他们报纸。9月中旬的一天,他们等了两个月的船和外面世界的信息来了,他们发现,过去的六个星期里,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跟德国人作战,而在这期间这些岛上的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却依然像朋友般的相处。

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在意识范畴内变得越来越小了,小到一张报纸或一个APP就可以承载。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世界又太大,大到超出自身经验的数亿倍。凭借个人经验,我们可以知道街角咖啡店是否开门,知道学校是否上课,知道喜欢的人穿什么衣服,但我们却无法知道大洋彼岸正刮起一阵飓风,除非我们使用媒介。

《公众舆论》中有几段话——

“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这个世界,既产生于想象,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它无可避免地要被人们探究、评说和揣测。人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神,匆匆一瞥就能看破一切。他是进化的产物,几乎是稍纵即逝,只有片刻的时间去增长见识、获取幸福。

这同一个产物还发明了一些办法,去观看不用肉眼也能观看的事物,聆听不用耳朵也能聆听的声音,能计量无穷浩大和无限细小的东西,能清点并区别比他独自记忆的内容更为庞杂的内容。他会学着用他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

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正如李普曼所说人在不断处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舆论是我们了解这些图像的主要方式,媒介就是承载舆论的介质。可以说在个人经验范围之外的“真实世界”,都是媒介在我们头脑中创造出的景象。正如没去过好莱坞的人,也都知道山上那行好莱坞大字一样,媒介让真实的世界,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一种合法的真实景象。

媒介,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改造着我们的记忆。

从此,每个人的意识中,就有一部分非常个人的,根据自身经验所产生的记忆,以及我们从书本、报纸、视频这些媒介中所获取的记忆。前者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而后者往往会形成集体记忆,就如当全球人看到飞机在911撞向世贸大厦的那一刻,一种群体的记忆就被创造出来。

但有的时候,记忆又不同于历史,二者甚至是有矛盾冲突的。历史由权威书写成了——大历史,而记忆则是每个人自己保存和拥有的。集体记忆中每个人的个体记忆都可以成为对大历史的最后抵抗,在某些思想和言论不自由的地方尤其如此。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写道温斯顿有两个保存个人记忆的办法,一个是偷偷记日记,把日记藏在墙洞里,另一个就是做梦。个人记忆是对“真理部”历史的最后的抵抗,也是脆弱、极容易被扭曲和摧毁的抵抗。而后温斯顿因为“拒绝接受党对历史和对他个人记忆的控制”罪名而被捕,经过长达9个月的改造,温斯顿像是经过重新怀胎一样,变成了“新人”,他像婴儿一样没有记忆,也像婴儿一样毫无反抗的意愿和能力。

如今,世界已经具备了“真理部”的能力,与个人微小的生命周期和有限的记忆承载能力比起来,我们所拥有的媒介已经强大到足以记录下整个人类历史的程度。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的确,作为目前最强大的媒介——互联网,就是汇聚我们个人记忆小溪的集体记忆大河。

然而,这条大河是脆弱的,是善变的,是容易被操控的。

一个人如果能力强大到某种程度,就可以删掉某一种集体记忆,他要做的就是删除所有媒介中关于这些记忆的内容。秦始皇和希特勒都曾经做过焚书坑儒的事情,他们毁掉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很多人共享的一些记忆和背后坚守的信念。

的确,删除一个故事,就可以等同于这个故事没有发生过。

那些有幸知道过这些故事的人,会随着生理年纪对记忆的侵袭以及周遭世界的冷漠,而渐渐淡忘那个故事。而个人的记忆转化为集体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苦难经历者的见证叙述,而且还有公共传媒所叙述的故事本身。

如果故事被删除,对于那些不知道这些故事的人,他们头脑中所形成的世界,是由媒介所传递的舆论构成的。那个被删除的故事,就会成为他们认知版图中的一小块黑洞,一旦这种删除模式开始,黑洞就有了一种生长的魔力,删除的故事越来越多,黑洞也就越来越大。

我们应当有记忆的伦理义务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玛格利特

以色列著名的社会学家玛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中讲述了一个在耶路撒冷当地报纸上看到的名为《普鲁斯特·玛德琳的蛋糕》的小故事,说一个军官因为忘记了他手下一名已经牺牲的士兵的名字,而受到舆论的谴责。

这则小故事很有韵味,那篇报道的名字就含有深意,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拿起一块玛德琳蛋糕,就开始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的个人回忆感受。说明人可以记住很多事情,哪怕是没有意义的。但那位军官却忘记了牺牲士兵的名字,难道牺牲的士兵还不如一块“玛德琳”蛋糕?

玛格利特说记忆是有伦理和道德责任的,在世俗社会中,群体共同承担和面对过去的创伤记忆,人们可以选择遗忘,因为人本身就是健忘的。但在创伤、错误面前“如果是单纯的遗忘,就不是宽恕。”因为“宽恕是一种有意识地决定,为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的是克制愤怒和报复心”。“记住过错,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责任。”

那些曾经因为某个故事愤怒的人,并不是宽恕,而仅仅是因为忘了。

而我们希望故事中的一些人对历史过错进行道歉,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

人类以人性道德的理由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由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借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民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在认知上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大责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

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克肖曾说过“通往奥斯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在灾难面前,遗忘就是冷漠,而记忆是一种对遭受灾难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为不曾遭受灾难的人在未来避免灾难所肩负起的责任。所以在这个层面,我们不应该问该记住什么,而要去问我们有责任去记住什么。

而往往那些被删除的故事,就是我们有责任去记住的。

詹姆斯·扬曾说“在这个生产和消费大众记忆的时代……对过去纪念的越多,思考和研究反而越少。我们一朝给了记忆一个纪念形式,就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记忆的责任。我们让纪念馆负起记忆的重任,而参观者自己则无需再有负担……就在我们鼓励纪念馆为我们记忆的时候,我们反倒是在遗忘。”

这个时代,就是为大众不断建立“纪念馆”的时代,通过纪念馆的记忆,让大众不再有记忆的负担,也忘却了记忆的责任。更严重的是,时代还在为“纪念馆”挑选着素材,有些故事可以挂在里面供人瞻仰,而有些故事的命运,只能是被删除。

无疑,在灾难过后,某些纪念馆又要建立起来了,那里有着各种伟大的指示,英勇的事迹,道路的自信,唯独缺少了一些对过错的反思,和那些应该被记忆却被删除的故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删掉的故事 砸碎的汉谟拉比法典 我们该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100个令人崇拜的英雄故事

100个令人崇拜的英雄故事

大禹,古巴比伦,洪水,妻子,拉尔,马里,家门,老百姓,统一,禹治水,两河流域,儿子,后人,国王,成语,汉谟拉比法典,王汉谟,王中,千百年来,人们,个人,两河,事迹,亚述,做法,众人,以眼还眼,办法,决心,功劳

2020-04-27 #长篇故事

人类欲望的深渊:“农业革命”是罪魁祸首!

人类欲望的深渊:“农业革命”是罪魁祸首!

人类,欲望,概念,资源,农业革命,国王,子民,畜牧,古巴比伦,为了更好,地方,国家,植物,居所,帝国,故事,狩猎,正义,法典,粮食,需求,部落,阶层,阶级,食物,交付给,开始出现,汉谟拉比法典,能满足,虚构故事

2007-12-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古巴比伦建筑成就 古巴比伦神话传说

古巴比伦建筑成就 古巴比伦神话传说

...,建筑,人们,巴比伦,法典,埃萨吉纳,巴别塔,世界七大奇迹,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空中花园,全城,变乱,国王,史称,圣经,大庙,幼发拉底河,所属,狮子,石刻,耶和华,语言,雕像,古巴比伦文明,自北向南

2020-06-04 #故事会

有关古巴比伦的传说与故事?

有关古巴比伦的传说与故事?

文明,古巴比伦,两河,地区,两河文明,从那里,亚述,地带,尼罗河,巴比伦王国,新月,玄武岩,黑色,汉谟拉比法典,苏美人,希纳,征服了,拉底,王为公,苏美尔,阿卡,两河流域,天为,巴比伦城,空中花园,世界,不象,一元二次方程,中下游,伊拉克

2020-06-05 #小故事

古巴比伦文明有多强?100多个世界第一!可和古中国媲美

古巴比伦文明有多强?100多个世界第一!可和古中国媲美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公主,方法,规定,一只眼,伊甸园,人们,加减乘除,历法,妇女,废墟,挖掉,河流,条文,法律,花园,灌溉,古中国,古巴比伦文明,又称,克莱,史上第,大文,苏美尔,花异草,还可以

2019-01-10 #故事阅读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乐羊子,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妻子,范爱农,中考,区别,庄周梦蝶,比别,纳兰性德,启示,故事,比喻,爬山虎,能力差,背景,金子,康熙帝,汉谟拉比法典,长相思,先走一步,和实,严格要求,东西,人物形象,分数线,地区,女子,意思,意义

2020-06-02 #长篇故事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乐羊子,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妻子,范爱农,中考,区别,庄周梦蝶,比别,纳兰性德,启示,故事,比喻,爬山虎,能力差,背景,金子,康熙帝,汉谟拉比法典,长相思,先走一步,和实,严格要求,东西,人物形象,分数线,地区,女子,意思,意义

2020-06-18 #故事阅读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笨鸟先飞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乐羊子,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妻子,范爱农,中考,区别,庄周梦蝶,比别,纳兰性德,启示,故事,比喻,爬山虎,能力差,背景,金子,康熙帝,汉谟拉比法典,长相思,先走一步,和实,严格要求,东西,人物形象,分数线,地区,女子,意思,意义

2020-09-24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