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阿来《云中记》:用十年沉淀汶川地震的沉痛记忆

时间:2007-09-15

回望地震后的这十年,阿来表示,面对死亡,除了悲痛和哀嚎,我们可以用更加含蓄美丽的方式去纪念它,云中记就是这样的产物

提示:本文共有 15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文/图 羊城派记者 付怡 孙磊 梁栩豪 实习生 吴伟轩

8月18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来到南国书香节,与广州读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汶川地震的个人记忆。

回望地震后的这十年,阿来表示,面对死亡,除了悲痛和哀嚎,我们可以用更加含蓄美丽的方式去纪念它,《云中记》就是这样的产物。他也对青年作家提出建议:现代社会也有精神原乡,不要放弃情感精神的完整性。

阿来现场与读者分享《云中记》创作故事

谈新作:纪念死亡的方式不只是哀嚎

2008年5月12日下午,阿来正在成都创作《格萨尔王》。地震发生后的三四个小时里,由于通信问题,阿来无法获知任何关于震区的消息。

幸好他平时有去户外的习惯,车上备有野外装备,便驱车前往灾区。在灾区现场,他亲眼看到了太多死亡和伤残,也见到了许多悲痛和哀嚎。

阿来回忆起灾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当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救援逐渐安静下来。

他看着天上的云和星星,感受着周围的安静。他不禁想到: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面对死亡时总是报以沉痛的哀嚎?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诗性的颂歌面对死亡?

阿来说:“我反复在思考。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结尾。生命是脆弱而坚韧的,面对死亡我们可以用更美丽的方式。但是中国的文学中缺少这种哲学性的思考。”

抱着这种对死亡的态度,阿来坐到车里,打来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我需要安抚,那时痛哭不能安抚我,沉默也不能,所以我打开了音乐。”

十年中,阿来多次想要提笔,用创作的方式纪念他在汶川感受到的生命洗礼。但每次都放下了,“还没到时候”。

阿来现场与读者分享《云中记》创作故事

直到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阿来感到自己迎来了那个时刻,写作的欲望不再是一次两次的冲动,而是像火山爆发一样无法控制。

阿来说:“作为职业作家,我感到,十年过去了,此时去写,不会像祥林嫂那样一味的宣泄情感,我能够更加客观含蓄地纪念这份记忆。”

在《安魂曲》的陪伴下,阿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创作出了这部饱含深情、庄严隆重的《云中记》。

《云中记》封面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云中村,汶川地震后,四川这一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多达一百余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

然而,村里祭师因为惦念着死者,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通过故事的讲述,阿来牵引出对生命、死亡与灵魂的沉思。

分享会现场。羊城派记者 孙磊 摄

谈写作:青年作家不要随便为自己找借口

现代生活的消费主义、全球化导致越来越相似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青年写作者发出“精神原乡在消逝”“难以创作有个性的作品”的感慨。

面对这些困惑,阿来在分享会中指出,现代社会与情感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并不冲突,我们的青年作家要有成为文化精英的野心,写作遇到困难时,不要随便为自己找借口。

阿来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建设精神原乡,不管身处是小村、小巷还是写字楼。“有精神到处都是原乡。消费主义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不要被消费主义裹挟。我们中国人喜欢找借口,以消费为借口放弃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阿来给读者签名。羊城派记者 孙磊 摄

“现在有些年轻人,借口说,我是学生是工人是职员,我们写不好不要‘打压’。我想说,哪个作家此前不是学生职员呢?我刚开始写作时也不是全职作家。但我没有原谅自己写不好。”

阿来认为,如今人们有一种民粹主义:我弱我有理。“比如开了宝马撞人就不行,难道开夏利撞人就可以?我们的青年作家要有全人类的文化担当,要有成为文化精英的野心,任何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随便原谅自己。”

阿来建议年轻人在写作之外要有一份职业,与社会发生关系。“我之前就做过教师、工人、出版社老板。”

他还指出,写作并不需要宅在一个地方埋头写,很多人是写得太多但想得太少,“我想写的时候就抽出两三个小时创作,并没有固定的写作时间。”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 魏礼园

实习生 | h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阿来《云中记》:用十年沉淀汶川地震的沉痛记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汶川地震十年后 阿来终于写下内心深处的记忆

汶川地震十年后 阿来终于写下内心深处的记忆

阿来,现实,时候,小说,作家,历史,乡村,云中村,地震,阿巴,云中,记忆,仁钦,身份,尘埃落定,有关,很多人,一面,关系,商业,巫师,新书,社会,祭师,经历,细节,对话,梁文学,莫扎,希望能够

2019-10-04 #短篇故事

阿来《云中记》引文学界关注:汶川地震后的生命思考

阿来《云中记》引文学界关注:汶川地震后的生命思考

阿来,云中,小说,东西,作家,李敬泽,文学,孟繁华,汶川地震,世界,感情,意义,文学界,机缘,灾难,祭师,生命,评论家,语言,创作,尘埃落定,各大,威尔森,来那,欧阳江河,胡平,高凯,铁凝,中新社,中国作家

2013-05-08 #经典故事

直面死亡与命运 作家阿来十年酝酿 展现汶川地震的图景及人性

直面死亡与命运 作家阿来十年酝酿 展现汶川地震的图景及人性

云中村,阿来,阿巴,人性,地震,祭师,亲历者,仁钦,小说,汶川地震,亡灵,伤痛,故事,村落,村庄,央金,瓦约,中祥,作者,乡人,云中,命运,笔下,回流,大地,姑娘,家族,时间,底色,情感

2015-11-06 #故事会在线阅读

阿来《云中记》:用颂诗来书写殒灭的故事

阿来《云中记》:用颂诗来书写殒灭的故事

阿巴,云中村,阿来,云中,祭师,小说,安魂曲,灾难,枯叶,片断,肩胛,莫扎特,中村,事情,作家,村子,何平,苏童,汶川地震,两个人,在路上,个人,中国,创伤,伤口,作品,内心,回响,右肩,地震

2012-01-14 #故事阅读

阿来:我等这本书等了十年

阿来:我等这本书等了十年

阿来,小说,草地,方式,灾难,时候,云中,大地,云中村,地震,阿巴,东西,意义,生命,干部,美的,汶川地震,这本书,读者,万物,作家,作品,地方,小标题,安魂曲,文学,文化,灵魂,经历,精神

2011-06-0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专访作家阿来:十年过去了 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专访作家阿来:十年过去了 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阿来,乡村,小说,故事,新闻,时候,村庄,灾民,结构,东西,作家,作品,心态,根子,科幻,魔幻,写法,村史,武侠,灾难,社会,科学,花瓣,长河,中国,人家,家族,政治,文学,标签

2007-03-30 #长篇故事

汶川地震10周年:灾难记忆终将被生活焦虑淹没

汶川地震10周年:灾难记忆终将被生活焦虑淹没

灾难,汶川地震,人们,地震,生者,情绪,记忆,范美忠,人性,感觉,底色,明星,道德,逝者,关怀,生活,人心,同学,学生,汶川,能力,只是一种,范跑跑,之伟,刘再复,献爱心,楼四,过去了,书桌上,一面

2014-12-24 #故事阅读

“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

“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

官兵,支队,武警,救援,总队,重庆,茂县,通讯员,李彦,周志诚,李彬,道路,地震,官兵们,废墟,战友,灾区,经历,中队,信件,巨石,生命,车辆,救灾,滚石,场景,强行军,您们,感谢信,指挥部

2008-10-0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