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论语」学而篇第三:巧言令色 鲜矣仁!

时间:2007-10-05

辨析1对于学者来说,巧言令色并不是很耻辱的事情

提示:本文共有 38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机巧的语言,伪善的面容,这种人,‘仁’是不多的。”

【辨析1】

对于学者来说,巧言令色并不是很耻辱的事情。人光溜溜地来到世上,从一无所有的赤子开始,并没有特定的个人的喜怒哀乐。小孩子会模仿大人,这时候大人的行为并不属于小孩子,然而等他模仿多了,这种行为也就成为他自己的了。生活是个技术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各类教化也会瞄准孩童,因为这时候的模仿太多,很多时候一辈子也克服不掉其中错误的指导,因此要不断自我反省。学者也总是每天不离开“仁”,但是难度太高,很少人能真正把握,只是成为一个很好的信仰。有时候不免巧言令色,是因为这种模仿学习不到位。有的人感觉自己的模仿很可笑,于是赶忙谦卑下来,也并不以此为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要恭喜这位学者,要开始走上求知的高速路了。一些“孝悌”的准则出来,也是帮助学者挖掘自身,谦卑自己,快速长进。如果以为自己是“仁”,想要将它对外形成道德标准来约束别人,那么自己的长进就断裂了,孔子这句话就可以跟五指山一样压下来。对于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岔路口,要选择“知之良端”“致良知”,就可以走高速路到下一站,否则就是停滞下来,下了高架桥,不知道身处何方。

孔子说的这句话含有“义”,是说能力问题。一个是上进的能力,一个是封堵了不长进者的出口,驱赶他重新走回正路。

我们接着来分析。

巧言令色,是因为道理不明白。明理长进的人,突出的是效率,而不是用巧言令色来达到的“凑合”,其立足点不一样。有仁心的人,要在明理长进上走很远。而巧言令色,是在长进上停滞的,是和通往“仁”的路上的标牌相背离的,路径错了。而且求知是有“势”的,标牌正确,反省自己,正在路上走着,就切近于“仁”。如果方向错了,即使你在路线上已经走过很远了,现在仍旧是水平会突然被拉低。缺少了求知长进的“势”,那么在具体问题的判断上会很错误,想法会很离奇。君子很多时候也需要“巧言”,但不是机巧。这样说吧,君子需要的是“文言”,是有文理的言语,其中也必定去试探一下“巧言令色”,看看它是如何走不通的。“有余力,则学文”,这时候学习文理,是帮助自己把事情更加逻辑化,砍柴要先磨刀,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效率会高很多。志向正了,逻辑通了,不巧言令色了,就找到了康庄大道。首先要知,然后要学习文理,借助逻辑工具来让自己的认知从各个角度进行反省和拓展,最后能自然而行,就是长进了。

孔子这句话说的很恰当,如果反过来说,不巧言令色,则有仁,那就错了,不巧言令色离仁还太远。孔子现在站在很高的位置来洞察事情,话向下说,对自己来说是求知的方法。碰见巧言令色的人,很容易就看出了他的弱点,知道他的想法中有哪些愚钝的地方,也能够知道他想尝试的做法中哪些地方行不通。这时候孔子是全局的角度,这一句话能把心态不对的人整个砸住,能把坏人砸住,能把愚钝的人砸住,也能把上进的学生砸住,这是“义言”,剩下的是看对手的反应。好比一个篮球新手在孔子面前运球,玩的花里胡哨,孔子呆若木鸡,只是在对手上篮的一刻突然出手,一巴掌就给盖下来了,这时候可能才发现对手多么虚弱,前面的表演其实费劲又没用。

从孔子的“义言”出发,如果积累多了,从大处着眼(仁),从小处思考(看某个人的巧言令色),就逐渐能获得一些治理政务的方法。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孔子在这里,还有文理的运用,就是能够用文理来把两件事情恰当结合起来。这里面还有两层阶梯,我们需要爬一爬。

第一个阶梯,学者可以说,“巧言令色,其言不信”,然后不要被巧言令色的人的言语蒙蔽住自己脆弱的内心。这时候,对于学者来说,巧言令色的人穿着美丽花哨的衣服,容易蒙骗人,自己需要辨别。

第二个阶梯,贤明的人可以说,“巧言令色,其言不行”,知道巧言令色的人言语中具体哪里是有问题的,其主张哪里是不会产生效果的,知道哪里是不会获取真正的长久的,甚至给这个人的主张和事业定下一个可维持的期限。这时候对于贤明的人来说,巧言令色的人是裸着的,只是盖着一点点私处。他说话像是笑话,行为则很怪诞,但是可能也不乏有道理的地方,贤明的人需要从一堆废物材料里面把握住那一丁点可用的地方。同时两个人也是对等的,只是贤明的人个头比较大而已。

然后第三个阶梯,圣人可以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圣人面前表现稍微有疏忽,就被圣人抓住把柄。贤明的人看出的缺点,在圣人这里一览无余。以后如果圣人走上高位,该给这个巧言令色的人安排什么职位,知道他哪里不会做出好的效果,主观能动性到哪里就算到头了,都会很准确定位。在圣人这里,巧言令色的人就像是一个小孩在玩泥巴,是用水还是用尿在和泥,过去怎么样,未来最多能做成什么样,都逃不过圣人的眼睛。由于巧言令色者内心有昏昧的地方,包括认知的缺陷和能力的缺陷,需要自己去克服,圣人一时间不能帮他梳理,所以如果圣人把生气当做工具,哪天对你发火,那自己真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巧言令色者在圣人面前自己太渺小了,能做的最好就是赶紧谦恭下来,防止自己真的在做事的时候犯错。

巧言令色,不精进求知,没有明知求真作为立场,那管理社会事务是会出大问题的。在圣人手下走上不适合自己的高位置,那简直心累到要死,还不如位置低一点反倒安稳。别人说你不信实,说你效率不高,你还可以用努力践行来让自己获得突破。别人说你的做法不长远,你可以在后来用细节弥补,在不改变大方向的情况下调整小方向。瘸子练武,努力够了,就比一般人强。碰见强人,可以把自己那种不高明类型的武功练得极致,一招鲜吃遍天。可是孔子这句话压下来,孙猴子也逃不过这五指山。从最高境界往下压,你要做的只能是赶紧改变做法,虚心求教,先治腿病,再去练武。

其实巧言令色恰好是说明了自己的智慧是不足的,德行的问题到最后还是一个智慧的问题,能力的问题是知识阅历的问题。你德行足够好,自我反省能力强,内心洁净又强大,又何必屈尊去巧言令色,求得外在的东西呢?最后,孔子这句话不是来劝导学者的,劝导学者,“巧言令色,其言不信”,这句话就够了,它是来威慑学者别走岔路的。通过这句话,你们不知道怎么走向仁,因为前路漫漫,岔路口还有很多,但是如果你获得仁了,这句话可以教给你如何获取知识,教给你通过“义知”来巩固你的“仁”。

【辨析2】

然后我们再说一下“正文理”,这个过程就是调气的过程,也是正心正态度的过程。看待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仔细挖掘其机理,深刻到最后气质也会随着调节。比如说,在这里,学者的能力能想到“巧言令色,其言不信”,但是这种说法可能会招致一些人的进攻,因为这里面也隐含着学者自己的弱点,因为言语不可信,但是不一定不会被实践出来,学者这里不相信,是保留了自身的弱点,直接采取排斥的态度。所以,如果你想到“巧言令色,其言不信”,那么还需要挖掘自身的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哪里有弱项,而“其言不信”想法,远远不是最终结果,自己这个时候,还是没有看明白别人巧言令色的更深内涵。

那么贤明的人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把自身的弱项排除了,想到“巧言令色,其言不行”,但是还是显示了自己能力的欠缺,因为就算不长久,那么也可以短暂施行,自己忽略了这个问题,那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或许会在这场漩涡中遭受屈辱,也可能遭受小人暗算。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延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最起码能看到事情可能的发展,这样才算排除了自己知识上的欠缺。贤明的人需要拓展心胸,不必有太明显的是非分明的心态,该坚持的坚持,该放松的也要放松。

到了孔子这里,说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其中是隐含着能够制衡巧言令色者的能力,是贤人思考到能够纵观全局,把握住双方命运的时候。我们说,士为知己者死,贤人要有操守,可是圣人却像龙一样变化多端,因为思考深度的不同,会产生命运的不同。你如果想要获取真知识,那么,在前期,足够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思考过程中,各种方式都要注意,比如精神能量构成促动力,智慧构成认知,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文理”又是重要的督导,是直接调整自己的态度的,调整“文理”的方向。“文理”做到合适,到了最终,在对待很多问题上,都会产生“义知”,产生针对一件事的最正确态度,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对待一件事,只要一个态度就可以了。你后退的越远,看事情的角度就越大,一个手指头伸出来,不管孙猴子如何表演,都可以压过去,绝无偏袒和不公。孔子这句话说出来,根本不用想着反悔和收回来。

对于学者来说,要学习的还很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花费各种精神,耗费心思来思考。但是当你把握住这件事的最真实部分的时候,态度只有一个,一句话概括,这就是端正了态度,也算正心,这时候各种道理都通透了,心是无挂碍的。对于学者来说,很难体悟到这种感受,只有不断积累,多一些角度切入,就多个问题去思考,这种最终一下子悟到正确态度的感受会越来越明显。这对学者帮助很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气质,养浩然之气,思考越大,容纳的道理越多,越容易找出正确的观点,否则只是在自己本体的限制内发牢骚和抱怨而已。对于圣人来说这种感受可能会不大明显。因为圣人思考的已经非常多了,对待一件事情,正确的态度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态度只是帮助他巩固知识,但是对学者来说,这个过程不仅扩大了自己的气质,增长了自己的知识,而且给了学者很飘渺的快乐和通透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学者的追求,但是圣人就比较难以体会了,像孔子说出这句话,自己的感受可能很一般,因为对他的帮助没有像帮助学者那样有大的提升。当然,也可能有比较好一些的感受,在日常总结的时候,总会出一句半句让自己感受良好的话。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论语」学而篇第三:巧言令色 鲜矣仁!”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论语心解 学而篇第一》:巧言令色

《论语心解 学而篇第一》:巧言令色

人情,个人,世事,内心,情商,某某人,言辞,孔子说,意思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子曰,仁德,斯仁,钱宁,伪善,仁善,人性,境界,前提,余地,利己主义,外表,学问,译文,悲悯,由内而外,本心,游戏,皮囊

2014-06-01 #故事阅读

论语——学而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时候,花言巧语,原因,样子,悦人,仁爱之心,不一定,指的是,这种人,和颜悦色,子曰,友谅,那当,友多,好的,个人,世人,三友,万事,人情冷暖,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好人,团体,因果,巧言,容貌,患难见真情,抱团

2010-10-19 #长篇故事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多少种人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多少种人

子曰,讲的是,仁者,于仁,不仁者,君子,论语,孔子,事物,小人,学者,知者,一些人,孔子对曰,说的是,巧言令色,愚不可及,其力,冉求,刚毅,可及,定公,宁武子,申枨,诸其邻,颜回者,人和,知新,能安,不幸

2018-08-27 #小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部论语通人心 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部论语通人心 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孔子,论语,傅佩荣,先生,君子,个人,内心,人格,全才,层次,心意,巧言令色,人才,弟子,思想,才华,傅先生,庄子,中所,和能力,那我们,圣人,人生,专业,人们,仁者,儒家,器具,大学,境界

2009-07-22 #故事大全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论语,意思是,百家号,成语典故,个人,事情,作者,语文,我能说,仰之弥高,国学,成语,文章,可以把,孔子说,有哪些,要谨慎,论语·里仁,论语·述而,论语·子罕,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孔子,子曰,曾子,来当,闻圣,颜渊,不一样,真理的追求

2020-05-13 #短篇故事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论语,意思是,百家号,成语典故,个人,事情,作者,语文,我能说,仰之弥高,国学,成语,文章,可以把,孔子说,有哪些,要谨慎,论语·里仁,论语·述而,论语·子罕,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孔子,子曰,曾子,来当,闻圣,颜渊,不一样,真理的追求

2020-07-20 #经典故事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论语》中的10个成语典故 我能说出三个 你呢?

...语典故,有哪些,要谨慎,论语·里仁,论语·述而,论语·子罕,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孔子,子曰,曾子,来当,闻圣,颜渊,不一样,真理的追求,中国,个子,仁心,乐山乐水,临事而惧,为山止篑

2016-06-03 #短篇故事

《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 今天看来还是对的吗?我们该如何践行呢

《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 今天看来还是对的吗?我们该如何践行呢

巧言令色,孔子,周忱,语言,教育,巧言,小人,江南,艺术,仁德,时候,满脸堆笑,颜悦色,这句话,人和,个人,人们,事情,图片,巡抚,论语,机巧,百姓,笔者,表情,践行,启示,不管什么,如何在,意思是

2017-11-07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