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赏联讲故事|“苏州人”范仲淹做过几件快意人生事?

时间:2007-10-07

2019年苏州蛇门之上挂过一副周继勇撰写的对联,联面为门开气象,携苏绣吴歌,撩起江南千里梦;笔走龙蛇,绘运河丝路,泼成天下一方春,江苏省楹联研究会

提示:本文共有 58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中国江苏网7月11日南京讯 今夏的高考姗姗来迟,却一样让人牵肠挂肚,“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是对学子们得最好祝福。2019年苏州蛇门之上挂过一副周继勇撰写的对联,联面为“门开气象,携苏绣吴歌,撩起江南千里梦;笔走龙蛇,绘运河丝路,泼成天下一方春”,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南京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今夏受邀点评这副联,他开玩笑说,这副联太应高考的景了。

对联词性对仗工整,“门”对“笔”,“气象”对“龙蛇”,“苏绣吴歌”对“运河丝路”。“梦”对“春”皆为名词对仗,“开”对“走”,“携”对“绘”,“撩起”对“泼成”皆对动词对仗。“江南”对“天下”为方位词对仗,“千里”对“一方”为数字对仗。从联义来看,勤劳、智慧的苏州人民,继承、弘扬着世界遗产”大运河水文化”和“水上丝路”的优秀传统文化,秉前贤之如椽大笔,谱写一方新的天地,一看就知道是描写苏州。如果要从苏州选一位历史课代表为这副对联代言的话,一千多年前北宋初年的“多面手”范仲淹,再合适不过了,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

2013年,苏州火车站南广场落成使用,广场中心一尊9米多高的雕塑拔地而起,稍有文化的人理所当然认为是伍子胥,他是姑苏城的缔造者,功不可没。然而,文化人都被打脸了,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是铜像的创作者,他可能会红着脸梗着脖子用标准的东台版普通话说,我明明堆的是范仲淹嘛!

是的,你不认识人,还不知道座基上那句话吗?这可是响彻宇宙的箴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吴地的宝贵精神遗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中。

文艺范迎来唐宋最美的幸福时代

可见,名人长得美丑关系不大,关键要把文章写好,范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以孝治天下的宋朝,老娘过世,做儿子的要守孝三年,不管在哪当大官。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老师的老娘辞世,他回到河南商丘服丧,当时这里的父母官叫晏殊,也是一位神奇的多产文人,写下过脍炙人口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名句。晏殊也早就是听说范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长于《易经》,马上派人去邀请到他的应天书院做客座教授。

范老师应邀而来,他的课如一股清流,与其他夫子迥然,一与他混迹官场见多识广有关,二来他年轻时代就是一枚“学霸”,学习自然有独门绝技。他给学生布置作文,从不信口开河,信马由疆。出个题目,自己先写一遍,知道难与易,再让学生做,最后把自己的范文往黑板上一贴,学生全折服了。这种教授就是“男神”派头,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焕然一新,许多“粉丝”就是冲范老师的大名而来。

唐末宋初应该是文化人顶顶幸福时代。文化人不兴相互拆台,哪怕政见不同,吵得脸红脖子粗,下朝之后一样在文艺沙龙上各抒己见,谈到高兴起,还会喝上一壶。第二天再上朝,该吵还吵,有点快意人生的味道,唐宋八大家集中出现,应该是合适的气候和肥沃土壤的,范老师、晏大官人,包括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都官至宰相。

当时文化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文学大儒承担着提携新人的社会责任,哪天“粉丝”想过来见见你这位偶像,不但不能拒绝,还要好茶好烟供着,绝不可以工作太忙、身体不好相推托。范老师的粉丝总是络绎而至,他热诚接待那些迢迢而来的学者,还用自己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

有一天,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老师,临别之时,范老师还送了一千大文作为他继续游学的盘缠。第二年,这位“粉丝”又来了,一番请教和交流之后,范老师再送上一千文。见孙粉丝如此好学上进,范老师建议他就留在学校免费旁听,孙秀才感激涕零,但还是要走。他说,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假若不出去打工,老娘迟早会被饿死的。

这位孝子的话让范老师感慨良久,他敲响校长办公室的门。“我发现了一根读书的好苗,你要免费供他吃、住、学,还要给他找份勤工俭学的机会。”校长竟毫不迟疑,满口答应。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在泰山脚下有位超级“火”的老师,办起培训班,专授《春秋》。这位学者,便是当年的孙秀才,范老师知道这位学生有出息了,他沉默许久,然后说了一句很哲思的话:“贫困是一种财富,如果被贫困打败,就是一种灾难”。

穷孩子的“拖油瓶”身世之谜

范老师之所以这么说,与他个人的“拖油瓶”出身有关。

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范家的后人,父亲范墉娶了正室陈氏,后来又迎娶了26岁的大户人家姑娘谢氏。谢氏就是范仲淹的母亲。当时范父在徐州任职,所以范仲淹的出生地在徐州。

两年后,范墉不幸去世,孤苦无依的谢氏带着小范仲淹,改嫁到山东长山县的富户朱文翰家,范仲淹改名叫“朱说”。范母出身大户人家,见地也非一般村妇所比。从小就让范仲淹(当然,此时还叫朱说)读书识字,稍稍大些,就把他送到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

住校生的日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大冬天的,清晨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白萝卜腌咸菜,倒点醋,吃完继续读书,“学霸”就是这么炼成的。

人穷志坚,几乎是“穷二代”集体标签。孔子有一个徒弟叫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小范也是这样,有位“富二代”是他不错的哥们,看他终年吃粥,便把别人孝敬他老爹的一些美味佳肴给他送来一份,

没想到他竟一口不尝,最终菜肴发霉,长出长毛。这哥们听说了这事,觉得这个人太不通人情,上门责问他,兄弟,难道我送的食物有毒啊!小范忙不迭给他解释说,怎么会呢?不怕你笑话,我怕吃这些精美食品,把这张嘴吃刁了,以后那些粗茶淡饭吃不惯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穷人家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

按说,用“朱说”这个名字也没有什么,之所以20年后坚持又改回范姓,因为有一件事深深刺激了他。有一次,他放假回家探望老娘,发现自己的哥哥乱花钱就进行劝导。哪知道哥哥却说:“我自花朱家钱,与你何干?”

23岁的范仲淹终于知道了身世,心中暗暗决定自立门户。他去苏州认祖归宗,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到族谱上去,却遭到了讥讽,说他“混”得不行,只为贪恋范族家财,他后来考中进士,再去苏州求复姓,族人仍不认可。无奈之下,范仲淹做出只认祖归宗,不要祖产的承诺,最终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

穷人家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孝顺。

当年身世被揭穿后,嘴上没把门的兄弟免不了被老爹一顿胖揍。但小范去意已决,以游学之名离家出走,老娘肯定没少哭。有了正式工作之后,立马把老娘接到身边。老娘去世后,被暂时安葬在她的祖籍地。丁忧期间,范仲淹从商丘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路过伊川,到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祭拜——姚崇的母亲也曾改嫁,去世后葬在万安山下。范仲淹的母亲改嫁过,不能埋在苏州范家的祖坟里,范仲淹决定学姚崇,把母亲埋在伊川。所以,现在范氏家族的墓不在老家苏州,也不在他的出生地徐州。

从言官到宰相宦海起落28年

丁忧结束,鉴于范仲淹在学院的优异表现,父母官晏殊不吝啬言辞,给他写了一封相当隆重的推荐信,回京后被安排在皇家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有了接触核心官场决策层的机会,从此在宦海起起落落,直至64岁病死在徐州的任上。

回望他的发迹与被贬,和仁宗皇帝有关联,还与当朝宰相吕夷简密不可分。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得罪了太后,调任山西西南部永济县通判,算二把手。太后死后被调回,任命为言官,负责“谏言”。

第二次为废皇后代言喊冤进谏,被调任睦州知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过了几年,他被平调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做了开封知府。

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言官悄悄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皇帝,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宰相老弟并非吃素,立马反诉范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姜还是老的辣,吕最终胜出。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贬官和回调之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深得百姓喜欢,至今泰州一带仍有以他名命名的“范公堤”。

原本等着退休的人,没想到却迎来人生的高光时期。52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的西夏突然雄起,频频挑衅,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被洗劫或夺取,宋朝廷吵成一团,宋仁宗举棋不定,危难时,一纸调令,范仲淹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忠心报国的热忱不减当年。

初至延州,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又从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新召募来的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同时,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特别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动员,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人心渐稳。

范仲淹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手软。

转眼夏去秋来,54岁的范仲淹不得不亲历一线检查防务,他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无尽感慨。

深夜失眠,他挑灯填词,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文人带兵,重在治心。如此这般,西北军中涌现出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新签订和约,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昙花一现的范仲淹改革化作东流水

危机解除之后,仁宗显得格外开明。有军功的大将调回京师做最高军事机关的副长官,并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

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大笔一挥,签上“同意”两字。

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在范仲淹领导下开始了。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范仲淹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扩大宰臣的实权,提高行政效率。为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派出多路按察使,分赴各地明察暗访……

范仲淹大刀阔斧地改革挡了别人的财路和官运,他们是不会束手待擒,乖乖就范的,而是顽固抵抗,又制造了一些大事端,直接威胁到仁宗的统治根基。曾慷慨激昂,励精图治的宋仁宗一年后同样签下了“同意”二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被调往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做知州。

“风水宝地”上建苏州第一所公办学校

幼年的拖油瓶经历,让他特别同情穷苦人。范仲淹晚年在苏州首创义庄,相当于现在的慈善机构,大批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范家很节俭,平日没有宾客登门,不准上两样荤菜。他在朝中做官时,经常写信教育并告诫族中子弟要正直友善、做官清廉。提醒家人“惟能忍穷”,才能免去灾祸。他的信没有白写,范家子孙不敢忘记教诲,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后来也官至宰相。

仁宗皇帝景祐年间,老范终于回到故乡苏州,担任知府老爷。此时范老爷已过天命之年,心中萌生叶落归根之意,准备在苏州购地建房。

苏州南园曾是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建的南园,大半成荒地,但有水有山,合适读书人的心意。据传,范老爷相地那天,迎面走来一须发皆白的老道,手执白布招,上书“善观面相气色,善勘风水佳邑”,也就是风水先生。 老道从囊中取出八卦、罗盘,反复推算,然后长叹“宝地啊,宝地!尊驾如在此建宅,后人必踵生卿相!”通俗的讲,这是块风水好地,此宅后人非富即贵。 范老爷“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情怀再次显露,他说,若如你所说,我一家富贵算不了什么,不如让苏州士子们都富贵起来!

范老爷决计在这个地方建一所公办学校,他连夜打了一份报告寄给皇帝,然后就忙开了,选购建筑材料、召集泥水木匠。很快讲堂、斋舍建成了,甚至连厨房浴室都有了,旧南园的树木清流,环境幽静,景色秀美,他又把东城的孔庙迁来,形成了左庙右学的格局。

皇帝的回信此时也送来了,特批他此处办学,赐田五顷作为学田,免去税赋,专用于维持学校运行。这就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苏州州学。当时有人看到苏州州学校园广大,校舍众多,认为大而无当。范老爷却目光炯炯,对他说:“我还担心今后嫌太小呢!”

历经千年风雨,此地发展成今天的苏州中学。学校建好后,范老爷邀请了当时著名教授胡瑗来掌教,并亲自在书院讲学,该学院创立了一系列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湖学派”或者“苏湖教法”。宋朝以后苏州科甲冠于天下,状元成群,最应感谢的就是范老爷的远见卓识。

58岁的他初心不改喊出“先忧后乐”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58岁。昔日好友滕宗谅派人送来一幅岳阳楼图,告诉说他已将该楼重新修葺,并将历代有关的赞扬诗赋,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写一篇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1046年)9月14日夜晚,范仲淹乘兴挥毫撰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 古代仁人志士与俗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情感不轻易地随景而迁。升官发财之日,他们不会得意忘形:遭厄受穷之时,他们也不致愁眉不展,假若身居高职,他们能为民解忧:一旦流离江湖,他们还惦着替君主分愁。简直是,在位也忧,离职也忧。如果有人要问:似这般无日不忧,几时才是一乐?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将是这样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事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也看到了,他不禁慨然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范仲淹64岁溘然长逝。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

范仲淹的一生出将入相充满传奇色彩,他生在徐州,童年在山东,读书在河南,死在徐州,葬在洛川。他到底算哪里人,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后世还会争论吵架,让他九泉之下不得安宁。史学界的定论是苏州人,因为范家祖坟在苏州天平山,天平山还是御赐给范家的“赐山”。 (华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赏联讲故事|“苏州人”范仲淹做过几件快意人生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赏联讲故事|苏州人的端午节只为纪念伍子胥

赏联讲故事|苏州人的端午节只为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苏州,女子,苏州城,吴国,春联,吴楚,胥门,后世,人生,千金小姐,名状,夫差,姑娘,经纶,福字,越国,万祥,大开,苏州人,阖闾,占全国,太子,一夜之间,上联,八卦,动词,千金,历史,后人

2008-11-22 #长篇故事

赏联讲故事|苏州人的端午节只为纪念伍子胥

赏联讲故事|苏州人的端午节只为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苏州,吴楚,吴国,女子,苏州城,夫差,春联,胥门,后世,人生,千金小姐,名状,姑娘,经纶,福字,越国,万祥,大开,苏州人,阖闾,占全国,太子,中国江苏网,一夜之间,上联,八卦,动词,千金,历史

2010-04-01 #小故事

12碗苏州面讲苏州人的故事!《面若桃花》今日正式开拍!

12碗苏州面讲苏州人的故事!《面若桃花》今日正式开拍!

苏州,面馆,若桃花,桃子,来吃面,姑苏,家乡,极致,老宅,舅舅,生活,95后,苏州文化,古色古,苏州人,苏邦,女一号,理事,男一号,男主角,一碗面,发展有限公司,院子里,大排面,大肉面,小苏州,市戏剧家协会,爆款,生活方式,集团有限公司

2010-05-27 #故事会

关于苏州人的家风 其实你知道的很少

关于苏州人的家风 其实你知道的很少

孩子,家风,陆绩,父母,苏州,张家,袁术,陆逊,名字,橘子,张家四,张父,沈从文,传统,压舱,姐妹,子女,家长,寓意,时候,孩子长,给孩子,友善,史中,孙吴,张文,廉石,张宁,张宇,张寅

2011-08-18 #故事会

秋天来一碗甜蜜的苏州糖粥 香香甜甜的 是苏州人最喜欢的味道!

秋天来一碗甜蜜的苏州糖粥 香香甜甜的 是苏州人最喜欢的味道!

苏州,红豆,豆沙,担子,糯米,味道,骆驼,红云盖,苏州人,大街小巷,来一碗,口感,口味,白雪,贩子,香香,高压锅,体现在,笃笃笃,苏州菜,红白,一环,后红,好的,盖上,城市,人称,交映,传统,味蕾

2010-03-07 #小故事

屈原 还是伍子胥?苏州人端午纪念谁

屈原 还是伍子胥?苏州人端午纪念谁

苏州,咸鸭蛋,钟馗像,伍子胥,年年,艾蒿,胥江,苏州人,蒲为剑,云上,漕湖,全国,人民,亲亲,佩香囊,印象,压轴,大部分,坏东西,小囡,屈原,待遇,建议,杀虫,雄黄酒,蚊虫,赛龙舟,金鸡湖,香囊,驱蚊

2011-03-08 #小故事

工笔画教程||一幅工笔画一卷人生事 我会工笔画 你有故事吗?

工笔画教程||一幅工笔画一卷人生事 我会工笔画 你有故事吗?

杨贵妃,贵妃,仇英,工笔画,画师,长生殿,杨玉环,圆山,应举,画作,华清,唐玄宗,唐明皇,图中,康涛,张大千,潘振镛,王素,钱选,公元,京剧,形式,故事,特点,画风,蜀中,贵妃醉酒,风格,侍儿扶起娇无力,宋人画

2019-01-03 #故事会

苏州人尤其重视过冬至 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

苏州人尤其重视过冬至 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

苏州人,历法,苏州,冬酿酒,太伯,文化节,馄饨,食物,仲雍,季历,沈建东,姑苏,夜饭,民俗,民谚,父亲,记者,雨雪,这一天,古公亶父,贺冬,太监弄,一家人,世界,习俗,主食,人们,元宝,冬至节,史称

2020-10-01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