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书写好新时代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新篇章

时间:2007-11-07

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长期奋战编采一线、多次参与重大主题采访的编辑记者,相聚在青海日报融媒体报道指挥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提示:本文共有 55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过去一年,青海日报不断推动采编流程再造、采编人员转型、采编内容提质,在做好常规报道、节庆宣传的同时,围绕主题主线,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贫困地区调研行等一系列专题采访,用文字编织繁荣青海,用镜头记录人民生活,用真诚传达温馨情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长期奋战编采一线、多次参与重大主题采访的编辑记者,相聚在青海日报融媒体报道指挥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省委书记王建军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暨《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大会的讲话精神,畅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采访的心得、体会。

每一个故事的点点星辉,汇聚成一个伟大时代的星汉灿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尊重新闻工作规律,树立精品意识,锻造过硬队伍,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书写好新时代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新篇章,以“时代秘书”的身份,见证和记录青海革命建设改革难以忘怀的昨天、开拓奋进的今天,为后人书写明天的青海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法营,男,60后,青海日报海西记者站站长。他长期驻站,快人快语,因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融合在一起而深感幸运和幸福。他说,一年采访,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

最“沾泥土”的采访

刘法营(左二)带领记者在一线采访。

前不久,来到德令哈市区的柏树山新村。初到这里的人,会以为这里是“老板”们聚居的地方,绝不会想到这里的住户几年前还是在“土窝窝”里度日的贫困户。

村委会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一户人家。约摸四十多岁的女主人抱着孩子,把大家让到宽敞明亮、摆设“洋气”的客厅里。放下孩子,倒茶、摆上刚炸不久的“油香”,然后打量着我说,她家住柯鲁柯镇希望村时我去采访过,我随后也想起她的名字叫白文华,那次采访记忆深刻,她想给我们倒水,却找不到像样的茶杯,窘得直搓手。

白文华说,以前日子过得“不如人”,几乎与亲戚断了“音气儿”。眼下,光景好了,过年,便会开上车去串亲戚,也常请亲戚来做客。日子越来越好,“心气儿”越来越顺,这都是扶贫“扶”出来的。

驻站记者的情感、工作理应与脚下的土地、身边的群众深深融汇在一起,不断朝着“四力”的方向奔去,“脚上沾的土”也自会多一些,源于内心的情感、行动的自觉也便与日俱增。

薛军,女,70后,青海日报社政教新闻部记者。“在路上”是状态,“在电脑前”是常态,沉稳细心耐心是她的职业性格,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是她的人生信条。她说,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每一次采访,都是——

最“费脑筋”的采访

薛军出席青海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记者,一定是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梦想并且不断向前奔跑的人。能在现场见证历史时刻、报道重大题材是每一名记者追逐的梦想。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一次又一次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采访。

只有把宣传报道的内容理解、吃透,才能在成千上万字的讲话、总结、报告中提炼出准确的新闻报道内容,才能把各个行业或领域的专业词汇转换为新闻语言,让受众看得懂、听明白。

如今,我们宣传报道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还有“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传输终端,运用好这些“武器”,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不负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报记者,我们更应肩负时代担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苑玉虹,女,70后,青海日报社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长期的新闻实践养成了她敏而好学、勇于克难的良好品质。今年,她带队两次赴玉树,深度挖掘尼都塔生典型事迹,大力宣传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传承红心尽忠诚”的典型事迹,这个采访,是她心目中一次——

最“见忠诚”的采访

采访尼都塔生的战友。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采好典型、写好典型、学好典型,不仅能够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催人奋进,对记者的思想业务素养提升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今年4月、7月,我们两次赴玉树采访被中央军委列入“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尼都塔生及一家四代红心向党的感人故事。回来后刊发一万多字的主题通讯《70年,红心向党写忠诚》,还有系列故事、系列言论,彰显了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玉不雕不成器,新闻稿也是一样的。我深感,接受任务、着手准备、扎实采访、认真写稿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得到洗礼、业务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尼都塔生一家四代典型的万字通讯经过了六次修改才刊发,一次次修改打磨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锻炼成长的机会。只有沉住气、静下心,反复打磨,才能让稿子“发光”。

咸文静,女,90后,青海日报海南记者站站长。她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善于发现生活、工作中的乐趣。她说,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和同事一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的足迹进行回访,一个个温暖的关于“收获”的故事,让这一次采访成了一次——

最“有收获”的采访

咸文静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岭格社区采访贫困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我认识了23岁的屈瑞华——一个说话时眼中带笑的年轻女孩。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吕志全的故事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故事并不荡气回肠,更多的是青春梦想、家长里短,但我依旧能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这力量,源自于一次握手、一次搬迁,也创造了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

有位前辈说,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也不是教导读者,更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只是代替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发问,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报道。我想这其中,需要脚力去前行、需要眼力去发现、需要脑力去思考、需要笔力去记录。这次回访,串联起彼时点点滴滴的温暖,深刻感受在总书记的关怀与鼓励下,当地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带来的巨大变化。但回眸不仅仅是一次盘点,更是站在新起点上的再次出发。

孙海玲,女,90后,青海日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她诚实努力、乐观向上,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成为一名见证者、记录者。她说,去记录贫困群众的幸福绽放,去记录扶贫干部们的苦辣酸甜采访,是所有采访中——

最“暖人心”的采访

孙海玲在采访脱贫攻坚。

回望这四年走过的路,从村落田间到连绵群山,从茫茫草原到河湟谷地,从青南雪山到柴达木盆地,在全省的每一个贫困区县、贫困山村,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新活力、新气象。

作为一名年轻的跑口记者,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时代的“硬战”中,我深感荣幸,更觉肩上责任重大。

青海,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各项任务,下“绣花功”,啃“硬骨头”,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路走来,我真实地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哪怕是最边远的一个村,党的惠民政策也会“一个都不少”地覆盖到。今天,我们距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吴占云,男,90后,青海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中心记者。他谦虚内敛、不断创新,以“时代秘书”的身份,做移动化、可视化、互动化的新闻,他最大的心愿——

最“有意思”的制作

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新闻工作者,给自己的定位是“技术型新闻工作者”。全国两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全省两会、重大主题采访报道、环湖赛……四年多时间,参与了很多重大报道。

现在和将来,需要我们做的是创新表达,以小博大,见微知著,举起思想的“创意刀”“视觉锤”,将内容“雕”出来、“砸”进新颖的传播方式中,提高精准度、契合度。还需要熟练掌握全媒体十八般武艺,成为可做小程序、微视频、抖音爆款产品、纸媒GIF、可视化交互融产品等“新型笔杆子”。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党媒的属性不会改变,我将永续践行“四力”,树立精品意识,创制出有思想、有观点、有温度、有故事、有品质、有见地、有才华的融产品。

罗连军,男,70后,青海日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从事夜班编辑和一线记者工作18年,个性稳健,执行力强,喜欢有计划行事。他说,一直努力用新闻的形式,为“青字号”品牌靓起来、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走心”的采访

罗连军(右二)在达日县受灾牧民家中采访。

被公认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海,打好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一批市场认可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让消费者少些担心,多些放心。为加快“青字号”品牌建设、宣传力度,青海日报组织记者深入企业乡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青字号’品牌靓起来”系列报道相继见报,一大批“青字号”品牌深入人心,让更多读者了解了我省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

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漫长的工作,党报有义务、有责任,利用报纸、网站、两微一端,让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家喻户晓,真正靓起来,发挥其潜在价值,实现优质优价。

林玟均,女,70后,青海日报西宁记者站站长。她沉稳严谨、虚心好学,用较强的团队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在她印象中每年四月在三江源采访是一年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也不例外。她说,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行尤其可可西里的采访是一次——

最“缺氧气”的采访

林玟均在三江源采访时与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吉尕小学学生合影。

三江源,有用生命守护生命,用信念战斗在可可西里的英雄们;有腾出卧室专设“野生动物公寓”的公巴白玛;有长达两年观察和陪伴一只白唇鹿,并坚持写陪伴日记的多杰扎西兄弟……没有亲身经历过高原反应的人,很难理解“氧气吃不饱”是怎样的感觉,更不用说在简陋的装备、简单的条件下,用信念担当,用生命坚守,保卫迄今为止遗留在人类心灵史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用执着和生命谱写保护净土的赞歌。

坚守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使命、一种奉献。坚守美丽的可可西里,如同攀登精神的“珠穆朗玛”。新闻工作也一样,坚守过,面对过,心中才会有一份坦然,才能沉下心来,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当好宣传领袖思想的排头兵,为新青海建设鼓与呼,才能答好时代的答卷,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花木嵯,女,80后,青海日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她认真负责、团结协作,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3年,平日里总是在忙着倾听或是讲述别人的故事,今天,也来听听她的心声——

最“无悔”的追求

花木嵯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宣传报道。

我在读大学时,在哲学、法律、新闻几个专业中最终选择了新闻。当初选择读新闻,只是单纯的觉得当记者可以去很多没去过的地方。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后,采访中的酸甜苦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采访中那些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或是艰辛或是幸福的故事总是让我心生感慨,这些可能才是记者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

有人问,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记者这个职业会不会没落,你恐慌焦虑吗?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内容为王”。因为无论媒体传播的载体怎么变化,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传播的信息内容本身才是受众最关心的。因此,我们要以“专家型记者”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既能适应新时代、新技术,采写短平快的时效性新闻,更能采写有深度、有分析、有思考的深度报道。

张多钧,男,90后,青海日报海东记者站站长。他沉稳务实、吃苦耐劳,把基层当成自己的“天地”、最好的老师。今年春节前后,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持续降雪,各市县出现不同程度雪灾。他说,在冰天雪地里采访,是一年来——

最“寒冷”的采访

张多钧在雪灾现场采访。

2月20日,我跟随本报采访组一行从西宁出发,前往玉树雪灾现场第一线,亲眼看见10米之高的积雪。

如果到不了基层,这样的事情向别人讲述,别人会将这样的事情当成是一个笑话来听;如果到不了基层,就不会看见站在路边疏导交通的护路人,睫毛上全是冰碴,说话时口中散发出的热气瞬间结成冰碴的情景;如果到不了基层,就写不出《风雪中21天的坚守》这样的稿件,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是每一个字都是采访对象内心最真实的流露。

在灾区的每一天采访,既是记者践行“四力”的实践,更是记者刷新认知向基层学习的机会。雪灾现场,我看到了党委政府对牧民的关爱,看到了雪灾现场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党旗高扬的地方,就是牧民最安心最暖心的家。

王煜鹏,女,90后,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她谦虚好学、热情主动,从摄影到文字再到音视频,在庆幸自己能够赶上媒体融合发展浪潮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当好一名全媒体记者——

最“自虐”的创新

王煜鹏在深夜采访。

10月1日,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们和往常一样,清晨5:30开工,发完稿件已经到8:20。一打开客户端邮箱,不得不惊叹:“天呐,真多。”本以为这只是假期前四天市民对“国庆随手拍”短暂的投稿热情,谁承想,这却成为了客户端编辑整整七天白加黑坚守的重要一环。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中,内容资源的优势我们有,但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原本稀缺的资源比如技术,不再稀缺,如今真正的稀缺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以及获得并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要以数据为中心建立组织结构,以数据为基础做决策,做出更加吸引用户的各类产品,做好与用户的互动环节。

“互联网+年轻人=重生”,这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互联网时代赋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让渡自我,更多资源则会共生共享,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年轻人会引起怎样的火花,请拭目以待。

作者:莫自才 来源:青海日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书写好新时代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新篇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微感言①东华公司“讲改革好故事 谱发展新篇章”故事会心得集锦

微感言①东华公司“讲改革好故事 谱发展新篇章”故事会心得集锦

东华,公司,故事会,故事,发展,工作,改革,兖矿,新篇章,企业,职工,兖矿集团,好故事,改革发展,时刻,物业,新时代,新起点,疗养院,信达公司,保安公司,岗位上,决心,力量,岗位,精神,高质量,正能量,中心,会场

2020-08-03 #长篇故事

回望基础教育改革70年 “中国道路”谱写时代新篇章

回望基础教育改革70年 “中国道路”谱写时代新篇章

教育,中国,经验,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华东师大,华东师范大学,体系,系统,话语,研究,中国道路,国家,成就,论坛,童世骏,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教育公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时代,世界,平均水平,教授,教育学系,模式,研究所,生命,角度

2014-03-23 #故事大全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100字作文怎么写?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100字作文怎么写?

体育 上海 中考 总分 分值 化学 初中 满分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测试

2020-05-01 #经典故事

讲述新时代好故事 谱写不忘初心新篇章

讲述新时代好故事 谱写不忘初心新篇章

好故事,记者,故事,好记,光明,新时代,百家号,初心,热点,记者们,作者,新华网,工作者,新篇章,张烁,是一次,埂上,北京,力量,感觉,文章,演讲人,时代,理想,红色,精神,贵州,经历,行程,责任

2020-07-17 #长篇故事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主题讲故事活动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主题讲故事活动

学生,选手,活动,比赛中,活动主题,了学,实验小学,新时代,合肥市,个性,事例,同学,情怀,新篇章,旋律,爱国主义,讲故事,精神饱满,精神风貌,舞台,语言,改革,爱国主义精神,正能量,个展,参加比赛,多媒体教室,新时期,比赛活动,都是在

2020-08-12 #故事大全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主题讲故事活动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主题讲故事活动

学生,选手,活动,比赛中,活动主题,了学,实验小学,新时代,合肥市,个性,事例,同学,情怀,新篇章,旋律,爱国主义,讲故事,精神饱满,精神风貌,舞台,语言,改革,爱国主义精神,正能量,个展,参加比赛,多媒体教室,新时期,比赛活动,都是在

2020-08-11 #经典故事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讲故事比赛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讲故事比赛

宝贝,评论,宝宝辅食,里多,优秀历史建筑,大坑里,家有,清东陵,回味,公路,再读,兰花,千金,同窗,武汉,山口,大桥,地理,孩子,学生,小马,检查站,故事,心情,年糕,暖意,母亲,江城,福地,湖畔

2020-06-12 #短篇故事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讲故事比赛

“进入新时代 改革新篇章”讲故事比赛

宝贝,评论,宝宝辅食,里多,优秀历史建筑,大坑里,家有,清东陵,回味,公路,再读,兰花,千金,同窗,武汉,山口,大桥,地理,孩子,学生,小马,检查站,故事,心情,年糕,暖意,母亲,江城,福地,湖畔

2020-06-13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