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今年最扎心的网红词“隐形贫困人口”火了!说的是你吗?

时间:2007-11-28

扎心网红语录

提示:本文共有 23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了。

这个词为什么火?火爆背后,又折射了哪些真相呢?

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首先,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拼尽全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一种:你你你,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真·贫困人口。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

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火了?

据新京报报道,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数据显示,“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种仪式性地表达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矫情一下,避免自我被流行抛弃。然而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因为“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之时,真正的贫困人口却可能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隐形贫困人口”作为一种网络热词被大量使用到网络聊天中,只是一些年轻人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标识。个体间通过使用这一符号的互动,在自嘲中互相安慰,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但它却是“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

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

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

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

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

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

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过度商业化带来消费错觉:“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一个地铁灯箱广告,向明星展现,也向嚼着煎饼赶地铁的小白领展现,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网络搭桥,网红买手助推,更是大大促进消费知识的扩散,好吃好玩好用的,前一秒钟在上海兴起,后一秒就抵达武汉。

没错,富起来的中国,从没有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承认,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

具体而言,这种消费文化心态还面临着正反两种刺激。

从正向来看,金融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芝麻信用、京东白条、各色小额消费贷,“不动声色”地推动了超前消费,有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一个高储蓄的中国正慢慢走向个人消费的高负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代年轻人的父母,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年轻人眼下家庭负担还不大。

而反向刺激则是压力。生活有压力,“反正买不起房”,很多年轻人索性在其他物质消费上放飞自我;工作有压力,据说十点后加完班的出租车上,不少女性白领喜欢打开淘宝,怒刷几单,以解心头愤懑。

所以,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很巧,一位做电商的朋友刚在朋友圈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并不富裕的人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可能比一些高管更阔绰,因为这是他们够得着的即时自我奖励。”我想,她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不仅想表达一位电商从业者的洞察,更在传递对“贫困线”上年轻人的一份包容的理解。

其实,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今年最扎心的网红词“隐形贫困人口”火了!说的是你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全国还有五十二个贫困县未摘帽——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全国还有五十二个贫困县未摘帽——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群众,孩子,贫困户,全县,残疾人,融水,问题,扶贫,产业,会泽县,贫困人口,生活,县里,本报记者,村民,攻坚,村卫生室,安全饮水,农村,初中,卫生院,厌学,基层,干部,老师,能力,补贴,摄图,工作,旅游

2020-06-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群众,孩子,贫困户,全县,残疾人,融水,问题,扶贫,产业,会泽县,贫困人口,生活,县里,村民,攻坚,村卫生室,安全饮水,农村,初中,卫生院,厌学,基层,干部,本报记者,老师,能力,补贴,摄图,工作,旅游

2017-05-25 #故事大全

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尚未脱贫县 今年怎么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群众,孩子,贫困户,全县,残疾人,融水,问题,扶贫,产业,会泽县,贫困人口,生活,县里,本报记者,村民,攻坚,村卫生室,安全饮水,农村,初中,卫生院,厌学,基层,干部,老师,能力,补贴,工作,旅游,医务人员

2020-02-09 #故事会

今年抖音最流行短句 伤感深情 句句扎心!

今年抖音最流行短句 伤感深情 句句扎心!

生活,你的世界,爱情,个人,学会,无奈,琵琶,辈子,没有你,冷镜,别让,夏之韵,太累,姜洛,梅傲霜,浅笑嫣然,真爱永,秋之韵,在哪里,回到从前,好的,春之韵,童话里,天上人间,一生,一世,一梦,前缘,伤痛,东西

2013-12-20 #长篇故事

今年中秋月亮“瘦”了!网友扎心了:我还没瘦……

今年中秋月亮“瘦”了!网友扎心了:我还没瘦……

距离,月球,远地点,地球,专家,天文,史志,全年,本年度,月亮,日凌,报料,记者,各大,大月,不一样,中国天文学会,小月亮,人们,会员,全省,大小,平均值,天津市,天文学,妈呀,时刻,成说,微信,情报站

2007-03-18 #小故事

从“2018第一扎心网红词” 看网络社交的群体性孤独

从“2018第一扎心网红词” 看网络社交的群体性孤独

网友,朋友圈,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容器,表演,仪式,拿掉,现实,状态,说法,美食家,贫困人口,生活,很多人,戏精,戈夫曼,明里暗里,好的,前段时间,人群,个体,中野,内心世界,想象力,另类,反差,功能,印象,发状

2013-12-12 #经典故事

经典扎心的情感句子 句句扎心 看完太爽了

经典扎心的情感句子 句句扎心 看完太爽了

人生,生命,说的是,不属于,有时是,爱你的人,好的,世界,时候,机会,盔甲,真心,短信,软肋,音乐,跟自己,说声对不起,一句话,我不会,我的东西,没有人,给你带来,太累,才明,斯世当,苏芩,钱能,不一样,人和,爱上你

2013-04-1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好意外!今年中秋 月亮最圆时刻竟出现在……网友扎心

好意外!今年中秋 月亮最圆时刻竟出现在……网友扎心

距离,月球,远地点,地球,史志,全年,本年度,月亮,日凌,网络,近地点,网友评论,大月,李楠,路璐,责任编辑,不一样,中国天文学会,小月亮,专家,天文,人们,会员,原作者,大小,平均值,天津市,天文学,妈呀,时刻

2009-05-23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