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百家姓禹姓 关于它的知识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时间:2007-12-05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提示:本文共有 77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gun,第三声),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人名禹,人名,因治水有方,后人尊称大禹。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也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男,夏代人,生卒年不详。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会稽山。

个人概述: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个人生平:禹,西周文献《诗》、《书》中的古代天神。相传商、周族人都居住生息在他所敷布的土地上。据《楚辞·天问》记载,禹和其父鲧均为神。鲧治水失败被刑后从腹中育出了禹。禹治水成功,娶涂山氏女,生子启。后来启代益为君主,建立了夏王朝,禹遂为夏宗神。《国语·周语下》则说因禹治水有功,上帝嘉奖他使有天下,并赐姓姒,称有夏氏,故《郑语》称之为“夏禹”。

《天问》中和鲧、禹同时提到的另一个神是共工。“共工”和“鲧”可能是同一神名的分化,而共工(鲧)是姜姓族的宗神。姜姓族即羌族,亦即当时的西戎(其族自称羌被称戎)。禹之为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西戎的宗神来的,故曾称为“戎禹”。羌族九州之戎的一支,曾步其前辈黄帝族的前进路线,东进创造了夏文化,形成为夏族。禹也由原来羌戎的宗神成为夏的宗神。夏族把自己的宗神宣扬为敷布土地,奠定山川的天神,商、周也都一致尊信。而羌戎的另一支四岳族为夏的姻亲氏族,曾协助过禹,它的宗神鲧(即共工)遂亦为夏族所尊奉。当二族宗神安放在同一祭坛时,因鲧的时间在禹前而排列在前,遂演化成父子关系,并附以动人的神话传了下来。

在春秋文献中,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战国文献中,禹还被崇奉为社神。而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儒家编《尧典》颂扬他们,并称禹为平水土的“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著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的经典。《墨子·兼爱》则宣扬他治水的盛业。还有人编造了他辛苦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禹遂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大禹”,受舜禅位而为天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禹,可以这样理解: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或者后来被神化为宗神;或者以他在本族中的威望作为本族原有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的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结成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期。

大禹治水: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处死在羽山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在这13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夏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舜死后,他接替了舜的职位。关于禹的接替舜为领袖,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用填的办法;治水之功也是父子并称的;鲧禹同列神位,三代并祀。在治水上,两人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分。鲧所以被杀,禹所以被推举为领袖,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唐虞之际,父系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尧舜是保守势力的代表,鲧是新兴势力的代表。鲧的所作所为都在破坏着氏族社会古老的习俗和制度,尤其他以暴力威胁着“禅让”这一氏族议事会的民主制,试图取而代之,终致激怒了尧,由尧授权舜处死了鲧。禹吸取了父亲被杀的惨痛教训,变得聪明而狡黠,他“执心谦冲,不自盈大”,毕恭毕敬,唯舜之命是从,终于赢得了舜的信任,舜便将职位禅让给了他。禹担任领袖之后,仍是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埋头实干,他注意农时,致力于沟洫之利,他的政治势力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禹居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说明我国在这时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传说为了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成为日后国家政权的象征。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折,又由皋陶子伯益当选。禹担任领袖的第八年,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县内)集会。大家如期到会,还向禹呈献了各自的贡物。禹命令手下人将贡物计点清楚。由此,后人便将苗山改称为会稽山。

这次集会,只有南方部落首领之一的防风氏部落(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迟到。禹大怒,加上防风氏一贯自恃强悍,侵扰别人,就将他拿下,列数他的罪状后处死。大会结束后,禹由于操劳过度而病倒,但仍带病处理事务。这一年8月,病死于会稽山。臣下依照他一贯节俭的作风,只用衣衿3领,薄棺3村,将他安葬在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夏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个人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普遍认为,许多民族都有洪水时代的传说,只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说洪水被治服,反映了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民族精神。启继禹位,禅让制终结,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隶制国家形成。禹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

在春秋文献中,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战国文献中,禹还被崇奉为社神。而到儒、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儒家编《尧典》颂扬他们,并称禹为平水土的“伯禹”;又将一篇地理名著加工成《禹贡》,作为记载他治水分州的经典。《墨子·兼爱》则宣扬他治水的盛业。还有人编造了他辛苦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禹遂成了从茫茫洪水中拯救人民的“大禹”,受舜禅位而为天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禹,可以这样理解: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或者后来被神化为宗神;或者以他在本族中的威望作为本族原有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的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结成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期。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个人: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并将其封于今日的河南禹州一带。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

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都城所在地:关于夏禹的都城所在地,亦有多种说法。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印证,今天郑州登封告成镇的王城岗为禹都之地应较有说服力。因为登封告成镇位于嵩山脚下,正是夏族先民聚居的地方。夏禹立国选都,自然要把自己的祖居地作为首选。另外,古书多处有“禹都阳城”的记载或者类似说法,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与“阳城”有关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上印有“阳城仓器”和“阳城”等戳记,说明在东周时期这座城还叫阳城,其名应该是从“禹都阳城”沿袭而来。

同时,在王城岗1957年曾发现东西并列的两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堡,距今约41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初年的时间框架内,并且已有了夯筑而成的城墙。城内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青铜器残片和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残片。近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中,又在王城岗古城西侧发现一座大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大城的北城壕向东延伸将王城岗古城围护其中,由此许多专家推测,王城岗古城为大城的宫城或宗庙社稷之所在,因而断定 “禹都阳城”就在郑州登封王城岗。

另有众多史料记载大禹都城应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古代大禹因治水有功,受封于此,禹之子启继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夏朝,因此禹州素有“华夏第一都”之誉。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启召集群臣的古钧台,治水遗迹禹王锁鲛井,禹母石,启母石等历史遗迹。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传说:相传大禹治理好黄河后,离开三门峡从嵩山向东行走,行至具茨山以东后看到,地势平坦的平原内到处都是洪水。经过一番调查后大禹发现,是水蛟巫支祁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随后,大禹在西王母跟前的庚辰、黄魔、大翳三员大将的相助下,用西王母所赠的铁索将水蛟擒获并锁住,从而消除了淮河的水患。为了杜绝水患再度发生,大禹在阳翟(今禹州市)挖掘一处深井,将水蛟巫支祁用铁索锁在深井之中,缚于井口旁的石柱上。

在13年的漫长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我国各地的水患治理好,百姓们得以从山区迁徙至平原地带聚集生活。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大禹为“夏伯”,将阳翟(今禹州市)封为其属地,古为“夏禹国”。禹州城区的古钧台街东侧,一座起脊挑檐的亭子内塑着一尊大禹泥像,亭内粉壁彩屏,绘有24幅大禹治水的图画。大禹像的前面有一口深井,井旁立一石柱,石柱上穿一铁索垂于井中。俯身探视,井中一青石雕刻的蛟龙头部浅露于水面。同行的禹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杨少敏告诉记者,这就是1980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禹王锁蛟井,垂入井中的铁索有人说是750公斤,也有人说是750斤,具体多重很难说清。

相传大禹将蛟龙锁到井中时约定,石柱开花时,蛟龙方可出井。传说在某一朝代,禹州的一位地方官到任后,对大禹锁蛟的传说很不相信,遂带领衙役们前往禹王锁蛟井进行察看。为了防止官帽掉入井中,该地方官便将官帽挂在井旁的石柱上,然后令衙役们向外拔铁索,他则站在井口观看井内动静。10余个衙役在拔铁索时,惊动了锁在井内的蛟龙。正在睡觉的蛟龙睁眼一看,发现井旁的石柱上有一个颜色鲜艳的东西,以为是石柱开花了,遂晃动身躯准备出井。一时间,井内水花四溅,地动山摇。该地方官见此情景,慌忙取下官帽离去。井下的蛟龙再次抬头观看时,石柱上的“花”早已不见了,认定是自己睡眼蒙眬看花了眼,便又息身盘踞在井中。于是,禹州避免了一场水患。

大禹陵: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中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 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百家姓禹姓 关于它的知识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百家姓苗姓 关于它的来源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苗姓 关于它的来源你知道吗?带你去了解一下

苗晋卿,苗氏,壶关,知县,唐肃宗,贲皇,人口,太守,山东,河南,唐代宗,唐玄宗,崇祯,姓氏,一带,上党,回族,堂号,山西,节度使,进士,员外郎,时中,安徽,宰相,户部,河北,江苏,朝廷,汉姓

2019-01-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黄帝,苏武,颛顼,部族,一带,中原,陆终,苏轼,单于,苏洵,活动,传说,匈奴,封于苏,苏辙,史书,地区,汉姓,生活,祝融,苏威,国家,堂号,始祖,天下,武功,洛阳,苏氏,轩辕,百家号

2020-06-22 #故事阅读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苏姓 关于它的知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黄帝,苏武,颛顼,部族,一带,中原,陆终,苏轼,苏洵,单于,活动,传说,匈奴,封于苏,祝融,苏辙,史书,地区,汉姓,生活,苏威,国家,堂号,始祖,天下,苏氏,武功,河南省,洛阳,轩辕

2015-12-19 #故事会

华蓥山天池镇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带你去发现你未曾见到的小镇

华蓥山天池镇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带你去发现你未曾见到的小镇

小镇,天池镇,碉堡,三线建设,华蓥山,古桥,天池,李子,来到了,三线工业,历史,李子园,华蓥市,时间,建设者,湖泊,湖面,老爷爷,诗句,漫步在,如来佛,得多,李子树,黄宾虹,上都,四大金刚,家国,小西湖,建筑中,一方水土

2007-10-02 #故事会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霍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霍氏,公元,霍州,霍邑,霍山,霍国,时期,霍叔处,民国,西省,霍光,一带,宗谱,上联,下联,印本,姓氏,木刻,汉姓,活字,望立堂,地区,梁国,河东,满族,赵城,霍去病,纂修,匈奴,史籍

2014-06-22 #故事会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百家姓里面的柯姓 终于知道它的来历了 带你去了解一下

柯氏,人口,始祖,柯相,卫国,姓氏,中国,时期,仲雍,齐襄公,柯邑,一带,春秋时期,满族,郑国,齐郡,江西,济阳,史籍,后裔,吴王,子孙,汉姓,浙江,羌族,齐国,古公,居邑,柯卢,望立堂

2007-10-28 #长篇故事

姓氏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这些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姓氏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这些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姓氏,黄帝,八姓,地位,百姓,部落,人类文明,奴隶,大部分,女子,姓名,百家姓,子孙,平民,母系社会,老百姓,统一,是怎么,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上官,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慕容,姜水,炎帝,诸葛,郑国,高权,不一样

2020-04-22 #故事阅读

姓氏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这些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姓氏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这些知识点你都知道吗

姓氏,黄帝,八姓,地位,百姓,部落,人类文明,奴隶,大部分,女子,姓名,百家姓,子孙,平民,母系社会,老百姓,统一,是怎么,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上官,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慕容,姜水,炎帝,诸葛,郑国,高权,不一样

2020-04-2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