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5中2019

时间:2007-12-31

通读之后就很恐怖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49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7 分钟。

山东省青岛 5 中 2019 2020 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 “ 千里共婵娟 ” 中 “ 婵娟 ” 代指 “ 月亮 ” ,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中 “ 汗青 ” 代指 “ 史册 ” 。 B. . “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 一句中的 “ 水晶 ”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 “ 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 ” 一句中将 “ 毛孔 ”比作 “ 嘴 ” ,很形象。 D. . 设问在句中起强调的作用,比如 “ 可我为什 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 2、 、 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B. . 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C. . 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D.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 01000 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 赛的不同层次活动。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 ,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烦燥 致密 茅塞顿开 前赴后继 B. . 分岐 诘难 不屑置辨 无精打采 C. . 狼藉 温驯 雕梁画栋 正襟危坐 D. . 侧隐 峥嵘 器宇轩昂 抑扬顿措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获得了世人的赞誉。 B. . 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 . 随着 “ 天舟一号 ” 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九级 1 1 班班长小娜学习好,工作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 德高望重.... 。 B. . 进入九年级以来,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比以前更加 苦心孤诣.... 的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 .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停留的时间也算长的了,应该 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 一丝不苟....。 D. .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 小题大做.... 。 6、 、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8 2018 年 年 4 4 月 月 8 18 日上午,中国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 79.1% 。具体来看,有四成左右 40.3% 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近八成 77.9%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与 6 2016 年同类数据相比,对照如下: : 2016 、7 2017 年成年国民上网情况统计对照表 调查还发现,我国 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具体来说,有72% 的网民将 “ 网上聊天/ / 交友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 51.5% 的网民将 “ 看视频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 42.9% 的网民将 “ 在线听歌/ / 歌曲和电影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 36.6% 的网民将 “ 网上购物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还有 33.6% 的网民将 “ 网络游戏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 21.7% 的网民将 “ 阅读网络书籍、报刊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结合《 2016 、7 2017 年成年国民上网情况统计对照表》,请写出 两条.. 你发现的结论。结合我国 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情况,请说说我国成年网民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7、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为山九仞, 。 。 ,流水前波让后波。 无丝竹之乱耳, 。看红装素裹, 。 。 唐宋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饱含爱国忧思,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 , 。 。 实现民族伟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定,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 “ 中国梦 ” 。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可以用李白 《行路难》中“ “ , ” ”的乐观自信来自勉。 8、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①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 ② 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 !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 定作而没钱取货的 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 。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 :“ 我要这辆车 !” 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 “ 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 ! 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 ! 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 !”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 “ 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 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 “ 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 。 ③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1. . 简要 说说第 ②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 样子为什么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这表明了什么? ? 3. . 祥子曾经有多少次买车又失车的经历? ? 请联系原著,简要概括失车的主要情节。 二、阅读 9、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 ② 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 丹阳:地名。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二者地理位置相近。参军:古代官名。 ② 心知:犹知心。指好友。 1. . 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 (出发地)前往 (目的地)。 2. . 简析 “ 一别心知两地秋 ” 中 “ 秋 ” 字的表达效果。 3.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佑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北之晋,西适豳(bīn 古国名,唐代邠州),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 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yín )腭(è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痩,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祌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 “ 余黄、虞之后也。 ” 故号其女曰 “ 黄皇室主 ” 。 “ 黄 ” 与 “ 王 ” 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 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柳宗元《游黄溪记》) 1. . (断句)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其 略 若 剖 大 瓮 侧 立 千 尺 溪 水 积 焉 黛 蓄 膏 渟。 2. . (释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3. . (品文)甲乙两段文字对鱼的描写都颇为传神,你更喜欢哪一处?请写出相关描写词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 . (悟情)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在游历山水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往往会受到外界景象的触发。试分析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吴越人 ① 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 …… 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② 果真如此吗? ③ 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细一分析,国人 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 —— 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 …… 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 “ 人类进步的阶梯 ” 一步步拾级而上? 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 4 4 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 1/6 。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 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⑤ 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 43% 的孩子 “ 写不出 ” 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 5% 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 ⑥ 我们真的愧对 4 4 月 月 3 23 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⑦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 ⑧ 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 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⑨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⑩ 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 ??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 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 ??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 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 “ 侵占 ” 过孩子们的 “ 阅读课 ” ,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为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 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1.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 . 第 ④ 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 纵观全文,第 ⑤ 段所述学生写不出中外著名作家名字有哪些原因? 4. . 根据第 ⑩~ ~ ?? 段内容,说说第 ??段所述担当的 段所述担当的 “ 责任 ” 有哪些? 12、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土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 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小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 “ 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 ” 为了挽救,吃 “ 心脉宁 ” 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 “ 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 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 把猪喂了没有 ”“ 把锄头安好 ”“ 麦黄了就快收 ” 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 —— 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 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 但他还有所求 —— 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 . 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 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 .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 “ 黄土 ” 的象征意义。 2. .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3. . 医生说: “ 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 ” 对文中的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 4. . 文章开头说 ,结尾说 ,形成首尾呼应,深化了 的象征意义。 5. .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 “ 父亲 ” 这一人物形象。 13 、 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去年这封被称为 “ 史上最具情怀 ” 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 “ 华丽转身 ” 一一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 “ 离去 ” ,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②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 ,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 “ 诗和远方 ” 。 ③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 “ 古老的敌意 ” ,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 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 “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 可以说正是生前 “ 生于繁华,终于沧落 ” 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④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 …… 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⑤ 作家海明威写道: “ 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 。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 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⑥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 “ 看世界 ” 的襟度。0 100 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 。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⑦ 作家史铁生曾言: “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 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 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1. . 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 ① 段由辞职信中的一句话开篇,说到年轻人的离职,引出 “ 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 ” 的论点。 B. . 第 ③ 段举曹雪芹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论述了 “ 古老的敌意 ” 的说法,同时论证了 “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 ” 这一观点。 C. . 第 ⑤ 段引用 作家海明威的名言,有力地论述了面对 “ 委屈 ” 所应持有的积极生活态度。 D. . 最后一段引用作家史铁生的话,强调了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正是人们追求的动力所在,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 .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 . 仿照第 ③ 段画线句子的格式,请你再补写一个事例。 三、语言表述 14、 、 家住晋城的周大爷想去北京探亲。你帮助他在中国铁路 612306 官网上查到了如下信息(见下图),并预定了一张当天的硬卧车票。请根据查询到的 “ 列车时刻表 ” 向周大爷说明订票、乘车的相关信息。 写作提示: ① 说明车次/ / 车型、出发和到站时间、票价等信息; ②80 0 字左右。 四、写作 15、 、 在下面两题中请任选一题作文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千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的陪伴,相信有的 “ 陪伴 ” 在你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请以 “ 最好的陪伴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0 600 字;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信息,否则扣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 “ 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 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 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 ”“ 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 要求: 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 字数不少于 0 600 字; ④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信息,否则扣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C 解析 详解 C“ “ 将 ‘ 毛孔 ’ 比作 ‘ 嘴 ’” 修辞方法类型分析不正确。 “ 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 ” 是拟人修辞手法,不是比喻修辞手法。 点睛 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 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 ×× 事物的 ×× 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 、B 解析 详解 A A 项,搭配不当,把 “ 刻画 ” 改为 “ 描绘 ” ;B B 项,正确;C C 项,属于句子杂糅,删去 “ 由于 ” 、 “ 的原因 ” ;D D 项,前后矛盾,应划去 “ 超过 ” 或 “ 左右的 ” 。 点睛 病 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 、C 解析 详解 C 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 烦躁。B 分歧,不屑置辩。D 恻隐,抑扬顿挫。 4 、A 解析 详解 A A 项,正确;B B 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 “ 就 ” 改为 “ 才 ” ;C C 项,把 “ 随着 ” 去掉;D D 项,滥用否定词,把 “ 不是 ” 改为 “ 是 ” 。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 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 、C 解析 详解 A.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用错对象。 B.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到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只能作谓语。 C.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使用正确。 D.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望文生 义。 选 故选 C。 。 6、 、 7 12017 年较 6 2016 年成年国民上网率有明显增加7 2017 年较 6 2016 年成年国民无论电脑上网率还是手机上网率均有不同幅度增加 ;成年国民以手机上网为主要方式;7 17 年较 6 16 年成年国民手机上网增加的幅度 5.3% 明显大于电脑上网增加的幅度 0.4% 。 2 虽然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我国成年网民的重视,但互联同的社交娱乐功能占据明显重要的位置,只有少量网民倾向数字化阅读。人们忽视纸质图书的阅读,且缺乏系统、深度的阅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随着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重;同 时科技进步带来了电子产品的普及。 答出其中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 )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 “ 对象+ 特点(变化趋势) ”是 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本表是 2016、 、2017 年成年国民上网情况统计对照表,从数据对比的角度,2017 年较 2016 年成年国民无论电脑上网率还是手机上网率均有不同幅度增加;从横向看,从上网率来年,大多数人都会上网;从上网方式看,国民以手机上网为主要方式。答案是多元的。(2 )从我国成年网民上 网从事的活动情况来看,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我国成年网民的重视,但是主要的活动是 “ 网上聊天/ / 交友 ”“ 看视频 ”“ 在线听歌/ / 歌曲和电影 ”“ 网上购物 ” 等,只有少数的人将 “ 阅读网络书籍、报刊 ” 作为主要网上活动。表明人们忽视纸质图书的阅读,且缺乏系统、深度的阅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了电子产品的普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使人们更加热衷于 “ 碎片式阅读 ”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7 、 1 功亏一篑 2 芳林新叶催陈叶 3 无案牍之劳形 4 分外妖 娆; 5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 6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本题为名篇名句关联性和理解性默写,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篑、牍 、 娆、 、 赢 、 匈。 8 、1. . 运用人物神态(肖像)、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祥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即他在买车 时的喜悦、激动和迫切,也反映了祥子生活艰难,买车的钱来之不易。 2. . 忘了生日是哪一天,进城后没过一次生日;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车是自己的心血,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表明了祥子把车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表明他爱车的程度。(他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贫困,过上像样的生活。) 3. . 有过三次买车失车的经历。第一次,辛辛苦苦积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一辆车,可是车很快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从头再来,拼命攒钱,可车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祥子与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他只好卖车去安葬虎妞。 解析 1. . 欣赏文句。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 ” 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祥子喜悦、激动和迫切心理活动。还要答出这句关于买车的描写对揭示祥子人生理想的意义。 2. .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样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表明祥子对终于拥有一辆自己日夜思想的车的极度欢喜之情。说明祥子把车 子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表明他爱车的程度。祥子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贫困过上像样的生活。 3. .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阅读《骆驼祥子》,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如下,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 ,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二、阅读 9 、1 . 丹阳(郭) 江北 2. . “ 秋 ” 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 “ 心 ” 上 “ 秋 ”道明愁绪。 3. . 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 1. . 首句 “ 丹阳郭里 ” 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 江南 ”——“ 江北 ” ,既是友人 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 .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 一别心知两地秋 ” , “ 秋 ” 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 “ 心 ” 上有 “ 秋 ” 说明 “ 愁 ” 。所以 “ 两地秋 ”是双关语。 3. .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 日晚 ” 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 寒鸦 ” 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 或寓情于景 ,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10 、1. . 其 略若剖大瓮/ / 侧立千尺/ / 溪水积焉/ / 黛蓄膏渟。 2. . (1 1 ) 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2 2 )这里以山水著名的村子,数以百计,黄溪最好。 3. . 示例一甲文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这句以写游鱼来衬托水的清澈,鱼儿似与游者相乐,赋予鱼以人的情感,把鱼写活了。示例二乙文 “ 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 一个 “ 会 ” 字运用拟人的写法,采用特写镜头,活现了游鱼嬉戏的情态。 4. . (1 1 )移步换景;(2 2 )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3 3 )寓情于景;(4 4 )谪居南荒而抑郁难遣;(5 5 )幽深冷寂、悲凉凄怆; 解析 1. .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 “ 曰 ” 、 “ 云 ”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它的样子大概象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象黛玉蕴藏、香脂凝结。故可断句为:其略若剖大瓮/ / 侧立千尺/ / 溪水积焉/ / 黛蓄膏渟。 2. .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 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 ”“ 删 ”“ 调 ”“ 换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 “ 西南 ” ,向西南; “ 斗 ”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 蛇 ” ,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一样; “ 名 ” ,著名; “ 善 ” ,好。 3. .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赏析即可。甲文中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佑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乙文 “ 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 然后选择一个,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即可。 4. . 要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然后完成思维导图即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 850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结合《游黄溪记》的内容,“ 从东村往南行六百步,到黄神祠。 ”“ 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到了第一个潭 ”“ 又往南走百步,到第二个潭 ”“ 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声哗哗作响。又往南一里,到大冥的小平原 ” 分析得出:第一空填写 “ 移步换景 ” 。结合写 作背景分析,第二空应填 “ 在极度苦闷中转而) 追求精神(意思对即可) ” 。结合 “。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分析得出:第三空填写 “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 ,第四空填 “ 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 。结合“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可得出第五空填 “ 幽深冷寂、悲凉凄怆 ”。 。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 又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 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北面行至山西,西游到陕西,东抵达江苏,南濒临湖南与浙江的交界,这一带以山水做地名的州有数百个;永州最美。环永州城方圆百里,北面到浯溪,西到汀水源头,南到泷泉,西到黄溪东村,这一带以山水为名的村庄有一百多,黄溪最漂亮。 黄溪距离湖南永州城七十里,从东村往南行六百步,到黄神祠。祠庙后面的山,像两爿高墙耸立,山上红花绿叶的树木,茂盛得像人工连排种植,又与山峰一样 连绵起伏。其中凹陷的地方是峭壁。洞穴的水中都有小石头铺开。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到了第一个潭,奇丽无比,几乎不可形容。它的样子大概象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象黛玉蕴藏、香脂凝结。水注入的时候象一道白光,沉静得听不出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刚刚在石头底下会合。又往南走百步,到第二个潭,周边的岩石象山一样高大,俯视着急流,又象猛兽呲牙咧嘴。底下散落着许多平整的大石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得像天鹅,刚才还面向东站着。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 清瘦,流水声哗哗作响。又往南一里,到大冥的小平原,山平水缓,有一片在耕作田地。这才是黄神生前居住的地方。 有资料记载, “ 黄神姓王,汉末王莽的家族的人。 ” 莽死后,神改作姓黄,逃到这里,选择这个险峻的山沟藏匿下来。当年王莽曾经说: “ 我本是黄帝与虞舜的后裔啊! ” 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封号为黄皇室主。黄与王音相近,而且又有渊源,所以传言的人越传越信。黄神定居这里以后,百姓以为他有神通,都安心地住下来。黄神死了,百姓仍祭祀他,为他立了祠庙。后来祠庙逐渐迁移到百姓聚居的地方。现在祠在山北的溪水边上。元和(公元 813 )八年五月。 十六日,出游归来写这篇记游,让来日的喜欢游历的人有所参考。 11 、1. . 功利性阅读,败坏了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由热衷于择校热,辅导班等功利性读书现象提出的论题 论点 。 2. .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一项调查事实,通过中美儿童阅读量的对比,意在说明功利性阅读有可能让孩子们远离书籍,青睐快餐读物。 3. . 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使然,仅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作。 4. . ① 社区图书馆应起到孩子健康阅读引领作用; ② 出版界应推出有阅读品味的好书; ③ 师长不囿于应试而 “ 侵占 ” 孩子阅读时间。 解析 1. . 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此文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开头由 “ 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择校热,辅导班 ” 等现象,引出第三段的中心论点 “ 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 ” 2. .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 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第 ④ 段举 “ 中美儿童的阅读 ” 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将中美儿童的阅读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功利阅读有可能让孩子们远离书籍,青睐快餐读物。 3. .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有的可以 提取原句作答,第 ④ 段 “ 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 ⑧ ⑧ 段 “ 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 ” 概括出 “ 应试教育的结果 ” 。 4. .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仔细阅读第 ⑩~ ~ ??段内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提取或概括作答。 段内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提取或概括作答。第 ⑩段社区图书馆应起到孩子健康阅读引领作用;第 段社区图书馆应起到孩子健康阅读引领作用;第 ??段作为出版界人士应推出有阅读品味的好书;第 段作为出版界人士应推出有阅读品味的好书;第??段作为教师不要 段作为教师不要 “ 侵占 ” 孩子们的 “ 阅读课 ” 。 12 、1. . ① 象征了 “ 我 ” 的父亲; ② 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③。 象征了博大宽容。 2. . 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3. . 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述了我父亲积劳成疾、病人膏肓的身体 4 . “ “ 我的父亲 …… 像一把黄土” ” “ “ 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 ” 黄土 5. . ① 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 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③ 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④ 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 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解析 1. . 考查对事物象征意义的理解。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 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解释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一语双关运用了反语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词句运用追问法通过表层义来挖掘其本义和象征义。根据 “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 可知象征了父亲; “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 可知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 可知象征了博大宽容的胸怀。 2. .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 句子来理解。如 “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 反映出精神的贫穷;第 ②③ 段写出农村生活水平差,落后闭塞的现状。 3. .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人比作机器,用主机的磨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积劳成疾、病人膏肓的身体。 4. . 文章前后呼应,开头的一句 “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与结尾一句 “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 ” 相呼应。点明了 “ 黄土 ” 的深刻含义。 5.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 “ 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 写出父亲生活节俭; “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 ” 写出父亲的辛勤劳作; “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 写出父亲精神贫困。 13 、1 .A 2. . 受得委屈,可养格局(意思对即可) 3. . 示例:写就《史记》的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屈辱,依然坚持创作,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史家绝唱。(句式相仿,论据典型,有说服 力) 解析 1 .A, .有误, “ 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 ” 是论题,论点是 “ 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 。BCD .正确。故选:A。 。 2. . 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写标题。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论题作为题目,也可以用论点做为题目,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由此可提炼出题目: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3. . 本题考查为论点补充论据的能力。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则能证明 “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 ” 这一观点的名人事例即可。 三、语言表述 14、 、 示例:周大爷,您 好!我已经在网上帮您预订了一张今天从晋城到北京西的硬卧车票。出发时间是今晚 晚 20 :2 02 分,到站时间是明天早上 5 5 :6 26 分,您坐的车次是 5 K1165 次,票价是 2 l82 元。您要记得提前到站取票候车哦。 解析 详解 考查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首先要有称呼,注意礼貌用语,其次要向周大爷说明车次/ 车型、出发和到站时间、票价等信息交代清楚;语言要流畅有条理,并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 15、 、 最好的陪伴 自古以来,每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母亲就会教孩子们念古诗,从小到大的课本中都有古诗。文人作画后,也会在画旁作诗。古诗,无时 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使我们从中学到各种人生哲理,了解人情世故。 我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带图画的《唐诗三百首》,我也对那本书 “ 颇感兴趣 ” ,只要妈妈不注意时,我总会在树上面划上几道或是撕掉几页,渐渐地,我长大些了,原先的小厚一本书,现在却变得破旧不堪,这时我终于对书上的字感兴趣了。只要妈妈做饭时,我便会搬着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用情的读诗。 当时的我对一首《回乡偶书》情有独钟,可能也是因为那上面的画的原因吧!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旁边画着一个老爷爷笑着对孩子们,可孩子们却都不认识他,不愿意 和他玩,我当时只觉得这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没人理他,我都替他感到伤心。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是作者在外漂泊了太久,家乡的人已经变化,很少人认识他。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最熟悉的诗再不过是李白的诗了,一句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传遍了千家万户,但更人敬佩,是李白那不羁的性格,一个人只有他的心是纯净无暇的,才能写出令世人惊叹的诗词,只有她的心真正沉醉在一件事中,他才会领悟其中的真理。 不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是白居易、黄庭坚这类的绝顶诗词文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个地点总会有络绎不 绝的才华之人,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我们中华的诗词文明,将以代代传承下去,陪伴着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每当耳边想起熟悉的诗词的声音,我们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中华的诗词,永远是我最好的陪伴! 解析 详解 (一)作文标题 “ 最好的陪伴 ”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任师长或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5中2019”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市多校2019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市多校2019

雷电,老爷子,内容,文章,作用,挫折,本题,句子,闪电,学生,分析,A.,B.,C.,D.,意思,能力,论点,语言,试题分析,富兰克林,鲍叔,标题,议论文,全文,母亲,牛魔王,老爷,题目,管仲

2019-08-16 #故事阅读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19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19

张先生,文章,手术机,九龙杯,玩家,祥子,作者,作用,句子,书生,内容,分析,医生,本题,语句,铡刀,试题分析,月色,语言,麦粒,宝石山,麦糠,答题,人物,题目,给自己,仪式,全文,对象,能力

2008-08-23 #故事会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李沧 平度 西海岸 胶州2019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青岛李沧 平度 西海岸 胶州2019

地名,内容,分析,句子,蛙鸣,长征,人工智能,文章,王子衡,中国,江南,诗人,论据,乡里,学生,校服,论点,作者,六合,映山红,本题,瓷器,观点,名著,处士,小题,手机,红军,网络,小雄

2011-03-01 #故事大全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0年中考最后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0年中考最后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老人,校服,保尔,老树,文章,词语,风沙,朱赫来,学生,分析,王长信,A.,B.,D.,试题分析,人们,内容,材料,意思,本题,人言,句子,同学,学校,文章内容,示例,能力,语境,题目,茂盛

2018-12-19 #长篇故事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2020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2020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

A.,B.,C.,D.,历史,食物,论点,曹刿,文章,阳光,鲁庄公,小麦,国王,学生,父母,食品,中心论点,活动,思维,观点,题目,乐乐,作用,词语,本题,选文,风险,分析,人们,仪式

2015-03-10 #故事大全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20届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20届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A.,B.,C.,姓氏,句子,林冲,D.,词语,作用,全民,内容,海胆,作者,寒号鸟,本题,议论文,同学,材料,片段,蚂蚱,鲁智深,晶体,脊椎,观点,语境,张晓,李白,分析,中国,人们

2012-06-15 #短篇故事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0届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0届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父亲,红子,老梅,田忌,句子,邹忌,人物,本题,B.,面馆,作用,学生,孩子,分析,能力,公孙,文章,父母,绝活,窗子,语言,书信,意思,时候,语句,郑屠,情节,全文,方法,示例

2011-08-09 #小故事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2020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附20套中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2020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胡笛,石丁,格列佛,A.,B.,C.,暗记,句子,文明,手机,内容,D.,无人驾驶,细菌,词语,题目,齐威王,意思,分析,学生,本题,用户,皇后,齐国,生活,世界,作用,即墨,同学,寝宫

2015-02-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