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聊斋志异》有近百篇小说 是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

时间:2008-01-02 18:05:24

相关推荐

《聊斋志异》有近百篇小说 是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

《聊斋志异》有近百篇小说,是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

蒲松龄总考不上举人,跟他爱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蒲松龄是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必然影响蒲松龄,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庄子、列子、李太白集,游侠列传。他酷爱小说。大约他二十五岁时《聊斋志异》的写作就开始了。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认为这不利于科举,写诗劝他放弃:“聊斋且莫竟谈空。”但蒲松龄不接受劝告,他选择了写《聊斋志异》。天才总要表现自己,天才也总能找到表现自己的形式,我们要感谢蒲松龄这个似乎不识时务的选择,他的选择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部盖世奇书。

但这个选择对他来说,是掉进无底深渊,他得一边做私塾教师,维持全家的生活一边写小说。那时写小说非但拿不到稿费,连写小说的纸都得从嘴里省。蒲松龄冬天穿个破棉袄,手冻得笔都拿不住,脚像是给猫咬了,砚台里磨的墨水都结冰了,还是着了迷似的写。不管听到什么新鲜事,马上写。

南游期间走到沂州时遇到下雨,住在旅店休息,一个叫刘子敬的人拿出《桑生传》给他看,一个狐女,一个鬼女来跟一个书生恋爱,最后双美共一夫。蒲松龄被吸引住了,他把《桑生传》改写成聊斋名篇《莲香》。蒲松龄南游期间有两句很有名的诗:“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就是把所见所闻写成“鬼狐史”,鬼狐向来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容,但“鬼狐史”不是单纯的鬼狐故事,而是以鬼狐写人生,以鬼狐寄托块磊愁,块磊愁是忧国忧民之愁,是屈原、司马迁那样上下求索、报国无门的愁。

既想青云直上,又喜欢写小说,两者是矛盾的。蒲松龄的东家孙蕙注意到蒲松龄写小说影响求取功名劝他说:老兄绝顶聪明,只要“敛才攻苦”,就能在科举上获得成功。所谓“敛才”就是收敛写志怪小说的才能,把精力集中到攻读圣贤书上。蒲松龄没有接受孙蕙的劝告,继续在穷困潦倒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关于《聊斋志异》传得很广的说法: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寄人篱下的私塾教师很辛酸,蒲松龄《闹馆》里的教师向雇主承诺:刮风下雨我背孩子,放了学挑土垫猪圈,来了客人我擦桌子端菜烧火。简直成了全能仆人了。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身份低微的农村私塾教师求生确实艰难,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

但蒲松龄在求生存同时把写小说看的是跟生命一样重要。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见缝插针研究前人的作品。《聊斋志异》有近百篇小说是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比如六朝小说和唐传奇有《纸月取月留月》的简短记载:第一个人能剪纸为月,第二个人能把月亮取到怀里,需要时拿出来照明,第三个人能把月光留住。这些记载不过百余字或数十字,蒲松龄改写成了精彩生动的《劳山道士》。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聊斋志异》有近百篇小说 是能从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朝小说中的人物原型竟然是这样的

明朝小说中的人物原型竟然是这样的

小说,逸史,创作,作品,水浒传,文人,结构,作品中,情节,隋史遗文,侠客,小说作品,故事,经历,影响,于明,人物,作者,全传,历史,形式,得失,素材,文类,框架,为中心,大多在,保萃忠,内来,唐书志

2012-01-14

解析:四大名著作者中 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是同一时代。A.《三国演义》B.《红楼梦

解析:四大名著作者中 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是同一时代。A.《三国演义》B.《红楼梦

蒲松龄,答案,俗名,中国,作品,四大名著,本题,聊斋志异,聊斋,红楼梦,创作,短篇小说集,著名小说家

2020-07-13

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真有狐鬼相伴 还是另有“情人”?

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真有狐鬼相伴 还是另有“情人”?

蒲松龄,故事,孙蕙,顾青,女鬼,聊斋志异,原型,幕僚,刘氏,狐精,爱情,素材,诗作,生活,青霞,传说,一生,世界,侍妾,天台山,形象,情感,朋友,狐仙,黄鹂,创作,作品中,却不能,夏雪,安宜

2019-06-14

《聊斋志异》改编的电视剧中 你还记得唐宁的小谢吗?

《聊斋志异》改编的电视剧中 你还记得唐宁的小谢吗?

聊斋,聊斋志异,故事,这本书,封面,作者,作品,电视剧,明星,时候,爱情,绵羊,乔振宇,刘诗诗,吴奇隆,唐宁,宁采臣,林志颖,李冰冰,萧蔷,范文芳,韩雪,陆判,文抄公,面的故事,表现了,文化,小说,古人,东西

200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