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 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听哈工大师生讲的那些

时间:2008-01-04

20 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学校活动中心举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师生们的动情讲述,一起聆听坦先生及其团队

提示:本文共有 17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带领团队 40 年,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技术成果 " 领跑 " 世界,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他就是 2018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院士,师生口中的 " 坦先生 "。

20 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学校活动中心举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师生们的动情讲述,一起聆听坦先生及其团队勇于追梦、爱国奋斗的故事。

国家需要的是最强大的动力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哈工大常务副校长 韩杰才

1982 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预研部门的领导听后,当场拍板支持刘永坦院士的设想,希望他迅速组织科技力量攻关,早日把新体制雷达研制出来。

他带着团队从零起步,创建了新体制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海探测的距离当时就达到了令人振奋的量级!这是我国对海探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获得者陈芳允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指出:实验雷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定要把东西真正地做出来才行,做出新的东西

讲述人:刘永坦院士团队成员、电信学院教授 杨强

项目立项初期,很多同志并不认同,认为哈尔滨地处内陆,没有探海需求,有人还说,你一个内陆学校,还整什么对海科技?!坦先生则坚持认为对海探测是国家战略需要,国家未来的兴旺将由海而兴,正是这样的坚守感染了团队的年轻人。团队成员也从初创的 6 人,一步步扩大为 16 人、26 人 ……

新体制雷达涉及了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坦先生都要求大家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

2000 年,坦先生发现刚刚完成的初样验证系统存在环境适应性不足,尤其是抗干扰能力不足问题。坦先生和团队成员经过仔细分析干扰特征、反复数百次试验,最终提出了国际首创的自适应抗干扰机制,并在系统设备加以实现。

不以困难为断点,不以成就为终点

讲述人:哈工大电信学院青年教师 李杨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 " 教师 " 这一身份。从教 60 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 10 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有两年,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 4 门课,近 300 学时。

坦先生认为,立学先要立德。他说:" 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新体制雷达研制队伍就是这样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都是这样要求的。

对祖国的爱,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

讲述人:哈工大电信学院博士生 宿愿

在与导师见面之前,我是从照片和他的事迹去了解他的。照片上,坦先生表情严肃,神情凝重地专注科研。认识他的人说,坦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睿智的言谈,眉宇间充满了浩然之气。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不讲情面。但是,见过坦先生本人之后,打消了我的一切顾虑。

他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慈眉善目,衣着朴素,虽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缜密。坦先生只要不出差就会定期和我们交流讨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坦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听我硕士时的导师许荣庆教授讲,新体制雷达研制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发射、接收、信号处理、显示等设备组成的庞大系统,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于是坦先生率领他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排查解决,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越

编辑:马云鹏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 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听哈工大师生讲的那些刘永坦院士和团队勇于追梦 爱国奋斗的故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 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听哈工大师生讲的那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今日哈工大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内综合信息网

今日哈工大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内综合信息网

中国力量,活动,土木,是人类,主题,总书记,作品,学子,智慧,音频,习近平,国之志,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精美礼品,世界名著,中国,乐趣,场合,书籍,书香,全民,优势,全体师生,凝聚力,八百壮士,内容,典籍,共青团,制...

2019-08-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镜头,保卫处,一线,保安,师生,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4-13 #短篇故事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4-24 #故事大全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4-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5-11 #长篇故事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5-12 #经典故事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5-12 #经典故事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背后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疫情,口罩,学校,金英爱,党员,公寓,学生,师生,镜头,保卫处,工作,一线,保安,物资,李臻,田浩,中队长,工作人员,使命,后勤,领班,防控,杨振忠,哈工大,中心,乡镇,作者,党委,博士生,包裹

2020-05-27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