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钟繇 王羲之书法有何不同?一个淳朴厚重 一个轻纤明艳

时间:2008-01-11

二王行书在整个行书史上都享有典范地位

提示:本文共有 35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回锋收笔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是其各自的所处时代的巅峰。二王行书在整个行书史上都享有典范地位。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钟慈基础上的新体,王献之又在羲之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谓“破体”。每个变革都是一次由“古”向“今”的递进。元代人分析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的用笔、字势的差异说:“钟爵每笔为圆,犹近楷法,真扁而行长;王羲之笔方字圆,一变楷法:献之笔圆字方。”本文也做一些比较。

首先将钟繇、王羲之行书进行比较。

西晋卫恒和南朝羊欣对钟繇的行书有所记述。羊欣说,钟爵、胡昭“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就是说钟繇对刘德升的行书有所变化,但只是“小异”,变化不大。卫恒把这种变化说成是向瘦健的发展:“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卫恒、羊欣距三国颇近,应该能够见到钟、胡二人的一些书迹。卫恒距刘德升时代约百年,祖卫凯、父卫灌并擅书,且卫凯与钟薪同为魏初重臣,所以卫恒对刘德升的书法也应该能够有相当的了解。可惜他们对刘德升、钟繇的行书都没有更详细的描述。羊欣另外对钟爵各体的不同用途作了说明: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者,相闻者也。”就是说,在钟繇手中,行书被用于简札书启往来。而碑刻和章奏则不用行书。

已经没有材料可以显示钟繇行书的原始面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蛛迹可寻。

《淳化阁帖》卷二将《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及《长风帖》皆列钟矫名下,其真伪引起很多讨论。

黄伯思认为:“《长风帖》乃逸少早年书”,“《白骑遂》帖乃王大令临。”那么都不是原来面目的忠实反映。

所谓“楚音习夏,不能无楚”,王献之临写钟繇固然会参入己意,很难说存留几分真面;但既然是“临”,就不会与原作毫无关系。《长风帖》是数帖中尤其疏放妍妙的,宛如东晋南朝人所为,所以米莆判为南朝齐、梁人所书。单从结论上看,黄伯思与之近似。但是黄伯思分析《阁帖》把王羲之《长风帖》误系钟爵名下的原因时,又把《长风帖》与钟慈扯上了一定关系。他说:

((长风帖》乃逸少早年书,殊未变钟体,故亦误置。此`长风,、`范母子’等语,二王帖间多有。米云`齐、梁人书’,非也。’

如果误置的原因真的是“殊未变钟体”,则它与钟矫行书就应该很接近。

王世贞认为黄伯思言之有据:“然长睿引证,各有据依,不若元章之孟浪也。如,谓钟太傅《尚书宣示》为右军临、《白骑遂帖》为大令临,盖不唯太傅《宣示》己殉王修葬,而开元中滑台人家用右军扇书临《宣示》、大令临《白骑》二帖应募入内府,其事甚明。谓《长风帖》为逸少少年未变体书,盖以右军别帖有`长风范母子’语可证也。”但是,这些只有助于证明《长风帖》是王羲之自书。说它“殊未变钟体”只是推测,说“早年书”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推测。这样的推测似乎不无道理,因为《淳化阁帖》的误置往往是有传承关系、风格接近或者同宗的。比如,将唐高宗《江叔帖》、《东都帖》隶唐太宗,将羊欣《疾得损帖》、《都阳帖》隶王献之。

所以,不能说《阁帖》中钟繇名下四行书帖与钟繇毫无关系。有人曾经对钟繇名下的遗迹提出疑问:“窃怪其用笔各不相类,何哉?《宣示表》、《还示帖》,字形犹算子,匾而肥;《力命帖》瘦劲而长;《墓田丙舍帖》行书流丽;《贺捷表》敬侧太甚;至于《白骑遂内书》、《常患常赢》、《雪寒想胜》、《得长风书》四帖,古意荡然矣。大抵返刻多而故步顿失,岁月久而膺作横行。”我认为返刻和鹰作固然是各不相类的原因,但是都有一定依据,钟慈也好,王羲之也好,书法本来就是面目多样的。但《阁帖》的这些书启是已经相当娴熟的行书,与刘德升时代的行书己经不是“小异”,而是差别很大。除了不如王羲之精神毕露,不如王献之奔放之外,大体近似。`显然不会是原来的面目。

《墓田丙舍帖》可能更与后人心目中的钟繇行书合拍。不仅顾复称其“行书流丽”,元赵孟顺也谓其与《兰亭序》有相似之绝妙,元盛熙明把它与上面的《雪寒》、《长风》以及王羲之《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归为一类,明确说:“右行书”——以上都是行书。 当今裘锡圭也认为 《墓田丙舍帖》能够体现钟繇行书,理由大致有:就内容的体裁论,《墓田丙舍帖》属于书启一类“相闻”的文字,循例当以行书书之;而且其总的书法风格也与那些“早期行书”比较一致: 可见传本或有临摹失真之处,但基本还是可以反映出钟繇行书的大体面目的。

钟繇《墓田丙舍帖》今存王羲之临本的摹刻,泼眼乍看,它与钟繇楷书《宣示表》、《荐季直表》并没有判若泾渭的差异。因为当时楷法尚未完全建立,钟繇的书迹都有些楷不楷、行不行的感觉,《墓田丙舍帖》不象人们对行书所希望的那样生动流转,《宣示表》、《荐季直表》字势时时倾侧,笔画常有行书意味(如《宣示表》中“曲折得宜"的“得”、“能有增益”之“益”、“以为今者”之“为”“恐不可采”之“恐”,《荐季直表》“委任得人”之“得”、“授以剧郡”之“授”“望圣德录其旧勋”之“望”、“勋”,等等。原因在于,此时的行书、楷书都距筚路蓝缕之时不远。

而仔细分辨也能发现,相对于《宣示表》、《荐季直表》来说,《墓田丙舍帖》字距较疏朗,字型长、扁参错,用笔闲雅。但是,三者没有彻头彻尾的分别。

钟繇行书的另一个视角是,从王羲之的行书去推想。有一种推断认为:“或许《姨母帖》就是羲之行书中最接近钟繇行书的一件作品。”理由是:钟繇时代,“行书作为新兴的书体,笔法规范当然未遑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当时行书权威的钟繇来说,既然八分书最妙,隶书笔法自当精熟,作行书,势必取资隶书笔法。即使钟繇欲立行书笔法,亦难摆脱隶书笔法在书写习惯上的束缚。”而《姨母帖》也正是隶意毕现的行书。《姨母帖》的结体似乎也比较吻合古人对于钟繇行书的描述:“杜度乃作稿书,钟繇更加精丽,谓之行书。其法以筋血为主,骨藏肉中,八面拱心。大忌横画,凡遇横画,皆变化使圆之。”所谓“八面拱心”就是说字势平整而不外张,横画收敛,“变化使圆之”,这是保证字形内敛的一一种手段。

此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继承钟繇衣钵者的书法去推想钟繇。萧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萧衍是钟繇的追随者,前文以及。而张怀瓘《书断》评萧衍书“状貌奇古,乏于筋力”,“无奇姿异态”。王世贞指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实以学元常之故也。”他还说学习方法也是个问题,“不得柔中之骨,不究拙中之趣,则钟降而笨矣。”国那么,钟繇行书也都与“拙”、“笨”、“状貌奇古”、“无奇姿异态”沾些边。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对钟繇的行书有个模糊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与钟繇有显著的区别。就楷书来说,王羲之《黄庭经》比钟繇《宣示表》更显得主笔明确:钟繇《贺捷表》中有行书意味的翻飞笔势,王羲之《黄庭经》则完全泯为敛势。钟繇楷书的纵向笔画短促,字势横扁;而羲之引长纵画,使其挺直,字势纵立。这样,王羲之在钟繇努力建立楷法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楷法的进一步建立导致了 楷书、行书的更显著的独立,也就是字体特征也成熟了。将上面分析的钟繇行书特点与王羲之比较,可以认为:钟繇行书体势平正,字的各部分组成结构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王羲之行书的体态欹侧放纵,主次、朝揖、避就关系更明确。

另外,钟繇、胡昭行书的一个差别是“胡肥钟瘦”,而且瘦劲是钟繇行书比胡昭占优势的原因,“ 昭用笔肥重,不若繇之瘦劲,故昭卒于无闻,而繇独得以行书显。”而南朝人对钟繇、王献之书法的结论是“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在新的形势下,与二王行书相比,钟繇行书转而显得肥重,以致丧失了典范地位。虽然萧衍对宋、齐间人的认识不以为然田,但“今古既殊,肥瘦颇反”的确概括出当时的趋势。

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比较钟繇、王羲之两家的行楷(张怀瓘谓之“真行”)说:“夫钟、王真行,一古一今,各有自然天骨。”他说钟繇行楷“古”、王羲之行楷“今”。南朝虞穌《论书表》谓:“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似乎能够帮助理解张怀瑾所说的“古”、“今”“古”就是“质”,“今”就是“妍”。张怀灌本人在《书估》中有这样的表述:“今妍古雅,渐次陵夷,自汉及今,降杀百等。贵远贱今,淳漓之谓也。”“今”是“妍”“古”是“雅”。大意近似,无非说钟、王行书一淳朴厚重,一轻纤明艳。

总之,钟繇的行书比较平正天然,为行书立下了基本的范式,风格比较朴拙敦厚:王羲之行书飞扬艳溢。又如《平生壮观》卷一所云:“上古书譬诸光音天人,未食得肥。至元常为清真雅正主,出规入矩,标举书之眉目:逸少为广大教化主,破觚琢雕,洗发书之精神。”而站在保守的立场上看,“工妙之至,至于如不能工,方入神解。此元常之所以胜右军、魏晋之所以胜唐宋也。”

钟繇行书发乎自然的天真烂漫,是后世无法企及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钟繇 王羲之书法有何不同?一个淳朴厚重 一个轻纤明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书法故事 楷书“鼻祖”钟繇书法故事 楷书“鼻祖”钟繇

书法故事 楷书“鼻祖”钟繇书法故事 楷书“鼻祖”钟繇

钟繇,书法,楷书,蔡邕,后世,笔法,钟会,曹操,王羲之,钟瑜,故事,树人,鼻祖,湖笔,结果,刘胜,宋翼,邯郸淳,书体,小楷,书法作品,书法艺术,书苑,才能,时期,汉字,相貌,菁华,誓言,写字

2013-02-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钟繇 卫铄 王羲之 王献之师徒4人 开创中国书法巅峰时代

钟繇 卫铄 王羲之 王献之师徒4人 开创中国书法巅峰时代

卫铄,钟繇,王羲之,书法,王献之,楷书,画像,王羲,书体,代表作,师徒关系,后人,小楷,说法,隶书,二王,史上第,宣示表,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书圣,公元,时期,后世,基础,女儿,法家,章草,个儿子,地黄汤

2008-01-26 #小故事

与王羲之齐名“钟王”的曹魏太傅钟繇书法赏析

与王羲之齐名“钟王”的曹魏太傅钟繇书法赏析

钟繇,曹操,书法,楷书,曹丕,代表作,小楷,隶书,关羽,刘备,吕蒙,尤精,季直,萧何,王羲,蔡邕,贺捷,钟王,廷尉,太傅,重臣,关中,以示,人才,历仕,刻本,持节,坐轿,大将,季直表

2007-12-25 #故事大全

《书谱》第二讲:为何说王羲之书法胜过钟繇张芝?

《书谱》第二讲:为何说王羲之书法胜过钟繇张芝?

孙过庭,王羲之,书法,专擅,王羲,楷书,钟繇,兼通,草书,四贤,张迈,池水,田忌赛马,英语,用工,比不过,美国总统,综合能力,王呈祥,何足论,唐太宗,李世民,考其,钟之意,和二,临池学书,三局两胜,专长,个人观点,书圣

2016-12-09 #故事大全

经典小楷书法:历代名家推崇 深受王羲之喜爱——钟繇《宣示表》

经典小楷书法:历代名家推崇 深受王羲之喜爱——钟繇《宣示表》

钟繇,王羲之,宣示表,小楷,楷书,唐楷,连贯,魏文帝曹丕,大有,尚书,大书,内容,书法,代表作品,参差错落,内敛,历代,古意,名家,基础,奏表,大小,季直表,字幅,字距,法度,文书,整体,情调,收笔

2015-11-06 #短篇故事

钟繇的书法为何被称“神品”?放大后专家惊叹:难怪王羲之都学他

钟繇的书法为何被称“神品”?放大后专家惊叹:难怪王羲之都学他

钟繇,书法,王羲之,字体,楷书,宣示表,神品,后世,鼻祖,王羲,专家,作品,学者,笔画,造诣,古代书法,张旭,颜真卿,后专,人学,书法作品,代表作,典范,偏向,印象,劲道,出处,功力,动力,单字

2020-02-14 #短篇故事

他是王羲之的叔叔 书法学钟繇 风姿飘逸 影响了家族几代人!

他是王羲之的叔叔 书法学钟繇 风姿飘逸 影响了家族几代人!

书法,王导,钟繇,历仕晋,元帝,孙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珉,贾勇,中人,三朝,三朝元老,东迁,书圣,侄孙,书法家,内蕴,公益,明帝,和成,后车,政权,奠基人,善书,声望,堂侄,家族,技巧,行草

2017-09-23 #小故事

钟繇:楷书的鼻祖 书法史与书圣王羲之齐名 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人

钟繇:楷书的鼻祖 书法史与书圣王羲之齐名 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人

钟繇,书法,楷书,文字,曹操,书法作品,隶书,书圣王羲之,时期,鼻祖,王羲,法史,蔡邕,魏政权,在书,书法家,时代,老师,书法大家,华歆,平步青,张怀瓘,王献之,王朗,王羲之,钟王,那本,和发,大功臣,好朋友

2007-07-1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