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舌尖上的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的饮食风尚 几番回味齿留香

时间:2008-01-13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集团统一中国的三百多年,堪称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

提示:本文共有 32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动荡时期,也是长期以来割据势力连年混战、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的特殊时期,在此期间有着将近三十个王朝的交替。从东汉末年到西晋集团统一中国的三百多年,堪称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

在先后经历了三国大战、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一系列的战乱后,当时的中国经济水平严重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骤减。但是,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十分动荡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饮食水平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简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战争带来的人口迁徙直接促进了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的混战使得民族迁徙非常频繁。各民族开始频繁地迁徙和流动,其中匈奴、羌、羯、鲜卑、氐、乌桓等民族大量向中原地区迁移,而汉民族也开始向各地频繁流动。

随着战乱中人口的频繁迁移,各个民族出现了大杂居,小聚集的局面。不同的饮食文化开始碰撞出火花,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食物和烹饪技术开始传播和交流,不仅增加了当时人们的食物的种类,提升了人们的饮食质量,还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江南地区的食物种类随着北方人口南迁极大丰富

魏晋南北朝之前,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而北方人的主食则是面食。但是随着北方人口向南方迁徙,北方的谷子也来到了南方。在江南的丘陵山区,谷子被广泛种植。

梁代陶弘景有言: "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

而在南迁的过程中,粮食的杂交品种也大量涌现。《广志》中记载当时南方地区的水稻有十三种,到了魏晋南北朝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水稻种类又增加了十多种;谷子在西晋时只有十多种,到南北朝已经则发展到八十多种。

大家都知道古代北方多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而北方游牧往中原民族迁居,恰好促使了中原地区乃至南方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其"食肉饮酪"的生活习惯长久地影响着汉族人的生活。比如游牧民族最爱吃的牛羊肉,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也影响了中原地区吃羊肉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水果也得到广泛的种植和食用,其种类也非常多,在比较大一些的城市甚至有专门的蔬菜市场。而且当时甚至有以种植蔬菜作为生活来源的人,比如粱朝人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果也非常丰盛,园林、寺院、住宅等地方都有种植水果。在《艺文类聚》、《齐民要术》等书中,可以发现当时果类已有将近四十余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个时传入的。

传统的烹饪方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前,汉族传统的烹饪方式主要以蒸煮为主,而随着少数民族的大量迁入,基本的烹调技术增加至三十多种,主要包括蒸、煮、煎、烩、炸、烧、炖等方法。在食品加工方法方面也有了巨大的提升,《齐民要术》中详细描述了制作酱、醋、豉、酪,蔬菜腌藏等的方法,这说明食品制作方法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的烹饪方式互相影响,南北方人们的饮食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炮制肉类法,就是胡族带到中原来的。同时胡族也充分吸收了汉族的一些烹饪技术并加以改进,比如在烤肉前先将肉放在豉汁等中浸渍入味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味食谱和饮食著作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记载饮食文化的书籍,有的对烹饪经验进行总结,有的对各种食经食谱的记载,还有对饮食文化的阐述等等,充分说明尽管时局动荡战争不断,人们的饮食水平仍然处在较高水平。政权之间打得不可开交,老百姓却可以大搞"吃喝研究"。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方面的著作就有《崔氏食经》、《四时御食经》、《杂仙饵方》、《服食杂方》、《杂粮酿法》等等。而在记述饮食方面的书籍中,最为突出和全面的就是《齐民要术》,该书全面系统全面地对南北朝的饮食情况进行了介绍,详细的介绍了食物原料、食品的生产加工、烹饪使用等等,成为世界上最早系统记录饮食文化的著作。

胡汉民族饮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

魏晋南北朝长时间的政治动荡和分裂割据,导致大量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开始与汉族杂居。胡汉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在碰撞和交流中逐步融合,对今后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开始"吃素",不吃牛羊肉改吃五谷杂粮胡汉的杂居,饮食文化的碰撞首当其冲。各少数民族受到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步摒弃了自己原有的游牧习俗,开始像汉族一样进行农耕,并逐渐地将五谷杂粮作为主食。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都加入了米和面,而在此之前各少数民族是极少吃米面的。汉族在和各胡族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对各胡族产生了汉化作用。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慕容氏族建立的前燕政权,就结束游牧的生活,发展农耕,并在饮食上改变以前食用羊肉等畜肉的习惯,学习汉民族种植粟、麦等谷物。而到了北魏时期,鲜卑族最终融入到了汉民族的文化之中。

"胡食"成为中原地区一日三餐的新风尚随着羌、鲜卑、乌桓、匈奴等民族的内迁,各民族的交错杂居使游牧民族的传统饮食也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胡桃、胡蒜、胡荽等等从名称都可以看出是从胡族传播而来,这些食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广泛种植,并最终在中原成为汉族人餐桌上的美食。

胡族对汉族的影响同时表现在对肉食的制作方面,比如最为有名的就是"羌煮貂炙","羌煮"是古代西北羌族非常喜欢的饮食方式,大概类似今天的涮羊肉; "貂炙"是貂人传来的一种烹饪方式,即将整只动物置于火上进行烤炙,类似于今天的烤全羊。

《太平御览》中说"貂炙出于胡貂之为也"。

可见这种方法源于胡族。"胡食"成为当时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在汉代之前汉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到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地区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酪浆成为时尚饮品,而且还根据需要制成甜乳、酸乳、干酪、漉酪等各种食品出售。

汉族也从胡族那学习了先进的酿酒方法,增加了许多酒的新品种,比如葡萄酒、马奶酒等,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饮品。在饮食习惯方面胡人对汉人影响也颇为深远。在西晋之前,汉族人都是人均分一个食案,分别跪着用餐。随着胡人内迁,汉人也开始学会坐胡坐、睡胡床等等。

魏晋南北朝的"吃吃喝喝"为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胡人内迁、中原人外流的的大背景之下,民族区域间的食物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的机会。胡汉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双方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逐渐融合。人们的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都有着更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食材原料更趋于多样化,食品种类更加丰富。一方面胡族迁徙到中原地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使肉类食品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胡族从汉族学习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种植技术,并逐步取代肉食成为其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促使人体生理上产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是烹饪技法和饮食制作技术的提高。胡汉民在交流中学习和吸收对方民族传统的食品烹饪方式和制作方法,并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得这一时期的食物加工、保存和食用方式更加的多样化,食物烹饪也更为细致和精美。

再者是饮食结构更加合理。从《齐民要术》的记载分析,魏晋南北朝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区分主食、零食、副食、饮料和水果等的种类,人们不再满足吃饱,而开始追求饮食的营养和卫生,饮食结构更加合理。

最关键的作用是间接民促进了民族融合。"食为政首",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饮食文化的交流中无形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饮食交流让各民族在最初的接触中找到了最大的共同点。为民族融合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混乱的时代,胡汉杂居、南北混居,饮食交流在各民族文化沟通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交流首先是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胡族所带到中原的畜牧业,包括肉、乳等食品;汉族的稻米谷粒受也被胡人接受。这样荤素搭配、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交流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交流和碰撞,这一时期各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尽管政权跟跌,硝烟四起,当时老百姓的饮食水平反而有了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齐民要术》

《洛阳伽蓝记》

《三国志》

《周书》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舌尖上的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的饮食风尚 几番回味齿留香”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

五辛盘,胶牙饧,屠苏,节令,屠苏酒,习俗,椒柏酒,宋人,唐宋,花椒,柏叶,年夜饭,时期,桃符,白玉,节日,诗词,除夜,方岳,晏殊,李处全,纪丽,这一天,古人,传统,今人,内心,全宋词,南乡子,古今

2015-12-23 #短篇故事

舌尖上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我们常吃的面条馒头竟还有这历史称呼?

舌尖上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我们常吃的面条馒头竟还有这历史称呼?

百姓,面食,饮食,主食,时期,民间,秦汉时期,历史,凉菜,口味,味道,材料,饮食文化,蔬菜,道教,唐朝人,全羊席,哧溜,方式,早餐,朝代,汤药,煎点,老百姓,盘缠,美食,蒸饼,茶叶,西域,豆腐

2018-10-20 #长篇故事

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故事

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故事

老朱,饮食男女,饮食,父母,锦荣,味觉,方式,冲突,生活,梁伯,阳光,会错意,人生,人间,传统,味道,孩子,男女,情绪,时候,材料,样子,经历,观念,食物,饭桌,小云朵,关注我,中国人,一碗汤

2012-04-06 #故事大全

民以食为天 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学”

民以食为天 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学”

饮食,孔子,梁武帝,儒家,佛教,孔老夫子,这句话,食不厌精,历史,食物,不能吃,脍不厌细,中国,不语,哲学,五荤,佛家,僧人,刀工,味道,工作室,时候,饮食文化,沽酒,烹饪,禁忌,道家,角度,饮食习惯,三净肉

2020-02-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饮食在碰撞间生生不息 人与食物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摩臣2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饮食在碰撞间生生不息 人与食物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摩臣2

全民,小我,检测,纽约时报,中国,当局,使馆,事情,噱头,国度,团队,学问,大事,处所,大夫,平台,新疆,旧事,时候,病院,网络,西班牙,长三角,规划,账号,风口,风雅,一体化,娱乐,有关

2020-08-31 #经典故事

现在《舌尖3》里的美食慢慢减少 故事却慢慢增加了

现在《舌尖3》里的美食慢慢减少 故事却慢慢增加了

美食,舌尖,纪录片,观众,中国,细节,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感觉,镜头,饮食文化,中华,人们,主题,勺子,医生,历史,吃货,影片,本季,石板,规矩,视觉,饮食,麻辣烫,很多人,法国葡萄酒,过分强调,东西可

2019-01-18 #故事会

《舌尖上的中国》用朴素的食物和平凡的故事 挑动着味蕾与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用朴素的食物和平凡的故事 挑动着味蕾与记忆

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饮食,故乡,美食,历史,差异,文化,观众,生活,主题,人文,饮食文化,中国人,故事,出发点,味道,商品,手艺,生日,舌尖,菜系,领域,加工,因为它,多的是,往往是,恐怕是

2019-04-12 #短篇故事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武汉:漫谈古代美食中蕴含的“小吃文化”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武汉:漫谈古代美食中蕴含的“小吃文化”

武汉,文化,武汉小吃,小吃,饮食,湖北,研究,面条,发展,码头,饮食文化,沙县小吃,区的,品牌,烹饪方法,人们,学者,居民,年糕,武汉人,沙县,特色,移民,分析,建设,一个地区,个性,中国,主食,信息

2009-08-1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