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济南“三运 马车工人造铲车的故事 听说过吗”

时间:2008-01-15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听了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铲车机械那么复杂,那么多的技术专业人员都造不了,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搞运输的马车工人怎么能造出来

提示:本文共有 811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文 | 陶玉山马车工人造铲车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是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距离我家不远的位于丁字山路的“三运”的马车工人造铲车的传闻。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听了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铲车机械那么复杂,那么多的技术专业人员都造不了,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搞运输的马车工人怎么能造出来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看到报纸电视报道一种新的车辆或运输工具研制成功问世,投入市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三运”的这个马车工人造铲车的事儿,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忘不了的心事,平时隐藏在心底,此时就会被自然地唤醒,那么清晰,那么夺目。好奇心油然而生,挥之不去。当初冬的一个阳光正好,寒气逼人的下午槐荫政协的胡博处长打电话邀我一起去“三运”采访,我立马想起了发生在他们单位的马车工人造铲车的事,这个积存于心里多年的谜终于有机会可能解开了,心里激动欣喜不已……

接待我们的是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赵刚。一个一见面就觉得面善,很热情、很亲切、很实在、很随和、易于接触成为朋友的人,感到就像一位多年相处在一起的邻居大哥,说了没有几句话,就验证了我的这个第一印象是非常准确的。赵刚也没有拿着我们当外人(或者这就是他多年养成的一个待人处事的习惯),直接开门见山,从容而谈:“那天接到胡处长的电话,说是采访报道我们公司,我就想到马车工人造铲车这个事你们一定会格外感兴趣。只是当时参与者都已退休,我是1975年参加工作的,没有机会参与这件事;打电话辗转联系了几个人,最后总算是大体知道了基本过程。”随即赵刚主席拉家常一样朴素自然地谈起了当年轰动一时,甚至极具传奇色彩的马车工人造铲车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要想全面深入详细了解这个事儿,必须先得知道掌握“三运”这个公司源远流长的沿革史。简明扼要地说起来是这样的过程。195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在省运输公司济南分公司马车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了马车大队,以便统一管理,使得城市交通货物运输规范化。后于1952年改为两个马车服务站,以后又陆续建立了多个汽马车运输合作社;1956年济南市第二、第三汽马车运输合作社合并成立济南市汽马车运输合作社,这就是“三运”的前身。1972年11月28日,改为“济南市第三运输公司”,“三运”这个简称由此而来,办公地点在大家熟悉的丁字山路;2002年4月企业改制,在济南市工商局注册登记为“新国线济南运输有限公司”。“马车工人造铲车”一事发生在1969年夏天到1970年9月这段时间,此时单位的名称还是“济南市汽马车运输合作社”。

1968年下半年,当时的汽马车运输合作社第一次对外招工,招工对象基本都是建设兵团回来的有文化的年轻人。那时候单位的汽车很少,就是两部解放牌,几部跃进,运输货物基本靠马车。1969年单位接到了承担货场货物的运输任务。那些货物大多是各种型号的碎石子,再就是零碎的散装物品,装车很难,劳动效率很低。几个工人大半天装不了几车,而且劳动强度很大,让人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单位领导就决定成立以老工人咸德荣为主的革新小组,技术组予以协助指导,几个年轻有文化的年轻工人为组员,群策群力,开发研制铲车,让我们工人从繁重的强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雄心壮志是代替不了技术能力的。”一直面带微笑的赵刚主席此时语气沉重,十分感慨地说。他慢慢地踱步到我们身前,以一种很自然的动作给我们喝了一半的茶杯续加了水,随即接着叙述起来。

制造铲车,必须先得有图纸,革新小组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绘制图纸。大家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甚至连高中都没有上,别说绘制,有的人连图纸都没有听说过。在技术组的鼎力相助下,大家费尽心思、反复修改,最后终于定稿。图纸有了,下一步就是按图索骥一样研制铲车。当时国内铲车很少,信息渠道非常闭塞,大家根本没有机会看到铲车,更不会得到有益的引导启发帮助。当时遇到的困难,挫折,是我们外人难以想象的。但是,革新小组的大家都是好样的,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他们发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琢磨钻研,根本没有休息日,节假日,一心扑在铲车研制上。那些图纸被大家反复翻阅得都变了型,加厚了许多。真得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达目的不罢休。铲车样式出来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个个的技术难关在前面等着呢,好不容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克服了一个,另一个就会随之而来,真得是没完没了,不知何日是个头。这其中的经历是说不好的,也没有人会说明白。

一句话,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百般折磨,反复试验后,铲车终于成型,大家觉得可以运行了,可是,无论怎么操作,就是启动不起来。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每个零部件都仔细检查了好几遍,就是没有发现制约启动运行的问题出在哪儿。大江大浪都过去了,怎么能在小阴沟里翻船!怎么发现最终问题的过程咱就不说了,也不会说好。原来是油泵漏油造成的。解决了油泵漏油这个障碍,我们自制的第一台虎头铲车终于成功了。1970年9月的那一天,对我们马车社来说,真得是有单位以来最为欢快热闹喜庆的一天,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虎头铲车的问世不只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劳动资源,更为我们联系业务带来了说不尽的优势,同时也让我们默默无闻的马车社一跃成为全市同行业的排头兵佼佼者。

在赵刚主席“直陈中见真情,流畅里见坦率”的叙述中,我的内心不时被其中的某句话所打动,被某个细节所感染,知道铲车试制成功是必然的,当我亲耳听到赵刚主席说到,还是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就像刚刚知道一样,情不自禁地由衷鼓掌庆贺。“马车工人造铲车”的谜揭开了,留给我的感触思考很多很多。革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所经历的那些度日如年或瞬间就是一天的冰火两重天的过程,是我们绞尽脑汁想象不出来的。一年多的时间,一句话就可说出,一行文字就能写完,而其中的过往却是语不能及的。平时我们极为自豪得意的想象力在这时候相形见绌,是非常贫乏,非常蹩脚,非常有局限的。“马车工人造铲车”这个当时几乎是异想天开、不可能的事变为事实,充分说明了只要我们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有多少坎坷荆棘,都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和必胜的信念。

验证了“熬一熬,就过去了”这句话的实质内涵。只要敢想敢做,付诸于实际行动,人的潜力,人的韧劲儿是无法衡量判断的。距离再近,不迈出步子,也不会到达;路途遥远,只要一步步前行,总会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在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情节故事的同时,构成了一个一个不同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其中蕴藏着的生活的价值意义,令人油然产生一种文字语言表述不清的肃然起敬。举办研究生班的那些事儿“听了赵主席讲述的马车工人造铲车这个事,我想起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是有志气、有能力的,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真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咱们员工好样的。”胡处长的这番感慨万千的话给“马车工人造铲车”这段故事画上了一个合适圆满的句号。尤其是引述毛主席的这段当年听了热血沸腾的话,非常恰当,非常有力度,有感染力。让“马车工人造铲车”的意义升华到一个应该有的高度,咂摸回味,的确如此。

“对了,赵主席,当年我们公司举办研究生班是怎么回事,请你给我们讲讲好吗?”什么,一个市级大集体、又是一家运输公司,还曾经举办研究生班,这怎么可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插话是不礼貌行为,也是素质有待提高的表现这一古训很及时地让我想起来了,竭力忍着没有让已经到嘴边的话说出来。也许对面坐着的赵刚主席看到了我十分惊异、难以置信的表情,他微微一笑,“这件事你们也知道啊。你别说,我对研究生班这件事还真知道不少,因为我就在这个班里学习进修过,而且还有毕业证书呢。”

综合概述赵刚主席的话,举办研究生班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1995年下半年,为了提高基层领导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素质,更好地把工作做好,交通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联合开办了一期研究生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当时“三运”的金永伟副书记是这个班的学员。在学习中,金书记私下里了解到好多学员反映在北京学习,路途太远,每次来回要耽搁好多时间,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都不太方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金书记认真地将自己的考虑计划给单位领导汇报,得到批准同意后,就在研究生班上提出是否可以来我们济南“三运”办班,同时列举了好多相比而言有益的条件。交通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领导经过权宜商量后,同意了金书记的建议。这样研究生班就在我们济南的“三运”举办了。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至今赵刚主席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学员中有省交通厅的龚学智副厅长,有济南市交通局的刘曰鑫局长,以及局副书记高凯等领导。省市交通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这个研究生班不想办好是不可能的。由此给“三运”带来的广泛影响和知名度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这件事咱说起来好像顺水推舟一样挺容易,其实里面包涵着的东西非常复杂,非常重要的。这是举办研究生班,不是闹着玩的。毕业证是摁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钢印啊,那些鱼目混杂的培训班什么的是绝对不能相比的。”赵刚主席着重强调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三运”领导怎么一提建议就能被交通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采纳产生了浓郁兴趣。1975年参加工作就在“三运”,先后从事过装卸工,汽车保养修理工,1980年在车队干过文书,1983年8月掉到公司工会干干事、秘书、副主席,2015年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的赵刚明察秋毫一样早就看出我们的好奇心,他神情自若,像解释说明一样娓娓道来:“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我们公司在教育培训办班的硬件软件设施上的优势不但省厅闻名,就是部里也是有深刻良好的印象的。别的不说,作为早在1990年就被授予‘山东省交通系统文明单位’、1992年省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的我们‘三运’,1979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本来用于培训自己公司驾驶员的培训班就开始对外招生,别说是市运输公司,就是省厅的公司,也做不到的。而且我们的职工教育机构之健全完善,远近闻名。

这些不能不说是办研究生班的一个其它单位不能相比的硬件条件。”赵刚主席说着说着,话语之间蕴藏着的对单位至性至情的热爱,对过往的一切缅怀之中所流露出的深深的眷恋极富感染力,让我不由地对一直敬仰崇拜的老作家汪曾祺说的‘人总是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这句朴实无华的类似家常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在对“三运”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的同时,一种尊敬,一种顶礼膜拜随即自然而生。“三运”的成长过程给我的人生和生活带来的启发感悟是数不胜数的。他们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是坚实有力,过后留有难以磨灭的痕迹的。古人说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只有平时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应该且必须做的,有了机会才能把握住,才有发言权。对单位如此,对我们每一个个人,亦是如此。难忘的1998年抗洪抢险“我们公司有一个传承多年的优良传统,那就是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或者需要我们鼎力相助支持时,都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的马车社时代,我们就组织过上百辆马车,历经数月去外地参加运输货物的任务。尽管遇到了说不完数不尽的难处艰辛,我们的工人任劳任怨,默默忍受,讲信用,吃苦耐劳,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受到各方的一致的高度评价。

这个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了公司的一种弥足珍贵的财富,一笔宝贵遗产。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健康稳定全面发展壮大,我想与毫不保留地全面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密不可分的。而1998年长江领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又为我们公司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优良传统提供了机遇条件。”赵刚主席用这样一段言简意深、饱含深情的话,开始讲述当年他们公司加入到艰险的抗洪抢险工作的经过。

至今“三运”的每个老员工都记得那年——1998年8月6日晚6点30分,公司接到了市防汛抗洪指挥部指令,指示公司在短时间内将65万条编织袋运送到洪水泛滥成灾的湖北省荆州市。指令就是命令。早一点送到灾区,就会减少一点损失,就会战胜洪水灾害,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是为抗洪抢险做出了贡献。公司战备车队总指挥曹长春经理立即组织了19部车辆,32名驾驶员,全体员工和武警官兵一起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连夜装货。

8月7日凌晨4点,由一分公司经理冉令华,副经理张卫国,公司安全处处长潘善义带领着装满抗洪抢险物资编织袋的13部车辆,28名驾驶员和车辆维修人员紧急出发,开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第一线。一路上,歇人不歇车,争分夺秒驶向前,冒着风雨,日夜兼程。全体人员克服了高温、饥渴、疲劳、路险等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连续行车37个多小时,行程1200多公里,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及时地将抗洪抢险第一线急需的编织袋送达到指定地点,被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称赞为“一支钢铁运输队伍”。战胜洪水灾害后,公司受到山东省交通厅的通报表彰,同时,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授予公司“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赵刚主席像是做报告一样非常通顺明了地讲述了当年他们公司参加抗洪抢险工作的历程。虽然遇到的困难险阻,他没有详细披露,更没有展开细节,只是用现有的规范标准词汇草草地一笔带过。但是,透过这些词汇,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在黑夜,在风雨中,在陌生的不知路况的路上开车疾驶前行,连续行车36个多小时、行程1200多公里的情景。数字是干巴巴枯燥无味的,却是最有说服力的;面对这两个没有感情色彩的数字,我们可以想象顾不上吃,来不及喝,只是想着早点将救灾物资编织袋送到第一线所克服的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一支钢铁运输队伍”。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这个称赞太合适恰当准确了。“钢铁队伍”四个字就是对这支运输抗洪抢险物质到第一线的队伍最好的肯定,就是对他们的默默付出奉献最好的回报。参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与2008年参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遇到的艰险困难相比,1998年的这次抗洪抢险运输编织袋的事儿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赵刚主席表情凝重、语气庄重严肃地用这样一段话作为开头白,语言通畅、思路清晰地给我们聊起了当年他们公司的经历。那种惊心动魄,就是享有盛誉的文学家也构思想象不出来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了特大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全民总动员,抗震救灾的当时我们国家的第一要事。作为有优良传统的“三运”也不会落到后面的。公司党委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召开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夺取抗震救灾胜利” 的誓师大会,党委书记、总经理号召全体员工立即行动起来,不惜一切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在大家以多种多样形式先后向地震灾区捐款近八万元的基础上,公司主动向上级领导部门请缨,强烈要求同意我们“三运”公司参与到抗震救灾实际工作中。上级领导见我们情真意切,非常执着,经过权衡考虑,把给地震灾区擂鼓镇运送板房材料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公司,满足了我们的心愿。

接到这个任务后,公司上下全体出动,优中选优一样,先后有155名驾驶员,10名车辆维修人员,另外还有由22名共产党员和预备党员为主的28名带队人员,先后派出了八批车队,七十七部车辆,八部指挥车和一部引车头,拉着装载满满的板房材料赶赴汶川擂鼓镇大地震现场,同时还派出两辆客车运送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的建筑工人。这八批赶赴灾区的车队所遇到的危险,真得是语言文字形容不出来,大家事后想想都是心有余悸,颤栗不安的。不管怎么说,我们公司最终安全及时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运送板房材料的任务,而且没有一名在职干部员工出现任何意外。可以说是非常完美,非常令人感动自豪的。

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期间,我们公司总共有368人参与到运送板房材料的工作中,他们尽心竭力地做好了车辆指挥、调度、车辆维修、装车、封车、物品配置以及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全公司一盘棋,好多干部员工舍家撇业,吃住在公司,随时待命,随叫随到,做到万无一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做在前面,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为保质保量地完成运送板房材料这个支援抗震救灾灾区工作打好了基础;没有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重托,用无私奉献一样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什么是“三运精神”。由此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个人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是那么荡人心魄,激动人心。

不用赵刚主席详细谈那些情节细节过往,我们当时通过电视画面就了解知道了许多 地震灾区的情况:余震不断,道路垮塌,泥石流不知何时出现,震裂了的零碎山石随时都会滚落在眼前……一句话,想到想不到的意外每时每刻陪伴着,生命安全随时随地不能保证。抗震救灾说起来简单,实际运行操作起来的难度是难于上青天的。所以,每一位参与到这个工作中的人,都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榜样,都是关键时候顶天立地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尊敬。“六十多年来,我们‘三运’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不知多少次如临薄冰,身处悬崖峭壁,随时都可能被击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自生自灭。可是,我们每次都是化险为夷,甚至在以往基础上都有提高发展。真得应验了那句老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事情总会有转机靠得是什么?是上下一条心,不等不靠劲往一处使;是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是群策群力,共渡难关的传统美德;是竭力去做,矢志不移的坚持;当然更与历任领导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可分割的。一句话,只要态度端正,思想重视,办法总比困难多。”赵刚主席以这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概括性极强的话作为结束语,让我们的这次采访报道告一段落。话语实在中肯,很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含义。同时显露出来的信心底气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天不遂人愿,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面对一切,荣辱不惊,用倔强的骄傲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这就是一下午我听了赵刚主席的这些讲述,从中总结出来的自己心目中的“三运”。

自始至终赵刚主席虽然很少谈这些年公司所获得的荣誉,但是,我们通过他们公司的“大事记”,宣传画册,通过会议室的墙面,清晰无误地知道了“三运”公司从1985年被济南市政府授予首批“济南市文明单位”始,二十多年一直保持这个称号;1988年被省经委评为“省级节能企业”;1990年生交通厅“山东省交通系统文明单位”;1990、1991、1992、2002年省交通厅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92年,省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2017年,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再次罗列的获奖荣誉称号,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荣誉称号就是对“三运”多年来的付出贡献最好的认可肯定。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是“三运”人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精神;是默默无闻,一心奉献的褒奖;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激励……

冬天悄然而至,转眼即是别秋。初冬的下午,阳光正好,乍寒还暖。漫步走在回去的路上,但见西风劲吹红枫灿,满地飘零疏枝影。落日余晖格外鲜艳,引人注目。梳理一下在赵刚主席办公室所度过的一下午,很值得回味咀嚼,很激动荡涤人心。马车社,“三运”公司,新国线,六十多年车轮滚滚奔向前,奔出来一片灿烂辉煌的新天地,奔出了明天会更好。“三运”公司的历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很多时候,都需要一种危机来激发挖掘我们的潜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掩藏许久的人生激情活力,以此推动自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通过努力进取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以后闲暇时慢慢回顾追忆,总会感到是那么温馨惬意,那么欣慰得意,那么自豪骄傲。一句话,与时光同行无需多言,更不要理由,只要一路温暖,足矣……

作者简介: 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一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学作品集中。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济南“三运 马车工人造铲车的故事 听说过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王三运:活化甘肃元素 讲好甘肃故事

王三运:活化甘肃元素 讲好甘肃故事

甘肃,王三运,文艺,文艺工作者,特点,发展,甘肃文化,故事,文艺事业,精品,行动,要善于,甘肃省,人民,产品,做法,基础,条件,河西走廊,热土,衍生品,陇原,建设,攻坚,文源,中国梦,文艺精品,演艺集团,座谈会,兰州

2016-08-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展教师风采 促技能提升——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中心幼儿园教师技能比赛

展教师风采 促技能提升——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中心幼儿园教师技能比赛

教师,教师们,大赛,基本功,师德,统一,考核,全园,幼儿教师,简笔画,绘画,活动,老师们,中心幼儿园,中不,工人新村南村,全面提高,专业技能,专业,主题,才能,功底,声声,孩子,幼儿,平台,技能,指尖,水平,时间

2013-09-03 #故事阅读

吓人!醒来发现床下有条一米长的鳄鱼 工人淡定拨打119

吓人!醒来发现床下有条一米长的鳄鱼 工人淡定拨打119

鳄鱼,消防员,床边,米多,济南动物园,工人宿舍,美里湖,动物,济南,胶带,门窗,救援,一条长,咬人,多可,工作人员,发现了,新闻,居民,事件,天桥区,动物园,周边,地带,嘴巴,妥善处理,家人,惊魂,床头,巅峰

2017-06-1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企业复工故事丨未来“航空试验基地”来了!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主体封顶

企业复工故事丨未来“航空试验基地”来了!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主体封顶

项目,先行区,济南,工人,疫情,防控,动力,研究所,封顶,王洪杰,动能,人员,手续,手册,新旧,济南市,记者,科研楼,公司,综合,管委会,区的,振东,科创园,在建项目,项目经理,创新中心,航天动力,大众网,中科

2017-02-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济南章丘区环卫中心编写疫情防控“四字经” 守护生命健康

济南章丘区环卫中心编写疫情防控“四字经” 守护生命健康

疫情,环卫工人,防控,作业,章丘,病毒,一线,个人,中心,亲朋,关系,先锋,公共厕所,口罩,时刻,垃圾清运,垃圾桶,意识,居室,志成,护套,护目,收运,无影,测体温,环卫工,生命,电厂,病菌,眼镜

2007-02-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奋斗者的故事丨钢筋混凝土上的建设者 用汗水浇铸“济南第一高”

奋斗者的故事丨钢筋混凝土上的建设者 用汗水浇铸“济南第一高”

济南,高楼,项目,魏书,杜延庆,汉峪,金谷,建设,李怀,总工,机器,离地,告诉记者,这么高,程尚,建设中,大美,事情,全凭,仪器,位置,再加,建筑工人,地基,双脚,司机,圣像,塔架,塔吊,地面

2008-02-21 #故事会

奋斗者的故事丨钢筋混凝土上的建设者 用汗水浇铸“济南第一高”

奋斗者的故事丨钢筋混凝土上的建设者 用汗水浇铸“济南第一高”

济南,高楼,项目,魏书,杜延庆,汉峪,金谷,建设,李怀,总工,机器,离地,告诉记者,这么高,程尚,建设中,大美,事情,全凭,仪器,位置,再加,建筑工人,地基,双脚,司机,圣像,塔架,塔吊,地面

2008-01-15 #短篇故事

「槐荫」槐荫区参加济南市总工会一线干部防疫职工疗养活动圆满收官

「槐荫」槐荫区参加济南市总工会一线干部防疫职工疗养活动圆满收官

团队,活动,青岛,团队成员,一线,干部职工,历史,工会,总工会,疫情,队伍,协作,拓展活动,活动中,基层干部,市总工会,区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济南市槐荫区,温泉疗养院,一战,一身,水平,作风,互相帮助,人民,作者,凝聚力,小雨,区政府

2017-11-03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