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他们把自己的愿望 强加给了孩子|来自3个阶层的中国式家庭故事

时间:2008-02-16

KY观影栏目作者 夏超编辑 KY主创们周末回家,由我妈主宰的我家的电视机上,播了一部叫做小别离的电视剧。我看了几眼,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是

提示:本文共有 42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KY观影栏目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周末回家,由我妈主宰的我家的电视机上,播了一部叫做《小别离》的电视剧。我看了几眼,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是一部围绕子女升学问题展开的剧,讲述的是在不同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引起我兴趣,是因为片中的三个家庭,我都在生活中见到过。

前几天我们开展过一次粉丝互动,关于“父母给过你的最好的一句忠告是什么”。读完鼻子酸酸的。但其实,比起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忠告,我会认为,父母不给孩子一些不该给的灌输,可能是更重要的。看《小别离》的时候我更是深深地有这份感触。最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可能带给孩子的伤害,和家庭所处的阶层没有必然的联系。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借《小别离》和你们聊聊: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不同阶层的父母,都能找到他们“独特”的方式,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爸爸有钱,所以你只要让我有面子”

有钱和上流之间,差了1个名校的孩子

在三个家庭中,最“土豪”的是张小宇一家。爸爸张亮忠是卖鱼出身,白手起家做生意,身家过亿,后来与小宇的妈妈离婚,张亮忠又娶了一位美貌的年轻妻子蒂娜。

在参加初三家长会后,张亮忠提出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希望能够督促他,使儿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有起色。

在有钱之后,张亮忠做了一系列跻身上流社会的努力。他买红木家具,娶年轻的妻子,而儿子张小宇,则成了达成这个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小宇和后妈蒂娜经常争吵、矛盾不断,令张亮忠深受折磨。他在朋友的启发下,发现把儿子送出国“是一条路子”:既能让他不面对国内的中考、高考,没有太多学习负担,还能摆脱目前的家庭矛盾。

小宇却觉得,爸爸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嫌弃,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你只是想把我送走。” 对此,张亮忠没有否认。他对儿子说,你们总是起冲突,我才想让你走。——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处理方法有什么问题。

此外,张亮忠还说,“爸爸的公司里多的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员工。你要是学历不好,老子的江山你坐得稳吗。”——他有着传统的子承父业的思想,曾经和小宇解释过,“你是长子,长子是“继承王位”的人,所以你说爸爸会不偏爱你吗?” “他还表示如果他小妻子肚里的孩子是个女孩,所有的家产都会是小宇一个人的。

小宇有因此变得开心一些么?显然不会的。

这样的家庭,其实我在生活中也见过不少。很多人都会以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你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好抱怨人生的。就因为这句话,很多“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连说一句不快乐都会被喷矫情。

对于一小部分有钱的父母来说,钱,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他们。如果要用一个词语,简单描绘他们最渴望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二子。他们追逐更“上流”的生活方式,也渴望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情感十分矛盾——有时他们蔑视知识分子,觉得他们单纯到愚蠢;但又对知识精英的身份怀有一种崇敬和渴望。

他们的孩子,就背负上了“提升家族门楣”的重任。

“妈妈,我不是你努力塑造的那个乖女儿”

中产阶级的焦虑:竭尽全力才能显得优雅

方朵朵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爸爸方圆(黄磊 饰)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妈妈童文洁(海清 饰)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市场经理。他们不像小宇家那么有钱,但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收入稳定,受人尊敬,慈父严母,女儿乖巧。

然而,在这个家庭里最大的矛盾,存在于严厉的妈妈和乖巧的女儿之间。妈妈将中考视为孩子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允许女儿的成绩有一点点偏差。然而,朵朵的成绩虽然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五十,但进入初三后成绩很不稳定,受自己的情绪波动影响很大。

当朵朵在初三入学考试中跌出百名以外时,爸爸方圆帮助她隐瞒了这一消息。当妈妈最终得知后,她训斥帮助隐瞒此事的方圆:进不了前一百,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于是,她开始为朵朵安排特训,每天大量做练习和试卷,使得朵朵异常疲倦,在吃饭时都撑不住睡着了。

在这个家庭里,成绩是拥有奖赏的唯一必须前提。父母承诺朵朵,考到85分就带她出去玩一次,结果朵朵在下一轮考试中拿到了84.5分的成绩,与约定的85分差0.5分,原本许诺的旅游无法兑现。当方圆前来劝说时,童文洁坚持不予妥协,声称这是“原则问题”。

童文洁用近乎变态的严格要求,试图将女儿控制在自己手中,容不得别人对朵朵的人生做出任何干预。当她在电话里听闻朵朵的爷爷奶奶在帮她筹备出国的事(实际上只是办个护照,为日后的方便),她激动地来到家中,不问青红皂白就生气起来:有什么事情找我商量,我是亲妈。这让帮忙做好事的爷爷非常尴尬。

童文洁对女儿过于珍视,希望凡事都能在自己的期望和掌控之中。而在这种控制欲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爱与理解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但在童文洁那里变成了控制和依赖。

没有人会想做一个被提着线的木偶。朵朵曾经在生气时喊出一句:你就别认我这个女儿。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董文洁,让这个女强人显露出了内心的脆弱。

其实,与其说董文洁做这一切是为了朵朵。不如说,是因为她有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其实是中产阶级们都刻意回避,却实际上普遍存在的焦虑感:

他们往往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令人尊敬的职业,但无法成为真正的富豪和权贵。他们拥有体面而舒适的生活,且安于这种生活,但却感受不到安全感,因为只要一点点波动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使他们或者他们的下一代失去中产阶级的地位。

这个时代的媒体、广告、文化,很多时候都在美化一种所谓“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竭尽全力想显得优雅。性冷淡的家装、小清新的brunch、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真的enjoy life么?事实上,中产阶级面临最为激烈的竞争,盯着上方更好的地位,又焦虑着下方的辛苦处境。他们渴望安全感,但又时时刻刻陷在一种对不安全的焦虑中。

因此,童文洁虽然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看成绩,但她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在严酷的教育制度下,分数竞争异常残酷,孩子的未来容不得有风险的尝试,她不希望孩子从这场竞争中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很真实,很无奈。

“孩子,你还不知道工薪在社会上有多苦”

孩子的教育是全家阶层上升的唯一希望

金琴琴的家庭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爸爸金志明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妈妈吴佳妮是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当年因为拆迁,他们在被安置有一处不大的房子。

琴琴是学校里的学霸,成绩从未出过年级前十,性格文静,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自觉,很少为爸妈添麻烦。

这个家庭里,妈妈吴佳妮拥有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她的父母是知青,家境平凡,对于眼下的普通生活非常不满意,她从不放弃,总是想为人生努力奋斗。当吴佳妮终于考取了医师执照,一家三口庆祝时,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人无论在何时何都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三个家庭中,琴琴本来可能是最不必要考虑在年纪小小的时候出国的。她成绩优异,能应付中国的考试;家里的经济条件又难以支持国外的开销。

然而,吴佳妮将自己这种近乎强迫性的渴望也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她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女儿。虽然琴琴的成绩很优秀,但吴佳妮不希望琴琴因自己普通的家庭出身和父母的短浅目光而丧失了更好的可能性。

吴佳妮自己认为,她目前过着这样普通的生活,是因为父母当年没有将她送去读大学。对比之下,她的姐姐则因年轻时出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她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因此,她甚至想卖掉房子、给琴琴做陪读,甚至是将琴琴过继等方式,来送她出国。

吴佳妮不仅控制琴琴的学习,也控制着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琴琴的交友问题上,她非常现实。她觉得当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不要为朋友的问题而分心。只要未来出人头地了,自然就会有朋友。她还拿金志明的现状进行对比:年轻时狐朋狗友一大堆,到现在开着出租车,就门可罗雀了。

金志明则和妻子的性格完全不同。他因开车而患有腰疾,平时喜欢喝喝酒放松,他工作上还是很认真的,希望能多开车多赚些钱,但在思想上是个自足长乐的人,不愿攀比。但在吴佳妮的眼中,丈夫就是个不求上进的人,充满“低气压、负能量”。

这对夫妻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使得他们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时常发生争吵,到后来甚至要离婚,令琴琴十分忧虑。爸爸还经常一吵架就问女儿说“我们离婚你跟谁”。在这场关于琴琴前途选择的较量中,女儿琴琴自己其实并不想出国,但她从来没有被征求过意见。

琴琴的家庭也非常经典。在如今的中国,甚至全球,阶层之间向上流通的通道(除了婚姻之外)其实几乎已经是关闭了的。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阶层,正越来越变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而通过子女的教育来改变全家人的命运,似乎是最为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尽管这条路也正变得越来越严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KY你们怎么越来越丧了,这样负能量不好。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三对父母本身的状态和想法都没有错。

问题是,他们都想从孩子身上索取那些原本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获取的东西。以及,他们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强加到了孩子身上——我想要的,你一定也想要。

对此,反对者们会说: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哪里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是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很可能因为对于自身、对于社会,不具备足够的了解,而无法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而父母因此被赋予的使命,是带领孩子探索未知、引导孩子不断寻找真正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带领和强加有几个方面的区别:

1. 沟通方式的不同:带领,意味着父母会充分为孩子解释不同的选项意味着什么;而强加则是,必须就是必须。

2. 孩子的基本人权有没有得到保障:例如孩子有权利交朋友,不应该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任何形式的虐待,孩子的情绪有没有被关注,不应该遭到忽视。

3. 引导的核心是一种尊重,它真正关心孩子的最大利益;强加也会有为了孩子考虑的部分,但另外有一部分过于强烈的利己。

其实,孩子们要的不多,甚至最后他们仍然会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只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了,自己的意愿被聆听了,自己的意愿被包含在了决定的过程中。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没有答案的:留学,高学历,真的是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么?你觉得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还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所处的经济阶层么?

我们知道KY粉丝中的留学生和国内好学校的小伙伴很多。因此,来看今天的互动题:

留学的孩子们,你们是如何决定出国的?你父母对你出国读书有什么样的期待么?

所有的学霸们,你们来自怎样的家庭?你觉得教育有改变你和你家庭所处的阶层么?

一个可能的好消息是,如果不同阶层的父母,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伤害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一定能够找到各自独特的方法支持自己的孩子。你同意么?

留言给我们哦。

以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他们把自己的愿望 强加给了孩子|来自3个阶层的中国式家庭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父母认为的好 真的好吗?强加给孩子的爱 真的是爱吗?

父母认为的好 真的好吗?强加给孩子的爱 真的是爱吗?

孩子,成绩,小时候,妈妈,宝宝,父母,监督,好的,时候,家长们,强加给,成绩不好,跳楼自杀,宝妈,得累,涵涵,真的好,家长,分数,世界,专家,东西,人家,人生,原因,动画片,圈子,大学,天性,子女

2018-06-03 #故事阅读

《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愿望已实现4个:啥时候把这玩意染成绿的?

《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愿望已实现4个:啥时候把这玩意染成绿的?

刘星,沈放,孩子,剧中,我一个,小汤,刘梅,夏东海,电视剧,父母,梦想,夏雨,孩子们,都会,压力,小生,标准,硬汉,调皮捣蛋,家有儿女,中国式家长,是用来,这部剧,张一山,夏雪,胡一统,在忙,在这部,中饰,好的

2019-11-13 #故事阅读

孩子不愿跟人分享 父母别把“自私”强加给孩子 这是成长的表现

孩子不愿跟人分享 父母别把“自私”强加给孩子 这是成长的表现

孩子,家长,行为,卓卓,意识,想法,物品,影响,自我为中心,内心,妈妈,给孩子,弟弟,玩具,物权,现象,经历,过程,阶段,对孩子,思维模式,让孩子,心理学家,主见,原则,基础,情况,成人,标签,状态

2015-01-15 #经典故事

育儿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不要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多培养思维

育儿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不要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多培养思维

孩子,让孩子,小孩子,关键是,才能,方向,梦想,知识,能力,训练,培养孩子,内容,学会,思维,思维能力,想象力,父母,游戏,大脑思维,孩子们,教孩子,大脑,对方,时候,训练营,活动,很重要,皮亚杰,好的,家和

2012-09-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学霸爸爸逼迫女儿每天写四篇作文:别把你的意愿和梦想强加给孩子

学霸爸爸逼迫女儿每天写四篇作文:别把你的意愿和梦想强加给孩子

父母,孩子,女儿,时候,父亲,人生,朋友,爸爸,生活,多希,才明,儿女,初中,叛逆,小时候,意愿,想法,梦想,警察,看法,高中,做自己,因为她,是第一次,父母控制,真的是,杨嘉,梁娜,好的,浙江大学

2015-06-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你不喜欢的 别人未必喜欢 所以不要强加给别人

你不喜欢的 别人未必喜欢 所以不要强加给别人

时候,利益,想法,东西,事情,弱者,人们,世界,关系,所有人,本性,现实,是没有,某些时候,多大,不一样,心里面,等着你,忽略了,作者,人心,人生,人性,仅此而已,代价,创作者,必究,好坏,友谊,图文

2014-02-27 #故事会

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那只会是悲剧 而不是爱!

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那只会是悲剧 而不是爱!

孩子,母亲,父母,林徽因,女儿,儿子,仇恨,精神,结构,事实,生命,试卷,问题,任正非,梁从诫,你的孩子,北大,清华,给孩子,建筑系,兴趣,心理,思想,想法,意志,物品,行李箱,教育,梁思成,因为他们

2020-03-30 #小故事

快来看看!分析分析被强加给“小镇青年” 有关电影的审美偏好!

快来看看!分析分析被强加给“小镇青年” 有关电影的审美偏好!

小镇,青年,观众,电影,审美,都市,小时代,文艺青年,口碑,群体,电视剧,票房,行业,词汇,媒体,郭敬明,媒体人,偏好,口味,大城市,四线城市,好莱坞,结构,中国电影,作者,地级市,影片,文化,高票,公司

2017-03-1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