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全国卷Ⅰ高考作文 齐桓公 管仲 鲍叔: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时间:2008-02-21

虽然所给材料比较简短,但是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事实都表述得很清楚了

提示:本文共有 39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今年的全国卷Ⅰ的作文怎么样?

说难不难。虽然所给材料比较简短,但是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事实都表述得很清楚了。只要按要求结合材料,选定一个人物,选择一个角度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述就好。

说易不易。材料虽然涵盖基本事实,但是没有太多细节。想要评述人物,只有梗概,没有细节,就很难深入。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对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有一些储备积累,而且,这种储备越丰富,越有助于从细节着手写好文章。同时,选定人物不难,选择角度也不难,但是,要想在特定的某个角度上做深入评述,那就不是文笔华丽所能做到的了,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支撑才行。

关于三个人物的事迹,如果学生读过《史记》中的相关章节,比如《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等,就会有相当了解。或者这些读起来有难度,那么,读过《东周列国志》也会对这段历史有了解。即使以上两个都没读过,基本上读一读《上下五千年》这样的少儿历史读物,也会对齐桓公如何九合诸侯,管鲍之交是怎么回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因为这些属于历史文化常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命题中的“计划举行读书会”这个说法可谓点睛之笔,书读得少,该知道的基本常识不知道,那是硬伤,没法临场补救。

但本文不着重谈这些历史文化常识,本文着重谈认识的问题。我常常讲,作文无非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认识”,一个是“表达”,后者小学六年级如果语文学得还行的话,就算过关了,至少可以文从字顺,甚至文采飞扬。但是前者则不是小学毕业就行,需要不断提升,没有终点。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只谈技巧,只谈表达,只有“术”,没有“道”是不行的。

当然,提升认识的资源有很多,今天就以我熟悉的《论语》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可以说,《论语》是人文的小百科,读通了《论语》,对很多人文问题的基本认识甚至是较为深入的认识就构建起来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三个人都可以选择,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但难度稍有不同,从考生角度看,最容易写的大约是鲍叔,其次是齐桓公,最难的是管仲。接下来我按照作文提示中的顺序,分别来谈谈齐桓公,管仲、鲍叔,如何结合资料,如何选取角度。

先说齐桓公。

关于齐桓公,可以基于作文材料的事实有两个:一个是曾被被管仲射中,但能不计前嫌,仍旧重用管仲。另一个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这两个材料,可以选择一个共同的角度来谈,“霸主何以成为霸主。”往更深层次来说,实际上是统治者如何为政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加深认识的材料。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第十四》)

齐桓公的正(正直)而不谲(狡诈)体现在何处?对一个当政者而言“正直”这种品格具有怎样的意义。这种品格与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有怎样的关系,都可以做一些论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何以就能做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齐桓公如何为政以德,如何任用贤才,以诸侯身份成为五霸之首,却能不以兵车,其意义何在,也以就此展开一些论述。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

“民无信不立”,只有真正为民,只有真正有信,才能赢得民心。这一点可以与齐桓公如何对内修明政理联系在一起。

以上这些,又都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通理,所以可以从齐桓公出发,关联一些古今中外政治治理之经验。

再说管仲。

关于管仲,可以基于作文材料的事实也有两个。

一个是管仲最初为公子纠效力,曾经射中齐桓公,后又转投辅佐桓公。另一个是齐桓公称霸,依靠的是管仲之力,管仲之贤。

从评述人物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两个角度可以谈,一个是“仁”,另外一个是“贤”。

关于管仲“仁”还是“不仁”,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些材料: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都纠结于一个问题,那就是管仲最初为公子纠效力,公子纠兵败被杀,管仲这样的人,非但不自杀以殉主,反而反过来效命与从前主人的敌人,这是道德上的明显瑕疵,因此不可以称为仁人。

但孔子的回答则强调了因为管仲的辅佐,齐桓公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民到于今受其赐(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孔子是换了一个角度,他没有自杀以殉主,因此就有道德瑕疵来谈,而是谈为了实现更远大的抱负,为了更多百姓的利益,而宁愿忍受曲解,管仲的“仁”就表现在这里。

以上这些材料有助于加深对管仲“仁”还是“不仁”的认识。

关于管仲之“贤”与“不贤”。在《论语》中有这样的材料支撑。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第十四》)

这一则材料是孔子对当时贤人的点评,其中就涉及到管仲。孔子认为管仲是个人才,理由是虽然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是到死都没有怨恨的话。这一则材料很有意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管仲之力”和“管仲之贤”。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管仲治国的能力。

《论语》中,还有孔子评价“管仲之器”的内容,但与本角度的讨论不好联系,枝节太多,所以不在这里引用了。其实,在《论语》中,除了这些直接谈及管仲的材料之外,还有很多孔子谈论如何政治治理的内容,也有助于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仅摘选两则: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第十三》)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这些关于为政中应该注意的好“义”,好“信”以及“举直”等事,都是治理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完全可以从这一点展开来谈管仲之贤。

当然,孔子还有一句更狠的话应该知道,当弟子子贡问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怎么样做才能称之为“士”的时候,问及“今之从政者何如”,是否符合“士”的标准时,孔子感叹道:“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最后说说鲍叔。

可以基于作文材料认定的事实也有两个。

一个是在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时候就辅佐他,可谓老臣,近臣,功臣。另外一个是小白即位后,向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共同辅佐桓公称霸,被赞“知人”。

关于鲍叔,相对于齐桓公和管仲,这个可能是学生觉得最有的可写的人物,最易下笔。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因为作文材料中,与前两者相比,给出的鲍叔的信息并不多多少。没有关于对“管鲍之交”细节的描写,所以如果从关于友情这个角度着手,谈两者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不敢肯定是否符合要求。因为作文题目明确要求要结合材料,而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鲍之交”的描述。

所以,如果选鲍叔作为评述的对象,那么切入的最好角度是“知人”。

说到“知人。”在《论语》中有这样两则材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当樊迟问什么是“知”(智)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知人”(善于鉴别人物)。樊迟不能理解,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而使“枉者直”是“仁”的表现,能知道谁是直人而推举他,这是“智”的表现。

从后来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见,管仲之于齐桓公的意义,就恰似皋陶之于舜,伊尹之于商汤。而推举管仲的正是鲍叔,鲍叔在这一点上可谓既仁且智。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第十三》

当仲弓为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如何为政时,孔子讲的关键词是“先有司(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赦小过(要不计较人家的小过错),举贤才(要提拔推举优秀人才)。”

鲍叔推举管仲,就是举贤才,联系两人早年交往,管仲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之为贪等情形,可以见鲍叔既是“赦小过”,更是“知人”。

在《论语》中,在谈及为政的问题时,孔子经常会说到“举善”,“举直”,“举贤”。这是一个为政者的必备品格。鲍叔不仅能举贤,而且能甘居其下,更是显出其既知人善举,又胸怀宽广人格的特质。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齐桓公、管仲、鲍叔,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都有能引发思考,都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在评述三者时,不仅仅要谈古,还应该论今。既要充分利用材料,与材料相结合,又要能从材料跳出来,看这几个人物对今天的我们的启示在哪里。

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文所谈,基本上是“善”者,而鲜少“不善者”。“不善者”在高考作文中能不能谈呢,不是不能,尺度不大好把握,在这样高风险的考试中,还是小心为妙吧。这个就不展开多说了,你懂的。

当然,以上评述中我也只是引用了《论语》的种种说法,为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寻找依据,但其实不是非要读《论语》,读任何经典都好,读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所以,归根结底,在评述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在忙着怎么分析应对这个高考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忘了作文题目中谈到的“读书会”,还是要多读书,要不然可真的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全国卷Ⅰ高考作文 齐桓公 管仲 鲍叔: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高考作文:齐桓公 管仲 鲍叔牙 一段君臣际遇与挚友之交

高考作文:齐桓公 管仲 鲍叔牙 一段君臣际遇与挚友之交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小白,君臣,齐国,才能,际遇,鲍叔,公子小白,这一场,国君,诸侯国,策略,网络,霸业,孔子,管仲治,管仲射,鲍子,齐公子,高考题,周王,会盟,作用,位置,历史,公子纠,功劳,初心

2012-12-17 #经典故事

湖南2020高考作文题中的齐桓公 管仲 鲍叔是谁?

湖南2020高考作文题中的齐桓公 管仲 鲍叔是谁?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齐国,诸侯,小白,公子小白,公子纠,春秋时期,霸主,国君,管子,齐桓,齐僖公,鲍叔,齐襄公,中原,内乱,华夏,周天子,宋国,安徽,尊称,建议,挚友,法家,管鲍之交,霸业,颍上,改革

2014-02-24 #故事会

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你Pick谁?中山名师点评高考作文

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你Pick谁?中山名师点评高考作文

学生,作文题,考生,任务,高考作文,命题,语文,作文,关键,情境,方面,材料,核心,能力,向涛,实际,素养,语言,高中语文,难度,孔子,司马迁,杨军,管仲,齐桓公,鲍叔,三个人,语文教学,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纪念中学

2019-02-28 #小故事

2020年高考作文: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三人 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2020年高考作文: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三人 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管仲,学长,鲍叔,顾全大局,齐桓公,事情,海南,人员,地方,时候,江南,高考作文,三十六计,小白,华为,女生,小组,广西,材料,桓公,校园,活动,明阳,不记得,这个时候,副组长,感触,中国,印象,天下

2019-11-24 #小故事

2020高考作文题出炉 于正来交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写了

2020高考作文题出炉 于正来交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写了

管仲,齐桓公,鲍叔,层面,于正,人生,终极目标,行业,有才,许安,主子,天下,对手,才华,目的,故事,方面,格局,高考作文,阵营,齐国,娱乐,中国影视,什么叫,很简单,更加好,无非是,目的是,齐桓,公和

2007-12-04 #短篇故事

2020年高考全国1卷优秀作文集:演讲稿——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2020年高考全国1卷优秀作文集:演讲稿——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管仲,鲍叔,鲍叔牙,剑鞘,同学们,齐桓公,桓公,齐国,知人,高二,全局,诸侯,读书会,作者,发言稿,才能,班级,大家好,小白,天下,来源,管鲍之交,得天,人物,成就,故事,春秋,眼光,社会,荐贤

2016-01-01 #故事会

河南高考作文:就“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三人写一篇读书会发言稿

河南高考作文:就“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三人写一篇读书会发言稿

材料,管仲,鲍叔,劳动,中国,套作,考生,钻石,写一篇,齐桓公,不少于,拟标题,河南,漆工,高考作文,内容,商人,文体,文章,父亲,立意,船主,一代人,个人信息,作文,全球,关键词,同学,小白,桓公

2018-06-28 #故事会

全国I卷高考作文超全解析!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你对谁感触最深

全国I卷高考作文超全解析!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 你对谁感触最深

管仲,鲍叔,齐桓公,疫情,桓公,立意,小白,才能,材料,知人,良臣,鲍叔牙,知人善任,中国,事业,偏见,国家,成就,诸侯,角度,分析,可以从,联想到,良禽择木而栖,选择一个,乐之意,司马迁,王之业,正应,钟老

2010-12-2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