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徐光启 明朝末年科学家 为提高古代制造盐的效率 推广了晒盐法

时间:2008-02-23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今上海市人。明朝末年科学家。1581年,徐光启考中秀才,1597年考中第一名举人,1604年考中进士,被分配到翰

提示:本文共有 23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今上海市)人。明朝末年科学家。

1581年,徐光启考中秀才,1597年考中第一名举人,1604年考中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学馆学习,授予“庶吉士”的称号,其主要工作就是做学馆的“馆课”,也就是写政治论文,翰林院庶吉士职务地位高,薪俸也不少。徐光启就把父亲、妻儿都接到北京来往。他对国家大事,如财政、国防、治河、发展农业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以满腔热情、全副精力,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政治论文。

他向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术,遍习兵机、屯田、水利等书。1617年,明朝政府派徐光启兼任左春坊左赞善。左春坊是詹事府(侍候皇太子的衙门)的一个部门,左赞善是官名,主要工作是侍候太子读书。1618年,黑龙江流域的满族在统治者努尔哈赤的统领下,进入辽河以东地区,准备进攻明朝。明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率领八万余军队与金军作战,只五天时间,金军击溃明军,斩杀明军四万五千余人,接着辽阳弃守。对此,徐光启疏请练兵、铸西洋大炮,以备攻守。1623年他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因看不惯太监魏忠贤一伙的胡作非为,被魏忠贤一伙停职“冠带闲住”。这样,他便回上海老家“隐居”了起来。徐光启家的老屋已改建成九间楼房,附近的人就把这座新房子称为“九间楼”。楼房后面有个小院子,栽种着花卉和药草。

西斜的太阳射进瓦房窗前的书桌上,砚台里满是墨,搁在笔架上的笔随时等着为主人效劳,书架上搁着一叠叠的书。徐光启一书房的主人正躺在睡椅上,正读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徐光启现在的书房是真正的书房,不像他小时候那间书房,实际上是农具贮藏室。这间新书房三面摆满了书架,靠窗摆着一张大书桌。“阿洪公公来了。”他的孙子进来道。阿洪公公是徐光启儿时的朋友。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穿着粗布短衣,进门就说:“给老爷请安。”并准备下拜。徐光启连忙上前拉住他,亲切地说:“你我从小哥弟相称,你仍叫我阿启哥吧;不要叫‘老爷,老爷’的。我回来几个月了,今天特地请你来谈谈心,还想向你请教种棉花的事。”

“阿启哥,你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忘记种棉花?”“不种棉花,哪有衣穿?忘不了啊。小时候,你父亲阿康伯教我种棉花,他的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如今我打算编一本《农书》,想把种棉花的好经验写到书上,有些事还没把握,所以请你来。”啊哟,阿启哥,惭愧得很呀,我多年不种棉花了,种的是蔬菜。不过,我父亲的一套本领倒是传下来了,那就是我的儿子连根,他在浦东种了几十亩棉花,年年好收成。我派人叫他明天到府上来,您问他就是了。”“浦东,他那里通船吗?”“黄浦江涨潮的时候,小船可以摇过去。”“那好,我明天去看看他种的棉花,你有空陪我去吗?”单面“您有这个兴致,我还能不去?不过,您不是回来养病吗?乡下路不好走啊!”徐光启哈哈大笑道:“老弟,我现在臂力不行,拿不起锄头,可是走几步路还没有问题啊!”

第二天,他们坐船到浦东,去看连根种的棉田。棉株长得很好,枝上结着一层层的棉桃,大的桃快要吐絮了。连根正在棉田里,发现他父亲,忙过来叫“阿爸”。阿洪却拉住他说:“快来拜见徐老爷。”“什么老爷,”徐光启拉住连根说,“就叫我阿伯好啦。你的棉花种得这样好,我今天来,专门找你谈谈种棉花的事。”“我可不懂什么!"连根谦虚地说,“快到家去休息吧!”连根把父亲和徐光启请到家里,又是杀鸡又是煮酒,热情款待两位前辈。徐光启从小种棉花,后来进京做了官,这次“冠带闲住”,就是停职还保留官衔,便利用这“闲住”的时间,编写农书。他编出了个“种棉十四字诀”这十四字诀是:“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棵肥壅。”他把这十四个字和具体做法同连根仔细研究,征求连根的意见。

连根对“十四字诀”基本赞成,但提出“稀棵”要有限度,太稀时,棉花桃多好看,有的被称为“花王”,但棵数少了,总收成就不高了。“肥壅”应按棉花生长情况来进行,一味追肥会疯长,有叶无桃,收成就会下降。他们还谈了许多具体措施,真是行家对把式,越谈越起劲。在连根家吃了午饭后,阿洪父子同徐光启到海滩去散步。这是片大荒滩,生长着各种杂树杂草,远望是芦苇丛生,海水还在芦苇之外呢。

徐光启说:“长江每年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在江口,所以海岸逐年向外推移,海滩越来越大,海滩上既可开垦种棉又可开垦种稻。”连根告诉徐光启,这里的荒滩都有主人,荒滩的主人主要是靠卖荒滩的柴草生活,砍柴割草主要是去熬盐,盐灶一天都要烧不少的柴草。连根又引着徐光启和父亲去看了盐灶,那盐灶四面开了十扇门,每个灶门都塞着柴草,供其燃烧。锅中卤汁沸腾,逐渐结晶成盐盐灶旁的盐池,陆续加进海水,不停地曝晒成为卤汁,然后把卤汁放进锅中熬煮。

徐光启详细问了煮盐的方法,又问道:“假如不用盐灶,专用日晒,不是可以节省大量的柴草吗?”那盐灶的主人笑着告诉徐光启,说上海一带的海水太淡,非熬煮不行。连根说他认识一个福建人,就不煮盐,而是在海边晒盐。于是徐光启坚持要连根引着去看福建人是怎样晒盐的。走了十多里地,才找到那个福建人的盐池。徐光启问了福建人晒盐的方法,称赞不已。“这晒盐法是好方法,既省人力,又省柴草,这是省人省物的节俭法。如果都改用晒盐法,将要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盐价便可大大降低,能降低三分之二的价格。大量的海滩就能垦出大片大片的良田了,这可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啊!”一席话说得阿洪父子喜笑颜开。

徐光启回家后,对儿子、孙子详细谈了晒盐法,并建议儿子到浦东去建一个盐场,就用晒盐法,多建一些晒盐池。经过建池晒盐实验,果然成功了,后来,徐光启就把晒盐法上疏给皇帝,要求推广。

他说:“晒盐比煮盐有利,事实很明显,有人今天不信,以后还是要相信的。这就要鼓励各地盐民,带头试晒,大家亲见其利,就会乐于晒盐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徐光启 明朝末年科学家 为提高古代制造盐的效率 推广了晒盐法”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徐光启兴实学 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是古代难得的科学家

徐光启兴实学 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是古代难得的科学家

徐光启,研究,历法,农学,知识,几何原本,农业,水利,高官,利玛窦,农政全书,实用科学,名称,天象,毕生,我国,数学,政府,技术,朋友,欧洲,甘薯,科技知识,科学技术,结果,蝗虫,西洋,观测,进步,关系密切

2019-03-07 #故事会

画说徐家汇·徐光启传说|推敲十几稿 音译意译两全其美 徐光启最终为这一门科学定名

画说徐家汇·徐光启传说|推敲十几稿 音译意译两全其美 徐光启最终为这一门科学定名

徐光启,徐家汇,内容,传说,连环画,小故事,上海,来康,韦丽,上连,游客中心,上海地区,下期,全套,伯乐,作者,历史文献,几何,和成,国利民,品格,图片,官方,形式,徐家,民间传说,摆渡,徐汇,微信,意译

2007-11-02 #故事大全

中华小故事徐光启和棉花

中华小故事徐光启和棉花

播放器,下拉,客户端,向右转,炫彩,画面,高清,进行中,向左转,视觉盛宴,画面尺寸

2013-06-04 #短篇故事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课堂,儿童舞蹈,舞蹈,儿童,教学,八戒,特辑,简笔画,美术,魔法,阿拉木汗,看过来,对面,凤凰,幼儿,男孩,水果,画法,香蕉,六一儿童节,圣诞精灵,新疆舞,牛奶歌

2009-10-21 #故事阅读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课堂,儿童舞蹈,舞蹈,儿童,教学,八戒,特辑,简笔画,美术,魔法,阿拉木汗,看过来,对面,凤凰,幼儿,男孩,水果,画法,香蕉,六一儿童节,圣诞精灵,新疆舞,牛奶歌

2015-07-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52百科》第一期:著名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

课堂,儿童舞蹈,舞蹈,儿童,教学,八戒,特辑,简笔画,美术,魔法,阿拉木汗,看过来,对面,凤凰,幼儿,男孩,水果,画法,香蕉,六一儿童节,圣诞精灵,新疆舞,牛奶歌

2015-03-07 #小故事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徐光启励志人物故事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徐光启励志人物故事

徐光启,传教士,利玛窦,天主教,历书,朋友,历史,甘薯,宰相,技术,进士,崇祯,徐光,郭居静,影响,农政全书,崇祯历书,上帝,上海,中国,历法,天下,广东,成就,政治,数学,英文名,科举,科学,科技

2020-09-05 #小故事

明末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52百科》第一期

明末数学家徐光启的故事——《52百科》第一期

数学家,徐光启,动画,官至崇,尤精,保禄,好朋友,好伙伴,百科,上海县,内阁,先行者,农学,历法,故事,形式,学生,天主教,天文,子女,政治家,数学,父母,汉族,文化,毕生,方面,水利,法华,海市

2020-06-14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