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08-03-01

伦的本意是指关系、条理

提示:本文共有 383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一、正确认识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的“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中的“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的本意是指“关系”、“条理”。“理”的本意是治玉,引申为分析精微之意。“伦理”二字合用,即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道德”一词在中国最早是分开使用的,“道”的本意是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

范、规律、道理等,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就是指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许慎《说文解字)谓“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先秦以后,“道德”一词逐步具有了确定的涵义,指做人的品质、精神境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西方语言的对应词里面,一般并不做很严格的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当作同义词应用的,有微殊而无迥异。如果要予以区分,则道德更强调主观内在和个人,伦理更强调客观、外在、和社会;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而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道德”一词。可见,“伦理”、“道德”含义的一致性是主要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语用方面,许多情况下人们将两词并用,合称为伦理道德。

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的内容,都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只有不同生产方式相交替的时候,会有鼓励人们勇于加入社会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表面上看伦理道德是以要求利他的“义”为主要内容的,而不是鼓励索取的“利”的规范。事实上,道德是在承认人的利己属性的前提下来指导、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不进入社会,人就不成其为人。而进入社会,就是在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的利益实现。这种利益实现,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为前提的。而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则是道德伦理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换言之,人只有实现了道德内化,才能够进入社会,才能成为人。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超越的。

市场经济是主体合作和个体博弈的经济。就个体博弈而言,它既首先承认加入会的每个个体都有完整的、彼此平等的人格,又主张对博弈的对方进行选择。这种选择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力的选择。包括经济实力和才能实力两个方面;其二,道德的选择。因为良好的道德操守在反复的博弈中被发现是降低交易成本、规避交易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有的企业在人才观上直言不讳地讲:

有德有才予以重用

有德无才予以慎用

有才无德不予录用

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这样的人才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过程中不仅正在被更多的企业所接受,而且逐渐成为全社会评价人才的首要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80%以上的北大学生家长不同意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问题都好办的观点”。有三分之二的北大学生家长赞同这样的观点“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比孝敬父母更重要”。注重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这样的道德观念一百年都不会过时。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地位

德育,就是育德。是讲伦理道德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并成为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指针的过程。总的说来,德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人成年之前的德育,是极为关键的。在这个关键的德育过程中,家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决定着德的内容、方式和程度。

马克思指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自律作为道德区别于制度化规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标志,是道德成为其道德的依据,也是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独特的社会调节和管理职能的魅力所在。制度化规范要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就必须把外在的强制性机制内化为人们心中的自律准则,即从强制到自觉—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们不做某件事,不仅仅是因为惧怕惩罚,而是因为感到那样做是不道德的;人们做某件事,不仅是因为能得到奖赏,而是因为感到那样做是道德的。当然,强制和自觉并非不可相容,二者同为规范人行为的手段,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合之处,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化,强制转化为自觉是家庭德育要达到的目的和境界。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中国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世纪的家庭教育将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做人”为首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生存与交往能力。

也就是说,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人的生存与交往能力,不是决定于你会什么,而是决定于你怎么做。也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目的。

家庭品德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培养年轻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品格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人的品格培养要从小开始。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不知什么年代有一个孩子,从外面偷回家一根针,他的妈妈居然夸奖他说,孩子你真能干。这个孩子长大了,他去偷了人家的金子,结果被官府抓住判了死刑。临刑前,他的妈妈去看他,他说他有最后一个要求,就是再吃一口妈妈的奶。那位母亲真的就撩起衣服让这个孩子吃奶,那个孩子一口咬掉了他妈妈的奶头,把他妈妈给疼死了。

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当初他偷人家缝衣针时,他的妈妈能指出他做错了,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从此留下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典故“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现在有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这是一位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大中文系男生,他的父亲是农场职工,母亲是家庭妇女。他在回忆自己家庭教育的经历时,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小时候,有一次学校要勤工助学,要求学生捡拾一些麦田的收割后遣落的麦稳。我在夜晚拿着剪刀去偷剪了家后边麦田的麦穗,被爸爸知道后,居然带着我到田主人那里道歌,那人也挺慷慨没训我,我们和和气气地化解了“根本不存在的矛盾”,回家后爸爸说:

做人要诚实,更不能偷窃。学校让你勤工助学不是让你去当小偷,你应该在麦子收割后去捡割剩下的,这才算是自己的,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不会被人看不起”。

我听后,虽然有些地方不是太懂,但还是很脸红,此后这样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北大中文系一个来自河南的女孩说:

我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家庭。考上北大后,有一个生产健脑液的厂家找到我,许诺给我一大笔钱请我帮助厂家做个广告。我确实需要这笔钱,但是我拒绝了,我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的,我从来没有什么健脑液,我也喝不起。如果说出来,将来我还怎么做人?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你能想象她在金钱的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吗?

有些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与成长经历表明,智力开发与品德教育和良好的习惯养成是紧密相关、不可割裂的。

品格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人的品格培养要从小开始。

为了在21世纪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教育今天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今天的孩子成长为符合时代精神和道德要求的新世纪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家庭品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整体优化、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庭中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家庭素质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以“教做人”为首要任务,打好做人的基础,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家长要重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态度、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要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2005年中央政府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道德建设做了详尽、丰富、科学的阐述,指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

家长承担着孩子道德教育的重任,父母的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父母的道德素质更是影响孩子的道德启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道德代代相传;同时,又要重视道德的社会适应性养成,确立面向未来的崭新道德观,使家庭品德教育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取得更大的成效,这是在家庭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孩子品德的发展与家长的教养态度关系非常密切。孩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友好的态度等良好品德,都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以非正规教育为主,有其随机性和灵活性,更多地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相机而教”、“遇物而诲”。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和理解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拥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坚持日积月累地进行教育和熏陶,家庭品德教育将会是卓有成效的。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 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 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家庭教育,家庭,儿童,内容,地位,孩子,学校教育,价值观,优等生,功利性,社会,父母,发展中,教育功能,知识教育,特长班,一环,和家,好家庭,优势,作用,倾向,兴趣,培养目标,奠基性,天才,学历教育,学校,形式

2018-06-28 #小故事

家庭美德好故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丛书 豆瓣

家庭美德好故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丛书 豆瓣

美德,人生,家庭美德,好故事,个人,人生价值,典型人物,故事,思想,资源,发展,行动,最有价值,并且有,小读者,道德境界

2020-07-14 #故事阅读

家庭美德好故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丛书 豆瓣

家庭美德好故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丛书 豆瓣

美德,人生,家庭美德,好故事,个人,人生价值,典型人物,故事,思想,资源,发展,行动,最有价值,并且有,小读者,道德境界

2020-07-14 #经典故事

高三作文300字作文改善幼儿家庭教育de建议

高三作文300字作文改善幼儿家庭教育de建议

幼儿,家长,父母,家庭教育,题目,教育,个性,行为,小学,中学,乐趣,做法,品德,家庭,妥善解决,家庭环境,思想,感情,氛围,规律,过程,道德,高低,为代价,寻找答案,教育方法,文化修养,卢梭,下闻,和家

2020-06-06 #小故事

学生需要思想品德教育 教授也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需要思想品德教育 教授也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方面,素质,思想品德,湖北大学,德智体美,人才,事件,专业知识,学生,留学生,精英,课程,课外活动,全面发展,社交平台,这件事情,来加,上文,生和,才能教育,主角,事情,人士,品格,前段时间,博物馆,学科,当事人,座谈会

2007-08-08 #长篇故事

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故事

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故事

老师,思想品德,学生,教师,后进生,关系,同学,后母,学校,差生,进步,他身上,班干,好的,成功教育,个人,一念,一段时间,使命,优势,充分发挥,变好,分子,坏毛病,学习成绩,家庭,工作作风,平行班,师生关系,态度

2020-07-14 #故事会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成长的例子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成长的例子

同学,方博,冷云,土木,训练,典型,学生,晚自习,班主任,老师,班级,影响,大一,思想教育,在教,印象,升旗手,新生,教官,独行,极坏,极易,玩游戏,电脑,约束性,觉悟,连队,集体,道理,谈话

2020-07-14 #经典故事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 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 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价值,学生,高校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方面,工作,一些学,不相同,于帮助,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工作重点,而后者,不一样,健康教育,上级,人际关系,人格,力...

2011-10-11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