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遥远的乡愁》:孩子们捉知了时 有点像是“粘杆处”在夜间行动

时间:2008-03-21

那么,心之所向,一苇以航,最后仍旧皈依寂寞酒杯欢场

提示:本文共有 214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遥远的乡愁》之三十五

《捉知了的故事》之一

野心和激情在蹉跎中枯萎,一身风华空付一枕黄粱。

那么,心之所向,一苇以航,最后仍旧皈依寂寞酒杯欢场。

在这片夏日蝉鸣虫声寂寂的森林里,你是否找到你初心无畏的伙伴?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童年时代里,基本上没有吃肉的印象。

一切的不幸,只源于贫穷。

那时候,生活物质极度匮乏,家家都难得能吃上肉。

但在北方的农村里,孩子们却能在夏天自己找点虫子肉来解馋,而且找来的肉比一般家禽的肉还香,那就是挖知了来吃。

北方人说的“知了”,就是蝉。

在北方,未蜕皮的蝉被孩子们称为“节留龟”。

每到初夏以后,北方的榆树、槐树和杨树上,就是蝉的天下。到处是烦人的蝉鸣,此起彼伏;连晚上都要睡了,都还听得到蝉鸣。

难怪在帝王制的年代,北京的皇宫里,还专门设立了“粘杆处”——专门在夏天里,一群太监拿着杆子,去粘皇宫树木上的知了,免得知了叫声烦扰到皇帝的办公和休息。

“官人居庙堂,庶人处江湖”。

这些皇宫里帝王将相不胜其烦的知了,在生活贫瘠的年代,却成了民间的美味。

每到夏季,民间百姓也都成了“粘杆处”的人。几乎人人手持一杆,到处去觊觎那些躲在树叶、树杈间的小东西。

2

到了仲夏,尤其是一场场的夏雨后,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了,因为到了捉蝉的最好时节。

不管是自家院子前后,还是村边的树丛中,到处是拿着小铲子挖知了的光腚孩子。

孩子们挖知了的本事,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但并非来源于“粘杆处”。而且在“粘杆处”成立之前的无数代,北方人就一直捉知了来当“节令美食”。

要首先找大一些的树和树木较集中的地方,因为大树是上年蝉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蝉产卵最多的地方。

秋天,蝉卵产在树叶上,随风凋零在大树周围,蝉卵也就慢慢沉落到附近的泥土里。

一两年后,这些卵才会变成知了的幼虫。

我家院子里的榆树多,往往在树下挖个坑什么的,就能看见没长成形的幼禅:幼禅形状是有了,只是个头大小不一,外面的壳子也是白色的。

那时候,我们也就像是挖到了宝贝,一定要将这白白嫩嫩的幼蝉捡出来,晚上在火上烧着吃了。

每到它们在夏天要出土的时节,都是从泥土深处缓慢往上打洞。

到达地表时,如果地面干旱,它们往往被坚硬的地表土卡住,几天、十几天甚至个把月都钻不出来。所以,这些小东西也非常渴望下雨。

一场锄头雨后,地表松软潮湿了,它们就迫不及待地、用两个坚硬的前爪,将地面挖出一个很薄、很小的洞口,等待傍黑时的破土而出。

3

傍晚时分,如果正好小孩子走过,就可以直接捡到刚出洞口、朝树上爬的知了。

这时候的知了还没有蜕皮,肉质鲜嫩,是最好吃的时候。

如果没有直接捡到知了的运气,就要靠自己的本事来寻找他们的洞口。

知了开始挖的洞口很小,是它们用来望风的;直到天黑后它们才将洞口挖大,直接爬出来。

没有技巧的,还一时辨认不出这些小洞来。

有时候,大树周围有很多是已经没有了知了的空洞,大洞套小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辨认时还真是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的。

一般找到知了洞时,孩子们是先将洞口用指甲挑开一点,看知了在洞里的哪个位置蜷缩着。

然后,用小铲子在洞旁边铲土,几下子将土挖开,就将知了逮住了。

有时,孩子们手里没有小铲子,但也有捉它们出来的办法。

如果直接用小指去洞里抠,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东西,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们会一边挥舞着两个前爪抵抗,一边躲避着慢慢往下出溜。

有时候,他们的洞还很深,一时真拿它们没办法。

这时候,孩子们就在旁边找一些粗草茎,慢慢伸进洞里。

知了们出于本能的防备心,马上就用两个带刺的前爪,死死抓住草茎不放。

看着知了抓住了草茎,孩子们就慢慢往上提溜,一下子就将知了提溜出来。

4

天黑后,是知了们集中出洞的时候。

这时候,视线也开始模糊,即使孩子们趴在地上也看不清楚啥了。

于是,村边的树丛里,就到处晃悠着农村里比较原始的提灯。

那时候,手电还没有普及,那些烧柴油的提灯,就成了捉知了的最好工具。

这时候,提灯的作用不是照地上哪里有知了洞,而是照树上哪儿有知了。

知了有个习性,只要是爬出了地面,附近哪里高就爬到哪里去吹风。等着身上的外壳被风吹干后,就可以蜕变。

所以,知了一旦出了洞,都是一副急急忙忙的投胎像,匆匆爬到树上、草上甚至一些土墙上,只要是高处能吹到风的地方就行。

这时候,树干上也都爬了三三两两的知了,一把抓住就是。

也有速度比较快的知了,已经爬到人伸手够不到的地方,孩子们有随身带着竹竿或木棍的,就发挥了大作用。

随手一扒拉,那些知了就“吧唧”掉下来,成了孩子们腹中的美餐。

到这时候,捉知了才大概和“粘杆处”有些相仿。

有时候,也有动作快的知了,早趴在树干或者树枝上等待孵化。

月夜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知了孵化是先将背部的硬壳崩开,之后头背部艰难地从裂缝中伸出来;之后是前爪,再以后是腹部也爬出壳子。

爬出壳子后,蝉就不咕容了,趴在自己的壳子上晾着。不久,那对原来紧缩在肋下的细小翅膀,就在风中逐渐伸展开。

这时,原本穿着金色坚硬外壳的知了,就变成白嫩的蝉;如果到了半夜或者早上,蝉外表的白色就会遇风逐渐变成浅黑色和深黑色。

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若是有人相伴就不那么苦。

岁月的脚步,匆匆忙忙,若是有情守候就不那么难。

人的一生总有为所谓,才会有所值。

房子再小,有一盏灯等候就是欣慰;生活再苦,有一人举案齐眉就是温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遥远的乡愁》:孩子们捉知了时 有点像是“粘杆处”在夜间行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遥远的乡愁》:那种邻里间互相体谅的浓浓感情 其实一直都在

《遥远的乡愁》:那种邻里间互相体谅的浓浓感情 其实一直都在

孩子,哑巴,味道,故里,故事,云南,价格,农村,故乡,时候,普洱,蝉鸣,蝉蜕,孩子们,都会,事情,人生,城市,兄弟,农家乐,叫声,地方,壳子,妇女,妈妈,山山水水,山泉,平台,彻悟,感情

2013-04-16 #故事大全

如何看待《雍正王朝》里图里琛这个角色?

如何看待《雍正王朝》里图里琛这个角色?

图里,年羹尧,胤禩,康熙,雍正,肖国兴,弘历,胤礽,诺敏,太子,田文镜,雍正王朝,炒米,心思,结果,圣旨,土尔扈特,差事,弄死,弘时,恰克图,时候,视角,电视剧,逼宫,在那,粘杆处,这件事情,喀尔喀蒙古,康雍乾

2018-01-18 #小故事

同济学子首创“柔性扶贫”让农村青年记住“乡愁”

同济学子首创“柔性扶贫”让农村青年记住“乡愁”

方志,家园,青年,家乡,读本,同济大学,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彭婧,乡村,云龙县,团委,团队,计划,行动,乡愁,地方,故事,教育,我的家,青年家园,云南省,云龙,共青团,委员会,志愿者,素材,课程,扶贫

2015-12-08 #长篇故事

当《记住乡愁》进入课堂 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变化”

当《记住乡愁》进入课堂 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变化”

乡愁,故事,学生,政治,老师,课堂,传统文化,孩子们,史料,栏目,生命,课本,财富,传统,历史,孩子,教学,文化,泰山,结晶,节目,记忆,语文,生活,央视,学生们,相对稳定性,颜文姜,了学,侯义

2013-12-04 #故事会

《一荤一素》:用实际行动向亲人“示爱” 让爱的距离不再遥远

《一荤一素》:用实际行动向亲人“示爱” 让爱的距离不再遥远

母亲,实际行动,亲人,刘秀祥,儿子,家庭,笔者,素菜,荤菜,鲁迅,这首歌,氛围,父母,孝心,年轻人,月儿,深情,灵魂,风儿,工作,行动,有一种爱,为了让,太小心,我们的心,正因为,给母亲,与世长辞,莹莹,高远

2009-09-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幼儿园成了留住乡愁的“名片”

幼儿园成了留住乡愁的“名片”

幼儿园,孩子们,村里,翔安,蔡碧,教育集团,乡土,教师,田园,资源,让孩子,乡情,古松,古厝,能力,曾林,乡愁,乡村,孩子,戏曲,民俗,发展,活动,九溪,剧本,场所,形式,植物,社区,绘画

2020-01-08 #经典故事

北京小学生倡议:一起“记住乡愁” 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小学生倡议:一起“记住乡愁” 讲好中国故事

乡愁,故事,教育,学校,地名,朝阳地,朝阳区,家乡,朝阳,孩子们,地区,项目,活动,书院,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生,孩子,情怀,班级,学生们,项目学习,中国梦,好家乡,名学,历史,家长,少先队员,形式

2020-09-02 #故事阅读

“每个大人心中 都有一个孩子”:汤汤童话新作《小野兽学堂》咏叹乡愁

“每个大人心中 都有一个孩子”:汤汤童话新作《小野兽学堂》咏叹乡愁

汤汤,老麦,乡村,童话,学堂,故事,孩子,小野,大人,诗经,孩子们,小动物,让孩子,书屋,作品,爸爸,安徒生,好的,钱江晚报,小时,主题,东西,伏笔,元素,名字,山羊,心灵,村民,村里,滋味

2013-12-06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