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历史为故事让步 良心为商业让步 电影《夺冠》肤浅且有害

时间:2008-03-29

很难相信,总局居然让夺冠这部电影过审了;但还是庆幸,终究没让它冠名作中国女排。情绪很复杂。年头盼到年中,夺冠是我最期待的电影。首映场,坐在影院

提示:本文共有 64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很难相信,总局居然让《夺冠》这部电影过审了;但还是庆幸,终究没让它冠名作“中国女排”。

情绪很复杂。

年头盼到年中,《夺冠》是我最期待的电影。首映场,坐在影院,我和其他影迷一样,时而欢笑、时而噙泪;说实话,这片子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拍摄与剪辑的技巧、演员的表演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如果不是讲女排精神,我能给它7.5分。但是散场时,我冷静了下来,确定1分都不能给。

因为它肤浅,甚至有害。

从《双城故事》、《甜蜜蜜》到《投名状》、《亲爱的》,陈可辛已无需再证明,他是一名多么优秀的电影艺术家。

陈可辛监制、导演的作品,剧本和剪辑都把握得非常好,最终呈现出来的叙事结构、节奏都十分优秀,较职业作家们讲故事的笔力也不遑多让。比如这次奉上的电影《夺冠》,他将1981年-2019年间中国女排十夺世界冠军的伟大历程,编排成“艰难创业-守成危机-革新涅槃”的过山车剧情,并且将笔墨几乎全用在了这3个小主题上,所有场景紧紧围绕这16个字,过渡性的剪辑也丝毫不拖泥带水。从原创的角度来看,陈可辛可谓套路娴熟、老辣干练。

在此基础上,陈可辛更出色的地方在于,能够极其细致地处理大大小小的戏剧化情节、人物情感冲突。熟悉陈可辛的影迷自然深知,其表现手法的细腻非一般导演能比,因此他的电影总会打动人心柔软处,催泪效果一流。电影《夺冠》自然不例外,陈可辛一如既往从细节处入手,从队友贫嘴到除夕团圆,从机场咖啡到女儿不解,电影里的每一场平平无奇的戏,都承载着慢慢加码、渲染该段主题的情绪的作用。会讲故事的人就是这样,在你禁不住落泪之前,早就在慢慢打动你。

更为难人可贵的是,陈可辛善于调教演员。陈可辛总是在拿奖的路上;除了他的导演奖项,他指导的演员们,也总是相应拿奖。他的故事编得好、剪得好,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演员要演得好。我们回忆他的作品,从梁家辉、张国荣到黎明、张曼玉,从赵薇、黄渤到黄晓明、邓超,从李连杰、刘德华到马思纯、周冬雨,几乎每个大名鼎鼎的演员,在他手下都获得了明显的演绎突破。不说张曼玉、黄晓明,就单李连杰在电影《投名状》中的“眼神杀”,就足以让人惊叹陈可辛的执导水平了!在电影《夺冠》中,无论吴刚、巩俐还是黄渤,大家都极好地表现出了陈可辛想要塑造的角色形象,况且,还有彭昱畅这样的年轻演员奉献出了令人惊喜的表演水平。

买票,看完,你会发现《夺冠》是个好故事,有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最终成品也给影迷们带来了感动!

但我还是1分都不给《夺冠》。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态度上肤浅、立意上肤浅、表现上肤浅,最终呈现出来的感动,也是肤浅的,甚至是对民族有害的。

再瑰丽,它也只是恶之花。

一、我们从表现上的肤浅说起,由表及里。

有一定文艺作品鉴赏能力的朋友,以及一些心思细腻的朋友,可以尝试回味电影《夺冠》的各个场景。抛除那些逗笑、催泪桥段,大家不难发现,该电影其实是有明显不足的。

挑重点:

①巩俐塑造的郎平指导,非常空洞。

并非说巩俐演得不好,我是在说,陈可辛给她的这个角色,很空洞。或许陈可辛想表现出一个颇有狠劲、雷厉风行的郎平,但虚有其表。

人物的行为都应该有深层次的动机。电影里郎平在球员时期于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大家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要强以及压力、荣誉感的共同作用,但其教练生涯时期的所作所为,就很难找到合理的动机了。对不了解郎平指导生平的普通影迷而言,为什么电影里她选择生活在美国是无法得知甚至可能造成误解的;因为女儿表露的一次不解以及家庭聚会亲友对中国女排的看低,就决心彻底改革中国女排,这个动机是突兀的,根本没有触及使命感;包括陈可辛试图侧面反映在美国的郎平的心境,也只用了一场停车场展示残疾人证明的戏,这真的能深刻触及家国情怀吗?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女排改革这一重要篇章中,郎平的形象居然是专断且粗鲁的——无论是对待领导、专家还是自己的队员。如果这就是陈可辛理解的雷厉风行,那只能说,因为他是香港人的缘故,或者他从来没在体制内待过的缘故吧。

表现郎平性格要强、果断的一面,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他是那个意思,哪怕表现得脱离实际。但是,表现郎平性格创新、与时俱进的一面,不能同样槽点满满啊!

穷苦出身、13岁就进体校的郎平,为何刚进国家队时就眼界颇高,且还能扯些像模像样的英文,如果不是用主角光环解释,那就只能说陈可辛强加给少年郎平一个“眼界”天赋技能吧。重点来了,郎平为什么甫一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就进行了翻天覆地、颇为“浪漫”的自由化改革?根本没交代郎平的经验积累过程,只一句“国际经验”带过;也没交代更具说服力的新旧思维博弈过程,只一个“领导支持”带过。剧情我们都能接受,因为从结果来看就是这样——但拍电影只用拍结果的么?没有过程的困苦,哪来成功的甘甜?

有很多网友说,这部电影应该叫“郎平传”,说实话真改这个名字,评价会更低。你能想象,不交代清楚心路历程、不交代清楚在成功中付出的复杂努力的名人传记吗?即便是限于篇幅,也不该只造一座空中阁楼!

空中阁楼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情况是,郎平的形象,在这部电影中还是割裂的!

当我们看到改革这一篇章,看到电影里的郎平指导非常浪漫地全盘西化改革,却遭遇成绩止不住地下滑的尴尬局面,接下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郎平带队员回老训练基地了,郎平开始“上强度”地训人了,陈忠和出现了,哇最后居然靠陈忠和的激励队员们才变身“真正的中国女排”……那么问题来了,陈可辛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改革是闹剧,真正有用的还是老领导、老方法?我很难想象,那场戏里,郎平的性格怎么和之前衔接上。

②黄渤塑造的陈忠和指导,就是一个工具人。

就电影《夺冠》所涉及,不谈陈指导真实为人和领导风格,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里的陈忠和是个彻彻底底的工具人。他的作用就是给剧中早期的郎平解压、给中期的郎平衬托、给后期的郎平鼓掌。

不得不说,黄渤的表演空间十分有限;工具人嘛。

电影中的陈忠和,爱贫嘴、情感真挚且接地气,似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代表了“老旧模式”、无法带领中国女排继续前进,且对郎平抱有无条件的信任。即便是影视作品中,也很少见这样赤裸裸的工具人了——他替郎平的回归、改革和受非议,似乎做了一切扫雷工作,好让郎平继续“浪漫”;最终没有成绩,他又回到老训练中心,替改革者改革……如大家所见,影片最后,他也觉得郎平真牛!

这样一个替郎平做了冰山下大量工作的陈忠和,形象上却是一个自觉的老派工具人。嗯,还有更敷衍的创作吗?

(对不起,想了下,敷衍的大制作还挺多……)

陈忠和形象这部分先不展开说,后文会继续讲。我们结合郎平、陈忠和这两位剧中人物的形象来看,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脸谱化。给了人物设定,却没有从思想历程、行为动机等诸多方面刻画人物,最终由大牌表演加持而呈现到观众眼前的,就是表情丰富的脸谱!

这一点是非常容易感知的。我们不妨回味一下电影中郎平指导和陈忠和指导前前后后的各种对话台词,尤其是中后期的台词,是不是越品越觉得言之无物、假大空?

因为他们的形象就是空洞的。

二、说完表现上的肤浅,我们来聊聊电影《夺冠》在立意上的肤浅。

大家应该记得,电影中郎平指导对年轻队员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那一代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你们这一代人不该这样。大概意思大家应该都懂,陈可辛借郎平之口想表达的是,上一代中国人因为落后,太想证明自己,太想给祖国争光,所以尤其刻苦;你们新一代的中国运动员,应该发自内心地喜爱排球运动,要为自己的热爱而拼搏,而非为外界包袱。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就像大家所知道的绝大多数“流行”价值观,都很个人,很自由。

从电影中看,郎平也确实这么改革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陈可辛导演的作品《夺冠》,试图用“拥有光荣传统的中国女排,在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故事,向观众传递“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这个创作高度高到高山仰止,创作动机显然也极具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说人话就是,陈可辛导演或许初衷是极其美好的。

问题出在哪?

陈可辛导演自己都吃不透什么是“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还是由表及里地讲,陈可辛吃不透这个精神的实质,在电影上就表现为:概念口号化、结果矛盾化。

何谓“概念口号化”?老女排精神核心总结起来就是“踏实、团结、勇敢、拼搏”,这8个字,每个字都在女排的事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夺冠》中陈可辛想借郎平之口传达的“新女排精神”是什么?我们知道剧中郎平强调了热爱,并主张个性——但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并非所有人都热爱排球,但她们还是代表中国女排出场了;新时代的运动员当然有了个性表达的空间,但作为亟需出成绩的竞技团队,她们本质上还是靠封闭的、压抑的环境获取成功……所有新主张的概念,终究只是口号而已——至少电影里是这样。

何谓“结果矛盾化”?最明显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电影中,郎平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成绩止不住地下滑,她自己还得表演得成竹在胸——最终靠的是老训练基地里的“死亡特训”,以及陈忠和指导出山唤醒队员们的“小宇宙”。这,跟所谓改革,不矛盾吗?

如上所述,看了《夺冠》的朋友们,请回头细细想想,你一定会感受到,电影《夺冠》中后期的泛泛而谈、虎头蛇尾。究其原因,我跟大家分析过了,根本上还是创作者自己主题先行。在没有想明白是否存在“新女排精神”、“新女排精神”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地抛出了一个逻辑上没问题甚至可谓精彩的故事,即便这个故事没有灵魂。

如果单是这样,我还是会给《夺冠》一些分数的,因为我可以当它是个商业片嘛,不指望它真能承担起较大的文化责任。

但,他们居然想叫“中国女排”。

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即便自己没想明白,他们还是向全国人民输出了危险的价值观——这一点我认为对社会非常有害,所以我不能接受。

艺术家搞艺术,是让人尊敬的。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作曲这些,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都只表达自我,通过自我情绪感染更多“相似”的人,引发审美上的共鸣。书籍、电影这些类别的文艺创作有其特殊性,之所以要严加审核,是因为它们直接输出价值观。有很多艺术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对世界和历史的理解上,真心算不上真知灼见,甚至可能抱有巨大偏见。所以我很欣赏去年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对音乐人们说的话:拿了奖杯感谢上帝就行了,别搁这儿发表你们的政治见解,你们懂个锤子!古有乾隆怒喷纪晓岚“汝何敢妄谈国事”,后亦有知名图书馆管理员对文艺工作者既尊重又敲打,个中态度大家应该不难明白。

但这道理陈可辛不太懂。

这里我必须尽量简洁但重点地阐述一下,为什么说陈可辛输出的价值观是危险的、有害的。

1、从结构主义观点去理解世界文化的不同,我们必须承认中西方文化是不同的,根源在于语言、生存环境带来的经验造成的文化结构差异;中西方文化都是自成体系的,文化交流的首要之务是理解自身的、别人的文化结构,也就是拎清楚每种文化内在的逻辑。

2、从人类学角度观察中西方文化结构的差别,我们可以至少发现: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社会人际关系上,是存在明显的“礼俗社会”特征的;而我们熟知的一些欧美国家的文化,拥有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说浅显易懂的比方,比如在我们社会,一个人的价值是“他定”的,也就是参照他人评价而来的——这是我们民族历史发展带来的文化结果;而在一些欧美国家,个人的价值感只来源于自身,人们侧重于关注自身尽可能的发展。这两套个人价值体系无谓好坏、对错,背后都是有一整套庞大的民族文化结构支撑的。

3、我们回到“女排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两条腿,一条是个人发展,一条是集体发展,它们是协调同步、相辅相成的。讲个人发展,我们一直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自己,讲集体发展,我们在“修身”之后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是改造社会的程度,个人价值感是从集体成就中获取的。“女排精神”的本质,其实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具体诠释,正可谓:为集体荣誉拼搏,集体照亮你我!

4、回头想想这些年我们社会上“流行”的很多令人感到悲哀的“思潮”,是有多少“公知”半桶水叮当响地盲目叫嚣着“自由”、“自我”促成的?他们并没有理解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文化基因,并没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的自我价值是在集体价值、社会价值中实现的!他们也不理解西方文化结构,凭着对“热爱”、“自由”的表面理解及原始欲望,便迫不及待、不负责任地摇旗呐喊起来。

可讲太多,不作延伸,观者自明。十分明显,当陈可辛自己也没搞清楚“女排精神”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在概念、标签里加入一些“个性”、“热爱”、“自由”或者“科技”之类的新鲜元素、拿来元素,他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肤浅的,且绝对有害于社会的。

三、读罢前文,难道还会有人质疑,陈可辛创作《夺冠》,态度上不是肤浅的吗?

首先,思考不透、主题先行、敷衍了事, 这种创作态度可不敢恭维。

其次,想表达的远超自己所理解的,但又经受不住题材诱惑、“中字头”电影煽动民族情绪所带来的的巨大收益的诱惑,这种行为不止肤浅,还挺投机、狡黠。

不得不提一句,陈可辛导演似乎早就认准了民族情绪会是电影票房的开瓶器,从《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开始,他似乎真的很热衷“中字头”——大家可以多看看《夺冠》电影的海报,即便不被允许使用“中国女排”作名,但他们仍然投机地使用了“原名中国女排”这6个字,说到底还是要蹭这个“中字头”。

最后,最重要的,是我前文提到“后文会继续讲的”。如前文述,电影《夺冠》在表现上比较肤浅,原因是创作者在立意阶段就已经肤浅了。那么,为什么立意肤浅?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创作态度就肤浅!创作态度的肤浅,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不懂,因为不懂可以去研究、去探讨、去雕琢,原因在于极端功利、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这点就不再细述了,因为前文讲得很明白,很多在本行有了点成就的人,都喜欢跨行指点江山,甚至会产生自己思想非常深邃、自己有资格指导国人人生及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错觉。陈可辛导演在拍《投名状》的时候,这种迹象已经开始了。另提一嘴,去年上映《攀登者》时,很多观众应该也都有个感觉,香港导演拍“国史”,是真的能看出来没有扎根中国的土壤、人民和历史。

极端功利这一点,倒是要说道几句。

我之前分析了,陈可辛是主题先行,设定了故事结构、人物脸谱,然后找素材丰满这个故事。这是陈可辛导演的一贯做法,在《亲爱的》等电影中甚至被质疑为了故事不惜编造事实……在《夺冠》中,能感觉到陈导还是这个套路,甚至有点算得上没有底线。

如果单纯是虚构一部小说,为了突出主角,适当工具化配角、淡化主角之外角色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实题材、尤其是牵涉到“国史”层面的创作,不应该以客观、真实为第一原则吗?

陈可辛的选择让人非常失望,他为了突出主角郎平的角色设定,牺牲了袁伟民和陈忠和的形象,尤其是陈忠和,沦为这段故事中纯粹的工具人——而这会误导很多不了解这段真实历史的年轻朋友——是不是你再拍个《陈忠和传》就要工具化郎平,完全无视这两人其实在女排历史上是平等的伟大教练?

同样,电影《夺冠》的春秋笔法让人感到恶心。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也有过一段辉煌,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也是女排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可惜陈可辛导演,在他设定好的故事结构里,选史料使用了春秋笔法,仅凭笔墨的分量、比例,就直接在电影里掩埋了那一段辉煌——因为陈可辛要让这一段变成“守成危机”的故事,他决定了,他作品里的这段历史只能展现失败的一面,他作品里的陈忠和必须是无能的守成者的形象!

我相信陈忠和指导生气的,正是陈可辛、电影《夺冠》彻底否定了这段时间的中国女排!

而这么做的唯一动机只能是:让历史为故事让步,让良心为商业让步——所以说这部电影在态度上极端功利,错吗?

那么,夹带私货严重的所谓“历史”,传播给全国人民,甚至是在笑与泪中、十分动人地传播,有害吗?可怕吗?

所以,抱歉,我个人只能给电影《夺冠》0分,建议禁播。

而且,不管多少字,我都要写出来。

(END.)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历史为故事让步 良心为商业让步 电影《夺冠》肤浅且有害”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动漫推荐:《恐龙宝贝》系列 商业动画良心造 主题公园真会玩!

动漫推荐:《恐龙宝贝》系列 商业动画良心造 主题公园真会玩!

恐龙宝贝,主人公,动画,动漫,古大陆,暴宝,林俊杰,雷龙,龙旦,大家好,不一样,下小,等着你,朋友,二次元,中国,三角,主创人员,主题曲,主题公园,主题,使命,亲妈,亲情,人物,伙伴,剧情,动画片,场景,唐人

2012-10-04 #经典故事

《一个勺子》国产良心电影

《一个勺子》国产良心电影

傻子,马吉,勺子,电影,金枝,故事,儿子,大头,村长,聪明人,陈建斌,不明白,丈夫,导演,夫妻俩,夫妇,妻子,方言,电视,社会,羊圈,骗子,找回来,自己做,寻人,才明,戴墨,王学兵,胡学文,白原

2016-10-30 #经典故事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电影,孙红雷,铁木真,良心,声音,讲故事,电影大师,如何用,孙越,李冰冰,蒙古王,关键时刻,体重,债主,大战,妻子,实力雄厚,小卒,小伙,师傅,意识,师徒,敌人,法师,活宝,硬汉,经理,视频,苦海,财富

2013-09-04 #故事会

欧洲难民题材竟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 这部电影太恐怖

欧洲难民题材竟能与二战纳粹历史相互穿越互文 这部电影太恐怖

格奥尔,过境,影片,威登,安娜,西格斯,历史,小说,旁白,故事,纳粹,观众,身份,马赛,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作家,德国,手法,金熊奖,流亡者,爱情,电影,良心,角色,问题,难民,生活,芭芭拉,格奥,玛丽

2014-12-28 #小故事

文化:那些梵蒂冈推荐的良心电影现在可以观看了!

文化:那些梵蒂冈推荐的良心电影现在可以观看了!

电影,名单,这部电影,梵蒂冈,好的,教皇,故事,文本,良心,得多,格里菲斯,约翰保罗,相呼,福尔斯,约翰·韦恩,约翰福特,辛德勒,大平台,文化,名演员,剧作家,值得注意,价值观,主义,信念,传奇人物,信息,利益,十字,副标题

2015-07-24 #经典故事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播放器,下拉,客户端,向右转,炫彩,画面,高清,进行中,向左转,视觉盛宴,画面尺寸

2020-07-08 #长篇故事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播放器,下拉,客户端,向右转,炫彩,画面,高清,进行中,向左转,视觉盛宴,画面尺寸

2020-07-07 #故事会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良心科普:电影大师是如何用声音讲故事的

播放器,下拉,客户端,向右转,炫彩,画面,高清,进行中,向左转,视觉盛宴,画面尺寸

2012-02-17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