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八伯》上映!电影之外 真实四行仓库和苏州河竟还有这些故事?

时间:2008-04-01

终于,万众期待的电影八佰,将于今天8月21日正式全国上映了。说儿上周就迫不及待提前去看了点映。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个人觉得它还是非常值得大家走进

提示:本文共有 41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终于,万众期待的电影《八佰》,将于今天(8月21日)正式全国上映了。

说儿上周就迫不及待提前去看了点映。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个人觉得它还是非常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去观赏一下的。

影片主要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奉命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片中的很多场景,上海的小伙伴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发生在上海的苏州河畔。

苏州河作为当年租界的分界线,分隔了当时的公共租界和战场,一面是歌舞升平,一面是废墟战火,这场特殊的战斗就在这特殊的场景下打响。片中“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强烈反差,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唏嘘不已。

而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中,数百孤军勇士在日军的炮火下守卫着当时“上海最后的阵地”。片中战士们死守阵地,甚至抱着炸药舍身取义的壮烈情景,真的非常让人动容。

誓以我命固我土

咳咳,不过说儿毕竟不是影评号,所以电影的细节和内容就不多剧透了。今天,其实说儿主要想来给大家补充一些电影之外的故事。

是滴,关于这场战斗的发生地,关于这条苏州河,其实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门道。

暂时忘掉灯光璀璨的黄浦江

安静的苏州河也是很多上海人心中的母亲河

说到上海的水系,相信大部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浦江吧,因为外滩的绚丽已经印刻在太多人的心里,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然而,在很多老上海人的眼中,如今安静的苏州河,才更为亲切,就像是家门口的老友,虽然平凡(其实一点也不平凡,简直传奇好嘛),也经历过有些痛苦的日子,但你知道它永远都会在那。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城市,作为母亲河她一直影响着并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开始到繁华的全部历程。

可能有小伙伴会好奇,为什么会叫“苏州河”呢?这个名字是不是和苏州有什么关系?似乎有些歧义~

苏州河本身作为河道,最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承担着交通运输的作用,货物与人口流动到这里,商会、邮政与地产逐渐在苏州河两岸崛起,因此渐渐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以河为界,它也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当年就是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河岸南北,租界东西”,空间上的分割使故事演化出了不同的历史走向。而苏州河就是见证并影响这些中外重大事项的“一衣带水贯中西”之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闯入者站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畔,望着逶迤西来的吴淞江水,不由联想到了眼前的吴淞江与中国丝织中心苏州相连,便下意识地将它叫做苏州河。于是,这条流淌经年的河流,日后就有了一个约定俗称的称呼:苏州河。

吴淞风景似西洋,来往通流尽泊商。水利不妨传异国,何须再待海龙王。——顾翰《松江竹枝词》

苏州河上的桥,承载太多老上海记忆

苏州河的桥,大多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沧海桑田中影响并见证着苏河两岸的变迁。

浙江路桥——上海新旧垃圾站与市政变迁印记

西藏路桥——苏州河北岸华洋的分野

乌镇路桥——解放军解放上海时通过的第一座桥

福州路桥与新闸路桥——因为水闸而诞生了闸北

……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守卫战

四行仓库,由谁所建?

四行仓库,1931年设计,1932年建成,属于当时的北四行所有。所谓北四行,由中南银行,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和金城银行四家银行组成。

1932年,他们花费了82万两银元,在苏州河边建造起的一片仓库,四行仓库。苏州河西藏路桥边,河水始终潺潺流淌,仓库1.7万平米的建筑体量蔚为壮观。

上海最后的防线-四行仓库

让这个仓库,后来永远写进史册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37年的淞沪抗战;是一群特殊的人物——国民革命军谢晋元中校率领的将士们。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在华东地区的侵略则从上海开始。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也正式打响。战争进行到10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闸北区对日本作战的抵抗日渐艰难。

决策留守&临危受命

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形势万分危急。此时,蒋介石命令该区所有军队撤出,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同时命令88师单独留守。

88师师长孙元良在军官会议上说明了留守闸北的任务和情况,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接过任务,指挥这支最后的留守部队。

战争打响&立下遗嘱

10月27日,日军包围了四行仓库,并开始大规模进攻,一时之间,枪林弹雨,弹片横飞。

谢晋元和其士兵奋力抵御敌人的进攻。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官兵都立下遗嘱,以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

舍生取义

28日中午,日军发动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波攻击。

千钧一发之际,524团的一名已经负伤的战士——陈树生,在全身绑上数十颗手榴弹,拉开了导火索,然后从四行仓库的高处一跃而下,壮烈殉国。与此同时,十几名日军一同被炸死。

后来,各国驻华使节团向南京国民政府递上照会,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蒋介石同意了这一要求,他下令524团在31日撤离四行仓库,虽谢晋元与战士们誓与四行仓库阵地共存亡,但最后接受了命令,撤入公共租界。

回到今天,再去触摸那个年代的记忆

听完四行守卫战后,相信大家对于四行仓库的认识更多了些,魔都不仅只有小资浪漫,摩登时尚,很多建筑背后,其实承载着很多热血的记忆。

今天的四行仓库,成为了四行仓库纪念馆,在这里能看到更详细、更立体的关于八佰壮士守卫这里的展品与呈现。而除此之外,在苏州河畔还有着许多承载着故事和历史的建筑。

中国邮政发展的见证——上海邮政博物馆

不知道在魔都的小伙伴有没有注意过它?在如今的北苏州路与四川路的转角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华贵高雅的大楼。

这幢落成于1924年,融罗马巨柱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风格为一体的英国古典式大型建筑,是中国邮政发展的见证。

中国邮政经历过由洋人把控的阶段,晚晴的李鸿章认为邮政为国脉所系,必须由国人自办邮政,但又怕外国人的邮局难以接管,就先委托海关代为办理。1914年,中华邮政成为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上海邮政总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

当时这个地界属于公共租界内,一是因为地价相对便宜,二是所选地址离邮政总局租用的码头和北站都比较近,兼顾了水运(苏州河)与陆运(火车站)的双重优势。

这座大楼于1922年动工,落成于1924年。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安放在钟楼基座上东、南两组雕塑——

东方的一组雕像,分别为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人物,分别象征着交通通信事业。

而南方的则为希腊神话人物信使赫尔墨斯,『戴有翼帽,手持双蛇缠绕与信鸽之杖,脚生翅』,在赫尔墨斯的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信使群雕象征邮政是沟通人类情感的使者。

这组雕像是上海罕见的完美建筑雕塑,下次如果你有机会路过这里,可以从苏州河南岸北眺邮政大楼,也许能体会到信息就是交流的真正含义哟~

如今的邮政总局二楼大厅内,依然保留着上个世纪的模样,连保安大叔的笑容都仿佛来自那个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热情真诚不设防备。在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场合里,不妨拿起手里的笔,再寄一封信呐~

这里可以补充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读到赫尔墨斯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其实“爱马仕”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希腊神祇赫尔墨斯,是信使、旅者、商业之神,只不过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中文译名啦。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大公寓楼——河滨大楼

从邮政大楼往西,不远处即是北苏州路400号,又有一座气势非凡的大楼,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号称上海最大公寓楼的河滨大楼,也叫河滨公寓。

濒临苏州河边的这一块地皮原为宝顺洋行买办徐润所有。头脑开阔的徐润察觉到了公共租界扩张的趋势,花费重金将未来上海可能开发区域的地皮买下来,捂在手里斩钉截铁,抛售的时候也毫不心慈手软,他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他没有预料到1884年中法战争造成的房价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由于资金周转困难,他不得已将这块地皮卖给了沙逊洋行。

沙逊洋行翻造大楼,并于1933年完工,河滨公寓成为当时上海滩面积最大的美国式公寓。初为商住楼,高8层。底层分租给商店,二层分组给公司、洋行做办公用房,三层以上则是公寓,有高级套房282套,工房126间,房子内部和楼道之间均铺设了硬木条拼花地板,屋顶原有小型游泳池。

大楼建成后居住者大部分是洋人,以英、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多为日本人居住。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米高梅、雷电华等影片公司以及美国电影协会,都曾经租用过公寓房间设立机构。看来当年还是个网红大楼哟~

见证商业风云的上海总商会旧址

河南路桥北,北苏州路470号,有幢初看不起眼,再看不寻常的建筑,这就是原来曾执中国商界之牛耳的上海市总商会所在。原上海总商会的办公大楼为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对称,清水红砖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

上海总商会大楼的前身为清廷出使行辕,即为当时外交部设在上海的以供出海的官员吃住的招待所,当时为了保佑那些出使官员航海平安,还在行辕后建了天后宫。

上海市总商会为中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商业行业组织,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总商会大楼见证了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史和革命史,是很重要的历史文物。然而现在原建筑已破旧,内部做了很大的改动,唯有陈旧的西式门楼还可以使人追忆起那曾经经历的年代。

目前,为保护这一“上海市工商业的摇篮”,上海市工商联、市政协工商联部分代表强烈建议:利用上海总商会大楼作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资源,规划建立上海商会博物馆,加以修缮、保护,恢复其原有设计功能,展示商会发展历程,弘扬工商业者爱国主义精神。拭目以待!

苏州河畔的面粉帝国——福新面粉厂旧址

苏州河,也是荣家面粉帝国崛起的见证者。

晚清年间,荣德生和荣宗敬两兄弟发现了西方舶来品之一的面粉在战乱时期的巨大市场,并联合乡里乡亲投资,在无锡建立了面粉厂。之后两兄弟斥重金从美国进口了最新机器,产量大增,荣家荣耀由此开始。

之后老大荣宗敬前往上海,在苏州河边开了面粉厂,也是荣家产业链的第二家——福新面粉厂。面对“虎狼环伺”的情况,“霹雳虎秦明”般的荣宗敬,决定“三年内不分红以扩大规模”,并不断收购其他面粉厂,最终,荣氏兄弟的宝星牌面粉与其他两个面粉品牌“三分天下”,“面粉大王”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其实关于苏州河,相信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有关于她的记忆,加在一起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说儿也只是一个学习者,只是趁着今天《八佰》正式上映,想把我们所了解到的故事、关于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伤痛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关注到这些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八伯》上映!电影之外 真实四行仓库和苏州河竟还有这些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八佰壮士 四天四夜死守 遍布弹孔的四行仓库 原来离外滩这么近

八佰壮士 四天四夜死守 遍布弹孔的四行仓库 原来离外滩这么近

四行仓库,上海,苏州河,谢晋元,八百壮士,建筑,战场,纪念馆,租界,闸北,西藏北路,丰碑,光复路,工业,孤军,电影,由来,苏州,银行,门票,抗日,去看看,四行仓库保卫战,杜月笙,谢晋,金城,八号桥,曲阜路,浦江饭店,艺术空间

2010-03-08 #长篇故事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那一年的四行仓库里 留下了298封遗书

《八佰》背后的20个故事:那一年的四行仓库里 留下了298封遗书

电影,战场,谢晋元,中国,赵子龙,战士,民族,四行仓库,张译,欧豪,八百壮士,名字,时候,战争,陈树生,中国人,上海,孔雀,山东,战火,演员,白马,苏州河,蛋糕,李晨,龙标,四行仓库保卫战,酒酿圆子,一面,乌鸦

2020-08-23 #长篇故事

熊月之:历史中的大与小——从四行仓库抗战说起

熊月之:历史中的大与小——从四行仓库抗战说起

上海,日本,中国,全国,历史,利益,上海投资,中方,人口,作用,战略,租界,投资,有关,大与小,毛巾厂,淞沪会战,三友,事变,孤岛,战争,电影,苏州河,抗日,达旦,马玉,天崎启,日本人,三友实业社,世界

2011-08-01 #长篇故事

《八佰》|电影故事与真实历史

《八佰》|电影故事与真实历史

八百壮士,上海,租界,淞沪会战,孤军,中国,意义,战役,日军,四行仓库,电影,历史,军事,苏州河,象征意义,蒋介石,中国军队,日本,阵地,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全面战争,卢沟桥事变,双方,国民党,建筑,敌人,混凝土,细节,网络

2008-05-08 #小故事

电影《八佰》: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电影《八佰》: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仓库,影片,日军,电影,四行仓库,上海,人心,天堂,战争,百姓,八百壮士,历史,叔叔,和平,地狱,战场,战士,敌人,苏州河,群像,逃兵,生活,突破,苏州河畔,图来,王婕,家国,方记,正片,上级

2013-02-04 #故事会

电影《八佰》中的送旗女英雄 历史上真实存在 当时年仅18岁

电影《八佰》中的送旗女英雄 历史上真实存在 当时年仅18岁

杨慧敏,国旗,守军,中国,谢晋元,一面,人们,电影,童子军,苏州河,四行仓库保卫战,历史,女英雄,上海公共租界,四行仓库,从公,子军,爆发了,抗日战争,上国,奋力拼搏,卢沟桥事变,为之动容,军团,公共租界,仓库,国民党,形象,居民,引得

2018-08-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电影《八佰》中 那些背后的故事

电影《八佰》中 那些背后的故事

图片,网络,四行仓库,壮士,战士,日军,苏州河,战争电影,淞沪会战,杜淳,郑恺,谢晋元,陈树生,中南银行,中饰,西藏路桥,金城银行,热度,大旗,事件,上海市,上海,仓库,催泪,全身,又名,公共租界,华北,决心,国军

2020-07-29 #长篇故事

关于电影“八佰”的历史故事

关于电影“八佰”的历史故事

谢晋元,八百壮士,中国,四行仓库,日军,闸北,仓库,苏州河,副团长,电影,全世界,上海,军人,历史,杨瑞符,淞沪会战,西藏路桥,保卫战,公共租界,战役,国民政府,士兵,垃圾,尸体,市民,我军,消息,炮弹,煤气,租界

2016-03-29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