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2017名人堂| 严歌苓:红舞鞋停不下来

时间:2008-04-09

在一个众人集体讨论一本小说的文学热早已远去的时代,一个小说家还能获得近乎全民的热情,实属罕见

提示:本文共有 82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2017年,要说哪一部小说被关注的高度最高,非严歌苓小说《芳华》莫属。

在一个众人集体讨论一本小说的文学热早已远去的时代,一个小说家还能获得近乎全民的热情,实属罕见。严歌苓就是这样的小说家。从早期的《少女小渔》、《天浴》到近年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严歌苓靠着文字和影像两条线,摸索历史,对话当下,获得越来越多的心灵共鸣。

严歌苓创作非常勤奋,高产,这也让她总是受到一些人认为她涉嫌技术化写作、创作套路化的质疑。严歌苓曾经到美国专门学习创意写作技艺,她本人也多次承认,写作是有可训练的部分的。但熟悉严歌苓文学世界的读者,却知道,严歌苓是一位创作及其走心的作家。后天专门习来的写作技巧,与作为一名作家必备的天性敏感、人文气息浓厚的家教修养,以及特别年代的青春履历经验,共同融合发酵,才形成今天的严歌苓。

1、青春

比《芳华》电影版更早,小说版是在2017年4月间推出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封上是严歌苓年轻时穿军装跳舞的照片,腿姿是芭蕾舞中最经典的“迎风展翅”,青春气息呼之欲出。她说,照片里,她腿不是抬到最高的时候,摄影干事抓拍了这张照片。

严歌苓12岁时进入西南地区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女兵,跳了8年舞蹈。她演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演出舞蹈节目《边疆女民兵》、《草原女民兵》;表演藏族歌舞《洗衣歌》……《芳华》里女兵们青春而又欢快的样子,就是那时的严歌苓。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必然是其一生创作的源头或丰富宝藏。严歌苓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跟她青春时代从军的生涯相关。严歌苓在《床畔》的后记中承认,“我少年从军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一生创作的选题。十三年的戎马生涯使得我了解士兵,同情他们,因而无意中积累了许多他们的故事。军人有着无穷无尽的故事,这是我的幸运。”

比如根据自己亲身参加的那场残酷战争,将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写进的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之后的《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等。在2005年首版的《穗子物语》里,《灰舞鞋》、《奇才》、《耗子》、《爱犬颗韧》、《白麻雀》等中、短篇小说亦多是军旅题材。

严歌苓曾说,作品中“穗子”是“‘少年时代的我’的印象派版本”。《芳华》是严歌苓最新的一部军旅小说,她在后记中注明“定稿于柏林 2016年11月6日。”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作者本人自传色彩,严歌苓直接化身为萧穗子,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描写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隐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的内景中发生的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与先前多部同名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不同,《芳华》可以被视作导演冯小刚的“委约”作品。大概三四年前一次聚会,冯小刚对严歌苓提议说,咱俩拍一个文工团的电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团的,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生活。”严歌苓答应了:好啊。她首先想到发生在自己和战友身上的真实事情,感受到纳博科夫式灵感战栗。“我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舞跳了8年,后来又当了5年创作员,这段时间,我和战友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练功在一起,朝夕相处。回忆起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景就像昨天刚发生一样。”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真实往事的照搬记录。身为小说高手的严歌苓,构思了很长时间,“我想到了两个人物,也就是小说里的刘峰和何小曼,都是有真人依据的,但是怎么组合这个故事,怎样才能最最深层、又很鲜活地表现我们当时的状态,我想了好久。”为了写好这个故事,严歌苓用了不同于过去她常用的叙述手法和架构,她让书中有一个人讲述过去的事,“这个人很像我自己,但她并不是我。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但严歌苓也承认,这种叙述方法占取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讲了大量的真话。也讲了很多我对当年的一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这样一个人物的忏悔,以及很多对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可以说是最贴近我自己、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

2.哲学

《芳华》的原本名字叫《你触摸了我》。虽然严歌苓自己更认可原名,但不可否认,“芳华”这个名字还是击中了很多人的青春情怀。“芳”是芬芳,是气味,“华”是缤纷,是色彩。嗅觉和视觉,双管齐下,给人营造一种怀旧甜美的气氛。纵然历史是残酷的,但青春本身依然令人怀念。这也正符合导演冯小刚的文工团青春情结。他曾在自己的自传散文书《我把青春献给你》中透露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是关于一个战友的,“她的长相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的光洁。因为是在8 月里,天很热,她没有穿白衬衫,空膛穿着的确良夏装,光洁的颈部优美地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领章看上去更红……”以致于现如今一提到“性感”二字,冯导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一画面。

“芳华”气息消散,“触摸”点出一个沉重的故事。比起电影声光电对青春的还原,令人沉醉,文字版的小说,则更能让人回到内心,回到历史,琢磨其中更深刻,更哲学的东西。《芳华》出来以后,网上出现大量的讨论,各种角度都有。其中一个热烈讨论的重点是:那么善良的刘峰为什么会受到轻视,欺负,尤其他的爱情为什么受到女性的大惊小怪?这就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近乎哲学的问题:可敬的人物值不值得被爱?虽然刘峰坚持做自己,也获得最终的爱情。但过程之艰难,依然值得人反思。

据严歌苓透露,《芳华》里的人物刘峰是有现实原型的,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他自觉承包团里所有脏活累活,成为大家认定的“活雷锋”,成为每个人潜意识里的依靠。就是这样一个人,突然向一位独唱女演员表白,那位女演员吓得大哭,严歌苓说“她在我们面前猛哭,就像受了惊吓和屈辱。”这件事给了严歌苓很深刻的记忆。在创作小说时,严歌苓在很长时间,也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人性的弱点。《芳华》的男主人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式人物,那个时候,平凡即伟大,每个人帮每个人的忙。他是英雄,因为他平凡,他平凡到了最不起眼的程度,但是他又是具有美德的人。一个英雄到底可不可以爱?可不可以爆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接触?恰恰是这样的接触改变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走向……这些思考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过程。”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有人问严歌苓:“如果你是林丁丁,面对刘峰的触摸和追求,你会喊出那声救命吗?”现场,她很快地作答:“我想我是不会喊出救命的。”停顿了一会儿,她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会很诧异的,会惊得像触电一样跳起来,因为你没有想到这个人身上会有这样一个动作,突兀地发生肉体接触,会让人有一种断片儿的感觉,可能所有女兵都想象不到。”

面对电影出来以后众人的讨论,严歌苓也再次深入思考。她提到,人们容易对善良不公平,愧对善良,这是人性的软弱,但同时这也是人对虚伪的防备心。“我觉得这本小说是我探讨人性最直接地、最深地触到人性最痛的痛点的一个探索。我也在很多采访里讲了,女性是多么的直觉,多么的不可动摇,她的遗传密码里就告诉她,一个老好人、善良的人是不足以她们去爱的。甭管社会把一个人推到怎样的高度。女性最秘密的这种忠告是从她几千年、几万年、上百万年来的这种雌性的遗传密码来的,一个强大的人才能保护你和所有的后代。”

严歌苓写军旅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她近期的写作,思考要更深。这跟时间有关,跟岁月有关。她自己说:“随着人的阅历越来越丰富,对人的反观和自己青春经历,以及与周围一些紧密相处过的人经历的这样一种反观和反思,因为阅历的积淀加上在世界各国游历的经历,对比性越来越强,其它国家怎样对待青春,怎样对待荷尔蒙,产生很多大量的研究,还有心里行为学的推断,很多是关于青少年这段时间的。而我们是在最最懵懂的时候,就让自己的青春像个小猛兽一样瞎碰乱撞。现在有很多东西再反思的话,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记得我在大学读艺术硕士的时候,老师说,“从来别问你故事写的是什么,全都要看你怎么写。怎么写是文学的一切”。现在包括我对文字的把控和掌握,文字这样一个语言的载体,能在我的思想各个方面,和30年前相比,可以说已经产生了质变。”

善于讲故事的严歌苓,并不至于讲故事,“我总想给读者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奇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我又总是瞧不起仅仅讲好听故事的作者。他们使我想起文学的最初级形态:说唱文学。我总是希望我所讲的好听的故事不只是现象;所有现象都能成为读者探向其本质的窥口。所有人物的行为的秘径都只是一条了解此人物的秘径,而条条秘径都该通向一个个深不可测的人格的秘密。”

3、故事

比起有些作家一部作品吃一辈子,或者十年不见新作出版,严歌苓出版新作的频率非常稳定。几乎每年都出一本书。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严歌苓出版近三十部小说。这自然离不开她高度的自律精神和勤奋度。严歌苓的好友、资深出版人张立宪说:“严歌苓每次回国,空运来的都是耳光,响亮地告诉这群生活在北京的朋友,看啊,你们又虚度了多少光阴!”严歌苓在公开演讲中也曾说:“在这么长时间的写作生涯里,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像所有的去上班的这些律师和会计一样,反正到了点我就坐在我的写字桌旁边,我对写作这个事情是有一种很平常的心态,那就是我是靠写字来养家活口的。”严歌苓非常清晰地认知自己是一位职业作家,“我就是一个职业作家,一个靠卖字为生的这么一个人。一个写稿佬。”

但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艺术创作的频率是无法如此规律。于是质疑就来了:如此高产,是否太快了?文学性不够。技艺纯熟,为写小说而写小说的技术派,不需要太走心。诸如此类的说法,在网上很轻易找到。还有人说严歌苓不属于经验写作者,是靠创意写作者班学习到的技术来写小说。有网友说,严歌苓确实是职业的,“我个人觉得她的小说故事感太强,太drama,而文学性欠佳。因此回味不佳,也就是说属于看一遍知道内容就可以了,而不是因为行文之美想让人一读再读。作品似乎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好像用了模板一样。”“严歌苓的作品我一向很喜欢,刻划女性人物内心尤其动人,写字毫不费力,描写细节有灵气。不过她作品参差不齐,也可能与不间断的职业化写作有关,没有时间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过去的最高水平,也不能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修生养息。”

就算严歌苓写作技术纯熟,但不代表严歌苓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扶桑》的创作灵感源自她在美国移民博物馆看到的一张东方女性照片,萌发了写一部小说的欲望。而在写《芳华》小说之前,“约写”的冯小刚想让严歌苓写五个女兵和一个男兵的故事,“在一次雪崩中,五个女兵都牺牲了,他想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写。”但严歌苓直接怼了回去,“我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写那些让我感动的、让我有兴趣去研究和探索的人物,要不然我写不出来的,一个字儿都写不出来。”严歌苓也强调,“小说一定要发自内心,才能写好。”

2016年,严歌苓在写另外一部跟铁道兵相关的军旅题材小说《床畔》时,也是动用了她最深的青春情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当兵第三年,严歌苓曾随团去铁道兵的筑路工地巡回演出,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一支专门修铁道的部队。当时铁道兵完成了成昆铁路的修筑,正在修筑一些更加偏僻的支线。之后,她被调任到北京铁道兵总部的创作组,成为兵部最年轻的一名专业创作员。每年她要到基层体验生活。在大山里默默修铁路,做出巨大牺牲的年轻铁道兵给她留下深刻的心灵震撼。这些都沉淀在她心里,成为日后被触发写成文学作品的素材。

多年以后,当严歌苓在美国遇到一个在野战医院当护士的朋友讲述的一位因公负伤的植物人士兵的故事。当听到对植物人的护理技术中,关于护士和植物人之间的微妙交流——那种近乎神交的感觉,严歌苓再次感受纳博科夫式的“灵感颤栗”。这触发她写出来小说《床畔》(原名叫《护士万红》)小说故事发生在1976年。成昆铁路建设中一位连长为救战士负伤,成为植物人。护士万红以优异成绩被选为英雄的专职护士,一当几十年。在教堂改成的医院里,领导和医护都把护理英雄当作光荣,后来又当作医院存在下去的资本,其实心里早就宣判了他的死刑。万红一见张谷雨就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神奇的默契和交流,她一直观察研究张谷雨的病情,坚信他有康复的可能。万红漂亮,有很多的追求者,军区一把刀吴医生,痴心等她十年,和她一起寻找张谷雨不只像植物一样存在的证据,然而他此生只能在心中珍藏万红的身影;大校记者追求她,帮着她到处呼吁改善张谷雨的处境,把新闻报到了全国,万红“普通天使”的称号享誉全国,而万红依然一直守护在张谷雨身边……时代变幻,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只有护士万红的信念与坚守成为绝唱。

可以说,早年的生活阅历加上对人的敏感度,与她受到的文学写作训练,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严歌苓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秘密。

对于作品高产,严歌苓曾在多个文学活动场合做过一些回应。在这场题为“我的文学红舞鞋”的演讲中,她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自己为何能写得如此“快”的原因:“我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善于聆听他人。”严歌苓特别认同作家马尔克斯的一句名言,叫“活着为了讲故事”。这句话道明了一个小说家的天职,她认为这是小说最基本的元素,当然也是她所重视的。有些人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故事,有些人则发现这个时代的故事太多、难以写尽,严歌苓便属于后者。作家严歌苓把自己的写作比作安徒生童话中的“红舞鞋”,再也停不下来。这似乎也意味着她心中的故事绵延不尽,于是她曾经在做客上海思南文学之家读书会时说“我不为自己的高产而道歉”。严歌苓对写作有使命感,“我觉得我想写,我这辈子好像不写就会死,就激情到这种程度,有了这种自己的使命感。”严歌苓有一个能量,这个能量一定要有个正常的渠道释放出去,不释放它就要变成毁坏的能量,自毁或者是毁人。如果不写作,我是一个很麻烦的人。”

4、训练

高产除了勤奋、自律,还跟严歌苓是受过西方科班的创意写作班训练有关系。在故事编排、矛盾设置、立意建构甚至是对白技巧上,都接受过系统的文学写作专业训练。1988年,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的严歌苓,被美国大使馆的有一个叫新闻文化处的机构发现。严歌苓被邀请到美国去访问,她见识到美国的一些写作中心是怎么具体操作训练人的写作能力,她觉得非常羡慕,“当时虽然中国有一些作家班啊什么的,但是他们没有给过一个作家职业上的训练和规范式的教育。”回国后,她下决心争取去美国留学。去美国留学也是励志的故事。严歌苓从一个只认识ABC的水平,考了托福的577分,只用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讲述起来,她说,“这当中受的这种苦大家是应该可以想象的。”

1990年,严歌苓考入美国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小说写作系,成为当时文学写作系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学生,一直读到1995年。严歌苓认为学校提供的训练方式是非常科学的。详细的细节,被她记录得很生动,“同学们都是坐成一个圈,十二个同学,老师坐在中间,然后他就说,某某某,你出一个词儿。被点名的同学先出一个名词,然后老师叫第二个人说你接一个动词,接了一个动词以后他就说,用任何一个你想到的最最独特的一个动词来让这个名词动起来。这样一种训练就是首先是他告诉你什么能使文章变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动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较快的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比如说老师跟你说这里有个烟灰缸,我告诉你一个‘东西’,然后让所有同学就用这么一个东西,这么一个非常微小、微不足道的一个东西,当场构思出一个故事来。轮到你来构思的时候,如果你想不出来,老师会说‘看着它,看着它,用你脑子里的那双眼睛,让它发生,跟着画面再往前走。调动的是你所有的感官,来把这个故事往下进行。”

严歌苓的小说被导演青睐,改编成电影多引发轰动,很多评论家认为,跟她的小说画面感很强有关。严歌苓将之归功于她在学校受到的这种专业的写作训练。对于“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文学写作需要天赋,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种惯常流行的观点,严歌苓认为,后天的具体训练与写作天赋不但不冲突,而且还是一种促进作用,“我们老师说,我不能给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话,我至少可以让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时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得到艺术硕士及写作学位出来以后,明白很多事情,比如如果你想转换一个视角,应该用什么转换,比如说用对话转换是最容易的,从一个女主人公转变到男主人公,或者从她的心理的世界转换到他的心理世界,其实是非常有技巧在里面,这个技巧学会了并不影响你的天才的发挥,那么你有天才也有技巧,所以写起来就省力一些。所以我从这个学校出来以后,就大量将这种技能运用在在后来的写作里,写出了很多作品。”

严歌苓的文学创作也得到圈内人士的认可。在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看来,在文学圈里,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分别中,严歌苓是偏向于纯文学的。“她写的是现实人生和命运。她不是通俗作家,而是属于那个纯文学作家里比较善于用类型小说手法来写作的作家。”2014年11月26日,严歌苓正式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作为当年的同班同学,著名作家莫言赞她,“严歌苓的作品在小说技巧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近年来她的佳作一篇接一篇,让我们这些同学自愧不如。”格非在阅读严歌苓的小说后有了独到体会。他说,原本自己非常疑惑,从《小姨多鹤》到《陆犯焉识》,严歌苓这样的女作家为何能够有如此广泛的创作题材,“后来有幸一起旅行。我才了解到,严歌苓个人经历其实很丰富,更曾为了创作进行大量调查。有时甚至会为了写一部作品在一个小村庄住很久。严歌苓的写作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最先进的。未来大家生活阅历差不多,调查走访会逐渐成为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5、气质

“她回过身来。……她是小渔。她是扶桑。她是王葡萄。”她在严的小说里“看见许多的她,她的片段、局部”,“她回过身来,她是她们所有人的叠加,她们是她的化身”。蔡小容眼里,严歌苓是那种“框不住”的人,有着“越轨的笔致”,不会轻易就被准确定位,这样的作家总是“在不合规格中不断超越,等他扩张到相当的地步你才会对他有个全面认识”。严歌苓的魅力大。粉丝多,质量又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蔡小容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严歌苓为题目。在《一个“严”字怎样写》里 ,蔡小容完全以散文式的笔触来写学术,将文学研究变成一场深情阅读。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经两次面对面采访严歌苓。她妆容精致、坐姿挺拔,端庄优雅。年少时代当军人舞者的底子,让她显得气度严谨规整又有性格豪迈洒脱之风。提到她很忙,但有人要请她改编她的小说,“还是答应了。因为有些活儿只能我来做,人家做感觉太费劲,不如我赶紧给他弄好!”严歌苓自己十分肯定家庭中书香气息对自己的影响,她毫不犹豫的说“他(父亲)的品位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是非常大的,如果换了一个家庭,我想我也成不了今天的自己。”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一个文艺而浪漫的家庭。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作家。母亲贾琳,话剧演员。严歌苓还在蹒跚学步之时,仰起小脸,便能看到父亲在窗前画画,在灯下拉小提琴,母亲则拿着《莎士比亚》的剧本,一句一顿地念台词。小小年纪,她就看过了《唐璜》《战争与和平》《西厢记》,专挑喜欢的段落,等去了学校讲给小朋友听。看漏的部分,自己想办法编一段接上去。她的创作才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

从1971年12岁入伍一直到25岁,严歌苓在军队待了13年。其中有8年是在文工团跳舞。一次去战地一线采访的经历,让她发现原来在一个舞者的身体里,休眠着一个作家的人格。从表演的高台到文学的国度,舞者严歌苓成了作家严歌苓,她的红舞鞋却一直没有停下,而且越跳越精彩。

像严歌苓、虹影这样的作家,她们写的东西,虽然不是纯文学,严肃文学,她们有足够的文字灵性与架构故事的突出能力,而且充分利用作为一名女性的敏感灵性,写的小说好读,而且思考并不浅。当然,她们对于社会、时代一些思考,未必有多么高的先锋和多么深的深度,但是她们有足够的本事创作一个文本来承载自己乃至大家的思考,让自己的感受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这种将自己的思考塑成为一种艺术的形式,纯熟地表达出来的能力,保持创作状态的勤奋和自律,用努力把自己能有的那部分才能打磨发挥充分,创作出好的文本,是她们的难能可贵的卓越之处。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 胡闻文 徐思浩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2017名人堂| 严歌苓:红舞鞋停不下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严歌苓:我爱听别人讲故事 尤其是细节严歌苓妈阁是座城

严歌苓:我爱听别人讲故事 尤其是细节严歌苓妈阁是座城

严歌苓,赌场,梅晓,山西晚报,李少红,小说,东西,妈阁,电影,故事,时候,好的,这个人,人物,作家,好奇心,编剧,赌徒,赢家,作品,细节,导演,对立面,澳门,行为,我当时,把他们,台风,女性,地方

2020-09-23 #故事阅读

善良是灵魂的桂冠——严歌苓

善良是灵魂的桂冠——严歌苓

严歌苓,小说,创作,句子,扶桑,文学,人生,作家,声音,文化,故事,父亲,经历,你知道,陆焉识,女性,作品,内心,思维,灵感,时刻,时间,朋友,环境,经典,诗歌,语言,舞者,好的,我喜欢

2018-02-04 #长篇故事

严歌苓经典语录金句

严歌苓经典语录金句

严歌苓,陆犯焉识,扶桑,克里斯,女人,时候,生命,男人,女性,米亚楼,个人,本事,爱情,爱的,高洁,老师好,东西,仇恨,母性,波西,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丈夫,人们,故事,日子,时间,眼睛,知识,欧阳萸

2019-03-05 #故事会

严歌苓:她的“芳华”是殷红色

严歌苓:她的“芳华”是殷红色

严歌苓,作品,高晓松,扶桑,张艺谋,陈凯歌,少女小渔,电影,故事,天浴,小说,笔下,梅兰芳,金陵十三钗,作家,父亲,票房,冯小刚,严敦勋,刘若英,张艾嘉,陈冲,战地记者,与生俱来,中国,人生,人性,著名作家,女人,剧本

2011-01-23 #故事会

严歌苓:有一个故事 非写不可

严歌苓:有一个故事 非写不可

严歌苓,小说,舞蹈,芳华,人性,人物,作家,作品,农村,女兵,部队,战士,悄悄话,笔下,经历,保强,冯小刚,刘峰,玉墨,在她,战地记者,舞者,哥伦比亚大学,天能,艺术学院,岁入,一段时间,一生,专业训练,伤员

2014-07-14 #短篇故事

幸福来敲门 严歌苓“一根筋”赚爱情

幸福来敲门 严歌苓“一根筋”赚爱情

严歌苓,劳伦斯,王老,丈夫,作家,职业,老乐,有一天,外交官,男人,劳伦,中文,女作家,婚姻,女友,时候,活宝,脾气,语言,语气,一根筋,你怎么,东拉西,年年,张艺谋,得果,才明,斯刚,梅兰芳,李克威

2020-08-09 #长篇故事

严歌苓|陆犯焉识: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

严歌苓|陆犯焉识: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

严歌苓,妻子,陆焉识,知识,个人,小说,文字,知识分子,继母,陆犯焉识,作家,命运,电影,时候,生命,爱情,两个人,一生,上海,丈夫,东西,世界,内心,女儿,编剧,时间,悲剧,日子,气节,灵魂

2013-03-08 #故事阅读

严歌苓:我爱听别人讲故事 尤其是细节

严歌苓:我爱听别人讲故事 尤其是细节

严歌苓,赌场,梅晓,山西晚报,李少红,电影,东西,妈阁,小说,故事,时候,好的,人物,作家,好奇心,编剧,赌徒,赢家,这个人,作品,对立面,澳门,细节,行为,我当时,把他们,台风,女性,地方,导演

2019-10-1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