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运河故事】银子王村的竹编业远近闻名

时间:2008-04-25

银子王的竹编业源于上世纪初,是本村村民王聚在连庄垒桥村学来的。在旧社会,有一门手艺就能养家糊口。王聚学来竹编手艺后,编制的竹耙子、风门等器件在

提示:本文共有 17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银子王的竹编业源于上世纪初,是本村村民王聚在连庄垒桥村学来的。在旧社会,有一门手艺就能养家糊口。王聚学来竹编手艺后,编制的竹耙子、风门等器件在运河沿岸及山东沿岸售卖,倍受欢迎。王聚和许家关系不错,这门手艺也就传到了许家,慢慢地这门手艺就传遍全村,这一传就是七八十年,这个村也就成了竹编专业村。银子王村竹编业主要是编竹耙子和竹风门两种,所用材料——竹子都去临清采购,那是一个专门从事竹竿买卖的市场叫“竹竿巷”,各类粗细的竹子尺寸齐全,还有藤线等辅助品。

竹耙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具是农业之器,关系着国计民生,农民对于农具的感情,类似于文人对于笔墨的珍惜。银子王村做的竹耙子结实耐用、经济便利,深受运河沿岸的百姓喜爱。

制作竹耙子,工艺都是说来简单,操作起来确是要很费些力气,单是劈竹子这一项,就得讲究个巧劲儿。先将买来的竹竿头锯下来,然后拿刀将锯开的竹子劈开,在此基础上,将竹子劈成长约一米,宽两厘米的竹条。去瓤后,用绳子捆起来,在水里泡三至五天。要是供应商催促的紧,就连夜用开水煮竹条,大概煮三四个时辰,煮好后闷在锅里,第二天便能使用。

泡(煮)竹条之后,还要在火上烤。别看竹子硬度高,它一着热就会变软,趁软乎把竹条别到在拐子上,在太阳底下晒半天,等到晒干,就定型了,变成了一根一根带弯的耙齿。

耙齿是散的,需要用竹条连接起来,这就是介耙子,也就是固定耙齿之间的宽度。耙齿被均匀地固定在一根结实的竹条上,间距像用尺子量过似的,耙齿之间必须分布均匀,这样受力才均匀,否则无法承受重物,很容易损坏。

最后用柳条将定好宽度的耙子两边编起来。原来运河河道里有柳树,沿岸的集市上有专门卖柳条的,粗细不同的柳条,也是分门别类。编耙子的柳条需选粗细适中的,柳条在编制之前也要进行蒸煮处理,可以防腐、防蛀,延长柳条寿命,同时也能增加柳条的韧性。

编完柳条,按上把手,一根手工竹耙子就做成了。干不同的农活,所选用的耙子也不相同,例如:搂麦秸用二十六根齿的,搂树叶的用三十二根齿的,等等。

竹风门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竹编风门还比较时兴,当时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低,风门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的物件。那会儿家里都用木门,但木门比较贵,保温效果差,而且采光不好。风门则相对便宜,花钱也不多,一般农村家庭都负担得起。而且风门是用棉纸封的窗户,夏天它可以采光、防蚊虫;到了冬天,按上风门,也格外暖和,就像现在冬天,人们用棉门帘的一样。

编风门较之编耙子工程量要大、用工很多,需要一家人齐上阵,这个工艺属于流水作业,有做大框的,有做小框的,有负责组装的、有裁席子的、还有粘棉纸的……大家分散开来,各自忙着自己手里的活儿,一天能制作两三个。

粗竹竿用于上下框,两边的抱框用鸡蛋大小的粗细,糊窗纸的部分则交叉着安装,间距十厘米,用一厘米多的竹坯,安装主要靠打眼,然后别卡子固定,最后组装完成后,门的上半部分糊绵纸,下半部分则贴竹编的席面。绵纸和席面都是采购的成品。

风门尺寸相对固定,最窄的三尺二、三尺四、最宽的三尺六,高二米左右,基本就围着三尺三寸五这个尺寸,为什么非要用这个尺寸呢,这里有大讲究,旧时有句俗话叫“三尺三、好出棺”,那时候人去世了,棺材都停放在北屋,等抬出来的时候,小于三尺三,很难出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银子王村里有十几户专业制作风门的,在当地渐成规模。运河沿岸包括山东等地的人们都用银子王的风门。尤其秋收到入冬前的这段时间,编制户忙于竹编的活计,时常通宵达旦,地里的活儿也顾不上了,只得找亲戚帮忙。编好的耙子、风门车推、肩挑,到山东夏津双庙还远的地方去赶集,也有距离较远的山东采购商来家里采购的,一天赶不回去,还要住一宿。银子王村的竹编业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村东的几户搞竹编的人家,都把旧房翻盖了,地面上垒的十三层“肩脚”(也就是十三层砖),上边再垒土砖,这在当时民房中算是比较高的建筑。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竹编耙子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都改用铁丝制作的,工艺简单,价格更便宜,但用起来,总觉得没有竹耙子带劲儿。后来,竹风门也不时兴了,都改成了玻璃的门窗,不仅严实,采光还好。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还有人家里收藏着原来用过的风门呢。

(讲述人:许一豪,70岁,银子王村民,原党校副校长)

原标题:《【运河故事】银子王村的竹编业远近闻名》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运河故事】银子王村的竹编业远近闻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传统手工竹编:竹艺人很多 竹编匠人却很少 原因无外乎这4点

传统手工竹编:竹艺人很多 竹编匠人却很少 原因无外乎这4点

竹编,竹艺,编制,竹器,匠人,艺人,从业者,定义,成品,技术,才能,答案,中国,功利,外形,市场,思想,手工,款式,精神,绝大,行业,辈子,生活,不仅要,一辈子都,以此来,差不多先生,有的人,没有办法

2012-06-13 #故事会

寻访肇庆广宁竹编的故事 用双手“编”出致富路

寻访肇庆广宁竹编的故事 用双手“编”出致富路

阿婆,竹编,小竹,广宁,竹丝,竹制品,竹器,竹篾,竹乡,传统,广宁县,竹海,竹子,广宁竹,多个品,竹编工艺品,大观,一家,厂家,制品,手工艺品,手工,装饰品,加工,山水人物,成竹节,皮竹,陈火,民间艺人,彩碟

2019-07-29 #长篇故事

【图片故事】90后代表杨昌芹:带着竹编上两会

【图片故事】90后代表杨昌芹:带着竹编上两会

杨昌,赤水,竹编,竹编工艺,贵州省,代表,通道,村民,集体,培训,媒体,记者,群众,陈文,创始人,作品,工艺品,建议,手艺,杯子,老百姓,贵州,生活,两会,展示自己,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印江,竹艺,中国梦

2018-11-27 #故事阅读

和她一起奔小康|“非遗”竹编 “编织”节节高的生活

和她一起奔小康|“非遗”竹编 “编织”节节高的生活

杨昌,竹编,赤水,技艺,竹编工艺,贵州省,公司,发展,乡村,来源,竹子,赤水市,杨文斌,竹艺,新华社,留守妇女,产品,农村,农民,图片,加工,生活,拉丝,陈文,根竹,中心,产业,人大代表,人民,传统产业

2019-03-31 #故事阅读

话剧《运河1935》:运河故事中彰显家国情怀传递运河精神

话剧《运河1935》:运河故事中彰显家国情怀传递运河精神

运河,精神,话剧,家国,儿女,情怀,创作,北京市演出公司,创作者,危难,大运河,故事,通州,风貌,刘绍棠,张漫,姚雪芬,周勤,周瑞,张海君,王延松,芦苇荡,陈钟,新华社,兄弟情,北京,乡土文学,中华民族,主人公,中觉

2020-06-01 #长篇故事

传承运河文化共话运河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主题征集活动

传承运河文化共话运河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主题征集活动

运河,大运河,故事,网站,征集,网易,党委,专题,指导,建设,今日头条,大运河文化,征集活动,首都互联网协会,网民,市网,主题,党务,作品,图片,北京市,大众,情感,情谊,指尖,推进会,方式,文字,重点,自然风景

2011-03-1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活化运河遗产 讲好运河故事——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洛举行

活化运河遗产 讲好运河故事——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洛举行

运河,大运河,运河文化,研究,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院,遗产,发展,文化,城市,河南,洛阳,院长,江苏段,基础研究,隋唐大运河,历史,学科,枢纽,江苏省,理论,吴欣,梁留科,王健,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全国,创造性,创新性

2011-07-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我和我的外公 厉害了我的“神”~竹编篇

我和我的外公 厉害了我的“神”~竹编篇

外公,来源,下图,竹编,所示,外婆,手艺,集市,对外,东西,作品,卖完,护套,记忆,篮子,中一,好的,小外,文章主题,主题,世世,器具,人才,代代,凳子,信仰,坛子,家族,布依族,总能

2017-08-08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