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转载韩城的风俗文化

时间:2008-07-01

韩城民俗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0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原文地址:作者:

韩城传统文化门楣题字

门楣题字韩城城乡的民居建筑别具一格,大门多为走马门楼,门额上皆有门楣题字,以显示居户的家世家风,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从制作上看,门楣题字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良工雕镌,相当考究。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如"延陵世家",因春秋时吴季札居住延陵,标明其家为吴姓;"三槐世泽",因五代时王在院中植槐3株以盼望子孙成为"三公",标明其家为王姓。而"名列成均"、"父子御史"、"十马高轩"、"进士第"、"太史第"、"黄堂第"等,则是显示其家的功名;"和致祥"、"务为仁"、"谦受益"、"积善居"、"笃敬"、"忠信"以及"永吉庆"、"平为福"、"读耕第"、"勤俭居"、"长发其祥"、"诒谋燕翼"等等,则是信仰和理想的追求。这种习俗沿袭至今,只是门楣题字增添了新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家训题刻家训题刻韩城民居四合院,多将家训名言雕刻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文化气息浓郁。其字多为名家所书,书法遒劲,阳刻或阴刻,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如"至乐莫如读书,至善莫如教子,寡智可以习静,寡能可以节劳";"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辛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等等。还有自家的处世箴言,用以自勉或训诫后代。清末桃李满韩原的樊厚甫就在他家照墙上镌刻着"出门莫忘见宾敬,面墙须禀不学羞"的自题箴铭。有的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全文刻在屏风上,有的则作木雕对联,悬挂在厅房明柱上,有的镌在书柜、桌几和插屏两侧,还有的镌刻在大门的铁铺首上。内容虽不乏旧观念的痕迹,但整体上却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姿,使民居门庭焕然生色。

民居建筑雕刻民居建筑雕刻韩城民居四合院建筑砖雕、石雕、木雕俱全。砖雕主要用于门额、门楼墀头、照墙、厅房、歇檐、山墙、屋脊及其他部分。门额门楣题字大都为阳刻,字型凸起,立体感强,四周雕以万字拐以及博古花卉。门楼墀头是浮雕、透雕和圆雕的结合体,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宝轮、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太极图,还有福禄寿、宝葫芦、吉祥鼓、镇妖剑等等。厅房歇檐山墙的四边以滚棱边饰,上方两角有高浮雕蝙蝠,象征着祥瑞谦和、福气盈门。大门内照墙多为砖刻浮雕,下部为浮雕桌案,饰以花草、禽鸟和博古图案,上部为一竖屏,周围为几何图案边饰,中间是主题画面。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三阳羊开泰"、"封蜂侯猴挂印"、"丹凤朝阳"、"五福蝠捧寿"、"富贵牡丹"等,有的则只刻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石雕多用于门墩、柱础、上马石、拴马桩等。门口的石门墩样式很多,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方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比较普遍,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得形体生动、神态逼真、乖巧可爱,近乎人情。大门外的上马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石雕作品。上马石一侧又有拴马桩,它是高约2米如碗口粗的方石柱,柱头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狮子或谐趣人物。柱础多用在厅房内外的明柱或半明柱下,特别是明柱柱础由于四周没有遮掩,浑然是一件造型奇特的圆雕艺术品。木雕更是到处可见,有走马门楼上的枋板木雕,有厅房12屏门的木雕,有歇檐厅廊檐的木雕,还有庭房正堂的香案木雕和神龛木雕。木雕多以单独、连续、对称等形式表现,将花卉草虫及"二龙戏珠"、"双凤牡丹"、"孔雀灵芝"等,配置、雕饰得和谐完整,严丝合缝,特别是那些方形、菱形、蜂窝形、六面六角形等密不容雀的花窗,还附有小巧玲珑的花头雕,组成各种形式的四方连续图案,形成了丰富的观赏画面。

耍神楼耍神楼亦称"抬神楼"、"跳神楼"、"趔爷架"。本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庙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活动形式,明万历年间即兴盛于韩原。神楼是一种庙宇形式的木制楼阁,有文武之分。文神楼1个,高2米多,重约500公斤,只抬不耍;武神楼2个,宽约1米,高不足2米,是供耍的。耍神楼开始,前边以铳开道,村牌、对联紧跟,锣鼓、大号声震数里,各色旗幡迎风舞动。三五阵锣鼓过后,16人抬的法王神楼赫然出现,抬者手足上的串串铜铃随着舞步铿锵作响,威武壮观。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两个武神楼,内坐黑虎灵官神像,各由4名骠悍青年抬架,光头赤足,手足戴有串串铜铃,与舞步和谐律动。踏步时如小舟待航,慢行时如轻船荡漾,狂奔时如烈马脱缰。耍神楼的舞蹈动作有趔、跳、跑、撞、扳、压和游摆、武打等多种。1984年陕西省歌舞团去日本考察,将"耍神楼"介绍到海外。1985年春节陕西省文化厅专门前来考察,使"耍神楼"这一民间艺术得到重视。耍神楼本来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庙时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别具一格,被誉为韩城社火之王。西庄镇东庄村的"耍神楼"社火节目多次在省内外表演,声名远震。百面锣鼓百面锣鼓百面锣鼓是韩城市南原一带群众春节闹社火特有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初,清代中叶已风靡韩原,至今不衰。这是打击乐和舞蹈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锣鼓出场,先有两个顶戴串铃、胸坠红缨、背负黄衣的报童前后开道,接着十杆火铳轮流点放,震耳欲聋,龙凤旗跟随其后,浩浩荡荡,遮天蔽日。旗后是数十个高达丈余的花杆,簇拥着百面锣鼓。两面大鼓居于中央,鼓车人拉或牛拉,各有4个小鼓护拥。40面锣和40面大镲成一字长蛇分列左右。40名锣手身着一色服装,戴墨镜,每人都背着用彩带、纸花装饰的宽面竹片,竹片从背部弯至左肩前,上端有钩,系挂大锣。行进间鼓慢锣疏,边敲边走,文质彬彬。停止时奏"狗撕咬"鼓点,紧凑激昂,气氛热烈。大鼓前后,有两人手执长达丈余的软杆,脚踩锣鼓点,忽前忽后,指挥锣鼓。压杆停,鸦雀无声,起杆响,惊雷腾空,杆起杆落,带有呼声。继而大小鼓集中,一人打五鼓,名为"五子登科"。重槌击大鼓,轻落点小鼓,两手同向击,单手反向击,轮击,跳击,正击,边击,双手掏花击,绕头转射击,花样翻新,章法不乱。表演一阵,前行一段,或止或行,依序前进。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 解放后,尤其是近年间,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秧歌秧歌韩城秧歌发端于宋、元之际,明代后叶到清末逐渐发展。在表演艺术上,一般由2人表演,表演程式由开场、正曲、退场3部分组成。开场先是丑角登台"拜场",后是"说表",下来是"请场"。丑角请包头上场,包头唱四六曲表示接承,至此,开场部分结束。正曲是秧歌的核心部分,一般以丑角、包头套曲联唱形式进行表演,有唱有舞。退场是秧歌的结束部分。包头表演的特点是娇、巧、俏、媚,动作柔媚,婀娜多姿。丑角表演则以刚健、悍勇见长,跺脚蹬腿,步态潇洒。二人刚柔相济,对比强烈。其舞蹈图案多是从"拉锯式"迈向"月亮牙"、"剪子关",再推向"驴赶场"、"鹁鸽踅窝",最后进入"云遮月"、"满天星"。韩城秧歌主要体现在曲调上,现已挖掘的曲调117种,主要有《十绣》、《十二将》、《十字句》、《开门调》、《四六曲》、《望江楼》等。经挖掘,现整理出《自本熬活》、《游九州》、《十月怀胎》、《割韭菜》、《闹洞房》、《五柱香》、《看花灯》、《上楼台》、《货郎算帐》等127折剧目。1993年出版了《韩城秧歌曲目》一书,1996年出版了《韩城秧歌剧目集》一书。背芯子背芯子韩城背芯子,创自清道光年间。表演者一人背一副芯子,行动自如,欢快活泼。可作单人舞,又可交叉变换队形。芯子制作奇巧,2米多高的铁杆卡在背芯子人的腰背上,杆上吊一块小孩踩的木板,小演员可骑坐其上。经过精心艺术设计,可以扮演文学作品、戏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独立在云头上,七仙女舞蹈于莲蓬中。背芯子艺人,讲究功底好,身架活,扎脚稳,腰劲足。尤其是背双芯子艺人,平衡端正地扎好坐马式,踩上锣鼓点,来回舞动,变化队形,芯子上的小演员化装成各种人物,也随之舞动,衣裙在空中飘飞,十分好看。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韩城的风俗文化”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雪芹说史之“韩城民俗”

雪芹说史之“韩城民俗”

韩城,老师,老虎,代表,女方,娘家,家族,时候,枣糕,蔡海,古街,厅房,士大夫,女儿,文化,服饰,男方,蒸食,花卉,莲花,角子,话题,门房,风俗,鱼儿,馄饨,传播,给女儿,贾老师,士风

2013-11-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民风民俗:农村风俗的风俗文化很多 你还记得多少家乡的风俗?

民风民俗:农村风俗的风俗文化很多 你还记得多少家乡的风俗?

时候,风俗,农村,女儿,孩子,在农村,代表,丈夫,人家,回娘家,扫把,纫针,不吉利,还记得,习惯,女人,成双成对,美好生活,禁忌,鞋子,邻居,一个地方,是不能,生活中,给大家,得比,农村人,是农村,东西,主人

2019-07-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昨天首发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昨天首发

杭州,文化,本图,丛书,传统文化,专著,图书,姜青,史文化,仪式,内容,全市,山水,故事,方面,计划,辞章,起居,亚运,名人文化,工艺文化,思想文化,艺术文化,遗迹文化,风俗文化,刘晓伟,博君,孙权,方文,文心

2010-02-27 #故事阅读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中国,农民,文化,农业生产,下文,主体,儒家文化,内容,大部分,起源,戏剧,简介,民歌,语言,风俗,发展,娱乐,中国社会,什么时候,为中心,为一体,农业服务,历史发展,是怎么,宗教文化,祭祀活动,风俗文化,占据了,集合了

2020-09-12 #短篇故事

山东淄博风俗文化 陶瓷琉璃大本营

山东淄博风俗文化 陶瓷琉璃大本营

琉璃,内画,博山,花球,日用,风俗,细瓷,绘画,陶瓷,鲁玉瓷,娶亲,生产,传统,作品,宝石,彩陶,茶具,雨点,雕刻,人物,制品,园林,套料,婆家,新品,工匠,挂盘,文具,新创,新娘

2017-11-06 #经典故事

《小猪佩奇过大年》儿童动漫 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风俗文化

《小猪佩奇过大年》儿童动漫 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风俗文化

佩奇,小猪,动漫,孩子,国家,小朋友,中国传统,让孩子,中国,团队,大年,感情,时间,文化,知识,佩奇和,动漫作品,看动漫,影片中,风俗文化,乔治,子都,宝妈,才让,能学,马云,大家好,中国风,阿里巴巴,一家

2018-03-28 #故事会

中国传统文化礼教风俗

中国传统文化礼教风俗

礼教,建议,风俗,结果,中国传统文化

2010-07-04 #故事会

关于红色文化作文700

关于红色文化作文700

文化,工人文化宫,中国,大楼,传统文化,国家,民族,祖先,课桌文化,文化广场,人们,传统节日,历史,地方,外国,时候,风俗,中国文化,因为它,是他们,余秋雨,司马迁,夏文明,道华,鲁迅,千年文化,好地方,炎黄二帝,阳明小学,中华

2009-03-23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