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4)河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功实验——公益

时间:2008-07-31

深度贫困群体是指生活在落后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性陷入多维度贫困陷阱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既是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难

提示:本文共有 23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

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是一个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瑶族村落。深度贫困群体是指生活在落后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性陷入多维度贫困陷阱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既是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难中之难。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来到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注册成立了旨在探索公益资源下移的小云助贫中心,带领团队在河边瑶族村展开公益助贫实验——河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验(简称“河边实验”),研究深度贫困脱贫之路。“河边实验”在“扶贫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深度参与、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大扶贫模式,令一个深度贫困村庄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知名的云南特色美丽宜居村,吸引了来自非洲、东南亚以及中国各地前来参观考察的人们。

2017年,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专程赴河边村考察,高度肯定并指示在云南全省宣传河边模式。同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为李小云教授颁发“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深度贫困的瑶族村落

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是一个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瑶族村落。村内人畜混居、无安全住房、无硬化道路、无通讯及网络信号,村民生活艰苦,妇女儿童“见人就跑”。农户缺乏固定资产,收入很低,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甘蔗、砂仁及外出打工。

为了协助深度贫困地区人民走出贫困,并确保脱贫的可持续性,李小云助贫团队从河边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原因、脱贫策略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3个方面探索深度性贫困的综合治理问题,以“瑶族妈妈一间客房”为主导项目,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和人文特点,建设集小型会议、自然课堂和高端休闲为一体的益贫性的新业态产业体系。

嵌入式客房+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河边实验”是一个复合性的发展实验,包括对村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造和治理,打造新业态,培养村庄自我“造血”功能等。

(一)改善住房条件,开发新业态产业

李小云助贫团队充分利用河边村的气候资源、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以及政府对河边村基础设施和住房改造的投入,帮助村民设计干栏式房屋,打造了57套嵌入到农居的具有瑶族特色的“瑶族妈妈的客房”;建设了标准卫生间等现代化内置设施及“瑶族妈妈的厨房”;建设了“河边论坛”会议室及小酒吧、便利店等新业态产业辅助设施,以此为基础将河边村打造成为集小型会议、高端休闲、自然教育为一体的新业态产业村。

(二)开发服务于新业态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复合型产业体系

河边村将政府用于改善村内公共设施的投入转变成服务于新业态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实现8公里进村路硬化与村内3公里路面全面硬化,建设公共卫生间,设置村道路灯,实现4G网络全覆盖以及WIFI入户,还建设了停车场、篮球场、村内公房等公共设施。与此同时,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将河边雨林鸡蛋、冬瓜猪、柚子、木瓜、芭蕉、蜂蜜、中药材以及冬季蔬菜和瑶族文化产品等打造成为辅助性的产业,形成集新业态的主导性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的辅助性产业、传统种植业的基础性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三)促进村庄内生治理能力建设

“河边实验”通过建立“河边发展工作队”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等形式,在前期村庄改造和建设阶段动员村内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瑶族妈妈的客房”建成投入运营阶段,又成立“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培育村内管理团队,将“瑶族妈妈的客房”为主的新业态产业交由村内管理团队统筹管理,逐步提升河边村内生的发展和治理能力。

(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培育乡村振兴接班人

“河边实验”将“软能力建设”作为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村内建设儿童活动中心,通过志愿者支持和村内师资培育实施学龄前儿童教育计划,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

大扶贫破解“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河边实验”成功探索了公益助贫、多方参与的模式和方式。主要经验与体会如下:

第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深度参与、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大扶贫模式。在“河边实验”中,大学和公益组织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深入贫困村庄,识别致贫原因,并用参与式的方式与村民共同设计出脱贫方案。整套方案利用并整合政府提供的扶贫资源,将其转化为真正可持续创收的新业态资产,并以农民为主要行动者来开展各类建设和产业活动,通过加强村民对接现代产业的能力,最终使农民成为真正的经营者。

第二,要通过培育新业态产业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河边实验”围绕“嵌入式客房+会议经济”这种新业态,一方面将政府用于改善村内公共设施的投入转变成服务于新业态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将普通的“输血式”扶贫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扶贫;另一方面,在传统种植产业的基础上,将生产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为辅助性产业,形成产业收入叠加,抵御市场风险。这种复合型产业体系,既可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优势,也充分利用了当地非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是一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扶贫方式。

第三,大学和公益组织可以在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在“河边实验”推进过程中,李小云老师率领的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团队以及小云助贫中心等公益组织,在扶贫方案设计、各类扶贫资源整合以及培育村民自主管理和发展能力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事实证明,深度性贫困村庄或社区仅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并不足以脱贫,还需要有一支“住得下来”的专业队伍,能够持续地给予技术以及能力建设上的精准支持。

更多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1):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与意义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2):革命老区阜平的富裕路——多措并举,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3):十八洞村洞见传承与发展——精准扶贫首倡地“风起苗寨,立言立行”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4)河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功实验——公益助贫 多方参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节选(4)河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功实验——公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湘西苗寨十八洞村:中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起航

湘西苗寨十八洞村:中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起航

十八洞,中国,精准,苗绣,扶贫,小村庄,全村,实际,山泉水,发展,习近平,在城镇,施策,大山里,生活方式,世界,中国村,湘西,刺绣,人口,乡镇,乡村,产品,产业,事业,人多地少,任务,创造性地,六大,劳动力

2013-04-04 #短篇故事

写出十八洞村之变 传扬精准扶贫政策

写出十八洞村之变 传扬精准扶贫政策

十八洞,扶贫,精准,产业,变化,总书记,习近平,彭学明,人间,艳阳天,村民,中国,作家,故事,服务站,湖南,样本,湘西,经验,彭学,谭云明,世界,乡村,党和政府,作者,思想,母亲,模式,记者,一书中

2013-11-30 #故事大全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旅游实践”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旅游实践”

十八洞,农家乐,村民,工作队,发展,龙秀,村里,花垣县,驻村,乡村旅游,农户,文化,游客,建设,产业,农村,精准,改厕,苗族,扶贫,统一,习近平,基础设施,乡村,原生态,品质,土地,总书记,湖南省,旅游业

2018-06-07 #长篇故事

精准扶贫故事一

精准扶贫故事一

精准,评论,扶贫,老支书,故事,计划,进村,乡村,公室,公路,总资产,父母,工作,扶贫办,修进村,小礼,廖霞,工作队,渡人,字数,书记,万事,人员,事宜,买票,会上,人间,全县,倒序,原因

2020-05-27 #长篇故事

中国扶贫故事

中国扶贫故事

扶贫,集团,五华,产业,攻坚,乡村,精准,五华县,图书馆,智慧,桑芽,模式,贫困户,扶贫项目,梅州,方面,工作,公益,责任,在五,行动,党建,教育扶贫,力量,借书,工程,广东,广州,村民,社会

2012-04-04 #故事会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扶贫,贫困户,马蹄,陈村,桥前,汕头市,许泽,缝纫,林雄,精准,项目,发展,工作队,乡村,收入,村民,电商,舒荣,湿地公园,产品,家乡,村里,贫困村,经营,驻村,施策,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农业,寨前,一身

2020-04-20 #故事大全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扶贫,贫困户,马蹄,陈村,桥前,汕头市,许泽,缝纫,林雄,精准,项目,发展,工作队,乡村,收入,村民,电商,舒荣,湿地公园,产品,家乡,村里,贫困村,经营,驻村,施策,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农业,寨前,一身

2020-04-24 #故事会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续写精准扶贫感人故事

扶贫,贫困户,马蹄,陈村,桥前,汕头市,许泽,缝纫,林雄,精准,项目,发展,工作队,乡村,收入,村民,电商,舒荣,湿地公园,产品,家乡,村里,贫困村,经营,驻村,施策,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农业,寨前,一身

2020-05-26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