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独家责任|做好“黄河考古”文章 讲好讲活“黄河故事”

时间:2008-08-05

55岁的刘海旺脸上又一次露出喜悦之情

提示:本文共有 40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很高兴,很激动,很骄傲。”55岁的刘海旺脸上又一次露出喜悦之情。作为一名考古学者,入选的场面他见证过很多次,但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河南和陕西、江苏一样都是“入选的常客和大户”,但迄今河南属遥遥领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考古学者刘海旺

5月5日那天,一条消息映入眼帘:备受瞩目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发掘的淮阳平粮台城址入选。

刘海旺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曾主持潢川县高稻场春秋墓葬区、内黄县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他深知平粮台城址入选的特殊涵义:持续6年的发掘和研究,收获颇丰,发现了中国“三最”: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南北大道;最早的双轮车辙。

至此,河南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达46项,位居全国首位。不仅令刘海旺等考古专家们欢欣鼓舞,也使普通市民倍感振奋。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等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学界设置的最权威奖项,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评选自1990年开始,今年刚好是30年,一个个新发现透过时间的长河,为岁月留下痕迹,值得回顾与纪念。

那么,河南的新发现为何遥遥领先?入选的新发现项目有哪些特征?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30周年之际,郑报全媒体记者独家对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他在采访中一一给出了答案。

平粮台城址入选因“中国三最”

郑报全媒体记者:淮阳平粮台城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发了广泛关注。听到这个消息后,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刘海旺:很开心,很激动,很骄傲。受疫情影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并全网直播。和大家一样,我全程收看了本次评选的云考古直播过程,也从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一时间听到了入选的结果。此次入选的项目,是从全国各地初选通过的36个考古发掘项目中经过初评脱颖而出的,竞争很激烈。36个项目中河南有6个,最终入围的项目有20个,河南两个上榜,另一个是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

▲平粮台遗址内的复原

这些入围的项目,主动发掘项目占大多数,充分反映了中国考古学近年课题性越来越强、多学科合作更加紧密、学术目标愈加明确等特点。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对于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科学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

郑报全媒体记者:淮阳平粮台城址为何脱颖而出,这意味着什么?

刘海旺:平粮台城址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曾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早期城市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平粮台陈列

2014至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系统勘探、调查与发掘。6年来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发现了3个“中国之最”: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南北大道;最早的双轮车辙。

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龙山时代区域中心,平粮台城址还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遗物,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平粮台城址的入选,首先是一个文化热点事件,有利于展示、宣传平粮台的最新考古成果,也是公众对学术成果的一种社会化的肯定。这是新的认识,新的视角,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平粮台考古工作的价值。同时,对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未来的地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选30年,河南总数占全国首位

郑报全媒体记者:自1990年启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今年刚好是30年,而河南入选达46项,居全国首位。在这场被称为“中国考古奥斯卡”的角逐中,为什么河南的成就这么突出?

刘海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地,是近代中国考古事业成长的主阵地。新中国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便是在辉县开始的。今年是评选30年,值得回顾和纪念。总结起来,我认为有4点原因:

▲2019年发掘人员合影

第一,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遗产价值高、影响大。河南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发展脉络中的主线。历史上多个王朝在此建都立国,八大古都河南占4个。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历朝历代在河南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比如“十三五”时期,河南大遗址名单中又增加了舞阳贾湖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等3处,另有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万里茶道等4条线性大遗址,大遗址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

第二,河南地区学术研究时间长、学术积累丰富。1921年,中国考古学的肇始就是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而开始的,标志着考古地层学成熟的后岗三叠层的考古发现就在河南安阳市。中国考古学发生、发展、成长的主战场就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直到现在许多新的考古发掘理念、发掘技术也仍是在中原地区首先实践、实施,然后推广到全国。

第三,在河南的研究团队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中原地区也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研究的主战场,仅在河南就有8支考古队伍(工作站、工作队)常年在做发掘研究工作。此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常年在河南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快,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多。当然,还有一些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比如偃师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的相关发现,以及今年评选的淮阳平粮台。

郑州入选项目最多,占了14项

郑报全媒体记者:30年来,河南入选的考古新发现项目,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刘海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年来,河南和陕西、江苏一样,都是“入选的常客和大户”,但河南处于领先地位,总数高达46项。在分布地域上,基本涵盖了河南全域,但豫南还是比较薄弱。

从各地域入选数量来看,以黄河沿线的地域较多,这其中就有分布在河南的“四大古都”其中之三,如郑州14项,洛阳12项,安阳5项,另外,三门峡3项,许昌2项,南阳2项,平顶山2项,焦作1项,新乡1项,周口1项,商丘2项,鹤壁2项(与洛阳回洛仓共为1项)。

▲发掘现场

郑州入选的最多,比如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州大师姑夏代城址、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郑州东赵遗址等。

郑报全媒体记者:这些项目都哪特征,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刘海旺:这些项目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分为古城址(遗址聚落)、建筑(衙署、祭祀遗迹、礼制建筑、关隘)、帝王陵墓及大型墓群、手工业作坊、窖藏、运河水利等6类。

从遗址年代来看,集中在宋代之前,也是河南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中以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为主。其中旧石器时代3项,新石器时代9项,夏商时期11项,两周时期8项,秦汉时期8项,魏晋南北朝时期2项,隋唐时期2项,宋金元时期3项。

▲城内排水系统

项目性质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之前的近20年间,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的项目有34项,占总数的74%,在这期间以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居多,其中就包含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仅涉及南水北调工程就有6项。当然也有少量的主动发掘项目。2009年以后的近10年里,以主动考古发掘项目为主,个别项目是配合基本建设。这些课题涉及到人类起源、大运河申遗、丝绸之路申遗等。

入选的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是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发现,每一个发现都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关联学科的认识,让不同时期的历史细节变得更加清晰,揭示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过程及规律。同时探索出了中国考古学的技术方法和特色理论。

做好“黄河考古”,讲好“黄河故事”

郑报全媒体记者:河南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刘海旺:河南是全国的文物资源大省,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心地区。

▲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

近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入选数量最多,充分说明了河南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得益于中原地区深厚的考古基础与学术传统,最近10多年来,河南组建多个中国考古队走到国外,到近邻国家、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从事考古工作,考古学家逐渐走出国门,中国考古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国际化,这也充分说明河南考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河南考古来说,有没有相关的课题规划?

刘海旺:文化是“根”与“魂”,是地方发展的根脉,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原生文化的源头“生发”和滋润。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到郑州视察黄河并寄予厚望,这对郑州等而言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轴线、排房、城内排水布局

河南沿黄地区作为华夏文明诞生及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研究中的关键地带。历来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和关键地区,考古学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都离不开中原地区的材料。形成了以河南为主要代表的中原地区考古材料是各种考古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支撑。

国家层面的考古学重大学术研究课题,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都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河南。目前,我们启动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探索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项目研究,还要聚焦配合长城、大运河、黄河文化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考古工作。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我认为,做好黄河流域文化发展规划,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做好“黄河考古”文章,真正讲好讲活“黄河故事”,也是我们考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文/图 发自周口、郑州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独家责任|做好“黄河考古”文章 讲好讲活“黄河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考古专家深入黄河故道水底洞穴 竟发现这种传说中的生物……

考古专家深入黄河故道水底洞穴 竟发现这种传说中的生物……

黄河,老领导,火把,铁链,古墓,老人,干尸,指甲,棺材,古洞,大洞,河道,浑身,生物,积水,眼睛,骨头,骸骨,龙骨,那山,我当时,没见过,黄河里,故事,事件,兽皮,古道,地方,墓室,大小

2019-07-05 #短篇故事

保护黄河水生态 做足黄河水文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

保护黄河水生态 做足黄河水文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

玛曲县,甘南州,黄河,甘肃,生态,甘南,记者,徐锦,生态保护,甘肃日报,发展,黄河水,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质,绿色,建设,旅游,工程,玛曲,草原,责任,习近平,卓玛,加布,宋贤,沃特,黄河上游,垃圾

2019-09-10 #故事会

探寻未知的“黄河故事”

探寻未知的“黄河故事”

黄河,考古,商丘,故事,古黄河,蒲津渡,一带,文化,黄沙,古城,时期,汴河,太行山,渡口,通道,都城,高城,黄泛区,二里头,殷都,黄河下游,两岸,东周时期,偃师,公元,卫国,地表,城墙,城市,宋城

2017-06-06 #短篇故事

中国梦·黄河情|三块陶片改写人居历史!你不知道的东营还有这些历史

中国梦·黄河情|三块陶片改写人居历史!你不知道的东营还有这些历史

黄河,考古人员,东营市,高质量,陶片,发展,勘探,考古,生态保护,历史,黄河流域,遗址,西大,新石器时代,中国梦,东海,主题,人居,广饶县,网络,闪电,改线,不显眼,后李文化,习近平,杨丽,米多,陈海涛,上沿,山东省委

2014-01-23 #小故事

中华文明真的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吗?

中华文明真的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吗?

文化区,氏族,中国,文明,人类,发明创造,为中心,中原,氏族首领,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生活,考古,神农氏,社会上,上帝,中华文明,中心论,农业,传统,历史观,历史,周边,地区,地带,山东,生计,田野,遗址,长江下游

2007-06-24 #短篇故事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顺利开展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大美黄河行联合采访活动顺利开展

...,赵海涛,副研究员,台湾事务办公室,上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大美,年发,工作队,徐场,黄河博物馆,环球网,两岸,中原,中华文化

2019-08-17 #故事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走进黄河口 他说——“黄河入海处 必有大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走进黄河口 他说——“黄河入海处 必有大文章”

莫言,东营,黄河口,黄河,文化,湿地,读者,鸟类,发展,利津水煎包,生态旅游区,孙子,高质量,黄河流域,刘新华,历史博物馆,生态保护,家乡,国家,潍坊,河海,生态,老家,美食,黄河三角洲,习近平,东方白鹳,相关链接,之城,作家

2014-07-23 #故事大全

官方解读!菏泽如何做好黄河大文章?

官方解读!菏泽如何做好黄河大文章?

黄河,黄河文化,菏泽,菏泽市,旅游,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发展,文化,故事,资源,曹县,东明,生态,黄河故道,高村,黄河流域,刘杰,李进,水浒,黄河文明,山东,传说,历史,单县,城市,市政府,文化遗产,方面

2007-07-09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