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是英国的至暗时刻 不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

时间:2008-08-13

一句话,最直观的感受:这届奥斯卡别提名了,直接颁给狗叔加里·奥德曼得了

提示:本文共有 91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9 分钟。

本文作者:李啸天

终于看到了《至暗时刻》。一句话,最直观的感受:这届奥斯卡别提名了,直接颁给“狗叔”加里·奥德曼得了。(本站的埃德蒙,也是这么说,完全认同!)

这一次,狗叔彻底复活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影片中,当狗叔出来时,估计连他亲妈都认不出,看到的就是丘吉尔本人。好的演员如迈克尔·法斯宾德,他饰演的乔布斯,尽管不像乔本尊,但在银幕上给人的感觉看到的就是乔布斯,法鲨版的乔布斯;还有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梦露,尽管威廉姆斯漂亮与性感程度远不如梦露,但给人的感觉那一刻她就是梦露;还有大神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林肯,给人的感觉也是林肯附体。这几位优秀者,演技当然没得说,但总体上还是xx版的xx,法鲨版的乔布斯,威廉姆斯版的梦露,DDL版的林肯,而加里·奥德曼则更进一步,不是感觉像丘吉尔,而是就是丘吉尔,甚至丝毫找不到加里·奥德曼往昔的影子。本届奥斯卡,基本上没跑,就是他了。尽管演技之神迈克尔·戴·刘易斯今年也有一部息影之作《霓裳魅影》,但从目前的预告片上说似乎说服力还不足够大。具体表现如何,还得等影片上映后才能知道,奥斯卡影帝也基本就在狗叔与DDL之间的双人转了。我压狗叔赢!

电影《至暗时刻》,是丘吉尔的传记片,但不是全传,而是一个断代,选择了丘吉尔当选为首相1个月之间的故事片断,时间从1940年5月8日至6月4日,从现任首相张伯伦辞任前日至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这段时间,是丘吉尔传奇刚刚开始的时刻。此后的后半生,丘吉尔逐渐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大赢家。实际上,说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都不足以称赞他的成就。2002年,BBC做了一个票选活动,让公众选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100 Greatest Britons)”,结果丘吉尔高票当选为第一名。排在达尔文(第4)、莎士比亚(第5)、牛顿(第6)、约翰·列侬(第8)、图灵(第21)等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文艺巨匠和科学巨人之前。

《至暗时刻》不是丘吉尔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而是英国国家的“至暗时刻”。毕竟,这是一部正宗的英国片,并非好莱坞出品。而且,影片中还黑了一把美国总统罗斯福,黑美国人黑出了翔。

那时的英国,国家外交政策在首相张伯伦的领导下,无论是“慕尼黑协定”还是“苏台德计划”,都沦为笑柄,他推行的“绥靖政策”全面崩溃;经济上,此时的英国依然位列世界第一流的行列,但已不再擅美,后来者美国与德国已经来势汹汹,并驾齐驱,大有不将英国放在眼里的架势;领土上,日不落帝国的疆域也正在不断缩小中,大大小小的殖民地要么已经独立要么即将独立;军事上,英国投入到欧洲上的军队在与德军的接触中,呈现一边倒的趋势,30万大军被包围至法国的敦刻尔克海岸,前后不得;社会方面;传统绅士社会急速崩塌,大批量的中下层绅士都在一战时战死,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而老一代绅士则明显已与社会脱节,无法跟上形势;现实中,英国国内一片人心惶惶,甚至英皇室也打算流亡到加拿大,整个国家都到了最黑暗的时刻。急需要一位救世主来挽狂澜于不倒。

于是,丘吉尔来了。

但此时的丘吉尔66岁,已经过了年轻力壮的年龄,是一位迟暮的老人了。而要说他的“至暗时刻”,在影片中展现的这段生涯之外,有过多次。

1874年,丘吉尔出生在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就是那个全球最著名的摇滚音乐节的地方。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尽管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丘吉尔却不是一个典型的英伦绅士,而是一个不拘小节,生活随性甚至有些邋遢,爱光着屁股在室内走来走去,爱在床上吃饭,是一个烟鬼而且酗酒,而且任性言语粗鲁,并不是一个好打交道的人。个性上这些点,是他备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1900年的丘吉尔)

1899年9月,时年25岁的丘吉尔作为随军记者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结果,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并将他投进了监狱。这是丘吉尔人生中第一个“至暗时刻”。但3个月后,1899年12月时,丘吉尔成功越狱,并在英国侨民的掩护下逃进了英国大使馆。又过了3个月,于1900年3月,丘吉尔回到了英国。因为这次越狱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被视为一项壮举,在英国舆论界传为佳话。坏事最终变好事,丘吉尔借此步入了政界,开始了他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

1905年,丘吉尔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至暗时刻”。他进入政界是以保守党的身份当选的议员。但是他却抨击保守党政府的多项政策,批评政府在英布战争中的政策,并坚持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在成功阻挡政府的扩军提案在下议院通过后,丘吉尔又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这促使保守党对他极为不满,1904年时已经与保守党决裂,终于在之后的一年被保守党除名,开除出了党籍。

当时的英国政坛在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轮换,还没什么工党的事。被开除出党的丘吉尔,随即加入了自由党。阿斯奎斯首相上台后,丘吉尔先是出任商务大臣,后来又专任内政大臣。这一任期内,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污点。由于他对工人游行罢工时采取的毫不手软的态度,1911年1月,他下令军警镇压罢工和游行活动,发到了臭名昭著的“塞德奈街杀戮事件”。当时,警方得知有一伙东欧无政府主义者抢劫了一家珠宝店后,丘吉尔亲自到达现场指挥包围行动,调动了大炮、军队,进行镇压。这还没完,时间到了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依旧采取强硬立场,还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这如果按照共产主义的观点,就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了,实际上丘吉尔的确是对共产运动极度厌恶。(除了二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与共产主义苏联结盟。)

1915年1月,丘吉尔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至暗时刻”,此时一战已经爆发,身为海军大车的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使得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丘吉尔成为政局猛烈攻击的对象。4个月后,丘吉尔被解除了海军大臣一职,被安排出任内阁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这一事件,在《至暗时刻》中也有提及,而且还安排了丘吉尔为自己争辩的环节。

(1916年丘吉尔在部队,第一排中间者 )

1922-1923年,丘吉尔再一次迎来他的“至暗时刻”。1922年的大选中自由党惨败,丘吉尔本人也在自己的选区中意外失利。1923年的选举中丘吉尔再度落败,工党则获得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那两年的英国政坛也是够乱的,两年选举了三次,换了三位首相,而丘吉尔都是失意者。)自由党在1922年之后,彻底衰落,至今没能雄起,英国政坛也由保守党与自由党的轮换变为了保守党与工党之间的轮换。丘吉尔识时务者为俊杰,看着自由党不行了,摇身一变,投靠到了保守党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再次做了叛徒。这种政党见变来变去的习性,也是丘吉尔备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保守党和自由党在全国范围内惨败,工党再次执政。这段在野的日子,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是他的最低潮期,是他自认的“至暗时刻”。这段时间,他重新捡起了自己做记者时的笔,写出了一些作品。这也为他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了积累。这期间,他还遭遇车祸,内脏出血,所幸命大,捡了一条命回来。

1937年5月,英国传统绅士的代表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当选为了英国首相。此时,离开一战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英国上下弥漫着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以为不会再有世界大战发生,英国政坛也力主裁军,好维持和平主义的氛围。张伯伦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代表,而丘吉尔则异类,一直反对裁军,而且鼓励与法国盟友加强军事联盟关系,重整军备。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终于砸了自己的脚。当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后,张伯伦政府在国内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张伯伦在宣战演说中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来说更为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

宣战之后,张伯伦同时改组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参加战时内阁,丘吉尔再次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艾登担任殖民事务大臣。这位艾登,即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至暗时刻》中是丘吉尔的小跟班,影片中丘吉尔一直叫他安东尼。实际上,他也的确是丘吉尔的铁杆粉丝,一直与丘吉尔共进退。并在丘吉尔去世之后,接任了英国首相。

当时,战时内阁尽管已经组建,但战争初期,英军的表现却不尽如意。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表面上在履行保障波兰安全的诺言,实际上并未出兵援助波兰。英法军队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希特勒利用这种“奇怪的战争”所提供的大好时机而于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英国远征军在随后发生的挪威战役中遭到失败。德国5月10日又出动大军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直逼英法本土,英国到了最后的时刻。张伯伦原本有意继续留任至新一轮的危机完结。不过工党答复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张伯伦继续领导。最终在1940年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王递交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到这里,就正式到了《至暗时刻》的故事之初。引用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在之前丘吉尔多次经历“至暗时刻”,唯独这一次不是,这恰恰是他的高光时刻。

其实,之后也有丘吉尔的“至暗时刻”,向二战结束,他自信满满地打算连任,结果却被选下了台。因为二战结束,参战的战士对战争已极度厌倦,但丘吉尔却不让他们解甲归田,而是要派去南亚维持印巴秩序。愤怒的士兵选民纷纷投了反对票,丘吉尔黯然下台。但在一个任期之后,民主就为自己的错误进行修正,时年已达77岁高龄的丘吉尔终于再次赢得了选举,再次当选为了首相,并在这个任期内完成了值得一书的工作。

回说《至暗时刻》。电影毕竟是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至暗时刻》尽管表现的只是一个月之内的丘吉尔,但从叙事上来讲仍然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大致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

从影片的故事之初,英国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张伯伦政府已经无法引领国家前行,这个背景是真的。而丘吉尔的上台,则被设置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他并非第一人选,而是第二顺位的人选;其次,他上台之后,不为英国皇室所接受;再次,他要面临着政敌的轮番攻击,对方时刻在寻求让他下台;还有,他上台即面临英军被围在敦刻尔克,是精锐全失还是要撤回本土保存力量这样的生死抉择;还有,在加莱的四千英军,是明知全部要牺牲也要投入战斗,还是把他们撤回本土这样的抉择;最后,普通英国人对他没有太多认知,他如何能够带领英国人走出泥潭。对了,还有他为人粗鲁任性,也为他的新形象造成了影响,他该如何挽回。而这所有的,都需要丘吉尔去面对。

在影片中,丘吉尔自己也清楚他无法挽回英军的失败,但还是做出了一系列演讲。整个影片也以四次演讲为区隔,分成了四个部分,起伏跌宕,将一个原本没有太多波折的故事演绎出了悬疑的效果。不仅加里·奥德曼演的好,故事也好看。起码,比一般流水账似的传记片故事性要强很多。

影片中,丘吉尔获取皇室信任这条线要简单的多,与获取民众的信任一起,通过几次演讲,并戏剧化地乘坐了一次伦敦地铁也完成了转化。而他主要面临的,还是来自政敌的拆台。在影片中,为丘吉尔设置了一位敌手,即时任外相爱德华·弗雷德里克·伍德,也就是哈利法克斯勋爵。这位勋爵是张伯伦绥靖航船的“大副”,他也是张伯伦的铁杆支持者,也是一位典型的老派英伦绅士,自1933年起一直是牛律大学名誉校长。张伯伦辞职后,他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张伯伦和乔治六世国王都支持他担任此职,但他拒绝了,他认为没自己作为一个上院议员,不太合适领导政府。作为工党加入战时内阁的妥协,张伯伦只好选择了丘吉尔来接任自己的首相职位,毕竟丘吉尔不仅是主战派,还有军事经验及决策能力,也是工党能够接受的人选。

影片中,哈利法克斯勋爵为了使自己能够上台,处处与丘吉尔作对,以便对丘吉尔投不信任票,逼他狼狈下台。哈利法克斯勋爵被刻画成了一个小人,一心抱残守缺坚守绥靖政策,一心想要与希特勒进行谈判,甚至不惜灭国,只为了自己能够上位。这很大程度上是对哈利法克斯勋爵的污蔑,是电影为了戏剧性进行的夸张。实际上,作为第一顺位的人选,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主动选择的不接受重任,他的这一决定,让张伯伦及国王都深感失望。而且,哈利法克斯勋爵不仅没有拆台,还是他主动推荐丘吉尔来担任首相的。这些电影中都没有,毕竟,电影需要冲突。

实际上,丘吉尔在上台之初也离不开哈利法克斯勋爵与张伯伦的支持。毕竟,丘吉尔只能获得工党与自由党的认可,保守党内部对他并不认同。张伯伦尽管辞任了首相,但依然是保守党党魁,党内依旧以张伯伦马首是瞻。作为一个团结的政府,丘吉尔需要张伯伦。毕竟,同一个党内的人,总比跨党的人更好合作一些。丘吉尔战时内阁,为了获取工党的支持,吸纳了工党党魁艾德礼加入。要知道,战后丘吉尔被选下台,正是拥有内阁职位的艾德礼接替了他,登上了首相宝座。所以,论政敌,张伯伦与哈利法克斯勋爵更应该是盟友,艾德礼才是。但电影的容纳有限,还是将矛盾集中到了丘吉尔与张伯伦及哈利法克斯勋爵身上。原本,丘吉尔想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强烈反对,最后任命他为枢密院议长,并掌管重要的枢密院议长委员会。张伯伦继续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工作,并为政府提供许多有益的咨询。

而且,作为一名绅士,张伯伦也知道自己仍然受到大部分保守党议员的拥护,而丘吉尔却只受到工党和自由党议员的拥护,他担心这种现象会削弱政府,于是在各种场合鼓励保守党议员支持丘吉尔,可不是影片中演的那样专搞拆台的事。因为他一直只视丘吉尔为战时临时政府,战后他可以重新回来掌权。但精神上他想要,精力上却不再允许。那时候,他已经是胃癌晚期,尽管手术一时有起色,但到1940年9月时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继续工作,于是在1940年9月30日他辞去党魁和枢密院议长的职务,回汉普郡养病,但经过国王和丘吉尔的特批,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丘吉尔依旧需要他的支持,但是同年11月张伯伦还是去世了。

所以,张伯伦与丘吉尔并非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如同水火。影片中,在丘吉尔大力主张与德国对抗时,张伯伦与哈利法克斯勋爵依旧努力继续推进何谈,这一事件,历史上也有,但过程经过了演绎。时间是1940年,德国主动提出和英国议和的条件,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张伯伦最初支持接受条款,但丘吉尔成功地说服张伯伦和他站在一起,反对议和。这个过程,完全不是影片中的剑拔弩张。大概,编剧也不好太黑张伯伦,就将恶角色的戏份都给了哈利法克斯勋爵。但别忘了,英德之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中,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而首先撕毁这一协议的其实是英国,是9月3号张伯伦首先宣布对德作战的。他与哈利法克斯勋爵并没有想影片中那种一味妥协,继续想要搞什么和平谈判,主张提出谈判更是子虚乌有。而且,哈利法克斯勋爵后来还得了晋升,最终成为了哈利法克斯伯爵。对了,自1933年起,哈利法克斯勋爵就一直是牛律大学名誉校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荣耀职位。哈利法克斯还先天性左臂萎缩,无手,只有一支右臂。

还是那句话,电影需要冲突。毕竟,这部片尽管讲述的是二战,但并非前线,没有什么战争场面,而是讲的政坛斗争。如果真实还原历史,就会变成一碗温吞水。只有变成鸡汤,或者沸水,才具有可看性。《至暗时刻》的编剧已经非常努力了,尽心尽力将整个故事显得一波三折起来,而且还要让人物的性格有所发展,从一个屌丝完成英雄的转换。改编的难度挺大,但最终做的还不错。为了故事性,做出的牺牲的,只好是哈利法克斯勋爵及张伯伦了。影片中,结尾以字幕的形式,记载了张伯伦的逝世,及哈利法克斯勋爵的调任,作为整部影片的完结。实际上,作为张伯伦的副手,随着张伯伦离开权力中心,他的离开也是必然的。但影片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他是彻底的失败者。实际上,他是从外交大臣任上调任美国大使。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参战以后,他的作用,对英美联合作战上的促进,非常明显,功劳甚高,也因此才得以晋升爵位

对了,提到了美国。影片中,丘吉尔与罗斯福总统打电话,罗斯福说飞机已经备好,但是需要你们用马车拉走,或者用人力推也行。把未参战之前的美国人黑出了翔,颟顸、傲慢、不知羞耻。但实际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的私交非常好,要不然怎么会这么轻易打通电话。

至于影片中提到的50艘驱逐舰的问题,这是故事讲时间提前了2个月。丘吉尔向美国求救,要求提供驱逐舰不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而是两个月之后。8月,在丘吉尔的提议下,经过两国艰苦的磋商,以及罗斯福本人对美国国会的游说,美国最终同意向英国海军提供50艘驱逐舰,英国则以租赁的形式将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交给美国。要知道民主国家,凡事需要程序,可不是罗斯福一个人说了算,要不是罗斯福的大力游说,英国压根不可能这么快得到这些战舰。之后的9月份与12月份,丘吉尔多次向罗斯福求救,甚至丘吉尔明确告知英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枯竭,没有一分钱支付接下来美国提供的活力支持,但还是罗斯福做出了大量工作,为英国人提供了接近45亿美元的武器及援助,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大量的支援物资,而这些都逼迫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英国成为少有的未在本土发生路面战事的二战作战国。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影片中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表现也与历史现实略有不同。影片中,正是丘吉尔的命令,才将英国的主力部队全部撤回到了本土。而且,为了让撤退进行的更彻底,他还命令留在加莱的4000将士主动出击,以吸引德军战斗力,好为英国主力留取时间。这一点上,改编的挺大的。这一点,让丘吉尔在影片中承担了极大的争议,故意让士兵送死,这可得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还一定能够救出敦刻尔克的人。

历史上,丘吉尔正式履行首相职责的时间是1940年5月13日。5月16日,他即飞往巴黎,希望法国人能够固守,但他看到的法国首都已经在到处摧毁文件,打算放弃了。当时,5月9日夜间,德军占领卢森堡,正式拉开了法国战役的序幕。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战斗,女王威廉明娜逃往英国。5月17日,布鲁塞尔被德军占领,比利时被推倒投降的边缘。5月20日,德军的先头装甲部队抵达英吉利海峡,德军初步完成了对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的英法比联军的包围。

丘吉尔不仅想让法国人固守,最初也是希望英国人能够与法国人联手一起抵抗,并命令英军向法国南部突围,与法国南方部队汇合。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担当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戈特子爵,除了做出小规模的尝试之外,迅速决定向西北海边撤退,另做打算。正是戈特子爵的这一违抗丘吉尔指挥的决定,才从根本上挽救了英军。不过,戈特子爵单方面的撤退,将正在顽强抵抗中的法军与比利时军队送到了火坑里。是为不义!但历史总是由最终的胜利者写成,这一行为因为后来拥有的意义,没有得到更多批评。大撤退从5月26日正式开始,而英国的撤退,使得比利时军队完全孤立,至28号比利时被迫宣布投降。而且,最初英军的撤退计划,也不是敦刻尔克,而是打算利用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同时撤退,但德军迅速占领了加莱与布伦,只留下了条件最差的敦刻尔克,还摧毁了大量港口设施,让撤退异常困难。但最终没有办法,只能从敦刻尔克进行撤退。片中,丘吉尔直接就说敦刻尔克撤退,也犯了“八年抗战刚刚开始”这样的错误,时间超前了。

而片中讲到在加莱的4000英军战士,本来是安全的,但为了吸引德军主力,主动出击,为英国主力赢得了时间。实际上在24日,加莱已经失守,压根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帮上什么忙。德军对敦刻尔克的包围,也在24号这天完成。

真正吸引德军主力的,反倒是德军进攻路线上的里尔,那里有4万法军在做着顽强的抵抗。在里尔,法国人吸引了德军7个师,共11万军力及800辆坦克。原本,连哥特子爵都觉得,英军撤退回本国的希望渺茫,他与丘吉尔的电报中,都认为大概只能撤回1/10的人,大概四万人。但是里尔守卫战,区区4万法军,足足抵挡到了31号弹尽粮绝才被迫投降。尽管里尔守军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帮助敦刻尔克,但客观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一点,英国人与法国人都公认到了这一点。

英国原定只能执行两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从26日晚上七点撤退正式开始时算起,到28号晚上截止的两天时间里盟军仅仅撤走了2.5万名士兵,大大少于英国原计划的4.5万人。但是,正是因为法国人在里尔牵制住了11万的德军兵力,使得敦刻尔克盟军的防守压力大大减轻,大撤退得以继续进行。从24号德军开始轰炸里尔,到28日里尔围歼战正式打响,再到31日下午里尔的法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为止的四天时间里,盟军总共撤出了将近18.7万人。其中5月31日里尔法军投降的这一天中盟军就从敦刻尔克撤出了将近七万人,创下整个大撤退中的单日记录。丘吉尔在战后出版的《二战》一书中也高度评价了里尔法军。丘吉尔写到“在莫里涅将军英勇指挥下的这些法国人,在宝贵的四天时间里牵制住了至少七个师的德军兵力,使这些德军没能进攻敦刻尔克的外围防御圈。他们为了自己的英军同伴能够顺利撤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就连当时里尔围城战的德军指挥官库尔特·维格都被法国守军的战斗意志所震撼,于6月1日在里尔城中为莫里涅的军队组织了有尊严的投降仪式。但也正因如此,6月2日希特勒大骂了维格一通并且把他就地免职了。

《至暗时刻》中没有展现法国人的力量,也是由于在一部影片中,容纳不了那么多内容,就变相地讲着故事转换成了加莱攻坚战,将法国人变成了英国人,并将其作用夸大。

但无论如何整部电影还算不错,尤其是加里·奥德曼的精湛演技,让人感受到了丘吉尔的呼吸,让历史上的丘吉尔变得真实可信,可感可触,拥有了现实的活力。

而这部影片,也可以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相映成趣,一个前线一个后场,互为映衬,组成了共生的关系,可以相互对比着来看,对彼此的理解都更棒。

而今年丘吉尔忽然就成为了热门银幕人物。出了加里·奥德曼的这一版《至暗时刻》外,还有布莱恩·考克斯饰演的《丘吉尔》,讲述的是诺曼底登陆前后的丘吉尔,之外还有迈克尔·刚本饰演的《丘吉尔的秘密》,讲述暮年的丘吉尔在第二个首相任期内,突然中风差点死掉的故事。几个版本各自选取了丘吉尔不同的岁月,可以相互映衬着看,格外有意思。

对于《丘吉尔的秘密》,我写了《远离敦刻尔克的丘吉尔,他的无助与顽强 》。对于《敦刻尔克》,我写了《不是看一段历史,而是走进一段历史 》,都已发过,在历史记录里,欢迎围观。

8 .7

至暗时刻(2017)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是英国的至暗时刻 不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英国风景画大家康斯太勃尔的名作《海勒富特斯勒斯》背后的故事

英国风景画大家康斯太勃尔的名作《海勒富特斯勒斯》背后的故事

透纳,时代,浮标,科学,他的作品,滑铁卢桥,小一,富特,斯勒斯,海勒,家和,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学院,先锋,中加,作品,大楼,整体,英国,画像,画作,画展,画家,艺术,经历,红色,红点,艺术家,风景画,风格

2009-07-06 #短篇故事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悲惨爱情故事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悲惨爱情故事

玛丽亚,康帅,玛丽,玛利亚,一生,画风,天空,孩子,差距,爱情,生活,帅哥养,汉普斯,特德,玛利,生儿育,皇家艺术学院,改变了,夫人,名声,乌云,军团,人生,人们,信念,办法,名作,印象派,命运,味道

2007-02-05 #故事大全

坎伯韦尔的插画专业如何申请?

坎伯韦尔的插画专业如何申请?

同学,插画,作品,艺术,坎伯韦尔艺术学院,英国,和发,主题,图画,形式,想法,研究生,能力,老师,项目,挑战,设计,分享一下,浙江传媒学院,文化类,设计学院,同学们,创意,专业本科,专业,与此相关,兴趣,儿童,人体,东西

2010-10-08 #短篇故事

香奈儿品牌故事:香奈儿创始人嘉柏丽尔的故事

香奈儿品牌故事:香奈儿创始人嘉柏丽尔的故事

伊戈尔,品牌,香奈儿,时尚,套装,一家,军官,女士,工业家,巴黎,活火山,男装,英国,创作,斜纹软呢,春之祭,伊戈,卡尔·拉格斐,斯特拉文斯基,连登,里兹,创办人,名女人,时尚简约,青春靓丽,经典,山茶花,双色,一生,个性

2020-09-10 #短篇故事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英国,德国,苏联,战争,张伯伦,希特勒,保守党,丘吉,进攻,政策,英美,计划,首相,内阁,大臣,法国,法西斯,空军,职务,自由党,海军大臣,第二战场,主张,军事,力量,土耳其,家庭,学校,巴尔干

2012-12-15 #故事大全

二战时英国赢了 可丘吉尔为何没能连任英国首相

二战时英国赢了 可丘吉尔为何没能连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英国,丘吉,地区,伍德福德,军队,德国,德国人,法国,民众,英国首相,首相,大选,一个地区,史料记载,炉边谈话,克莱门特,尔本,汉考克,罗斯福,艾德礼,菲尔斯,战地记者,工党,不稳,专家,素材,大英帝国,史话,信号

2013-03-30 #长篇故事

二战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战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苏联,美国,战争,时候,共产主义,德国,英国,这个时候,国家,是非,丘吉,铁幕演说,事实,压力,冷战,坦克,希特勒法西斯,法国,过程,要地,诚意,铁幕,二战,体现在,德国法西斯,德国军事,百家号,富尔顿,希特勒

2012-09-02 #短篇故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故事:自嘲能摆脱尴尬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故事:自嘲能摆脱尴尬

丘吉尔,罗斯福,浴室,丘吉,美国政府,英国首相,思考问题,美国,浴室里,美国总统,东西可,何方,故事,习惯,总会,代表团,以方,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大不列颠,场合,悠闲地,浴缸,步子,时候,方式,水声,英国,白宫,自尊心

2020-07-17 #故事大全

二战初期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何要访问苏联?

二战初期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何要访问苏联?

苏联,丘吉尔,英国,斯大林,德军,英国首相,美国,问题,乘坐飞机,第二战场,吕海峰,丘吉,克里姆林,吕海,哈里曼,墨索里尼,苏方,苏三国,隆美尔,三军仪仗队,制度,关系,先向,元帅,亚历山大港,代表,会议室,会上,全世界,克里姆林宫

2011-08-1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