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战国时期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时间:2008-09-16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4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的成语故事都是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门庭:原指王宫的大门口和殿堂前,也可解释为大门和院子。“门庭若市”是说大门前和院子里热闹得象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画蛇添足”意思是画好了蛇又给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白费功夫;或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不自量力”比喻不能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斶颜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安步当车”意思是把安闲自在的步行当做坐车,反映了齐国高士颜斶音触不贪富贵的高尚情操。后来一般指用缓慢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好几个藏身的洞穴。原意为多留几条后路,后常比喻掩蔽的地方多。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鉴戒。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不能同时论说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两个差别悬殊的事物,不能相提并论。原作“岂可同日而言”、“未可同日语”,后演化为“不可同日而语”。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排:排除;难:祸患,危难;纷:纷乱,纠纷。“排难解纷”,就是替别人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现指调停双方争执。

成语故事《》出自“盛气’,一语,见于《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按:触讋或作触龙胥:等待的意思;盛气:骄横的气焰。“盛气而胥之”,后来引申为“盛气凌人”一语,用来形容对别人表现傲慢尊大,气势逼人的神态。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旷:荒废。“旷日持久”意思是空废时日,拖延很久。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牛后:牛的肛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谓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鸡口牛后”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千金买骨”比喻渴望求得贤才。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一种长嘴的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持,老渔翁正好把它们一起捉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因而得利。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楚王曰:‘……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甘:美好。“食不甘味”,形容因为有心事而吃东西不香。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伤弓之鸟”意思是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遇事犹有余悸的人。今通作“惊弓之鸟”。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丢失,逃跑;牢:牲畜圈。亡羊补牢,比喻当事情发生错误或失败后,如果及时设法补救,还不为迟。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便有可能使人信以为真。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辕:车前驾马的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南辕北辙”,意为辕向南而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含背道而驰的意思。

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悬梁刺股”,就是把头发系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战国时期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6-29 #长篇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6-30 #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6-29 #故事阅读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6-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6-30 #小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5-13 #长篇故事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5-13 #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故事大全

柳叶百步,养由基,战国策,史记,败军之将,战国策·齐策,不可以,百发百中,公孙丑下,安于泰山,孟子,王亦,枚乘,闵其苗,赵充,语勇,言勇,金城,赵策,吴王,勾践,同日而言,大夫,图存,宋人,左传,岂可,所欲,易于反掌,汉书

2020-05-1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