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最美科技工作者|小卫星大挑战 用自主创新为北斗导航定位

时间:2008-10-09

20年前,林宝军接手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总舵手时的雄心壮志,随着今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终于得酬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

提示:本文共有 21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图说:林宝军 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供图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现在有北斗导航创造中国奇迹。”20年前,林宝军接手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发团队“总舵手”时的雄心壮志,随着今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终于得酬——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是中国航天人给世界的又一贡献。在最新揭晓的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榜单上,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光荣在列。而在林宝军自己心中,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发团队的每一位小伙伴,都是最美的。

“小”目标大挑战

北斗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基础设施之一,是全球第三个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从第17颗卫星开始实现了“瘦身计划”——重量不到1吨,但依然有高轨道、高可靠、长寿命等特点。它功能没有太大不同,也能实现对天对地观测、通信、导航、校时等;研制周期上却“多、快、好、省”,发射可以“一箭双星”或“一箭多星”,对全球“织网”的北斗卫星来说,“造星”效率大大提高,成本明显降低。

林宝军2009年从北京来到上海,正是奔着小卫星而来。虽然拥有丰富的卫星空间应用总体工作经验,面对“小”目标,他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北斗卫星变小了,却要与传统高轨卫星一样,到达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位置。这意味着它要承受更多路途奔波、更恶劣的外太空环境,比如猛烈的火箭振动、宇宙射线、静电放电等等。”

林宝军告诉记者,小卫星经受的太空辐射比以往增加5至10倍。而且,星上器件从搬进窄小空间后,如何不相互干扰,更快散热,都是棘手的技术难题。更难以想象的是,留给小卫星的“解题”时间还很短。从2011年10月工程正式启动,到完成第一颗小卫星上天,只有3年多一点的时间;卫星组网的过程中,一年上天五六颗星,是常态。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主创新才是捷径

在林宝军的人生字典里,想要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只有一条路,创新!就在大家都习惯于“短板理论”,即希望通过弥补技术短板来实现性能提升,以实现最经济的成长模式时,他却在北斗三号系统的研制中,带领中科院科研团队创造性地采取“长板理论”策略:新技术只要靠谱,就最大限度拓展其未来成长性的需求。

“别人认为进口的东西更保险,这是大家惯有的观念,没人敢用国产的。我们团队不然,只要理论行得通、验证充分了,国产不等于不保险。”卫星上使用新技术比例不到30%的惯例,在林宝军这里压根儿没存在过。例如,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其精度比铷原子钟高一个数量级,缺点就是没有在轨运行过。“但是,我们认为技术是可靠的,就可以上天。”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装备了铷原子钟。这种双钟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潜在的应用场景。氢原子钟可在20皮秒内与铷原子钟“无缝切换”,大大提高了信号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开车时导航信号中断,可以在用户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切换到备份信号。”林宝军说。

很多人以为,坚持自主创新是勇气可嘉。林宝军却认为,自主创新是干事业的人应有的责任心。于是,身材娇小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成了自主创新的大平台——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十余项国际首创的创新成果。“只有自主创新的首创,才能保证导航卫星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由林宝军主持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从以往70%不采用新技术,一下子转身为采用的新技术超过70%。

一颗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的在轨运行结果表明,创新没有产生问题,创新恰恰解决了导航卫星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基于“龙芯+Flash”填补了国产高性能CPU应用的空白以及PROM禁运的问题,FPGA、DC/DC、微波等核心器部件也全部国产化,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带出一支杠杠的团队

截至目前,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共发射了12颗卫星。“我们的技术不断进步,卫星功能也越来越强,这完全依赖于我们有一群杠杠的小伙伴。”就像谈起靠自主创新“打天下”的北斗三号卫星一样,林宝军一聊到自己的团队同样无比自豪,有时还会动情落泪。

通常情况下,一名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主任设计师大约要到四五十岁。而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迎面走来的一张张年轻面孔,极有可能已经是北斗卫星的主设计师。“在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工作3~5年就能当上主任设计师,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仅28岁。”为了鼓励创新,林宝军会把30公分厚的“航天规范”等文件,缩减成了一本小册子,尽量为年轻人在各方面“减负”,并给予青年创新团队充分的自由。

年轻人有冲劲,年轻人同时也面临更多成长烦恼。从落户买房到恋爱,再到结婚生子……一个接一个的现实问题,让团队留住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最近一次院内改革中,小卫星团队的人才流失却只有个位数。成长快,有归属感,和领导沟通无障碍,没有森严的等级观念,为中国导航事业做出贡献……不少“小卫星人”留下的原因各不相同,可面对企业猎头百万年薪的邀约,不约而同选择了拒绝。

在林宝军的科研团队里,年轻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道路坎坷”。至今,说起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团队年轻人为北斗作出牺牲的“家常故事”,他依然会红了双眼。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最美科技工作者|小卫星大挑战 用自主创新为北斗导航定位”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北斗精神”托起小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北斗精神”托起小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卫星,北斗,中科院,团队,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北斗三号,微小卫星,螺丝钉,卫星系统,小时,年轻人,我国,技术,研究院,新一代,时间,小卫星,上海,精神,系统,设计师,北斗卫星,林宝军,沈学民,王亚,许国平,龚建村,副总,中国科学院

2012-01-1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北斗精神”托起小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北斗精神”托起小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卫星,北斗,中科院,团队,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北斗三号,微小卫星,螺丝钉,卫星系统,小时,年轻人,我国,技术,新一代,时间,研究院,小卫星,上海,精神,系统,设计师,北斗卫星,林宝军,沈学民,王亚,许国平,龚建村,副总,中国科学院

2015-02-17 #故事阅读

品牌故事:我国没什么研发北斗定位系统 它对我国战略发展多重要

品牌故事:我国没什么研发北斗定位系统 它对我国战略发展多重要

我国,北斗卫星,定位,定位系统,研发,卫星,国家,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优势,单车,团队,欧美,科研,紧要关头,为我们,我国自主,数量上,而且在,远超,人群,军事,作用,关键性,全球,原子,国产手机,大部分,定位导航

2014-05-18 #经典故事

我国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的小故事 坚持“自给自足”才是硬道理

我国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的小故事 坚持“自给自足”才是硬道理

我国,欧盟,导航系统,伽利略,北斗,伽利略卫星,全球,美国,卫星,双方,政治,欧元,计划,项目,颗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格洛纳斯,发射中心,美的人,中国,俄罗斯,中方,四大,发展期,心情,西昌,时候,攻坚克难,是非,目的

2015-08-27 #故事大全

“天眼”手机APP北斗定位地图 秒杀汽车GPS 用过的人都不想换!

“天眼”手机APP北斗定位地图 秒杀汽车GPS 用过的人都不想换!

地图,中国,汽车,全球,导航系统,美国,通道,定位系统,实物,我国,手机,定位,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我们知道,伽利略,由美,上个世纪,个人,人们,传感器,俄罗斯,军队,军事,国海军,地面,地方,大地测量,强国,天眼

2016-10-17 #短篇故事

一天的数据量 打印出来跟东方明珠一样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一天的数据量 打印出来跟东方明珠一样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卫星,中科院,北斗,微小卫星,团队,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研究院,北斗三号,螺丝钉,卫星系统,小时,年轻人,我国,技术,新一代,时间,工作,小卫星,系统,设计师,工作人员,北斗卫星,上海,小标题,精神,张建松,林宝军,沈学民,王亚

2020-02-19 #短篇故事

一天的数据量 打印出来跟东方明珠一样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一天的数据量 打印出来跟东方明珠一样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故事

卫星,中科院,北斗,微小卫星,团队,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研究院,北斗三号,螺丝钉,卫星系统,小时,年轻人,我国,技术,新一代,时间,工作,小卫星,系统,设计师,工作人员,北斗卫星,上海,小标题,精神,张建松,林宝军,沈学民,王亚

2015-02-01 #故事会在线阅读

2020高考作文北京卷:《你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自己编织星河》

2020高考作文北京卷:《你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自己编织星河》

每一颗,全球,颗卫星,人生,功用,小事,都有自己,题目,人格,习惯,北斗,性格,细节,语言,行动,北斗三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小卫星,联合起来,都是在,哈尼,鲁宾,好的,我的生活,渡人,构成了,举动,个性,亲友,事务

2017-03-0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