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一个叫马青云的女人 和200多位各国政要的故事

时间:2008-10-19

一年后,袁仲一和他的考古队震惊地发现,他们挖掘的是一个有6000多个陶俑的秦代兵团,其数量和阵容震惊世界

提示:本文共有 62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1974年7月17日,考古专家袁仲一带领着只有4个人的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在临潼县西杨村生产队粮库前的一棵大树下安营扎寨,开始挖掘工作。

一年后,袁仲一和他的考古队震惊地发现,他们挖掘的是一个有6000多个陶俑的“秦代兵团”,其数量和阵容震惊世界。这个坑被命名为一号坑。

一号坑是一个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总面积14260平方米,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有一、二、三号3个兵马俑坑。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由四个单元组成,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面积524平方米。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

有一个女人,自始至终,伴随和见证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发展,她叫马青云,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第一位讲解员。

22年间,她为200多位各国政要作过兵马俑讲解,在她的精彩讲述中,“世界第八大奇迹”随着中国古老的文明一起传到世界各地。

1987年12月,秦始皇帝陵(含秦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兵马俑外展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在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城市举办242场展览,观众超过1亿人次。

本文由马青云本人口述,回忆这些年自己服务过的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政要们参观秦俑的故事。为了亲睹秦俑奇迹,他们匆匆赶来,仔细聆听和观察,又匆匆离去。马青云是离他们最近,交谈最多的人,她用心记录下了政要们见到秦俑后,那些真实又有趣故事。

讲述|马青云

整理|小 北

编辑|丑 丑

(以下为马青云口述)

我和秦俑有一段不解之缘。

那是1975年的冬天,我丈夫贾志强从西安打来电话,说我们关于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申请,组织上有了答复。“在临潼发现了一批秦代陶俑,秦俑筹建处需要人,说可以先去那边。进西安的问题有机会再说。”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兵马俑是什么,也不知道去了具体做什么工作,由于已经申请了三年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现在终于有了答复,所以立即同意了。

1976年元月底,我来到西安,与丈夫贾志强乘火车到了临潼。办完入职手续后,我们登上骊山向东眺望,在远处的原野上,有一个金字塔式的小山包。我丈夫说,“那就是秦始皇帝陵,秦俑筹建处在陵的东边。‘秦俑’、‘青云’(陕北话发音完全一样),看来你命中注定是秦俑人……”

在博物馆陪伴秦俑的22年的岁月中,我为200多位各国政要做过讲解。这是我的荣耀,也是珍贵的经历。

希拉克定下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8年9月23号下午,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朱大安处长陪同法国前总理,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参观秦俑博物馆。市长级别的接待不像总统、国王那样隆重,戒备森严,他们只有十几个人,讲解接待也是在相对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一号坑正在紧张地发掘,坑的四周还没有安装围栏,参观的路线随机而定,哪里有空间,哪里不忙碌,不影响施工,就在哪里看。

我带他们走进一号坑中央,这时的俑坑只是局部发掘,离地面还有两米多深。我根据出土时的陶俑讲军阵布局,地下建筑的结构和各兵种的造型与兵器装备。希拉克多次弯下腰,蹲下去仔细看,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当我讲到,一号坑可出土40辆战车时,他惊讶地问:“战车在哪里?我能看到吗?”

当时战车还没清理出来,我和杨主任交换了意见之后,带他们到后面的一个探方去看正在清理的陶马的局部。他兴奋不已,一会儿走到俑坑东边,一会儿又转到坑的西边,前后左右仔细打量、观察。

看他如此专注凝神,我又给他介绍了二号坑中有敏捷的骑兵,矫健的鞍马,三人一组的车兵和魁梧的将军,车、骑、兵、弩联合作战的军阵,更加神奇。

这时,希拉克若有所思地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兵马俑的问世,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在返回途中,他又补充了一句,“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送走希拉克后,我一直在思索这几句话。在我从事讲解接待工作的三年多时间中,赞颂兵马俑的言语很多很多,但今天希拉克的评价确实令人振奋。第一,定位很高,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二,鲜明的形象对比,与埃及金字塔相提并论;第三,视兵马俑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当时还未开馆,我们还没有准备留言本,晚上我把它追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不久,新华社驻陕西记者王兆麟先生、陕西青年杂志记者南来苏先生先后采访秦俑馆。我拿出接待记录,把多年来接待中的故事,生动有趣的对话、留言及感受讲给他们听。王兆麟非常有兴趣,从我的笔记本上摘抄了这些留言,写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扩大了秦兵马俑的宣传。

1980年9月,王兆麟在香港晚报上发表了题为《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章,将希拉克的名言首次正式公诸于世。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兵马俑的代名词。

1991年11月5日,希拉克以法国总理的身份第二次来访秦俑博物馆。他没进休息室,直奔一号坑大厅。

虽说是故地重游,可今非昔比,雄伟的一号坑大厅屹立在面前。袁馆长请他下二层台近距离观看,这次看的不是局部,而是整个宏大的军事阵容,上千位武士严阵以待,威风凛凛的场面令他震撼到了。

到了南侧环形道上,我指着他当年看陶马的地方说:“这是您上次看马的位置。”这时,他才认出我是上次接待他的人,他会意地点点头,驻足观看了这组战车。

参观铜车马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次参观兵马俑,再次证实了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八大奇迹。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实力,完全可以和四大古都相媲美。”

孙中山先生的亲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1980年元月的一个上午,陕西省外事办公室的一位陪同找到接待室,说要请一位讲解员,我去一看,只有四个人,陪同介绍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亲戚陈志昆先生、夫人和他们的儿女”。

我领他们进了一号兵马俑坑大厅。那天天气特别寒冷,观众很少。一开始我讲得比较快,陈志昆老人见状就对我说:“我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介绍兵马俑的文章,很激动,就带着老伴和儿女前来参观。这两个孩子都在美国上学,全部西化了,不懂中文,不会说汉语,用不了筷子。今天我带着他们寻根来了”。

我领会了老人的意思,放慢了讲解速度,我讲一遍,老人就给他们的儿女翻译一遍。

从上午一直看到下午一点,老人还意犹未尽。参观快结束时,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秦兵马俑博物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博物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你要有做日记的习惯,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将来一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老人问我会英语吗?我摇摇头说没学过,老人说:“你们要学英语,英语在这里是大有用处的。我回去给你寄一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读读。”

出大厅时已经下午一点多了,陈志昆老人说:“老师,谢谢你。”我十分惊慌地说:“不,不,我只是一个讲解员。”老人说:“在国外,讲解者都是老师,是教授,你今天讲了这么多知识,使我们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是我的老师,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分别时老人提议我们在大厅前照个像。

一个月以后,我收到了陈志昆老人从香港寄来的两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一本是中文版,一本是英文版,还有一张我们的合影。多少年,陈志昆老先生的教诲都在激励着我,“讲解者应当是老师,是教授。”让我永不停止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

邓小平一家看秦俑

1980年6月30号下午,陕西省委书记章泽等领导来到秦俑馆视察展厅和接待室后,与秦俑馆领导在南接待室召开会议,告诉我们明天上午有中央领导到馆里来。第一,注意安全保卫工作;第二做好讲解接待工作,特别嘱咐馆里一切工作照常,仍然开放接待观众。

7月1号早晨,全馆同志都在自己的岗位静候领导的到来。这时观众已陆续进馆,天阴得很重,大家都担心会不会因为下雨影响参观。我们按照领导的安排,把秦陵出土的珍贵文物都陈设在北接待室,派专人看管。负责接待的人在大厅前待命。

大约十点半时,突然有人喊到:“来了!来了!”只见两辆普通的丰田面包车驶入馆内。车转弯时,我一眼就看见坐在窗口的邓小平同志。几乎是同一时刻,人群中迸发了“邓小平!邓小平!”的欢呼声。

车进馆后,习惯性地开到南接待室东门前,我们急忙迎上前去。与邓小平同志一同下车的还有陕西省省长于明涛同志,于省长把我们介绍给邓小平同志,我双手紧紧握住邓小平同志的手激动地说:“欢迎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衣着朴素,上衣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白色的确良短袖,下着一条灰色长裤,脚穿一双黑色皮凉鞋。

他朝我们亲切地点了点头,笑容满面地登上了南接待室的台阶,向大家招手致意。

我赶快跟于省长说,珍贵文物都陈设在北接待室怎么办?省长说赶快拿过来。于是讲解员孟剑明飞快地到北接待室去搬来文物,放在茶几上。邓小平同志急忙站起来说:“放在中间,叫大家看。”

于省长对我说:“小马,开始讲吧。”我尽力稳住砰砰乱跳的心,鼓起勇气,从出土的秦剑开始讲解。当我讲到这把秦剑内含十几种金属元素,表面涂铬,虽然在地下藏了2000多年,不但没有锈,而且依然锋利时,邓小平同志说:“真是奇迹!”

接着,我们又将秦陵铜车马坑出土的金银器向邓小平同志一一做了介绍,他不断点头,聚精会神地看了马头上的装饰品金当卢、金银泡,说:“花纹很细,工艺真好。”

我们取出一个甬钟,邓小平同志十分内行地里里外外鉴赏一番,然后轻轻地敲敲,听听声音,好像是一位考古专家在做文物鉴定。邓小平同志指着秦权问:“这是什么?”回答说那叫秦权,就是秤锤,上边还有铭文,邓小平同志问是秦篆吗?立刻拿起放大镜仔细地辨认上面的字迹,感叹地说:“秦统一文字的功绩,可真不小啊。”

当邓小平同志走出休息室时,早在门外等候的观众和馆里的工作人员,立刻自觉地、整齐有序地排成两行夹道欢迎,并热烈地鼓掌,许多外国观众也赶来抢拍照片。

接待里根总统和南希夫人是最紧张的

说起为里根总统讲解,可以说是我从事讲解工作二十多年中最隆重、最严谨、最紧张的一次。

第一, 规模宏大,人数众多。仅美国访华团就有400多人,各国记者200余人,大小轿车60多辆;

第二,要求很多。接待当日,秦俑馆上空有卫星向世界各地直播参观实况,秦俑馆北接待室交给美国人做载播室、通讯室,任何人不得靠近。馆门外专门设立了一个农贸市场,供总统采购;

第三,重视程度高。陕西省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制定的接待方针,精心安排,特别成立了“4·29”接待领导小组;

第四,安全要求极高。闭馆三天,全馆戒严,工兵扫雷安检,警犬嗅检,四辆消防车待命,大门外提前三日降落下一架美国直升飞机。总统接待室和饮用水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所有接待人严格政审。各种岗位带有不同的标牌,决定你的工作范围及你和总统的距离。馆内其他人员和家属一律回避;

第五,用时严格。从进馆到离开农贸市场一共90分钟。参观路线,每个点的讲解时间都有严格具体的规定。

1984年4月29日下午三时,里根总统夫妇在我国文化部长朱穆之夫妇的陪同下走下车来。里根总统穿一身黑色西装,白衬衣上系一条深红色的领带,南希夫人身着一套大红色衣裙。夫妇二人都是修长身材,一黑一红对比鲜明又十分协调。

首先,总统和夫人进入私密休息室,两位私人厨师急忙跟进去为他们调配餐饮。5分钟后,里根和夫人用餐完毕,步入接待室就坐。吴梓林馆长致欢迎辞,我按规定时间作了概括介绍,立即带领他们进一号坑大厅。

大厅栏杆下的二层台上,中外记者黑压压一片,耳边只听见各种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响,摄影灯光很刺眼。总统的视线全被挡住了,根本看不清遗址里的东西。我随机应变,将这里两分钟的讲解压缩为一分钟,邀请总统和夫人到当年打井发现俑坑的地方,这里干扰少,记者离我们远,我把应讲的内容移到这里讲了。

我告诉总统和夫人,俑坑原来是一个土木结构的地下建筑,后来被火焚烧塌陷,兵马俑出土时,人仰马翻,横七竖八全倒在地上了。他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不时地点头。我指着那些雄壮威武、排成方阵的兵马俑说:“这些站起来的兵马俑是经过修复后才恢复原貌的。”

总统听完翻译后,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问:“这些兵马俑是从这里挖出来的,现在又在这里排成当年的队形,你刚才不是说他们全都倒了吗?你们怎么知道他们当年是这样排列的呢?”

我指着陶俑的脚踏板说:“陶人虽然全倒了,可是脚踏板的位置没有移动,考古人员根据脚踏板的方位,恢复了队形。”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走到遗址中间时,我告诉他们:“我们的脚下全是兵马俑。”南希夫人惊奇地问:“是吗?”立刻放轻了脚步,仿佛怕踩坏了兵马俑似的。

李庆伟省长和夫人请总统夫妇下俑坑参观。根据规定,下坑的有:总统和夫人,李省长和夫人,我和翻译,共6人。我扶着总统夫人的手走下俑坑,她像个孩子似的左边看看右边瞧瞧,表现出新鲜好奇而又陌生胆怯的样子,又转回身去拉着她丈夫的手,一块儿走进兵马俑军阵中。

里根总统让兵马俑解散

总统夫妇对陶俑雕塑的细节特别感兴趣,夫人兴奋地举起手,想摸摸陶俑的脸,不知是害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又把手收了回去。

我想起里根总统特别喜欢马,有自己的养马场,就把里根夫妇领到陶马前,讲述了秦代陶马的特点和制作工艺。我指着马头说:“这匹马塑得双耳如削竹,双目似悬铃,张口像嘶鸣,动感很强。马嘴里还塑上了6颗牙齿,表示马已经进入壮年期。”陶马引起了里根的浓厚兴趣,他贴近马身,仔细欣赏,不住地点头称赞。

里根总统伸出右手想摸摸马,把手抬起来又踌躇了一下,问我;“可以摸一下马吗?”李省长说:“您摸摸吧,我们请您下到坑里来看,可以摸一摸的。”他表示了谢意,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马背上,又轻轻地向前向后抚摸着。突然,总统把手抽了回去,风趣地说:“它不会踢我吧?”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我笑着回答说:“不会的,绝对安全。”一位记者抓拍了里根摸马的这一瞬间,事后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里根拍中国马屁》的文章。

总统发现马前面的一个武士俑没有头,就问:“这个人怎么没有头?”我说:“俑的头和手全部都是分开制作的,最后配套组装在俑的身上。他们的头都能拿下来,也可以装上去,这个俑的头,暂时还没有修复好。”

里根总统开玩笑地说:“那么,把我的头给他安上吧!”又把大家惹得大笑一场,他自己笑得更开心,大厅里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里根总统夫妇带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走出了俑坑,总统转过身去,幽默地朝兵马俑喊了一声:“Dismiss”,意思是“解散”。他说这些军人们站了2000多年,太累了,应该休息一下。

里根微笑地挽着夫人的手从北侧门走出一号坑遗址大厅,去参观铜车马。在我介绍了铜车马之后,南希夫人用难以置信的口吻问:“这些车马,全是铜做的吗?”我肯定地回答:“不仅车马是铜的,就连马头上的笼头、缰绳以及车上的篷布,全是用金属制作的。”

他们夫妇二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做了一个表示不可思议的动作。

里根夫妇走向秦俑馆门前的农贸市场,夫人在一位农村妇女的手工艺品货架前停住了脚步,她看看老虎鞋,又看看花背心,最后挑选了手工做的白兔子、红公鸡、花蝴蝶、小花猫等五件小玩意儿。里根掏出十元兑换券交给货主,那位妇女手脚非常麻利,找了五元兑换券给里根。

总统夫妇和我们握手告别,夫人上车后还伸出手连声说:“谢谢!再见!”当总统车队离开时,直升飞机缓缓起飞。

大约一个月后,陕西省外事办公室转来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送来的两件精美的瓷盘。上面用英文写着:赠兵马俑博物馆讲解员。盘子的背后烧制着“美国白宫”的字样,并且编着号码,是一件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礼品。

后来,兵马俑到世界各地展出,我也常常跟随讲解。

2002,我退休了,但是我的心,我的生命已经和秦俑分不开了。就像当年我丈夫说的:马青云注定是秦俑人。

作为兵马俑博物馆第一位讲解员,这一生,我都以此为傲。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个叫马青云的女人 和200多位各国政要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被骗了?东坡肉不是苏东坡做的?这个叫王朝云的女人又是谁

被骗了?东坡肉不是苏东坡做的?这个叫王朝云的女人又是谁

苏东坡,东坡肉,猪肉,杭州,加盖,东坡,地方,姑娘,经历,中国人,斤猪肉,因为是,用旺火,云能识,于黄州,小妾,姜切好,思卿,王朝云,有品,一生,主角,人们,五花,先抓,作诗,人生,做法,名分,功劳

2018-01-03 #小故事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仇人,成双,爱上,人生,女人,胞胎,五年前,一切皆,复仇之路,致命一击,光芒万丈,家破人亡,暗无天日

2020-07-08 #小故事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仇人,成双,爱上,人生,女人,胞胎,五年前,一切皆,复仇之路,致命一击,光芒万丈,家破人亡,暗无天日

2020-09-03 #故事阅读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云的故事风知道最新章节

仇人,成双,爱上,人生,女人,胞胎,五年前,一切皆,复仇之路,致命一击,光芒万丈,家破人亡,暗无天日

2010-05-27 #经典故事

云的故事风知道全文免费阅读

云的故事风知道全文免费阅读

仇人,故事,欧洲,双胞胎,哥哥,恩人,残疾,江泽,群和,设计师,书友,女朋友,大笔,兄弟,关键词,全文,女人,妹妹,孩子,弟弟,心理,心思,时候,感情,朋友,消息,经历,男友,遗产,谈恋爱

2020-07-07 #故事会

《绣春迎风》:矛盾沈炼烈火见真金 引出豪气干云的复仇故事

《绣春迎风》:矛盾沈炼烈火见真金 引出豪气干云的复仇故事

沈炼,魏忠贤,人物,影片,大哥,赵靖,结局,官员,阉党,锦衣卫,大明,地位,女人,故事,角色,阎王,崇祯皇帝,大明王朝,气数将尽,主线,仇敌,代表,伏笔,命运,地表,基层,女儿,小人物,感觉,感情

2007-04-08 #经典故事

《过火》网易云的评论都是故事 你见过网易云里最伤感评论是什么

《过火》网易云的评论都是故事 你见过网易云里最伤感评论是什么

女人,网易,男人,故事,时候,外遇,情歌,深情,理由,评论,需求,这首歌,为爱而活,中默,张信哲,才明,易云,阿哲,感情,伤痛,伤痕累累,天会,嗓音,内心,侥幸心理,偕老,勇气,内敛,名牌,外表

2017-01-17 #长篇故事

风是云的故事最新章节雁归零 风是云的故事免费全文阅读

风是云的故事最新章节雁归零 风是云的故事免费全文阅读

美少年,阳光明媚,无双,摄政王,殿下,风景,风和日丽,风华绝代,在最后,抓住了,开启了

2016-10-31 #经典故事

云的故事

云的故事

绵羊,月亮,故事,羊角面包,长得像,为正,伤心地,人们,资料库,内容,场景,太阳,好好笑,帆船,巨人,很漂亮,文档,资料,梦乡,白云,笑话,眼泪,睡一觉,细雨,老虎,胡子,蛋糕,身体,雨伞,全国最大

2020-08-0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