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世界芭蕾舞台的中国形象:《红色娘子军》 用民族芭蕾讲中国故事

时间:2008-10-22

所以中国芭蕾舞,又可称为民族化芭蕾舞或中国民族化芭蕾,这是相对于西方古典芭蕾而言的

提示:本文共有 89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1964年,诞生了一部了不起的、可谓里程碑式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下简称为《红》剧),此处的“中国”二字不仅仅指国名,还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意味着“芭蕾舞的民族化”。所以“中国芭蕾舞”,又可称为“民族(化)芭蕾舞”或“中国民族(化)芭蕾”,这是相对于西方古典芭蕾而言的。

《红色娘子军》既有古典芭蕾舞的基本舞姿,又融入大量中国化元素,还首开了芭蕾舞剧人声合唱的先河,再有就是中国军人的军装登上芭蕾舞台也是史无前例的。毫不夸张地说,《红》剧定义了中国民族芭蕾——即将西方芭蕾造型与本土化结合,发展和呈现出一套充分展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肢体造型。

《红》剧是“跨文化”的产物,它在同名故事片《红色娘子军》基础上改编而成。1962年,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大奖。可见,观众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不陌生,所以改编成舞剧就能省去大量塑造人物的功夫,减轻叙事的压力,从而把精力投入到舞蹈设计上,让舞蹈更好地为表现人物和剧情服务。

《红》剧又是“混搭”的产物。编导组,首先对古典芭蕾舞做了“扬”与“弃”的选择,又借鉴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歌和民乐等传统文化,就是说各种元素兼收并蓄。

1970年,《红》剧自身也拍成了电影版,由第二代琼花扮演者薛菁华出镜演出。

于是乎,世界芭蕾舞台从此多了一种中国女性形象:飒爽英姿、脚穿足尖鞋、扛枪打仗的娘子军。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这无疑是西方芭蕾进入中国后的一个创举。

承载了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一份青春追忆,抑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在这个层面上,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慕羽(舞评人,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会员)

如今,中央芭蕾舞团在现任团长冯英(第三代“琼花”)的带领下,在国内外演出《红》剧不下3000场。从海南到国家大剧院,再到天桥剧场,从央视春晚到北京春晚,大众观看《红色娘子军》是市场行为,是一种相互的选择。

一、《红》剧对古典芭蕾舞的“扬”与“弃”

编导李承祥(南霸天扮演者)说过: “……努力突破原有芭蕾舞的传统手势、 造型以及那些忸怩作态的贵族风度, 而代之以今天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新的手势和造型,以及劳动人民的健康开朗、意气风发的情感,使新的动作语汇与芭蕾结合。 ”—— 于平: 《李承祥坚守并眺望着》, 《舞蹈》, 2014 年 8 月 。

《红》剧是革命题材,那些用于表现王公贵族的舞蹈语汇,便无法满足该剧内容表现的需要, 对编导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突破芭蕾原有的语汇系统, 发展新的语汇。既汲取了西方芭蕾舞之精华, 又洋溢着中国民族舞蹈的特色气派,融会贯通。中西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1“弃”:对古典芭蕾语汇的大胆突破

《红》剧对古典芭蕾手型、双人舞固定程式等做了大胆的放弃处理,代之以新的特定手型和双人舞形式。还有,男演员不再是衬托女演员的绿叶,洪常青英勇就义时的独舞,构成全剧的高潮。

1)握拳、虎口掌等手势代替传统芭蕾手势

传统芭蕾手型简洁,拇指相靠于中指第二关节处,食指微微翘起,用来类比天鹅翅膀。

握拳,好理解。紧握的拳心汇聚能量,让娘子军女战士显得更有力量,拥有顽强毅力和斗志。

虎口掌,是中国古典舞中男子经典手型,虎口大张,大拇指远离其他手指。虎口掌被用于《红》剧,取代传统手型,意义在于淡化性别意识,平添几分中性色彩。

传统芭蕾手型

琼花右手握拳,左手虎口掌

要成为合格的舞蹈“鉴赏家”,就应该将哪怕最微小的手型变换尽收眼底。比如当人物情绪处在过度阶段时,可能会暂时采用芭蕾手型,但一旦想通问题,情绪定型,便又回到虎口掌等细节。

琼花犯错误后独自思索和自省时,采用芭蕾手型,想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后,豁然开朗,则换回虎口掌手型。

2)对古典双人舞A-B-A 三段式结构的重点突破

1、A-B-A 三段式结构:为古典芭蕾双人舞最显著的程式化模式,在内容上多表现为男女主人翁的爱情。

这是一种“块状”结构,也就是说,到了双人舞时,舞剧的“线性叙事”结构就暂停了,开始进入不讲故事,只求炫技的阶段。这一点,相当相当有意思。

A、慢板:由男演员扶持、托举女演员连贯地展示各种舞姿, 两人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 跳跃等技巧动作;

慢板、扶腰转

A慢板: 托举

B、变奏:男、 女演员分别表演独舞, 展示各自技巧;

B变奏:男演员独舞

B变奏: 女演员独舞

A、结尾:男女演员展示高超技巧的快板合舞。

A部分:快板合舞

古典芭蕾中的“独舞” 和“双人舞” 是用来起抒情作用的,表现男女主的爱情状态,然而,几百年来, A-B-A 三段式的结构反复上演,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僵化、固定不变、高度程式化的程度。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中的王子, 或者《吉赛尔》 中的伯爵,《仙女》 中的苏格兰农家青年,人物形象几乎都千人一面,同质化倾向严重。

当然,中国观众对《天鹅湖》还是很熟悉的,一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二是天鹅服装,三是接触渠道得相对多些。

《红》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几段双人舞的编排,突破了古典芭蕾双人舞程式。

2、借用京剧“对打”,打破A-B-A三段式:第一场琼花与老四的“搏斗双人舞” 尤其精彩。

为了表现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琼花的誓死反抗,加之,上个世纪6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 双人舞男女密切接触的动作是不被许可的,所以编导创造性地、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男女A-B-A三段式,把托举、扶腰旋转等典型动作全部删去。

编导完全根据剧情进展的需要,对双人舞进行编排,巧妙地借用京剧“对打” 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了琼花与老四搏斗时的激烈场面,改变了古典双人舞脱离内容的纯技巧性表演,从而使双人舞更好地为故事服务,成为舞剧叙事的一部分。

3、正面人物并肩作战:在常青指路中,琼花与常青的双人舞更突出地采用平起平坐、相同动作的队列队形,体现革命同志加战友的情谊。

平起平坐:体现同志加战友的情谊

3)男演员不再是绿叶

《红》 剧对男演员独舞的创新,男演员不再是衬托女演员的绿叶。 洪常青作为党代表,是舞剧的灵魂人物,第六场“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常青” 独舞,在保留了芭蕾舞剧男性舞蹈必有的弹跳之外,参照了京剧武功的表演技巧。既增加动作难度,还对人物表情要求甚高,洪常青额头上青筋凸起,怒目圆睁,显示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

最后,满身血痕的洪常青先是“剪式变身跳” ,接着抡动双臂,将京剧技巧动作“飞脚” 、 “片腿” 与芭蕾技巧“空转” 、 “平转” 、 “旁腿转” 等动作相连, 最后以“扬臂亮相” 定格,展现出洪常青居高气势如虹的英雄形象,构成全剧高潮段落,让人满含热泪,唏嘘不已。

02“扬”:对传统芭蕾语汇的创新运用

首先,足尖是芭蕾最伟大的发明,《红》 剧编导对足尖技术加以巧妙使用,找到了足尖与该部舞剧内容表达的契合点,让足尖贯穿整部舞剧,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针对传统芭蕾的一些经典动作,如Arabesque(阿拉贝斯克)、 Attitude(阿提丢)、 Ecarte (埃嘎得)等动作和造型加以保留、改编、变形和发展,使之能够体现娘子军独立个性、刚强意志,与《红》剧精神气质相吻合,更符合女战士的视觉形象和人物设定。

以下我们来具体分析。

1) 对 Arabesque(阿拉贝斯克)的变形发展,体会动作的力度、不同手型的微妙变化

芭蕾经典造型Arabesque为迎风展翅状,主要有4种舞姿,后腿由后方擦地出,抬高到最大限度,展现充分的肌肉控制力量、延伸感和直线运动轨迹。利用黄金分割的平衡定律,塑造身体线条的美感。

Arabesque 1.+传统芭蕾手型

Arabesque(阿拉贝斯克)是古典芭蕾中的典型动作, 原本是舒展、 柔美和轻盈的。 但是,《红》剧中,清华和战士们在跳Arabesque时,速度、力度和幅度明显增强, 外形也相应地变成用力刚性地高举手臂、 握拳、“虎口掌” ,一改芭蕾纤弱的品格,更加符合娘子军的形象。

这样一来, 娘子军的人物形象就立刻明了了, “女战士瞄枪” 和“九人刀舞” 的造型都是在Arabesque的基础上变形而来。通过这些变形处理,娘子军的英武跃然而出,使得芭蕾经典动作实现了质的改变,一改妇女柔软气质,展现塑造清华的不屈和坚强的性格。

女战士瞄枪

九人刀舞、刚性Arabesque :力度加强,且右手握刀(拳)、左手虎口掌

2) 对 Attitude(阿提丢)的变形发展,体会下肢动作的力度,上身的挺拔笔直

Attitude是芭蕾基本舞姿之一,分3种舞姿,中文意思为鹤立式。人体垂直站立,支撑腿伸直,动力腿膝关节稍弯曲,保持外开抬起至空中。主要是Attitude向前和Attitude向后,上身强调提拔的笔直感,后腿与Arabesque 一样要求肌肉延伸和控制,展现其力度之美。

中国古典舞的“大射雁”与芭蕾Attitude同工异曲,只是胸腰运用不同,带来形态不同。这点,在后面分析“大射雁”时会讲到。

Attitude 向后1.

身体朝向8点,右腿作为主力腿,左腿抬后腿控制在90度并弯曲,五位手(左手三位),头看向1点。

Attitude 向后2.

身体朝向2点方向,右腿作为主力腿,左腿抬后腿控制在90度并弯曲,五位手(左手三位),头看向1点。

Attitude 向前

在《红》剧中使用过多次后Attitude ,后腿肌肉控制往上的同时,身体与地面垂直,注意这与Arabesque是不一样的(迎风展翅状,可以往前倾斜)。这是一种“顶天立地者,必定刚强"、“顶天立地者,必定高远"的象征动作。颇符合清华和红军女战士的人设。

琼花的后Attitude +双手握拳(手榴弹)

3) 对 Ecarte (埃嘎得)的变形发展,体会下肢动作的力度,上身的挺拔笔直

身体立直,动力腿旁抬,跨跟转开,膝盖伸直同时向上延伸,分为 前( 攀峰式 )、后( 俯望式),下身侧重大腿根部的外开,以及超强的肌肉控制力。体现追求自由、独立和解放。《红》剧的战士双人舞、琼花与人纠缠的双人舞中都运用 Ecarte 造型,表现刚强意志、独立自我、坚韧不拔。

前Ecarte

后Ecarte

前ECART

二、《红》剧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借鉴

古典芭蕾是以用来塑造王公贵族、仙女、幽灵这样富有浪漫气息的人物形象,当用来传递现实生活,尤其是革命和战争题材的精神实质时,芭蕾语汇就会无法满足像《红》 剧这样的人物塑造的需要, 这就要求编导在以芭蕾基本语汇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前提下,从京剧、民间舞还有中国古典舞寻找灵感和借鉴标的。

一说到这儿,你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倒踢紫金冠”、“探海翻身”、“大射燕”等造型,毕竟,印有上述造型动作的海报和挂历,曾经贴在中国家家户户的墙上。还有,悠扬抒情的“万泉河水”仿佛也在耳边响起,那是“斗笠舞”的音伴。

01对京剧、武术身段和动作的借鉴

重要的是, 编导在将京剧动作加入到芭蕾的过程中, 视觉上没有突兀感, 整体动作连贯流畅, 这是很难的工作。

1)亮相:利用动与静相结合,来突出人物形象,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种表演程式。

可以说, 这个“静” 的亮相处理,超越了“动” 的神采,成为琼花“精气神”的气质展现。——蒋祖慧: 《回顾<红色娘子军>的创作》, 《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 9 月 版。

第一场 “琼花逃走” 中琼花足尖弓箭步亮相(见下图) 的编排很精妙: 琼花从树后先是探出一点头来, 待观众看到她后又闪身藏进, 再快速跑出来左手握拳于胸前, 身体前倾拧身怒目, 呈现一个“足尖弓箭步” 的逃跑亮相造型。

足尖弓箭步

洪常青出场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 快速上场转身一个造型; 向斜后方一个跳跃转身造型;最后到舞台中心转身又一个造型。 这三个造型就是三次亮相,一次比一次精彩,力度感层层递进。一个朝气蓬勃的革命者、英俊挺拔的党代表出现了,亮瞎无数双眼睛。

党代表常青亮相

2) 倒踢紫金冠: 在第一场清华逃跑独舞中,准确表达出琼花逃跑的决心。

倒踢紫金冠

3)探海翻身: 一个具有快要翻身动势的造型,巧妙地表达出了琼花强烈的反抗、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然,在清华和老四搏斗舞段中,还有有大量的戏曲技巧动作,如 “乌龙绞柱” 、 “吊腰” 、 “扫堂腿” 、“串翻身” 等,这些动作的幅度特别大,需要超强技巧,力量感十足。

探海翻身或斜探海

4)提炼于武术的动作:“仆步”、“燕式跳”都是武术的基本步。

仆步

燕式跳

总之,每个角色都有最贴合性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 洪常青、小庞、南霸天的身段与造型大多来自京剧, 但又各有不同。

“党代表” 的基调是沉稳有力、 挺拔舒展的, 因此用“山膀” 、 “顺风旗” 、 “托按掌” 等动作与芭蕾舞姿结合, 创造出“脱掌背刀”等造型, 表现了作为党代表的“洪常青” 的无所畏惧。

“就义” 的舞段中, 为洪常青设计“燕式跳” 、 “变身跳” 、 “凌空跃” 、 “平转” 等一系列大幅度、 快速的技巧动作, 把他甘愿为革命献身时激动澎湃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霸天和老四等反面人物, 编导用虎背熊腰的身形和粗鲁的动作来突出俩人的阴险和狡诈。

02 吸收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的精华

《红》 剧极富创造性的舞蹈语汇与编导们扎实的中西舞蹈文化修养分不开,李承祥(南霸天扮演者)、蒋祖慧、王希贤三位编导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代芭蕾编导,李承祥参加北京舞蹈学院两届编导班,蒋祖慧王希贤都是苏联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他们都曾在中央歌舞团长时间地学习过民族民间舞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比较熟悉。为创作《红》 剧,他们还一起奔赴海南采风,搜集海南的民族民间舞作为创作素材。

1)“性格舞”是古典芭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芭蕾在吸收各种民间舞蹈的过程中会形成“性格舞” ,又称“代表性民间舞” 。

性格舞常被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民族、地域特征, 或是用来制造某种特殊的舞台气氛。

很多芭蕾舞剧中都有性格舞,比如《堂吉诃德》一幕二幕三幕里;《葛蓓莉亚》一幕三幕;《吉赛尔》一幕;《仙女》一幕……等等可以看到。

《天鹅湖》的性格舞集中发生在第三幕,有匈牙利舞,西班牙舞,意大利舞,波兰舞等。

《天鹅湖》匈牙利性格舞

《天鹅湖》意大利性格舞

2)《红》剧中的民族性格舞:最有名的当属“黎族舞”和“斗笠舞”,反映劳动人民生活、 风俗习惯,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风格, 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东西。

在舞剧第三场: “里应外合夜袭匪巢” “黎族舞” 中, 民族民间舞出现了, 三个女演员手拉手左右摆手、推手的动作,身体平衡稳直,两脚踩步或小跃步前进或后退,两膝时弯时立, 双向左右腰侧前后摆动。 这就是黎族舞的特性, 是民族的。

第四场,乡亲们慰问红军时,上演“斗笠舞”。斗笠的戴、提、甩、转、遮等动作,均来自采风时,对黎族舞蹈元素的提取。

第四场的斗笠舞:“戴”

同样在黎族“斗笠舞”中,又融合了中国古典舞的“卧鱼”的造型,运动轨迹旋转向下,划“平圆”。把中国文化对圆的追求,含蓄地表达出来。

3)中国古典舞“大射雁”与古典芭蕾Attitude同工异曲。

这张“大射雁”图,请大家仔细看,确实区别不大,胸腰运用略微不同。中国古典舞更加以腰部为轴心,腰部承受的力量较大,上身加上了横拧、仰等;Attitude的腰部相对松弛些,发力点集中在下肢,把身体往上送。

中国古典舞的“大射雁”

古典芭蕾的后Attitude

4)吸腿拧身:也同样来自中国古典舞,注重对腰肢的运用。中国古典舞特点之一就是以腰部为轴心或核心的,在拧的过程中,用对立统一来达到视觉平衡。

中国古典舞的“吸腿拧身”

三、《红》剧音乐特色、服装、布景和五代琼花扮演者

舞蹈有主题动作, 音乐也有主题音乐,《红》 剧中主要角色各有音乐主题, 这是芭蕾舞剧常用的手法。

《天鹅湖》中,柴可夫斯基首次将“主题” 贯穿发展手法,运用到舞剧音乐的创作中,让“天鹅主题” 成了戏剧和情感发展的主线,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人一听到这个音乐就联想到了白天鹅的形象。

《红》剧作曲家吴祖强跟随芭蕾舞团的编导、演员到海南体验生活, 收集了当地的民歌、 琼剧音乐等音乐素材, 成功地为琼花、常青、娘子军连队创作了鲜明、精彩的主题音乐。作曲家将娘子军连歌作为全剧贯穿和发展的对象,无论清华还是常青的主题音乐,最后都琼花融入娘子军连歌主题中。

01鲜明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

《红》 剧的音乐主题由两个主题一首歌构成, 分别是: 体现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吴琼花主题、 洪常青主题和体现娘子军群体形象的娘子军连连歌。——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1)吴琼花的音乐主题,由海南民间音乐《江河水》 改编而成。小调风格, 听起来富有弹性和跳跃性,主题性格鲜明, 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

一开场,序幕,琼花主题曲骤然响起,但见吴清华被反绑双手,做挣扎状。

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含冤屈、 愤怒反抗的情绪、斗争精神和倔强的个性的琼花,音乐主题中强烈的反抗精神就如妇女解放的呐喊。——吴琼: 《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音乐》

2)洪常青的音乐主题,是一个大小调混合风格的音乐主题,十分男性化,具有“党代表”的豪迈刚强、 坚定沉着。

“洪常青主题” 将洪常青这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的思想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吴琼: 《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研究》

洪常青的主题简朴奔放、 豪迈有力,辽阔高亢。

3)“娘子军主题” 采用原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 (梁信词, 黄准作曲)

这首连歌早已在群众中流传开来,音乐朗朗上口、形式简洁。这个音乐主题不仅贯穿全剧,而且还是统一全剧音乐的音乐主题。

4)大部分音乐风格富有地域特色

比如,第四场中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改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 , 旋律优美、 亲切热情,采用了女生合唱, 颂扬了“军民鱼水情一家亲” 的军民关系。

比如,“霸天主题”以海南地方戏曲“琼剧” 为基本音调,音乐激进尖利,刻画了南霸天阴险 狡诈的一面。

02 独特的舞剧服装

古典芭蕾舞服装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宴会芭蕾”夸张奢华——“宫廷芭蕾”追求视效——“浪漫芭蕾”白纱长裙。最后,玛丽· 塔里奥尼身穿轻盈飘逸的仙女长裙成了芭蕾的象征, 这一经典服饰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在芭蕾服装发展过程中, 将中国战士的军装搬上舞台是史无前例的,与人声合唱一样,又是开了先河的事。

夸张奢华

19世纪末,长裙长度逐渐缩短最终形成 tutu 裙

白纱长裙

《红》剧中,短裤、 绑腿设计的优点在于:

使演员们显得精干利落, 同时也反映出海南炎热的地域特征, 符合现实生活中海南人的生活习惯。

为腿部动作的技术运用创造了条件

符合当时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人民大众不接受露大腿的芭蕾短裙。

琼花、 常青和连长的军服颜色比其它战士深, 以便观众辨认。

1、布景为“三棵英雄树”;2、常青、连长服装颜色深;3、后来琼花也穿同样深色的服装

03 舞台布景

舞美设计师马运洪曾留学于苏联,他创作《红》 剧舞台布景的理念是:简洁干净、摒弃复杂繁琐,舞台上的道具和背景必须有用,可有可无的就删掉, 必不可少的才留下。

最典型的是“三棵英雄树”,左边两棵用来悬挂红旗,右边一棵用来填补空白,可谓多一棵浪费, 少一棵难看。

04 五代琼花扮演者

《红色娘子军》之所以称得上“经典”,是因为,它已经走过50多年,还常演不衰。按官方说法,至今有五代琼花扮演者。《红》剧大致是十年换一代演员。

第一代,64年首演时,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第二代,70年代时,郁蕾娣、薛菁华、张婉昭;第三代 ,1992年,冯英、张丹丹、王珊、蒋梅、李颜;第四代,李宁、邹之瑞、侯宏澜 ;第五代,目前,孟宁宁、张剑、金瑶。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央芭蕾舞团官方仍然沿用着这个说法。

第一代扮演者: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等。

为了彻底洗刷掉“天鹅”的贵气,更为了扮演好从“女奴”到“战士”再到“指导员”的角色,全团还去了海南体验军旅生活。

据编导李承祥回忆,军训时,当口令“向右看”发出后,女演员们条件反射一般地立着足尖、踮着碎步把头转向右边,后来,他把这个动作编进了《红》剧。

第六场活捉南霸天

白淑湘 :1964年首演者,是拥有“中国第一只白天鹅”之称

第二代扮演者:薛菁华、郁蕾娣、张婉昭

因为1970年版舞剧电影由薛菁华扮演吴琼花,她是最为人熟知的“第二代”,红透全中国,她的琼花形象家喻户晓。

薛菁华身高1.7米,是身材最高的一个琼花。高个子的薛菁华不仅极具线条美感,还由于贴合的形象气质以及出色的开软度,即便今天看来,也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形象塑造。

薛菁华

薛菁华在拍摄《红》剧电影

第三代扮演者:冯英、张丹丹、王珊、蒋梅、李颜

冯英是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也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简称“中芭”),是中国唯一国家级芭蕾舞团。

1992年5月,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50周年,中芭复排《红色娘子军》,以冯英为代表的第三代“琼花”诞生。第三代“琼花”必须去寻找,去转换,将“革命抗争”转换为基于个体的“命运抗争”。

冯英:现任中芭团长

冯英:现任中芭团长

第四代:李宁、邹之瑞、侯宏澜

90年代中期,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或大专班的优秀毕业生加盟了中芭,迅速补充了中芭的血脉。对这一代演员而言,“塑造一个全新琼花”已经成为她们的共识。

李宁

第五代,孟宁宁、张剑、金瑶

第五代琼花是近十余年活跃在中芭舞台的舞者,《红色娘子军》也是这个阶段受邀赴巴黎歌剧院等世界顶级芭蕾殿堂演出,还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进了中国的各类演出场地。

“第五代”琼花

张剑

结语

随着芭蕾舞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中国芭蕾已自成学派。目前,我国有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五大舞团。

上述舞团除了复排和演出西方古典芭蕾外,还创编和演出了大量中国民族芭蕾舞剧:

《桃花潭》《大红灯笼高高挂》《祝福》《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 》《孔雀胆 》《二泉映月 》《末代皇帝 》《牡丹 仙子》《辽河 摇篮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题材之广、内容和形式之丰富,令人惊叹。

其中,许多剧目因为在场景布置、舞蹈音乐编排上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惊艳世界,具有深远影响。这或许就是“中国故事”的魅力。

《红》剧和其他民族芭蕾舞剧的成功,说明一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世界芭蕾舞台的中国形象:《红色娘子军》 用民族芭蕾讲中国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风格芭蕾:于足尖起舞 向顶尖迈步

中国风格芭蕾:于足尖起舞 向顶尖迈步

芭蕾,中国,艺术,舞剧,语汇,故事,舞台,文化,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国人,世界,舞蹈,题材,创作,审美,表现空间,神话故事,作品,传统,情感,情怀,戏曲,敦煌人,编导,芭蕾舞剧,观众,风格,上舞台,中国故事

2020-07-19 #小故事

经典重看:走向世界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经典重看:走向世界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观众,艺术品,国家大剧院,力量,同志,女性,掌声,扮演者,演职人员,舞剧,艺术,观点,革命,周恩来总理,艺术的力量,吴清华,李承祥,洪常青,毛主席,田汉,马秀山,小演员,中国戏剧出版社,保利剧院,林肯中心,省宾...

2012-01-11 #故事阅读

除了《天鹅湖》 你还需要了解这些国产经典芭蕾舞剧!

除了《天鹅湖》 你还需要了解这些国产经典芭蕾舞剧!

芭蕾,芭蕾舞剧,中国,红色娘子军,经典,敦煌,白毛女,芭蕾舞,全国,灰姑娘,艺术,祝福,张艺谋,中央芭蕾舞团,剧目,城市,民间,舞剧,舞台,表现手法,创作,周恩来总理,大红灯笼高高挂,揭盖头,越来越多,中喜儿,东艺,了情,于培,养和

2017-05-29 #长篇故事

用舞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

用舞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

西班牙,马德里,卡纳尔,大剧院,冯英,红色娘子军,郭求,弗拉明戈舞,艾达,中央芭蕾舞团,新华社记者,大师,戈麦斯,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国际,舞蹈节,芭蕾舞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新华社发,德莱,日以,舞蹈演员,艺术总监,国际艺术,林肯中...

2009-06-24 #故事会

用舞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5)

用舞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5)

冯英,马德里,国际,西班牙,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舞蹈节,中国故事,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弗拉明戈舞,卡纳尔,德莱,日以,艾达,郭求,舞蹈演员,艺术总监,新华社,国际艺术,大剧院,林肯中心,全体,剧院,受欢迎,团长,名演员,图...

2008-11-08 #故事大全

中央芭蕾舞团将举办建团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中央芭蕾舞团将举办建团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中芭,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举行,杜洋,中新社,红色娘子军,剧团,剧目,天鹅湖,吉赛尔,新创,舞姬,艺术,记者,大红灯笼高高挂,新闻发布会,演员,会上,候场,发布会,来源,珠宝,钻石,选段,中国新闻网,庆祝活动,集体合影

2007-08-07 #故事会

在天桥剧场欣赏俄罗斯芭蕾舞 想起60年前1毛5分看一场剧的故事

在天桥剧场欣赏俄罗斯芭蕾舞 想起60年前1毛5分看一场剧的故事

芭蕾舞,芭蕾,俄罗斯,艾夫曼,世界,中国,剧团,万伯翱,安娜,三楼,剧场,北京,友人,天才,艺术,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演员们,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人民,体格,国家,名剧,天鹅湖,小说,巨擘,差距,扮演者,经典

2009-08-15 #小故事

故事:女儿为当芭蕾舞主角 生生阻止父母见面 结果母亲失忆了!

故事:女儿为当芭蕾舞主角 生生阻止父母见面 结果母亲失忆了!

丹丹,陆焉识,父亲,婉瑜,母亲,指导员,吴清华,故事,芭蕾舞,工宣队,梦想,队长,红色娘子军,女儿,妻子,火车站,组织,张艺谋,团里,事情,农场,天桥,时候,母女俩,通知,逃犯,追来,刘同,道丹,女主角

2016-06-01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