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时间:2008-11-27

如何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提示:本文共有 119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4 分钟。

很长时间没有来更新博客,常有朋友问询,今日发布一篇私闺密文。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我的教科研之路

朱志江

对于专家来说,这样的报告一定是从教科研的意义、教科研的重要性、教科研的一般方法、论文写作方法、课题申报方法等说起,理论性特强,就像很多出版的书籍一样,与其听报告还不如买本书看。

我不是专家,只是一名平常的中学教师。我对教科研没有多少理论性知识,虽然也曾经阅读过几本所谓教科研类指导书籍,仔细一想,感觉按照那样去做是不大容易的,更确切地说也无法那样去做,那些东西都是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教授“坐”出来的,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是理论性知识假设和等待验证性技术猜想,对我们这些中学教师不大有用,离我们的实际情况比较遥远,术语一大堆,方法一大套,研究的环境要求和学术条件与我们的真实生活世界相差巨大,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书本知识的捉襟见肘,甚至可能与现实正好是相反的,所以书本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看着听着像回事,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去操作,就似“画家不知渔家苦,好作寒江独钓图”,哪里知道我们中学老师是怎么样活着的,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们睁眼说瞎话,因为他们“玩的就是学术”,那是属于他们遨游的学术天空,不属于我们这些寻寻觅觅找食吃的小麻雀的世界。

我对教科研没有什么深刻思想,借用莫言的一句话——“我自豪于我没有思想。”我有自己的教科研故事,我今天愿意与大家分享我这些真实的故事,再次借用莫言的一句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我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化学教育本科毕业,在乡村中学教高中化学6年,当时乡下本科大学生很少,从高二开始,教了5年高三,考上的大学生屈指可数,至今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当时我所在的这个乡下中学曾经被教育局局长在全县高考总结大会上赐给一个外号叫“李四光”,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学校里我能搞什么教科研呢。1994年8月,调进县城,到如今的江苏省泗阳中学工作,当时叫泗阳县中学。进入泗中时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化学杂志,说不出一种教育教学期刊名称,没听说过任何教育家的名字,不知道叶圣陶是谁,第一次听人说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是一个苏联的名字叫“霍姆林斯基”的人,不知道有中国教育报,当然也不知道教育部长是谁。直到2000年要晋升高级职称时,听人家说要有论文,如果是发表在杂志上的更好、更硬,至此大学毕业12年才开始蠢蠢欲动,我的教科研故事才拉开序幕。那么14年的教科研故事一下子从哪里说起好呢?

我先插入一个看起来似乎与教科研无关的事情,在我们繁琐的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可能是监考、看班、开会等,不如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舒服,为什么会这样呢?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主人公选择过着一种没有责任担当的轻盈的生活,但她并不幸福,感到自己人生虚无。人的生命难以承受一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东西,所以人的空虚无聊并不比沉重负担好受。可见生命是一个怪物,所以哲人曾说过,“能把生命活得轻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艺术。”

我与大家也有同感,以前我也特别害怕监考,现在不同了,我很喜欢做这些看似无聊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可以自由地运动脑筋,“你禁锢我的身体,我放飞我的灵魂”,坐班就看书,记不得是哪次坐班翻看学生的语文书,看到北大哲学家冯友兰的一篇文章,至今记忆深刻,不妨先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只顺着本能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这就是自然境界,如放牛娃。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做事对于他自己是有功利性的,就是人生的功利境界,如现在活着的几乎所有人。有的人知道社会的概念,他是社会的一员。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如儒家所说,做事“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符合道德意义,这样的人生境界是为道德境界,这种人有,不多,是贤人。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这种人少之又少,心怀天地,悲天悯人,是为圣人,在中国是老子,在印度是佛祖,在西方是上帝。

自我感觉我的教科研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评职称之前的无意识期,为评高级的功利期,为教学的实践期,最近几年的思考体悟期。可以总结为:“意识全无没有期、论文模仿写作期、思考教学实践期、教育人生体验期”,对应着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划分——自然的、功利的、道德的、天地的。我在评高级职称之前(1999年前),对教科研是毫无意识,整天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做班主任琐碎事务性工作,属于教科研的自然期,也可以说是“意识全无没有期”期(孔庆东高中时候把全班女同学按照性格特点分别起外号,没有、瞎闹、二猛、头猛),有的老师说,“哎,高级都下来了,也不想评特级,写什么论文”,也是回到了教科研的“自然境界”。2000年我要评高级,需要论文,再后来想评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什么的,更要发表文章,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就是属于功利时期,也是“论文模仿写作期”,后来该评的都评上了,不再想着要发文章,老是琢磨怎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么上课学生容易听懂,怎么讲课学生喜欢听,怎么样上课自己感觉舒服,把这些想的东西写下来,自然就成了论文,这样的文章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写出来的文章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研究带有强烈的为教学的价值追求上来,教科研走到了它的应然目的上了,以教学为己任,我觉得这就是教科研的“道德境界”,我把这时期叫做“思考教学实践期”,至于天地境界的“教育人生体验期”到后面再说。

下面按照时期来开始我的教科研故事。

一、功利期:为晋级评优

结束了12年的教科研“自然期”也就是“没有期”以后,自1999年开始,为了准备评高级,想发表论文,进入我的教科研功利期,这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能成为什么,就是为了评高级想发表论文。要想发表,就要看人家杂志上的论文是什么样子,于是我找来学校的旧的连续几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看看想想,感觉那些发表的文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小沈阳说的“这样也能上,我也能上呀。”仿照“考试评价”栏目里的几篇文章就拼凑了一篇,叫《浅谈化学实验能力的测试》,一炮中的,这是我发表的首篇论文。

老师们,只要你认真地阅读一下现在的主要几本化学期刊,你就可以发现现在化学杂志上论文大多数思想苍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新颖性,其实大都是模仿和拼凑的产物,代写论文的人那么多,说明绝大部分文章一般都是差不多的。像这类没有多少思想性的文章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我们如果是纯粹为了发表论文,可以先写这样的论文。我觉得这种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写法及其简单,人人都可以写出来。

1、分析解读类

这些文章主要是要舍得花功夫,查阅很多资料,不要思想,就像小学生做语文作业那样,我不喜欢做这样的文章,但是这种文章是有很大市场的。比如,对教育部文件、考试说明、教学标准、新课标等进行分析解读,就属于这类文章。因为杂志刊物它是需要这样的东西的,就像过中秋节尽管人们都不想吃月饼,但是得有它。老师们可以感觉到每有新的东西出来时,就有新的分析解读类论文出来,属于时令性的文章。你们注意,等待新课标修订版出来,赶快对比新旧区别,迅速下手,立即投稿,中稿率在80%以上,如果自己不会写,可以找一篇已经发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对比分析类论文模仿一下。我至今还没有写过这样的论文,有的老师专门写这样的论文。

2、介绍搬运类

像对诺贝尔奖介绍,社会热点话题中包含的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化学史以及对外国的相关课程、考试、活动的介绍也属于这种搬运类的文章,写起来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是一种移植和组合,没有什么原创因素,只要你肯花时间并且占有一定的资料就能写出来,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好像高校里老师写这种文章的特别多。

“实验改进”栏目中所有的实验类论文,如果你愿意,去仔细研究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熟读100篇后,你也能改进几个。试想,中学就那么几个实验都改进发表30来年了,还能有多少过创新改进,无外乎就是那几个变化思路,几种改进办法,——微型化、绿色化、明显化、组合化等,有的改进纯粹就是为了改进,编辑发文也就是为了支撑这个栏目,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验性特点而已,再不好也不得不留着。所以这类文章实际也是一种东拼西凑的搬运。

故事。干燥管——1996——首届省实验二等奖;青岛旅游——社会科学与技术——没钱——青岛二中特级教师王忠政——鱼死亡的秘密——食品添加剂发表——被吴俊明教授看好——邀请加入他的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编写团队。

我们宿迁特级江玉安,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围绕化学史研究展开,甚至包括教学设计类的文章都是化学史的,这类文章就是你要占有大量资料。

还有一种搬运,就是跨学科借鉴,也就是看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这就要你有广泛的阅读面,必须化学界其他人看不到的才能搬,不然的话自己不好意思。把化学界人看不到的好东西拿来,附着化学学科的例子即可。《美酒飘香》——《沙地文化课程》,你抄的高级,引进了化学界里没有的东西让大家眼前一亮也是一种本领,试想,中国每年那么多的毕业博士论文,那么多的课题成果,出版那么多的教育教学书籍不都是借鉴来的么,加入了自己一点点的学科特征而已,能有自己三成的东西就算是好的啦。

可以说,这样的搬运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你要知道到哪里去搬,还要知道怎么搬,其实是一种借鉴学习、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你要搬的东西必须是化学界没有见过的,还要很具有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所以它对写作要求是比较高的。假如我自己不说出我的论文的出处,化学界无论中学还是大学的老师是不会知道的,这也是不简单的事情,这要自己有一种超出学科范畴的阅读面,也就是说你要广博,说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在我的教科研功利期,这样的论文还是有的。

3、理论图解类

随着我教科研功利期的推进,自己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欲望,觉得看书阅读学习这件事情还是有它的魅力的。在2003年,我自费去南师大学习课程班,说实在话,几次函授及至结业基本收获没有,但是我还是很庆幸当时的2300元自费选择,那两年的函授给我打开了一扇更加明亮的窗子。

故事:住宿研究室宿舍中午不好进入,到书店看书,接触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类图书,迎来了我的教科研突跃期。《情感教学心理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学习论》、《有效教学理论》,知道了到哪里去寻找我的学习目标,知道了获得很多教育书刊的渠道等。

有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再回头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对照理论知识,想说的话很多,有“泪如泉涌”的感觉。像《物理性质教学原则及其心理学基础》就是这样的文章。很多大学教授发表的文章大都是什么《XX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xx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把自己的一堂课设计、一个教学行为、一种解题方法贴上一个理论或者模式的标签,导致自己的论文理论性较强,产生一种比别人有理论高度的效果,当然水平就不同一般了。比如,杂志需要大量的教学设计类文章,你起一个名词,“基于建构主义的X教学设计”、“XX的探究、合作、学案一体化教学设计”比没有理论头衔支持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品位高。

例:北师大王磊教授团队的“促进学生认知素养发展的”、华南师大钱扬义团队的“手持技术下的”、南师大附中保志明老师“培养思维发展的”、外国语学校李惠娟老师的“情境探究下的”很多教学论文都是这种套数,关键是你的心中要有理论,说得清,与化学教学对上嘴就中。

4、调查总结类

还有一种论文也是有固定写作模板的,就是调查总结类。调查报告类科研论文,套入固定的模式,用一些数字,编制一些问卷,用固定的分析方式,总结点结论,给点建议,就成了一篇调查报告论文。

总结类文章也好写,像一些大的教育教学期刊,每年必发表这样的文章。如《有效教学研究概述:基于XX杂志2012年发文分析》,《20年来教学论研究基本思路》,像这样对某个方面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属于对研究成果的再分析再研究,其实还是属于一种没有个人思想的学究式科研,但是也是需要有人去做这样的工作的,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研究规律,给他人以启示。还有的对某次教研活动的介绍总结,甚至出国考察的体会也属于这类。我们可以写像“教师研究热点分析”、“概念教学研究分析”、“实验教学研究分析”“某期刊关于教学论坛发文特点分析:基于2012年某期刊的研究”等,你去搜罗10年来的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所有文章,阅读后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总结性论文,当然这样的文章要花费大量死功夫。《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化学教育0804)

5、考试解题类

中学教学期刊还有大量的篇幅留给了考试解题。什么知识总结,重点分析,解题规律,竞赛知识等。“化工流程题解法”、“有机合成题分类解析”、“实验题特征及复习策略”等。每年的试卷下功夫统计分析得几句相似的结论也可以发表,10月份总有这样的文章要发表。不会写,你就拿一篇过来抄,换掉你感觉要换掉的东西。还有像《中学化学》上也会刊登一些知识点总结罗列的文章,什么“解反应的物质”“剂”“颜色”等,文章要求层次比较低。如,2004年《中国教育报》考试升学栏目的实验复习,就是我看到了很多人大附中老师写的指导文章,7天见报。南通的陆军老师发表的这种文章特别多,高考试题分析类,几乎年年9、10月都要发表高考试卷分析类文章。他的解读文件类,概括总结类文章页很多,看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也能总结出一篇,谈“名师有效教学策略分析研究”,其实就是把大家的观点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向外人介绍一下江苏的特级教师是怎么做的,别人看来也是有用的,尽管文章的观点不是自己的,但对读者是有价值的,属于介绍搬运类论文。

我承认,这种为发而写的研究阶段对教学帮助不是很大,没有紧贴教学实际,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是一种纯粹的“做”论文,没有自己的东西,这类文章只要舍得花功夫,是容易写出来的,我把它总结为“不需思想的智慧,只要勤劳的汗水”。翻看现在的杂志,这样性质的论文还是很多,大约占到版面的八成左右。

我在这个时期的科研成果是比较丰富的,总结经验体会,就是一条——多读多写。虽然说文章价值不高,时过境迁,基本属于“四月桃花逐水流”,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真的教科研,但我认为这个阶段是需要经历的,是不可跨越的。为什么呢?通过读,获得了大量理论知识,开阔了研究视野,丰富了学术语言,(“语言觉醒的背后正是人生意义的觉醒。”“文化的力量就是语言的力量”“话语权是最大的统治权”),通过写,锻炼了写作技巧,提高了文字的组织能力,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了论文是怎么回事,虽然带着强烈的功利性,但培养了自己浓厚的科研兴趣,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发表以后,拿到期刊看到自己的名字,增加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好像自己真是个具有科研能力的人似的(就会有外地的老师来交流讨论,说是请教),这为教科研走向更高级的阶段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有话说,话会说。所以,你要想发表论文,想走上教科研这条星光大道,就要有一种“把文章看了,栏杆拍遍”的决心和气势,我敢保证,你熟读研习了近三年化学三大期刊,一定想写也一定能发表。

二、道德期:为课堂教学

西方谚语:“有可能性之处,才会产生欲望。”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不知不觉中,自己好像懂得了不少,这就有了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自然产生新的欲望,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就会不自主地借用别人好的想法,看看是否符合相关理论,试着将一些理论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来,于是就会生成很多独特的自我想法和做法。这种教科研就走出了只为发文章的阶段,进入了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道德性阶段,也就是教科研的应然阶段。

自1999年开始,我坚持阅读的教育教学杂志大约有30多种(化学6种,还有湖南的什么“实验与仪器”,理论,北京12种:教育学、中小学教育、教育学报、中国教育报、课课教、中小学教材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师培训,上海5,基础教育、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太原2,教学与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还有其它省份的,如教育学导刊、教育科学、教学研究,江苏2),不是篇篇阅读,也没有必要,全部浏览一册不漏,我算一下,大概是30*12*13,接近5000本,复印整理下来的资料有几百份,购买和借阅的书籍不下200本,这样的阅读和浏览为我提供了开阔的视野,了解了一些理论,有时感觉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有点相通的,与有的大家学者也似乎“心有戚戚焉”。比如,情感教学、想象教学、学习情境、学习唤醒、先行组织者,同构、顺应,上位学习,多知觉学习,抛锚式,支架式,经理教学法,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性等等,具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在备课上课时候,就为自己的思考提供了抓手,有了附着点,就像攀岩有了一个放置手脚的地方,向上攀爬做到了心中有数,而不是随大流按现成的教学文化习性进行,有了理论的参照系统,经常想就会产生自己独到的思想,论文就有了思想性,还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改变了我们大部分中学老师论文缺乏理论性的通病,文章比一般老师好像显得更有学术性,编辑是很喜欢这种既有理论性又有思想性还有实践指导性的“三性”文章的。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析与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自己知道了某个问题的研究程度,可以说对全国整个化学教学研究心里面有了个底,谁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别人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样写起来就能避免重复研究,就会角度新,有思想,有实践指导意义,这个阶段发表的论文一般是“结构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灵活,气势恢宏,有霸气,行文流畅,实践指导性强”,是理论与实践,行动与思想结合的完美产物,不像上一阶段的文章有点虚。故事:《对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王京复习课谈话录》。

进入这个阶段以后,论文是不发而发,也就是说没有想着发论文,但是心里有东西不停地往外冒,憋不住,写出来以后就发了。这个时期的文章不是模仿来的,也是别人抄袭不去的(我的很多论文细节、语句、观点等被别人反复抄袭)。论文的特点有四个特点: 生成性,是课堂实践与思考的生成产物, 指导性,对读者别人有用, 实效性,对教学有用, 真实性,不是做出来的,是过程的再现描述。这种类型的文章,全国化学教学界做得好的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我们江苏,如:保志明,化学思维教学:精巧深刻得令人感叹,江敏,化学观念教学精致细腻地令人害怕,李惠娟,情境探究教学,新潮华丽得令人炫目。她们(三大名旦)的课都带着一种先验的理念的印记,都是按照一种自我坚持的理念在演绎,这是她们的学校和学生条件的产物,她们能这样搞课,我们就不能那样搞,也搞不出来她们那样的东西,我们有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的草根,把自己的茅草窝窝编好也就不简单啦。

故事:《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误判原因分析》——必修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教学与反思,我写得是一种自然现实状态下的“观察思考和修正”,不是自己主动地去设计教学,去执行某个教学主张,去实现某种教学愿景,而是一种自然观察实验型的理性思考,注重于对现实课堂的优化改革,是不脱离当下的渐进式的变革和改良,她们的课是坚持一种高级血统的贵族精神的延续和继承。

要想写好这类文章,我的经验是“多想多做”,经历了上一阶段“多读多写”的原始积累,自然进入了可想和可做的境界。多想,就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善于发现真问题,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经常对自己及他人的课堂教学有意识的分析思考,无论是名师的示范课,还是新手的平常课,都拿来进行解剖分析,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反思,用现实的要求进行对照,多思多想后把产生的想法和做法叙述出来,多做就是按照多想出来的方法试验,看看效果再来修正,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从而对化学学科本质和课堂教学本质产生自己的理解,在教学论、学习论、课程论上寻找化学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做到“写作有思想,实践有办法”,写出好文章。如《必修1元素化合物教学困难成因及对策》、《有机化学模块分析及教学建议》等。

三、天地期:为教育人生

下面讲我的教科研的最后一个阶段,就像人的“天地境界”一样,我的教科研在2010年后进入了“教育人生体验期”的高级阶段,我觉得是教科研的最高境界。2010年12月晋升教授级高级后,感觉“自己就这样就是教授啦?不会是讽刺吧?”深感到不副实,浪得虚名,尽管也会被外地邀请去所谓的讲学,总感觉自己好像是冒牌的,内心不好意思,我有什么教学思想,哪里懂得什么教育?还是特级教师,比别人特在哪里呢?我能比别人多知道多少呢?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我是无知的”。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随着深深的自责,我开始思考另一方面的事情。尽管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还是要思考,西方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如果不思考,还有什么为人的价值呢。

我常想,自己虽然号称名师,但在工作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比如课堂上迷茫和困惑的眼神,为什么它不敢接触我的目光而躲闪和回避?有时自己津津乐道的讲授为什么换来的是神情淡漠、茫然无顾?对其倾注三年关爱就读名牌大学的所谓优秀学子为什么会喊我“化学老师”,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称呼我是对我的一种伤害?还是他不屑于对我表达一种叫做“感情”的东西?还是在这个时代他们的心里根本从来就不曾有“感情”这个词语?我们为什么在课堂上有时还只能叫“你”或“12号”来回答问题,课堂如此匆忙,忙得连认识学生的机会都没有了。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风华正茂的孩子怎么会在课堂上如此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怎么竟然还有学生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向隅而泣……

我们身为教师,我们不能回避:现在的教育、教学出了问题。我们有的学校自甘堕落成,成为一片文化荒漠,那么多的孩子在折磨、遭罪、耗费青春,在竞争、扭曲、心灵哭泣,“分数的教育成为儿童智慧的屠宰场”,“我经常忍住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我想起圣经里上帝说过的话:“你到底把我交给你们的孩子怎么了?”

“专制、功利且愚昧,是我国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教学危机必然带来学生及其教师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这同时孕育着民族、社会危机。”(张华:《重建课堂教学丛书》主编寄语,2009,上海)我们不缺少良知的感觉和发现,但是我们缺少理智的审视和富有成效的改变。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探究事情的根源,图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才是对现实的丑恶和庸俗的彻底革命而不仅仅是忍受。

对教育、学校、学生、教学的如此多愁多虑,多愁善感,使得自己内心时常不安。我想,能否可以把化学课堂教学与教育学生成长联系起来,能否把学科教学与教育的本真结合,思考更多关于教育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在苦苦思考怎样做好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工作。带着这种思考,我的教科研方向更加专一,朝着一点聚焦。

我思考怎么样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识教学的育人价值。进入这个世界以后,你又会发现这是一个无限辽阔而悠远的话题,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也许像莽莽无边的原始森林,又像漫无边际的没有尽头的沙漠,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真似无边无际的莽原。最后,我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卢家楣教授的《情感教学心理学》、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台湾教授《情绪教学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知识深度教学”、渤海大学教育学院刘万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德性教学论”以及其它的一些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研究内容,承接在以上两个阶段关于情感教学研究的相关结果,申报了省教科院课题《情感教学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展这个方向的研究,发表的文章有《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化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践研究》,《知识教学实施情感目标教育的方法研究——知识情感性处理策略》,讲座报告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南京市化学教师网上培训课程《富有想象力的化学教学》,省名师课堂的设计,以及我的教学思想录《让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德性关怀》等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展。

这个阶段我的主要思想可以用两句教学箴言概况:1.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2.求真、向善、趋美的教学才是合乎“道”至于“德”的教学。

故事: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富有想象力的教学》——写信、赠书、交往、交流,遗憾,至今没有获得卢教授的《课堂教学情感目标测试表》。

图片文字。你能想象出来这样的图片怎么会进入我们化学的论文中来?文字,它是怎么能够与我们化学论文搭上茬的?

我在近年这种体验思考性的科研过程中,除了浏览必须看的专业书刊,还阅读了很多非专业书籍,文化的、文学的。对于一个化学老师来说,感觉以前头脑中的书籍不够用了,近几年来我读的书看起来好像是不务正业,除了学校里有的书(非化学期刊:20多样,书屋、读书、随笔、文史知识、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红楼梦学刊、文学教育、美文……,图书馆的书籍:现代文学类,外国文学类),我还网上购书(孔庆东,余杰,林贤治),还办了泗阳县图书馆的卡(余华、矛盾文学奖、莫言),进行阅读。你是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怎么能熏陶出可爱的学生?教师的人生修养一定会映照在你的学生身上。(我在大学喜欢看书,看了不少国内外文学书籍,日本的、欧美的,可能这也为是科研写作的基础。)

我在开头说,教科研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教育与人生的体验期,我感觉到这个阶段的科研是一种享受,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活与精神生命得到了完整的统一,摸索着教书,摸索着教我自己心目中的书,成了生命生活的自然状态,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学生实现了结合,好像看书、教书、上课、写作就是自己日常生命的自然流淌,有的同事问,“你怎么想看书的呢?”我开玩笑说,“你怎么每天都这样想吃饭和喘气的呢?”如果一个人阅读能够像呼吸那样的必须和自然,那么他会是多么的幸福。我感觉到了这时的“天地境界”是那么地澄清敞亮,那么地舒心愉悦,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切都是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每天的尝试新鲜而刺激,不觉得教书是机械重复,也不觉得累,好像在不断做着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打通化学教学与我本人和学生生命的内在通道,把教书融进了文化的、人生的、教育的因素,从而改变着自己的教学生活,提升着师生的生命质量,享受着人生趣味。阅读、教书、写作、科研变成了一种自由的生活存在。

老师们,我们应该知道,人都是有两个自我的,一个是自在着的我,另一个是自在着的我背后的那个自我,发现和唤醒背后的那个自我是实现我的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可惜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迷失了内在的我。由于自在我客观肉体的丑陋和无能,自在我主观孽障的发狂和阻滞,致使大部分人的一生都迷失在自在我的表层,为着物质的、荣誉的、权利的、玩的吃的喝的而迷失了内在的我,人生匆匆不足百年,最后化作一粒尘埃消失于茫茫宇宙。如何提升人生境界,活得有点意思或者高级点说有点意义,我的感觉就是要唤醒那个内在的自我。王阳明曾经感叹:“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拖钵效贫儿”,就是说大部分人不自觉地丢弃了内在的自我,变成了在人间到处流浪的可怜的乞讨儿,这难道不是人的最大的悲哀吗?

现代社会,特别是作为一个教师,到处充满邪恶而甜美的诱惑,无聊而必须的琐屑,无法摆脱的细碎重复,都是我们跌入虚无的罗网,坠入荒谬深渊的渊薮,那里去寻找生命的自觉?无法逃离,只能迎战,我觉得必须要走教科研这条道。进入教育生命的体验境界以后,才会“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有的老师或许又要追问,即使这样又能怎样?台湾诗人痖弦说“海,蓝给自己看”,那么你问“大海那么辽阔那么蓝又有什么用呢?”这个答案我想只有无声的大海来回答了。“我举手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取星星,而是需要这个不能媚俗的姿态。”摆脱对自我生命的冷漠、遗忘和不尊重,摆脱恶俗和妥协就是我们生命的可贵之处。贪婪枯瘦的野兽,都会珍惜自己破损的皮毛。也许我们做教师的更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特质:自觉地以改变现状、忧心忡忡、多愁善感为荣——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她还说过,“时间翻开了书页,描写已经开始,年轻人,着笔吧。”然而耶稣又说过:“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愿我们大家都能克服自我肉体和灵魂的沉重,唤醒沉睡的内在的自我,把教育的人生放飞在和煦明媚、充满花香的人间四月天。

思考互动:可能有的老师感慨,到这个地步不容易,要经历前两个时期那么多年,啥时候能达到这个地步?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假如一开始就朝着某一个明确的方向研究,也许很快就能取得成果,现在想想以前的很多做法是不是都浪费了呢?假如没有这个摸索的过程又会如何?谁也不知道。我想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直接瞄准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衣俊卿到底是大学者,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常艳:“你的学术太强了,凡遇到你的人都想做你的学生,我的学术太弱了,凡遇到我的人全想当我的老师。”衣俊卿说:“实际上没那么大的差距,现在学术研究的领域、方式、路数、形式五花八门,别理会别人的想法,守住自己熟悉和习惯的一点就行。”

谢谢大家。

2013 5 15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做一个有故事的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规划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规划

家长,孩子,难住,问题,专业,早教,层面,知识,案例,反应,研究,一个问题,哪里有,我们的故事,越来越高,开启了

2020-09-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故事,评论,事件,这个人,目标,经历,能力,讲故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物品,记忆,生活,书香,人物,内容,原因,品质,妈妈,开头,建议,总资产,方式,时间,时刻,日记,男生,职场,工作,行动

2007-12-07 #长篇故事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5-13 #故事阅读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5-13 #故事阅读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7-01 #长篇故事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7-02 #故事大全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7-02 #故事会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7-03 #小故事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情况,声音,爱人,肌肤,我知道,听不到,作为代价,做一个,我还要,没有你,有故事的人,见不到,生命里,在我

2020-07-03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