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刘墉故事

时间:2008-12-14 13:52:18

相关推荐

刘墉故事

机智灵活是智慧人所具备的一种最稀罕的特质。刘墉就是具有这种最稀罕特质的人,尤其是他在和乾隆皇帝的交往中,把机智灵活运用得活灵活现。 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足够的机智灵活能恰当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保持沉默,那将是极不幸的事情。刘墉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完美。 许多人是靠“小聪明”过日子,只有少数人才是运用他们的机智灵活过日子。刘墉的一生都是在机智灵活中度过的。 记住吧!机智灵活在交际与应付之间的功用,可谓力量无穷,谁都应该学到一些。越是严肃的场面,越有必要把机智灵活勇敢地“亮”出来。1、天下第一家有那么一天,早朝已经退了,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不走,乾隆皇帝问他:“和爱卿没有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的事?” 和珅欲言又止,吞吐了一会,还是说了:“皇上啊,臣有一要事需单奏万岁,我近日听说,那个刘墉又在无事造事了。” “有事快说,不要吞吞吐吐的。”乾隆皇帝有点不耐烦。 “刘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山东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一座比御花园还要讲究的园林。我看他是心存不轨,望皇上明察。” 乾隆听了一愣,皱起眉头心思:都说你刘罗锅子为官清正,原来你也是个口是心非的贪官呀!于是决定趁南巡的机会,亲自到刘墉的山东老家察看一番。这一天,皇帝南巡的一队人马,来到山东诸城,老远就见一户民宅,杨柳成行,溪水环绕,真是一处风景幽雅的地方。走到跟前一看,门上写着一副对联: 心为大清,不管刘姓何姓; 志在报国,何分汉人满人。 横批:天下第一家。 乾隆思索了一会,觉得有点好笑,心里想,普天之下,除了爱新觉罗氏我弘历这一支,有谁敢来妄称什么天下第一家呢?他想知道个究竟,就去敲门。 随着敲门声,走出来一位黑胡子老头,约有五六十岁。乾隆问他:“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 黑胡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 乾隆跟随进到二门,老头敲了几下门,又迎出来一位花白胡子老头,大约七八十岁,乾隆躬身施礼:“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花白胡子老人也摇摇头说:“这事还得问我父亲。” 乾隆暗自琢磨:这两位老者仪态高雅,举止非凡,必然有点来历,断然不是一般人家。 这时候,第三道门已经打开,迎出来一位白胡子老头,约莫有百岁开外的年纪。他穿着一身素色衣服,手拄一根龙头拐杖,乾隆赶紧上前施礼。 老人连忙把皇上搀扶起来,说道:“请万岁免礼!” 皇帝的随从正在纳闷:皇上是一国之君,为什么向一个乡下老人行礼呢?就听乾隆对老人说:“我在年幼时,听皇祖(康熙)对我说,他曾经把一根龙头拐杖赏赐给济南府的一位功臣,这根龙头拐杖被敕‘上打君,下打臣’,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怎么敢失礼呢?” 白胡子老人微微一笑,高声喊道:“皇上驾临敝舍,家人快来迎接。”这一声好似洪钟,传遍几层院落,不一会儿,全家百十来口人都跪在当院,拜见过了皇上,然后又都散去了。 乾隆跟着白胡子老人来到堂屋,他已经对大门上的横批有了点理解,但他还是问道:“请问,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释?” 那老人捋了捋尺把长的白胡子,慢慢地说:“我家自秦汉以来,宗族兴旺,枝蔓繁盛,遍及天下各府州县,算起来总共出了八十个翰林,三个状元,三个宰相,成百个王侯,如今老夫我是五世同堂,全家共有人丁一百单八个。”说着,从柜橱里取出一卷黄绫来。打开一看,写的是“天下第一家”,下署康熙某年御笔,印有皇帝的玉玺。 乾隆对老人说:“这么说,这就是刘爱聊的家了。” 老人点头说:“刘墉正是老夫的重孙。这孩儿性情直憨,恐有不周之处,还望皇上海涵。” 乾隆说:“正是因为刘墉秉公正直,我才如此器重他呀!” 这时已是正午,老人说:“已到午饭时刻,臣无备,请皇上赏光,就在寒舍用膳。”乾隆点头答应了。 只听钟声一响,端来了饭菜。皇上还以为是山珍海味呢,没想到是一个盘子里盛着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两碗青菜汤。 老人把窝头切成四块,递给皇上一块。乾隆勉强吃下半块窝头,就再也咽不下去了,剩下那三块老人全吃光了。乾隆看着老人吃得是那样香甜,断定他是粗茶淡饭,勤俭度日惯了的人。心想,这与和珅家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是无法相比的。乾隆南巡返回北京后,对刘墉更加赏识、更加信任了。相反,对和珅却增加了几分疑虑。2、吃梨不分 乾隆皇帝文武双全,而且酷爱文学。身为臣子,要想讨他喜欢,没有大智若愚的“绝招”,那是很难很难的。刘墉在这方面就得心应手,他不仅是乾隆皇帝不可多得的忠臣,而且还是身边不可缺少的“文友”。 一年的中秋节,君臣闲来无事到西堤领略风光,当时大堤上种着许多果树,又正值中秋时节,各种果实挂满枝头,好看极了。 突然,乾隆皇帝诗意大发:“莲粒心中苦。”他看到堤下湖中莲蓬多多,于是顺口说道。 “好,好!”和珅奉承地说:“我来对下联:‘母猪肚里臭’!” “一派胡言,你是满嘴吐臭水。今日是中秋佳节,你少些污言秽语。”乾隆满脸怒气。 “刘墉啊,还是你来对吧!”乾隆皇帝脸色一变,笑着对刘墉说。 刘墉在这方面比和珅不知要强多少倍,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诗词作赋,他都是无一不通。他不仅思路敏捷,而且出口成章。他顺手摘下路边梨树上的一只梨子:“梨儿腹内酸。” “好诗,好诗!”乾隆皇帝连连称赞,随即戏弄和珅:“和珅啊,你就不会多读读诗文,少些粗俗,多些文雅!” 这乾隆皇帝一向自视文武双全,还特别好逞能,谁若是对上了他的诗文,他喜欢之后马上就来个大转弯,显得很不自在。今日他要彻底治治刘墉,杀杀他的锐气,在众官员面前出出他的丑。乾隆皇帝顺手摘了一个青柿子,递给刘墉:“刘墉啊,你的诗文功夫很深啊!来,朕赏你一个柿子吃。” 柿子不熟不好吃,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刘墉对此不烦不厌,并且十分高兴地双手接过柿子:“谢主隆恩!” 刘墉从太监手中接过一把水果刀,把柿子分成好几片,分别送给和珅等随从大臣,还口口声声说:“不敢独享,不敢独享,请众位大人一起分享。” 皇上的指令,被刘墉这么一转接,谁敢不听,只好硬往嘴里填。不熟的柿子,那滋味别提有多涩了,几个大臣都被涩得直伸舌头。 君臣继续往前走,他们来到一株大梨树下,望着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鸭梨,都馋得直淌口水。因为中秋时分正是吃梨的最佳时节,那鸭梨酸中带甜,好吃劲儿就甭提了。 此时乾隆又生出一计,想考考刘墉的机智,于是吩咐太监选一个最大的鸭梨,摘下来给刘墉:“刘墉啊,你聪明无比,朕再赐你一个大鸭梨。”乾隆说。 刘墉此时正渴的难受,双手接过大鸭梨,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谢皇上赏赐!真甜,真好吃!” 看着刘墉吃的那个甜劲儿,可把几个大臣馋坏了,他们几个口水直流。“刘墉啊,你怎么不分点让其他人尝尝?”乾隆等着刘墉的回答。 “臣禀万岁!吃梨不分梨啊!虽然这鸭梨味道甜美,下官也想着让大家尝尝,可一想到一统的大清江山,就只能顾全大局了!” 乾隆听后乐得开怀大笑:“刘墉啊,你不仅机智过人,而且你有报国忠心,朕是彻底明白了。”当即赏给刘墉三眼顶戴花翎,此后对刘墉更加喜爱了。 3、风月无边 说起“风月无边”这四个字,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那是“方壶胜境”听风楼和观月楼刚刚建起的时候,刘墉奉命来此定匾。 乾隆、和珅、刘墉君臣三人一起来到“方壶胜境”,见前面有一个牌坊,上面刻着“虫二”两字。刘墉一看,便知这“虫二”内含四个字的意思。 乾隆看后也动起了脑筋,这“虫二”是什么意思呢?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中走出了数十步之远,忽然明白:“虫”者风字去外框也;“二”者月字去外框也;“虫二”两字乃“风月无边”也! 乾隆想罢,心中高兴,颇为自得。他想试试身边两位大臣的文才,说道:“两位爱卿啊,刚才那牌坊上的‘虫二’两字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么?” 和珅抢先答道:“这有何难,‘虫二’就是两个虫字,虫子两个呗!” “别胡谄了,朕就告诉你们吧!这‘虫二’就是‘风月无边’的意思。你们看啊!‘风’和‘月’字要是没了边,不就是‘虫二’吗?”乾隆皇帝不想让刘墉再说了。 “皇上英明,皇上英明。”和珅不住地奉承。 “皇上,臣早就知道‘虫二’就是‘风月无边’四个字。”刘墉不想再沉默下去。 “刘大人哪,那你怎么不早说啊!圣上揭了底,你才顺着说。要是这样啊,我也知道。”和珅又把矛头指向了刘墉。 “和大人,你不信就到那边牌坊看看,我早把这四个字写在上边了!”刘墉寸步不让。 君臣三人走近一看,果然不错,“风月无边”四个字的墨迹还未干呢! 乾隆皇上道:“刘爱卿才学高我六十步啊!” 从此之后,人们都称刘墉是“才高六十步了!” 4、屈原不让死 有一年的夏天,乾隆皇上要到北海纳凉,就是现在供人游览的北海公园,那时候是皇家的禁地。 乾隆皇上上哪儿去都带着刘墉,因为他有学问,问一答十,对答如流。 到了北海,皇上就在游澜堂长廊子底下凉快,望着太液池澄清的碧水,回头一看刘墉,又想起刘墉讨封罗锅得到两万两银子的事来了。乾隆心里想,无论如何也得想个办法,把罗锅儿这两个字取消,不然,一年两万,十年二十万,他要活百八十岁,我得花多少钱哪,于是回头就叫刘墉:“刘墉?” “臣在。” “君叫臣死,臣要是不死是为什么?” 刘墉说:“那为不忠。” “父要子亡,子要是不亡呢?” “那为不孝。” “既然如此,我是君,你是臣,我叫你死,你死去吧!” 你说这怎么办?那时候叫你死你要是不死,那是抗旨不遵,是死罪;你要遵旨,也活不成了。刘墉真有两下子,眼珠一转说:“臣候旨。” 皇上说:“你候什么旨?我叫你死,你就死去得啦!”刘墉说:“万岁,您说让我死了,您还没说让我怎么死呢!”他让皇上给出主意。 皇上一想,既然叫你死了,出主意就出主意,说:“前面就是太液池,一丈多深的水哪,跳下去就死了,你跳下去吧!” “臣领旨!”刘墉说完这句话,就奔太液池去了。皇上瞧着,心里想,你要是真的跳下去,我赶紧派人打捞上来,我就说,朕传旨叫你死,你没死了,这就是抗旨,得了,现在你也甭死了,干脆把“罗锅儿”两个字取消吧! 刘墉心里明白皇上的心眼儿,要是真这样的话,两万银子就真的没了。于是就慢慢地朝太液池那边磨蹭,同时想着对付皇上的主意。 刘墉到了太液池边没有跳,直眉瞪眼地冲池水鞠了三躬,他又回来了。来到皇上跟前说:“臣刘墉交旨。” 乾隆皇上差点儿把鼻子气歪了:“你交什么旨啊,我让你死,死了才算交旨哪,没往水里跳,你又回来了,这怎么算交旨呢?” “万岁!”刘墉说:“我刚要跳,水里有一个人把我给拦住了,跟我说了两句话,让我回来问问您,问完了我再跳去。” 乾隆皇上感到奇怪,说:“水里会有一个人?是谁呀?” 刘墉说:“是屈原。”这屈原是列国时候的人,他是楚国大夫,受无道昏君逼迫跳汨罗江死了。乾隆当然知道这件事情,他说:“屈原跟你说什么来着?” “他跟臣说了这么两句话,‘我遇昏君该当死,尔逢明主应当回。’屈原遇见无道昏君,逼得他跳水死了,说我刘墉遇到您是位明主,我不应当死,我还是应当回来。我主万岁!臣我还死不死啊?” 皇上说:“要是真这样的话,那你就别死了,我叫你死了,我就成昏君啦!好,你就活着好好气我吧!” 5、不敢见天子 刘墉聪明过人,又很有才学,只是脾气有些古怪。所以乾隆既离不开他又恼他。 这一天,乾隆来到御花园散心,遛累了,就坐在树下歇息,他身旁有许多大臣侍候着。 乾隆看见刘墉也在人群中,便冲他招呼说:“刘爱卿,过来!” 刘墉向前走了几步,跪在地上问:“万岁唤臣有何旨意?” 乾隆说:“我上次问过你一句话,叫作君叫臣死臣怎么着来?”他故意留下后半截话让刘墉回答。 刘墉顺口回答:“臣不死不忠。” 乾隆便指着前边不远的水池说:“好,朕命你即刻跳进去,你自尽了吧。”在当时,皇上嘴里说出的话都是金口玉言,不听就是死罪呀! 在场的大臣全愣了,心想:“这下刘墉是非死不可了。” 刘墉不慌不忙地回答:“臣领旨。”然后站起身向水池一步步走过去。刘墉暗地里说:“想出我的丑,没那么容易。”他动了动脑筋,主意就有了。 刘墉走到了水池边上停住了脚,他躬着身子朝水池站立,先是侧着耳朵,好像在听水里的声音。然后又脸对着水面,嘴里念念叨叨的,过了一会,他又恭恭敬敬地朝水池中施了三个礼。在场的乾隆和大臣们直纳闷:“刘墉在搞什么鬼呢?”眼瞅着刘墉转过身,嘿!又走回来了。 到了乾隆面前,刘墉说:“臣交旨。” 乾隆这个气呀,他把眼一瞪:“你交的什么旨呀,到了水池你不往下跳,抗旨不遵,该当何罪?” 刘墉说:“臣适才领旨后,走到水池边,刚要往下跳,看见从水里冒出一条龙。它对臣说:‘刘墉你别自杀,你还有二十年的寿数,现在不该死。’臣对它言明:‘万岁有旨,臣不敢不死。’它对臣说:‘没事儿,你回去吧。万岁是最敬天的,哪能不顺天意?不会再叫你死了。’臣谢过龙王,就回来交旨了。”乾隆站起身手指刘墉:“你胡说,朕不信会有这事,走,看看去。”说罢带领大臣们走到水池前。乾隆低头瞧了瞧,水面上很平静,只有几条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乾隆问:“龙在哪儿?” 刘墉对着乾隆深深地施礼,说:“万岁爷是真龙天子,那龙王哪敢见您啊,它早躲回水晶宫里去了!” 众大臣也齐声奉承道:“万岁洪福齐天,那小小的龙王自然是应该回避的了。” 乾隆知道刘墉说的是假话,但也暗暗赞叹他的脑子真是太灵了,什么难题也别想难倒他。不由得怒气全消,苦笑着对刘墉说:“好吧,朕免了你的死罪,你再凑合着活二十年吧!” 7、垂钓五龙亭 有一次,乾隆皇帝和刘墉一起到五龙亭的水边钓鱼。刘墉本是钓鱼高手,加之他想让乾隆看看自己的“绝招”,于是使出混身解数,挂食、抛竿、提鱼,一会一条,一会一条,不到半个时辰,就钓出红鲤二十多条来。 乾隆这边就惨了,他也是挂食、抛竿、提鱼,一提一空,再提再空,钓了半个时辰,一条鱼也没钓着,这下乾隆就纳闷了,为什么刘墉能钓着鱼呢?想着想着,一首诗就出口说来:“五龙亭畔水长流,鱼儿好似画中游。君臣二人同垂钓,朕当因何空举钩?” 刘墉心里明白,今儿皇上带着自己钓鱼,肯定又是想找自己的茬儿。于是,便假装糊涂地说道:“万岁之身乃真龙,光照寰宇遍苍穹。凡鱼不敢见圣驾,因此圣上钓竿空!” “鱼儿不敢见我?我是真龙天子?哈哈,刘爱卿,你真会逗!算你说对了,赏你一件马褂儿!”乾隆皇帝高兴地说。 “谢主隆恩!”刘墉双手接过马褂,继续一竿一条地钓起鱼儿来。 8、一统江山 乾隆年年过寿,文武大臣年年都要送贺礼。这一年刘墉想了个“奇招”,用生姜做了个“一统江(姜)山”的自然盆景。 贺寿是在圆明园的元壶圣境举行的。殿堂殿外,皆装饰一新,苍松古柏掩映,青山绿水环绕,凤鸟啼鸣枝头,蟠龙起舞碧波。 庆寿开始,那乾隆皇帝端坐于宝座之上,见他金贵皇冠头上戴,黄色龙袍加在身;一双龙鞋足上登,黄缎宝座上面坐;神色安详六子态,身体端正九五尊;千古帝王成一统,一统帝王数乾隆。 声乐齐奏,钟鼓齐鸣,文武百官,三磕九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献寿礼,六王爷献的是“碧玉如意”;和珅献的是“南海珊瑚树”;刘墉献的是“一统江(姜)山盆景”。 何谓“一统江(姜)山”盆景呢?原来是在一个木雕底盆上,平铺数条彩色纸条,上面用生姜摆成几座山头,这比六王爷的“碧玉如意”、和珅的“南海珊瑚树”不知要便宜多少倍。 刘墉双手捧着“一统江(姜)山”盆景缓步向前,双膝跪地:“祝皇上万寿无疆!祝大清江山永不倒!臣献锦绣‘一统江(姜)山’,望皇上喜欢。” 乾隆一看,果然喜欢。为什么?乾隆皇帝居然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大清江山永远统治在他的手下,让大清江山永远不倒了。“好一个‘一统江(姜)山’,送得好啊,正合朕意,收下,快收下!” 不用说,那没受皇上怎么夸奖的和珅在一旁沉不住气了,“找茬”是必然的事了。他跨步向前奏曰:“皇上,你又被刘墉涮了,他怎么能用生姜来贺寿呢?分明是戏弄皇上,必须治罪啊!” “和大人,我怎么是戏弄皇上?难道用自然之物做寿礼,就是戏弄皇上?请问,你的珊瑚树算不算自然之物?” “我那是工艺品,你用生姜心存何意?” “你送珊瑚树,是用贪污之物送礼,我用生姜做寿礼,虽说不那么贵重,但我的心是诚的。” “你说我用贪污之物送寿礼,你有证据吗?” “皇上臣有一事不明!”刘墉对皇上说。 “有事快讲!”乾隆一见刘和二人闹嘴心就烦。 “皇上,他和大人一年多少俸禄?而那一棵珊瑚树就值千万两银子,请问他那么多的银两来路明吗?难道他和大人会造银子?若是不会造的话,那又从何而来?他和珅不用自己钱财送寿礼,而用来路不明的珊瑚树送寿礼,这是在向皇上身上泼污吧?” 刘墉这一连串的问号犹如一发发重型炮弹,把皇上问得无话可说,把那和珅直问得浑身在打哆嗦。 “皇上,这和珅利用贪赃之物送寿礼,这是犯了欺君大罪的,皇上是治罪还是不治罪?”刘墉趁热打铁,继续向和珅进攻。 和珅明知理亏,不敢抵赖,迅速双膝跪地:“皇上,罪臣向您求饶了,罪臣该死!” “和珅,你是有罪,那就罚你一年的俸禄吧!”乾隆无可奈何地发出旨令。 故事就结束了,从表面上看,刘墉以生姜作寿礼,可以说是糊涂至极,实则他是完全摸透了皇上的心思,当皇帝的什么东西没见过,什么好东西没有,他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江山统一和稳固。刘墉就投其所好,这又证明,他是十分的聪明,那和珅的雕虫小技在他面前怎么能作祟呢? 9、万蚁庆寿 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九日,既是九九重阳节,又是乾隆六十大寿庆典之日。 乾隆皇上过生日,文武大臣都要送寿礼,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拿出绝活,力求乾隆喜欢。 这次和珅送了“百鸟朝圣”,不用说,乾隆皇上乐得合不拢嘴巴。那么,刘墉送了个什么寿礼呢?他更是别居匠心,送上了一副“万蚁庆寿”,即是用万只蚂蚁组成了一个“寿”字。 乾隆皇上急着要看:“刘墉啊,你送的‘万蚁庆寿’在哪里?何不快来让朕看看?” “皇上要看‘万蚁庆寿’,须登上龙舟到琼岛瑶台去看才行。”刘墉回应道。 “走,咱们去看看。”乾隆约文武大臣一同乘龙舟登上了琼岛瑶台。 “啊,这寿字,真大啊!”一个大寿字三十丈长,十五丈宽,还是刘墉真迹,令众官员和乾隆惊叹不已。 每遇到这种情况,刘墉的“老对手”和珅总要出来捣乱,这次也不例外,他一看这“寿”字,心里马上就想,这寿字最后一笔十多丈长,哪有这种字体,不行,我要启奏皇上。 “启奏皇上,你看这‘寿’字笔画不对吧?长长的,扁扁的,那最后一笔拖的那么长,还有那么多的蚂蚁在上面爬,岂不怪哉!岂不怪哉!”和珅唠叨个没完。 “你说什么?朕没听清楚。”乾隆不愿在庆寿之日说些不吉利的话。 “皇上,刘墉这‘寿’字写得太怪,我看他是在戏弄皇上,理应治罪才是。”和珅不甘罢休,继续唠唠叨叨。 “不,朕不这样看,我倒觉得刘爱卿这‘万蚁庆寿’寿礼才是上等的杰作啊!刘爱卿,你讲讲,为何把那最后的一笔写得那么长?”乾隆皇帝不知为什么,这次就是不听和珅的挑拨。 “万岁爷,这寿字的最后一笔,只能这样写。”刘墉顺势在地上拿起木棒,一边说一边写:“我给万岁写‘寿’字,就得这么写,这样才叫长寿呢!我要是给和珅中堂写‘寿’字啊!就不能这样写了,而要这样写,这叫短寿了!万岁爷,您想啊,哪一个大臣能与万岁比长寿呢?这‘寿’字的最后一笔只能拉长,这是寓意皇上吉祥如意,万年长寿啊!” “好的,刘墉,你真行,你真行。”乾隆皇上连连称赞,心里不知有多快乐。 “万岁爷,臣是真心实意地祝愿您江山万年青,福寿千秋长啊!” “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朕要赏赐你!” “为臣不求赏赐,只求整顿朝纲,严惩贪官,国富民强,永保大清江山千秋永固!” 乾隆听罢,当即下旨“朕封你为湖南巡抚,明日上任吧!”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墉双跪叩头感谢皇上。 10、为君买砚 乾隆皇帝对刘罗锅子怎么看也不顺眼,但又总是不想让罗锅子离开他,时不时地还动个小心眼戏弄一下罗锅子。 这天,乾隆皇帝一边让太监磨墨,一边写字,恰巧刘墉在此。于是一个主意又来了:“刘爱卿啊!朕毕生酷爱书法,虽然文房四宝俱全,但总找不出一块称心如意的砚台,听说你的老家山东出好砚台,能否辛苦一趟为朕买一块?” “看皇上说的,为君辛苦乃是臣的幸福,怎么能说‘辛苦’二字呢?只是不知皇上要的是什么砚,请皇上明示。”刘墉恭敬地说。 “一般的砚台宫中应有尽有了。朕需要的当然不是一般的砚了。”乾隆起身来到罗锅面前,两眼紧紧盯着罗锅子。 “不是一般的砚,怎么个不一般?还是请皇上明示。”刘墉道。 “朕要的砚台么?玉的不要,石头的不要;金的不要,银的不要;方的不要,圆的不要;大的不要,小的不要;厚的不要,薄的不要;有棱的不要,平面的不要;无色的不要,有色的也不要……罗锅子,你说朕要的是什么砚台啊?”乾隆把最后的“啊”字拖得很长。 这下刘墉明白了,皇上根本不是要什么砚台,而是又出招儿来耍臣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应道:“皇上所说的砚台么,我们老家山东遍地都是,至于什么时候回山东么?今年不回,明年不回;这月不回,那月不回;今日不回,明日不回;此时不回,彼时不回;这一刻不回,那一刻也不回。到了该去的时候嘛,我保证回山东为皇上买砚,就请皇上耐心地等待吧!” 刘墉话音刚落,和珅在一边又听得不耐烦了:“刘墉,你这是什么话?皇上让你买砚,你敢抗旨不从吗?你看你绕三瞒四的,这也不回,那也不回的,究竟什么时候能回?请你快给皇上一个确定的答案,不然,那就是欺君大罪,是要满门抄斩的。” “和大人,我倒想问问你了,你是管什么的,你不是内务府总管吗?难道连皇上需要什么砚,你还不知道吗?这事不是由你来负责的吗?我倒是有求于你了,请你派人把皇上所要的砚赶紧绘制成图,表明尺寸,我立即回山东老家,按图为皇上买砚。”刘墉趁机反击和大人。 “这……”和珅一时没话了。 “怎么了?和大人,拿图来吧!”刘墉把手伸向和大人。 乾隆本想将一下刘墉的军,一看刘墉转而将了和珅的军,忙为和珅解围道:“两位爱卿啊,今天是花好月圆之夜,快来喝酒赏月吧!那买砚的事儿,就放在以后再议吧!咱们不能为了一个小小的砚台而扫了众人的兴啊!来,两位爱卿,请喝酒!”乾隆带头举起了酒杯。 “遵旨,咱们喝酒。”刘墉和珅举杯相碰,一场舌战又结束了。 11、与君对弈 刘墉的棋艺是很高的,尤其对围棋的研究更加精深。对此,乾隆皇帝早有所闻,只是没找到机会与刘墉过招罢了。 在一次宫廷酒宴之后,乾隆皇帝突然棋瘾大发,于是向刘墉挑战:“刘墉啊,都说你棋艺高强,朕一直没有机会和你对弈,今日能否陪朕对弈一局?” 刘墉谦虚起来:“过奖了,过奖了,臣对围棋,只是爱好而已,哪来的高强棋艺之说。如果皇上愿意,臣愿作陪,让皇上快乐!” “何必自谦,君臣斗乐,乃常有之事,互相博得一笑,也乃人生之大乐也。再说,又不是决个胜负高低,何必过于认真?”乾隆皇帝因确实没有和刘墉下过棋,估计自己未必就是刘墉的对手,才故意说得轻松一些,也为自己筑个台阶,以留后路。 棋盘两边,乾隆与刘墉相视而坐。乾隆持黑子,刘墉持白子,黑先白后,俩人你来我往对垒了一个时辰仍不分先后。从情绪上看,刘墉镇定自若,而乾隆略显浮躁。周围的几个观棋者,已察出乾隆几次出现败象,并不断给刘墉使些眼色,意在手下留情,给乾隆皇上留些面子。而刘墉呢,根本就没在意皇上的情绪变化,也未顾及围观者的眼色暗示,只是一味地下棋,心里还在琢磨,乾隆皇上棋一般,与自己的棋艺相差远着呢! 乾隆皇上不断地喝茶,不断地用手摸脑袋,心里也想:“刘墉棋艺高强,名不虚传,我啊,看来不是对手啊!” 和珅虽说棋路不通,但乾隆皇上的一动一行他是察之秋毫的,他为皇上捏着一把汗,心里也在想:“好个刘墉,你心太狠,为何不给皇上留些面子?”他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时而到刘墉后磨蹭一下。刘墉看在眼里,明在心上,就是全然不理,装作不知道罢了。 “不行,不能让皇上输棋,不能让你刘墉逞强。”和珅心里想。他忙选一杯新茶双手递给皇上,就在递茶的时候,右脚向后一滑,整个身子趴在棋盘上,棋子四处飞溅,一盘和棋就这样结束了。 和珅迅速从地上爬起,一边收拾一边向皇上谢罪:“罪臣该死,请皇上饶恕,请皇上饶恕!” 乾隆危难之处见曙光,早就盼着这一招呢,心里对和珅感激不尽,但嘴上还是斥责和珅:“毛毛草草的,扫了我的棋兴,看我怎么罚你?”随后话头一转:“摔着了没有?你呀,简直像个孩子!” 刘墉此刻站着不动,他明白和珅的意思,更明白乾隆皇帝的话外之音,本不想说什么,但为了给皇上装点门面,也附和着皇上说:“和大人真是帮了个大忙,眼看我就输棋了,你这么一忙活,哈哈,就合了!改日我一定请你到府上喝顿上等好酒,可皇上要骂你是个‘一年不成驴到老都是个驴驹子’啦!” “哈哈,哈哈!”乾隆皇帝也笑个不停,闹得和珅哑巴吃黄连,苦水只能往肚子里流。 12、蚊翅题诗 刘墉自小喜爱书法,而乾隆皇帝也喜爱武文弄墨,并且一直自认为“朕的书法堪称当世一绝。”加之一些文武大臣的拍马奉承,把乾隆皇帝吹得晕头转向,不知天高地厚了。 “刘墉啊刘墉,下棋咱俩不见分晓,书法你就不如朕了!”乾隆吩咐:“和珅,快把我昨日写的几幅蝇头小楷拿来,让大家评评,也叫刘墉看看。” “来了,皇上书法举世一流,当世无双!”和珅手捧皇上的蝇头小楷,不停地奉承着。 “尔等几位,朕的小楷如何?”乾隆皇帝自鸣得意地说。 “好,好,举世一流,当世无双!”其他几位大臣都在重复着和珅地奉承之语。唯独刘墉保持沉默不语,他觉得乾隆皇上的小楷十分工整,但太过矫揉造作,又有浓厚的柔靡之风,与自己的书法相比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但刘墉也不能说乾隆皇上的字一塌糊涂,只好装作欣赏,左看右看,保持不语。 乾隆本来想和刘墉来个书法比赛,见刘墉无动于衷,不禁有些生气:“刘墉,朕问你,要是写小字的话,你的字能写多小?” “要说写小吗?臣倒是有点小技,能在蚊子的翅膀上写诗。”刘墉也想趁机打击一下皇上的气焰。 “大胆刘墉,你竟敢出口狂言,戏弄皇上说什么能在蚊子的翅膀上写诗,纯属一派胡言,你从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搁在心上!”一直想找茬报复刘墉的和珅总算抓着了一个破绽。和珅说着,又转向乾隆:“皇上,你听,这是欺君之罪啊!” 经和珅这么一挑拨,乾隆皇上怒火上升,龙颜大怒:“能在蚊子翅膀上作诗,如果不是口出狂言的话,那就露上一手,让朕看看!” “行啊,那么就请皇上抓一只蚊子来,臣立刻就写,决不失言。”刘墉有些高傲地说。 深秋时刻,在皇宫内抓只蚊子,实在太难。乾隆气坏了,明知不行,但也不想退让,于是话题一转:“找不着蚊子,不写也行。那么,要写大字的话,你到底能写多大?” “难题又来了,那就叫你气上加气,一气到底!”刘墉心里这么想着,嘴上随之答道:“大字嘛,臣也能写。” “我问你能写多大?” “京城那么大的字臣能凑合着写几个。” “罗锅啊,罗锅!你这是在吹牛。今天朕就让你吃个苦头,非把那牛皮吹破不可。来人,笔墨侍侯,朕倒要瞧瞧罗锅写出北京城那么大的字来。哼,要是写不出啊!朕就治你个欺君之罪,打入大牢,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乾隆皇上手指罗锅,叫个不停。 两名太监不敢怠慢,快速取来笔墨纸砚给刘墉。刘墉接过毛笔,掂量了一会,把笔放到案上,然后对乾隆皇上说:“皇上,写京城那么大的字,得紫禁城那么大的毛笔啊!” “好个罗锅子刘墉,你果然是在戏弄朕了,还把这么多人都给耍了,罚酒十杯,罚酒十杯!”乾隆无可奈何,只好把此当作一场玩笑,总算收场。 13、三思后行 乾隆这个君主非常自信,他对臣子的要求就是一句话,无论对错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并且绝对不允许对他说三道四。尤其是晚年的乾隆更是刚愎自用,惟我独尊,听不得半点反面意见。鉴于他的这种特点,许多的朝中大臣都是顺着乾隆的竿子爬,照着乾隆的旨令办,决不越雷池一步,就是明知道乾隆皇上的旨令不对,也是惟命是从,来个错上加错。 然而,大智若愚精通史学的刘墉不仅将东汉末年名士贾诩应对曹操所采取的“藏而不露,引而不发”的秘籍反复研读,而且将其活学活用,从而确保了自己的进退游刃有余。 那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四月的一天,刘墉正在书房中翻阅史书,忽听谕旨,宣召他立即进殿,面见乾隆皇上。 “又有难事了!”刘墉已经摸透了乾隆皇上的心思,凡遇突然相召,必定是难多顺少。刘墉迅速放下手中的史书,快速来到乾清宫。乾隆皇上满脸愁气,见刘墉进见,挥手赐座。 “皇上您又是找臣聊聊?”刘墉慢声问道。 “聊聊,聊什么?我是问你,这天下州县的府库为什么空缺?” “皇上啊,此事关系甚重,请允许臣查询后再作禀告。”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刘墉十分清楚,主要是这些年来出兵新疆耗银不计其数,但他见乾隆皇上正在气头上,就来了个缓兵之计,等查后再议。 “查,查,查,你就知道查。不查朕也明白,都是那些地方官无能所致,你赶快草拟诏书,布告天下,凡是府库空缺的地方,那大小官员全部罢免。所有空缺即以笔帖式等官代之。这件事啊,朕已经想了三天了,刘爱卿,你看行吧?” “微臣认为,这件事的确关系重大,需要认真考虑才是。”刘墉吞吐应付,就是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他十分清楚,乾隆晚年说怒就怒,一旦惹火了收拾不了啊! “你说了些什么?我问这样行不行?”乾隆皇帝发火了。 “皇上英明!皇上的决策都想了三天了,最后还是未定,微臣才能平庸,不敢立即应答,请皇上让臣回去细想三天,再作启奏如何?” 刘墉这样搪塞,既避免了马上回答乾隆皇上问话的困难,又巧妙地保住了皇上的面子,未能在乾隆皇上的身上“火上加油”,实在是明哲保身的高招。 乾隆皇帝见刘墉说得也在理,就同意了。刘墉乖乖退出,总算又躲过一难。 第二天,刘墉还是避而不答,而只是委婉地绕着圈子说道:“昨日之事,微臣考虑再三,以为州县乃治理百姓之官,最好还是让能关心百姓的人去担任。” 此时的乾隆已经冷静下来,并觉出自己的决定有些不妥,于是改变主意:“刘墉啊,你说得对,这事就让你去办吧!” 就这样,刘墉又躲过了一难。 14、红宝石之迷 乾隆四十九年春天的一个早朝,天刚破晓。金碧辉煌的太和殿里,对对宫灯灿灿,炉炉御香袅袅。五鼓刚响,年近八十的乾隆皇帝坐着乘舆,由内侍缓缓地抬进殿中,然后登上宝座。 早已立在两侧的文武百官,一个个甩下马蹄袖,齐刷刷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后,看看皇上手势,再站立起来,按品级归于班次,静听皇上训示。 “和爱卿,上年甘肃撒拉族、回族造反,你亲率大军将其剿灭,至今未曾加爵,特赏赐红宝石一颗,以资奖励。”说罢,挥手令太监将宝石顶拿来,和珅双手接过,叩头谢恩。 红宝石顶是一种极其珍贵而又极为荣耀的物品,站在朝堂之上目睹这一赏赐的文武百官,有的羡慕,有的憎恨,有的投去讽刺的眼光,他们口中无言,但心中无不埋怨皇上不应把这么珍贵的物品赏给和珅这个大贪官。 和珅回府后,脑子一转,何不趁机庆贺一番,捞些钱财?说办就办,全府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就像操办喜事一样热闹。一时间各路宾客盈门,可观的财宝进了和珅的腰包。 刘墉知道这事后,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他是在思考,怎样才能治一治和珅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最后决定把贾五找来。 贾五是江湖上有名的人物,他喜欢做劫富济贫的营生。有一次,贾五单身进京城,由于突患重病,倒在路旁不省人事,恰好被上朝的刘墉看见,连忙派人抬回府中治疗,才免了一场灾难。贾五不忘救命之恩,每年必看刘墉一次,此时正在府中。 贾五听说刘大人相召,急忙来到刘墉的书房:“刘大人,何事相召,请明示。” 刘墉叹了一口气,便将和珅怎样炫耀自己的事悉告贾五,最后问贾五有什么办法治治和珅。 贾五干这种事是行家里手,不费脑筋就有“绝招”,对着刘大人的耳朵如此一番。之后俩人哈哈大笑:“好,好,好,就这么办。” 于是一场闹剧便在和府正式开演。 这一天,和珅在一片赞扬声中满脸笑容,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忽听门外传呼:“圣旨到!” “必是皇上又有新的赏赐!”宾客们都以为又有好事来临。 “和珅接旨!”太监宣旨。 和珅趋前几步,跪地听候。 只听传旨太监大声宣读:“查和珅督办兰州军务,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匿不上奏,于边事多有掩饰,兹念前功,不予深究,特收回前赐宝石顶,以示薄惩。钦此!” 和珅一听,天地旋转,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把那宝石递给太监:“谢万岁恩典!”随即晕倒在地。 满府宾客,见此情景,纷纷不告而辞,全部溜走。 只有几个太监把和珅扶上床。和珅躺在床上直犯嘀咕:“这皇上又怎么了?为什么让我下不了台?” 此刻,忽听门外又传圣旨:“和珅接旨!”和珅赶紧起床来到大厅。 这次来的太监不像上次,态度和蔼地说:“皇上听说中堂患病,特送补药,请安心休养!” 没过半时,又来太监,并且领着御医为和珅看病。这么几个回合,把和珅搞得不知福祸如何,但情绪有了好转,病也好了大半。晚上,和珅总算睡了一个安稳觉。 第二天早朝,乾隆皇帝见和珅未戴红宝石顶:“和爱卿,你为何不戴红宝石顶?” 和珅一惊:“皇上,你不是下令追回了吗?” “啊!你说什么?朕未曾下令收回你的红宝石顶呀!”乾隆感到不解。 和珅见皇上真的不知,就把事情的经过述说了一遍。 乾隆感到惊奇,立即下令追查,吏部、礼部、军机处都不知此事。 查来查去,无有着落。和珅只能怀疑是刘墉所为,但苦无证据,只好作罢。 轰动一时的红宝石案到此结束,只能不了了之。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刘墉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乾隆和刘墉的民间传说故事之刘墉巧铡庞太师

乾隆和刘墉的民间传说故事之刘墉巧铡庞太师

刘墉,乾隆,刘罗锅,太后,太师,御弟,砖头,驮子,脖子,欺君之罪,瓦片,刘天官,满朝文武,奏本,府上,皇家,砖瓦,告老还乡,金银财宝,万岁,东西,兵士,大臣,干儿子,皇上,绸子,西门,金银,麻袋,黄道

2015-03-27

乾隆皇帝问刘墉属什么 刘墉却回答他属驴 这又是为何

乾隆皇帝问刘墉属什么 刘墉却回答他属驴 这又是为何

刘墉,乾隆,故事,和珅,皇上,刘爱卿,纪晓岚,属相,皇帝,驼背,几个人,多大,来安,天子,一头驴,一面,技能,为国为民,乐趣,人物,乾隆皇帝,代表,偶然间,分内之事,千里马,大臣,嘴角,天下,安危,年龄

2009-03-05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和珅,乾隆,刘统勋,故事,进士,国泰,百姓,嘉庆,学政,书法,剧照,宰相,谥号,刘必显,刘罗锅,军机大臣,仕途,剧中,历史,安徽,字体,山东,忠于职守,朝廷,江苏,浓墨,直谏,知府,雍正

2020-06-19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和珅,乾隆,刘统勋,故事,进士,国泰,百姓,嘉庆,学政,书法,剧照,宰相,谥号,刘必显,刘罗锅,军机大臣,仕途,剧中,历史,安徽,字体,山东,忠于职守,朝廷,江苏,浓墨,直谏,知府,雍正

2020-06-24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比和珅大31岁 真实的刘墉 与和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刘墉,和珅,乾隆,刘统勋,故事,进士,国泰,百姓,嘉庆,学政,书法,剧照,宰相,谥号,刘必显,刘罗锅,军机大臣,仕途,剧中,历史,安徽,字体,山东,忠于职守,朝廷,江苏,浓墨,直谏,知府,雍正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