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南京乡间诗社 以乡土诗歌构筑江苏特色文化新地标

时间:2008-12-30

这个立足于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的诗社,于2008年成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人;从最初仅限于乡人们的诗词唱和交流,到引发和辐射周边省、市以及

提示:本文共有 50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南京乡间诗社会员作品综述

文:赵福治 马兴余 任梨

在江苏,南京乡间诗社不得不说是其文化地理版图上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立足于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的诗社,于2008年成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人;从最初仅限于乡人们的诗词唱和交流,到引发和辐射周边省、市以及海内外华语诗人关注并参与的“乡间诗歌创作热潮”现象;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诗歌群体,到如今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新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振兴典范,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南京乡间诗社所在地的横溪街道,历史悠久,曾是春秋吴楚争霸的古战场,《水浒传》中的“横水桥”所在地。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江南较早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拥有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等历史遗存,共产党新四军将领粟裕、傅秋生、江渭清、彭冲、钟期光等,先后在这一代指挥战斗,并领导横溪人民书写下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光荣史诗。

南京乡间诗社,这一乡土文化现象的出现和由其引发的江苏文化新地标的崛起,究其原因,与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横溪街道长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政府重视与扶持下,诗词文化在创新中迎来历史上的鼎盛期,写诗与朗诵诗歌也成为农民业余生活的新时尚。截至目前,以“乡间”定位和命名的诗社,南京乡间诗社在全国是第一家,开创了以乡间诗词作品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先河。

“乡间”,意指:乡下,乡村;也可理解为:农村里,乡村中;或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乡间”,是组成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单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华文化基本的情怀,一直以来,“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的团结奋进。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有了追求精神富足的基础。在当地正确引导和乡人们自发的诗词创作需求,才有南京乡间诗社的应运而生,诗社成员们在时代美好生活的感召下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对新时代的感动,这从本次南京乡间诗社会员们发来的作品中可以明确感觉到。

在当今诗坛,许多人感慨没有贴近乡村、饱含正能量的佳作好诗,我想这是片面的曲解,诗坛不是没有这类的好诗,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缺少的是发现和介入的勇气!2018年7月,诗人毛文轩坐车赶赴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新时代部分。他的家乡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作为全国565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的代表,以村景图形式入展,令他感到无比自傲与骄傲,写下了诗行以记之。

“乘复兴号到首都,一个农民惊叹速度/惊叹千余公里的间隔,仅四小时就能抵达祖国的心脏,像惊叹曾经的村庄/步行几十公里进城,巨大的喘息与疲惫/长留于心”,“惊叹的还有/复兴之路的历史展,让新时代的我们/回到170年前,回到鸦片战争/重温一个民族的苦难,重温/一段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在这首《乘复兴号看复兴之路》作品里,诗人写乘复兴号去首都看“复兴之路展”,看到的是中华“一路繁荣”,看到的是中华前进发展的“大手笔”,看得是热血澎湃。祖国日渐强大的光芒,祖国闪烁着红色的新征程,激发了他的万丈豪情。这是一个农民心中复兴的祖国,日渐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祖国。

他骄傲,他是祖国的农民,祖国在他的生命之上。诗人毛文轩诗作行文沉稳,从故土到首都,从复兴号高铁到国家博物馆,从博物馆到中华的复兴之路,意象选题充实而又转换迅捷,于娓娓的叙述中揭示爱国的主题,显示出他对祖国、对故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诗歌里承载着满满的爱国情怀。正能量的作品能写得如此自在、游刃有余和大气,实为少见。

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诗人丁梦然的古诗词作品《卜算子祖国好》(外6首),以词为铭,挥洒自如,结构严密,语言精妙,自成风格,在《卜算子》祖国好和十月两首里,诸如“南北东西五星飘,盛世春来到”和“十月喜神州,万众颂国灿”等词句,以词的华丽铭记祖国美好。以传统诗词的手法描述“祖国好”,更是饱含深意。

诗人村子的新诗作品《在石塘,我多想做一粒草籽》(外一首)倾向于对故土的抒情。她从石塘的“粉墙黛瓦”、 “马头墙”、“木格的小窗”等细微处入笔,文字细腻,意象层层递进,充满对生活的期望。而客观出新的表述,艺术向度的把握到位而宽泛,使作品呈现出新的风貌和特质。

横溪,是全国闻名的“西瓜之乡”,西瓜已成为她丰收的象征。诗人诸金龙的新诗作品《西瓜之乡》,把西瓜、人土风情当作乡间的一道风景来描述,并融合自身对时代乡村和乡村生活的思索,写得饱满而形象。在他的笔下,甘甜的西瓜是生活最美的表达,而淳朴的种瓜人,就是西瓜最美的代言人。

诗人吴晓波的新诗作品《邂逅双范村》,用“靠近”“双范村”起笔,想象丰富,文词多姿,写“村”而不落“俗套”,把自己喻为“画轴”,把“双范村”喻为一幅绝世卓然的画卷。诗作里那平静的“邂逅”,唯美意象的营造,让人感受诗歌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

茶如禅,茶如诗。诗人季川的《七仙银芽》是一首写横溪名茶的作品,他把茶当作“雨露的身影”,把“采摘的心情”描述为女子的好,把“采摘的纤纤玉手”当作茶与人之间的心有灵犀。这“出世或入世”的茶,在诗人的笔下是红尘之外的回味,诗意之外的顿悟。

提及饮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诗人南音的《湖边小饮》,从一个下午的湖边写起,从是否“虚度”处生发诗意,意识流动的渐进中,把对岁月的理解融入其中。诗人“一壶茶就喝掉整个下午/时光,在安静的画中流逝/而我们全然不知”,细品,小诗虽只有20余行,但小诗不小,空间感却极大。在横溪的湖边饮茶,是否年华“虚度”已不在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虚度”的生活里,能渡自己一颗俗世的心,已是足以。

呈村戏台,是横溪许呈社区大呈村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项目,诗人元传青笔下的《呈村戏台》,“用红色的廊柱,支撑/一个村庄的过去”,用在秋天交替上演的《劈山救母》《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曲目,来拉开人们对戏台的想象,用旁观者的姿态来旁观戏里戏外的人生。在戏如人生的感慨中,在“灯光熄灭的时候”,诗人在结尾处写到“我看见有人在台下,寻找/丢失的台词”,用另一种视角诠释世间的种种际遇,有着强烈现实感,阅后给人以深思。

石塘竹海位于横溪街道前石塘村,素有南京“小九寨沟”之称,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各种会议都在此处举办和参观,是南京与周边城市市民回归自然必往之处。诗人张鑫在一个秋天来到这里,写下了《石塘秋色》。这个秋日,“不知是谁触动云端的夕阳/让俨然别致的楼台人家/沉醉在灯火幽明的青石栈道”,这“触动”“轻轻地”,“恰如一丛丛野菊花的蔓延/那清澈见底的泉水,正浮现/我金色的故乡,以及那祖祖辈辈的故事”,这“故事”里,有关于竹海,有关于爹娘,更有关于我们的“故事”。在诗人的眼里,石塘的秋色是逝去的时光,秋色里有故乡的故事。

横溪境内拥有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等,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走进横山革命老区/这里的每寸砖瓦白墙/雕刻着时光的足印/历史长河里/唱响军魂挥舞旗帜/见证浴血奋战的英勇”,诗人李学文在《诗意横山》一诗中,抛开华丽的词句,直接切入“横山革命老区”和“老区的记忆”里,感受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以涌上心头的哀思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志士,直抒胸臆中见真性情。

乡贤名人馆,是横溪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的所在。“名贵的树种/离不开土地的滋养/走进乡贤名人馆/看见一些发光的星星/与田边葱茏的草木/一起生辉”,诗人吴其盛是一位报社的编辑,他的视角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职业敏锐性,他把乡贤视为横溪乡土上“发光的星星”,他把这些一个个“藏金带银的名字”,视为“晃动德才之灯”,在岁月的洗礼中,“在编年史错落的情感间/享有不变的荣耀”。诗人吴其盛的诗作《乡贤名人馆》,深含着对乡贤们仁心善意的颂扬。

诗人关媛媛善于扑捉岁月的记忆,并凝聚于笔端。她的《与三月书》一诗也是如此。“经过从黑白照片里苏醒的村庄/迎候一场绿的洗礼后/斑斓成儿时的万花筒”,这首诗里有三月里有苏醒的村庄,也有儿时的记忆,有“小南风铺就来路/额前的山水像极了河水里的暗波/被肆意的惊醒/等一瓣桃花跌落”,三月是春季里的第一个月份,是万物复生的日子。诗人关媛媛在这样的日子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可看出她对故土满怀的期望。也蕴涵有一颗不忘故乡的本心。

在传统诗词创作中,古代诗人常常以“无题”为题作诗篇,缘起于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后新诗类似的作品中诗人们也有很多人沿用。这次,诗人木米发来的作品中也有一首《无题》诗作。“黄瓜的藤一直在延伸/卷起,放下,想要抓住一束光/哪怕一根稻草”,“茄子的叶放平/背后隐藏凹凸的脉络/分明刻着岁月的烙印沧桑”,“西红柿一夜之间/生出的兄弟姊妹系在一根绳上/你是这颗我就是那颗”,此诗共三个小节,依次写“黄瓜藤”、“茄子叶”和“西红柿”,看似毫无关联,但细读可发现都是以果蔬为题书写的,果蔬只有在乡间才能种植出,这可延伸为乡土或乡土情怀;而第一节里的“一束光”、第二节里的“岁月烙印”和第三节里的“一夜之间”,是由远及近的岁月变迁和过程,这些内在的蕴涵串联起来,就是来自乡土情怀的岁月诗意,诗人虽没有表明这些,给我们留下的阅读空间却更大些。诗人木米以“无题”胜“有题”,这是她的机智所在。

诗人半夏,把认知、憧憬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感悟称作诗,他说这样文字会简单而纯粹,他发来的诗歌《父亲》也许可作为佐证。“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望炊烟升起的远方/思绪被故乡一词搅乱”,在“三间挤满父爱的茅草房/暖/停留在门前的老槐树上/童年捉不完的迷藏/和攀爬的尖叫/从思念的梦乡进进出出”,等待“月亮出来了/照着老槐树/照着回家的路”,而父亲“慈爱的目光/永远是照耀的灯盏”,整首作品几乎没有多余的词语和华丽的修饰性,把内心中的“父亲”呈现给读者。

网名桃熟流丹的诗人杨益安,喜纵情山水,每每从乡间归来,就会写下律诗,抒发情怀。在他的印象中,横溪是故乡写不完的情,是笔墨难以书写的胜意。这次,他发来的五言排律《横溪印象》尤其如此。“横溪入青眸,俨然桃源里。绿色生态园,观光兼休憩。山腰黛色横,山顶岚烟翠。丘陵浓绿铺,天空碧水洗。山抱新农村,村傍山溪水。果蔬无污染,城市强后备。乡民自陶然,前后风景异。村村道路通,户户新楼起。乐业重安居,一股文明气。半日故乡情,笔墨难胜意。”这首律诗,把他目光里的真实横溪呈现给人们,让读者对横溪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说,诗人杨益安的律诗《横溪印象》以写实为主,那么诗人孔祥建的律诗《横溪印像》则是以怀古抒情为主。“春秋风雨共,吴楚马横戈。传说真情久,村桥故事多。石塘育竹海,湖水泛清波。归去却难忘,相思费琢磨。”孔祥建的这首律诗,从春秋和吴楚争霸的古战场写起,联想到传说和《水浒传》中的“横水桥”,然后写今日的“石塘竹海”和“湖水”,最后写自己的难以忘怀,行文纵横古今,历史跨度大,对文字的掌控力较强。

出生于1948年的诗人许道和,历经故乡巨变,是对横溪发展颇有发言权的一位老诗人,他为横溪新貌所折服,这次组稿,他欣然提笔写下了《横溪新貌》组诗7首。从“石塘竹海”到“丹阳大福村”,从“山景新村”到“藤墅村新面貌”,从“安山美”、“许高村如画”到“故乡巨变”,系统全面地呈现和颂扬横溪巨变,其组诗立意高远,着笔稳健,寓情于景,实为描述横溪诗词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组,令人不得不为老诗人的家国情怀点赞。

在横溪的山山水水中,诗人夏天对横溪石桥情有独钟,以散文诗的笔墨写下了一首《横溪石桥》。诗人说“青石条已变成了水泥路面,老街早已不在”,“熙来攘往的人流,热闹的街市,早已不在”,但“飘零的落叶还在,你还在——你就在老街的转弯处”,在诗人夏天看来,这一座桥,这一座石桥,这一座古老的石桥,一直都在横溪人们的心中。记载着三百年横溪的历史,铭刻着横溪人奋进的身影。

时近年底,读完以上南京乡间诗社会员们行行诗作,内心不免感慨万分。如果说,“一个诗者,一面自照的镜子”,那么一首首描写横溪的诗歌,就是一幅幅横溪诗意呈现的画卷。这些为横溪而创作的文字,将会为横溪人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财富。

在乡间,有许多小路,这些小路通达十里八乡。南京乡间诗社会员们的诗歌作品,莫不也是一条条通往乡人们心灵的一条条小路。这条条小路以南京乡间为原点,以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日后也将会以乡土诗歌构筑江苏特色文化新地标。我们期待着,并为此努力。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南京乡间诗社 以乡土诗歌构筑江苏特色文化新地标”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我的家乡 南京

我的家乡 南京

雨花台,南京,杜鹃花,景区,梧桐树,杜牧,东吴,地形,花台,群雕,英雄,诗句,风景,雨花石,革命烈士,漫山遍野,三上,乾隆,云光法师,夏可,李白,梁代,桃花雨,王安石,红艳似,袭人,鲁迅,梧桐树下,烈士纪念碑,雨花阁

2009-01-30 #长篇故事

我只能在家乡土地上回味秋天 为了某种宁静的抵达 优美田园诗歌

我只能在家乡土地上回味秋天 为了某种宁静的抵达 优美田园诗歌

蕉园,家乡,绿色,蕉叶,一树,黄潮,天空,农家,土地,月亮,日子,村庄,生命,诗歌,颜色,会明,可增,如花,茂盛,黄充,作家出版社,和足,好的,汇成一,美和,蕉园里,周身,一大,初衷,乡民

2008-01-28 #故事大全

珠三角文化新地标——珠海大剧院设计背后的故事

珠三角文化新地标——珠海大剧院设计背后的故事

珠海,大剧院,设计,建筑,剧院,城市,文化,观众,钢结构,地区,中国,作用,剧场,功能,团队,地标,声学,珠江三角洲,小剧场,建筑师,形象,文化产业,标准,项目,空间,铝板,一座城,为保证,地标性建筑,大剧场

2018-11-14 #短篇故事

参观金牛新地标 金牛教师们表示幸福感“飙升”!

参观金牛新地标 金牛教师们表示幸福感“飙升”!

金牛区,教师,金牛,教师们,地标,金牛新,历史,学校,朋友圈,发展,活动,教育,退休教师,宋迪,范芮,四川在线,成都市金牛区,天回,市政公园,成都人,金牛公园,新桥社区,第十七幼儿园,音乐公园,主题,下一代,代表,劳动模范,凤凰山,十分重...

2009-01-14 #经典故事

封面评论|每个“新地标”背后 都有一段人与城的特别故事

封面评论|每个“新地标”背后 都有一段人与城的特别故事

成渝,新地标,城市,两地,人们,对话,洪崖洞,一城,二厂,喵儿,城市故事,大不同,新圣地,新生活,瓷器口,魅力之城,老成都,老重庆,青春无限,强势,回响,世代,一体,全场,主观题,个体,偏好,信仰,人群,代际

2013-01-02 #小故事

“两馆”齐飞 江西文化新地标正式起航

“两馆”齐飞 江西文化新地标正式起航

江西省,新馆,智慧,服务,古籍,江西省博物馆,活动,博物馆,文物,展览,开馆,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红色,观众,读者,小博,江西省图书馆,人脸识别,公众,图书馆,建筑面积,展厅,文化,无感,江西,特色,空间,负责人,青铜

2019-04-25 #故事大全

北京胡同里的下午茶新地标

北京胡同里的下午茶新地标

价格,口感,巧克力,内芯,凉粉,店名,感觉,木门,生茶,纽约,日式风格,海绵蛋糕,信玄饼,图中,白巧克力,茶都,美食,栏目,当儿,原因,人格,京城,亮点,冰棍,包裹,后院,告白,味道,回味,圣地

2009-12-10 #故事大全

再添城市景观新地标!唐山超级绿道开通 市民打卡新时尚「视频」

再添城市景观新地标!唐山超级绿道开通 市民打卡新时尚「视频」

唐山,市民,生态,城市,打卡,绿树,一花,刘洋,周鹏,杨健,景随步,薛龙,远山,休闲运动,三园,一湖,城市休闲,绿色景观,串珠,不锈钢,人行天桥,全长,凤凰,功能,和风,项目,投入使用,城市公园,城市交通,孩子

2010-12-29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