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已被古稀老人成功证明原创

时间:2008-12-31

哥德巴赫猜想和欧拉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42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侯绍胜宣布已彻底证明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侯绍胜筛法胜过世界著名的埃氏筛法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新思想无法否定 摘要古稀老人侯绍胜向世界宣布:他已经彻底证明了世界最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即“1+1”;他请求中国科学院组织多名专家审阅,并且给予答辩的机会。他请求首先审阅“侯绍胜筛法”及他“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新思想”。侯绍胜筛法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新思想是他证明猜想的两大理论基础。他把《哥德巴赫猜想,九千万元征解,问王元院士若干问题》发到数学中国网上,附件有《埃氏筛法的缺陷及理想最终筛法》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新思想》。这两篇论文去年10月已经有杂志发表。中山大学的马麟浚教授,黎百恬教授,均是1932年生,195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将近60年,还有其他教授参与了论文的修改工作。理想最终筛法就是侯绍胜筛法。他发布的九千万元征解是:谁能证明中国人不可能证明猜想是真理,就敬送他三千万元;谁能否定侯绍胜筛法就敬送他三千万元;谁能否定他证明猜想的数学新思想就敬送他三千万元。18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征解,却有人说,只有侯绍胜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公元前250年诞生了世界著名的埃氏筛法,这是数论中唯一的筛法,使用至今。在一系列整数中,有合数,也有素数,筛去(筛掉、划掉)每一个合数,同时保留每一个素数的方法称为筛法。侯绍胜等人指出了埃氏筛法的几个无法克服的缺陷,指出其最致命的缺陷是无法判断10m+1,10m+3,10m+7,10m+9,(m∈N),在什么情况下是合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素数?这是数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无限多的问题,而非个别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才导致哥德巴赫猜想无法证明! 2000年诞生了侯绍胜筛法,它的理论基础是侯绍胜发现并且证明的奇合数的10个分解公式。埃氏筛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侯氏筛法全部能够解决,而且比埃氏筛法更简单、更灵活;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埃氏筛法不能解决的全部问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已经在理论上证明了侯绍胜筛法是理想最终筛法!在筛法领域,这是2300年以来的最大事件。侯绍胜筛法事关中国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事关万代炎黄子孙的光荣和骄傲!如果侯绍胜筛法成立,其意义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因为如何判断一个整数是合数还是素数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数论必须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则是一个相对孤立的问题。所以侯绍胜筛法是否成立,应该有个明确的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中国人几乎人人皆知的“1+1”。陈景润,王元,杨乐等院士公开反对中国人试图证明猜想,他们预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能证明猜想,因为不知道证明它的数学思想。他们期待用新的数学思想研究猜想。证明“1+1”的数学新思想在哪里?难道要等上千年吗?新思想有哪些新发现和新的理论概括,又带来什么新方法证明猜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新思想”正面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1977年,侯绍胜证明了猜想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他特别强调说,满足充要条件的证明就是正确的证明,不满足充要条件的证明一定是错误的证明。这是最基本的数学理论,不应该有任何争议!过去270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就是不明白这个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包括“1+2”在内的所有研究都是在黑暗中的摸索。证明猜想的数学新思想有2个核心内容:一是必须满足充要条件;二是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原来是17个猜想的混合体。于是将它划分为17个相对简单的猜想,然后再集中兵力、各个围歼。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证明猜想中的运用。从此结束了在黑暗中摸索的历史,开始了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证明工作。 侯绍胜强调说,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数学上的充分必要条件科学原理,是他攻克猜想的两大锐利武器。“中国人不可能证明猜想”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和政治错误,可怕的是至今仍然被当作真理在执行!他问:为什么外国人就可能证明猜想而中国人就不可能?中国人为什么就不可能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侯绍胜反复强调说:“我全力研究猜想38年,我用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彻底证明了猜想。我的全部实践证明了 关于科学要创新的一系列指示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紧跟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的全部智慧和生命,就是我的中国梦!就是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就是我的最高理想!” 一、哥德巴赫猜想及其研究概况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中国人熟知的“1+1”,准确地说,“1+1”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代名词。由于陈景润事迹的报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1+1”和“1+2”,但是真正理解“1+1”和“1+2”的人恐怕不多。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Goldbach)在致世界最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两个猜想,用略为修改过的语言,这两个猜想可表述如下: A: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1+1”)。 B:任何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素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表示相信猜想是对的,但他不能给出证明。容易证明,B是A的推论,所以猜想A是最基本的。有人对3×10ˇ6注: 10ˇ6,表示10的6次方.因为网络上不能显示10的6次方,只好如此表示,下同,不再说明.以内的每一个偶数一一进行验算,都说明猜想A是成立的。关于猜想A的内容,甚至5、6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270年以来所有的数学家!全世界的数学家都说证明猜想难,很难,但是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却从来没有一个数学家能够说清楚! 从1742年到1920年,除了用具体偶数验证猜想外,没有任何进展。 1920年仆朗(V. Brun)改进了埃氏筛法,用于猜想的研究。然后有许多人参与:…,1963年,王元、潘承洞、巴尔巴恩都证明了“1+4”。1965年阿·维诺格拉朵夫、布赫夕塔布与意大利数学家朋比尼证明了“1+3”。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或为素数,或为两个素数的乘积。“1+2”被称为“陈氏定理”,并认为是“筛法发展的顶峰”。 世界数学界公认,用目前方法的改进是不可能证明猜想A的,要想证明猜想A,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数学思想。中科院的4位院士:陈景润,王元,潘承洞,杨乐,1992年曾经召开发布会,公开告诫人们不要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了,因为没有证明它的数学思想,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可能证明猜想A。受他们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审阅涉及到猜想的论文,甚至审阅不倒也不发表!然而这些院士却无法证明“中国人不可能证明猜想”是定理!尽管“中国人不可能证明猜想”是明显的谬论,然而却被当作定理、毫不动摇地执行到现在!甚至要纠正这个错误,竟然比纠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错误还要困难几万倍! 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大会的演讲中,把哥德巴赫猜想看成是以往遗留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介绍给20世纪的数学家来解决。1912年在剑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兰岛在他的演说中,将猜想A作为素数论中四个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加以推荐。 1921年,英国数学家哈代在歌本哈根召开的数学大会上说过,猜想A的困难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拟的。因此,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数论,也是整个数学中最著名与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2000年3月,英国费伯出版社和美国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联合悬赏100万美元向全世界征解,但至今无人能证明猜想。 事实充分说明,从1742年到现在根本没有找到证明猜想的正确数学思想!由此可知,没有正确的数学思想是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根本原因!虽然有了“1+2”的陈氏定理,但是陈氏定理没回答从6到充分大的区间内“1+2”是否成立?而且没有人知道充分大是多么大?显然的,充分有大越大,陈氏定理没有解决“1+2”的范围就越大!这本身就说明“1+2”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致命缺陷。现在全世界数学界公认,“1+2”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为证明“1+1”提供任何指导和帮助,而是期待以新的数学思想研究“1+1”。侯绍胜说:尽管如此,陈氏定理还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陈氏定理迫使数学家认识到过去的理论和方法与“1+1”完全绝缘,迫使数学家放弃始于“9+9”的理论和方法,迫使数学家寻找新的数学思想!如果没有陈氏定理,就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陈氏定理“1+2”至今46年了,现在仍有许多人在试图改进埃氏筛法,也有人试图改进“1+2”筛法,但是都没有收获。 过去270年不能证明猜想A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数学思想。没有正确数学理论指导的数学实践是盲动,理所当然不会成功。实践已经对过去270年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总结:其理论不能为证明猜想A提供任何理论基础,其方法不能为证明猜想A提供任何帮助。 27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证明猜想A,必须从0开始,从头开始,从寻找证明猜想A的新的数学思想开始!那么,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哪里?难道真的要等上千年吗?难道正确的数学思想要否定此前经典的数学理论吗?当然不会!新理论必须既符合此前已有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同时必须有新发现,和对新发现的理论概括,并且由此带来新的理论突破和新的方法突破。那么,全新的数学思想在哪里?全新的数学思想有哪些内容?这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口,是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华罗庚的希望 华罗庚是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他在1958年组织过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班。他希望中国人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做出成绩,为中国争光。当时这个猜想研究班被指责脱离了生产实际,被迫停止。陈景润、王元、潘承洞等人都是这个学习班的学员。陈景润证明了“1+2”,王元和潘承洞证明了“1+4”。虽然“1+2”和“1+4”不能为证明“1+1”提供任何理论基础和方法上的帮助,但是它们毕竟为中国争过光,所以说华罗庚的希望还是部分的实现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说,从1920年仆朗(V. Brun)改进了埃氏筛法,证明了“9+9”,到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1+2”既将“9+9”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挥到了光辉的顶点,同时也证明了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与“1+1”完全绝缘,实践宣判了这种理论的死刑。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1+4”、“1+3”和“1+2”是一种盲目的跟进!一直走到死胡同底才发现此路不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已被古稀老人成功证明原创”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数学故事——数学史上的趣味难题

数学故事——数学史上的趣味难题

内容,提出者,时间,研究进展,女生,问题,n次,散步者,英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格思里,柯克曼,柯尼斯,欧拉,理查·泰勒,费马,七桥,哥德巴赫猜想,之和,偶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学生,地图,国家,学生宿舍,才能,教师,支流

2020-09-05 #故事阅读

数学故事——数学史上的趣味难题

数学故事——数学史上的趣味难题

内容,提出者,时间,研究进展,女生,问题,n次,数学史,散步者,难题,数学难题,英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格思里,柯克曼,柯尼斯,欧拉,理查·泰勒,费马,七桥,之和,偶数,俄罗斯,哥德巴赫猜想,加里宁格勒,国家,学生,地图,学生宿舍,德国

2020-09-05 #短篇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 曾攻克世界顶尖数学难题 教子方法与众不同

数学家陈景润 曾攻克世界顶尖数学难题 教子方法与众不同

孩子,陈景润,陈由伟,儿子,父亲,玩具,好奇心,兴趣,方法,机会,数学家,世界,家长,精神,母亲,故事,按键,子继父业,数学研究,万青,陈景,道珍,在家里,名的,好朋友,润和,丈夫,中国,业务,哥德巴赫猜想

2018-12-08 #短篇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世界难题 背后苦行僧般的自律

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世界难题 背后苦行僧般的自律

陈景润,华罗庚,数学,时候,工作,父亲,问题,研究,曾国藩,厦门大学,数学家,世界,哥德巴赫猜想,北京,孩子,宿舍,山区,数学题,时间,母亲,福州,课程,沉浸在,王亚南,专家学者,天子,数学老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好的,考上了

2011-11-04 #小故事

普通人证明一个著名数学猜想的机会是0吗?

普通人证明一个著名数学猜想的机会是0吗?

证明出来,问题,普通人,素数,黎曼猜想,人类,数学,经历,非常简单,可能要,数学猜想,哥德巴赫,迈克尔,阿帝,偶数,个人,亚历,全世界,函数,哥德巴赫猜想,建议,才能,数人,数学家,数学界,机率,知识,笑话,遭遇,研究

2014-01-22 #故事会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陈景润,数学,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工作,世界,医院,数学界,皇后,素数,论文,哥德巴赫,欧拉,厦门大学,一大,之和,偶数,兴趣,对数,悬案,怪人,明珠,时间,方面,王冠,痴人,病房,难题,亲切地,德国数学家

2016-12-27 #故事会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陈景润,数学,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工作,世界,医院,数学界,皇后,素数,论文,哥德巴赫,欧拉,厦门大学,一大,之和,偶数,兴趣,对数,悬案,怪人,明珠,时间,方面,王冠,痴人,病房,难题,亲切地,德国数学家

2017-12-15 #故事会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简介和故事

陈景润,数学,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工作,世界,医院,数学界,皇后,素数,论文,哥德巴赫,欧拉,厦门大学,一大,之和,偶数,兴趣,对数,悬案,怪人,明珠,时间,方面,王冠,痴人,病房,难题,亲切地,德国数学家

2013-04-1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