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抗疫之下的中国医师节!今天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时间:2009-01-07

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提示:本文共有 44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这个新闻一出,

网友纷纷评论道

这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

在“生”与“死”之间奔波,

进行着无数场生命的接力。

为挽救生命,他们潜心专注;

为照看患者,他们时刻不怠。

他们为我们诠释了医者的担当

……

1. 不会怂的逆行者

2020年,一个名字响彻中国,

一个名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那就是,钟南山。

2003年非典,2020年新冠疫情,

两场凶险的战疫,

钟南山都临危受命,用白衣为甲,

永远站在第一线。

钟南山院士的贡献,被无数人所熟知。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

作为医生,钟南山的事业起步,

比大多数人都晚。

1955年,钟南山进入

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就读。

钟南山在北医就读时与同班同学的合影(左二为钟南山)

1971年9月,钟南山离开北京回到了广州。

在回到广州前,

钟南山其实干过很多工作,

当辅导员、在放射医学教研室任教,

再后来到农村也当过工人。

年轻时的钟南山

回到广州的钟南山,

去了当时并不起眼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那年他36岁。

初到医院时,

急于证明自己的钟南山想去外科。

但一位领导的话将他打入了冷宫:

“你已经36岁了,

还搞什么外科?”

于是,钟南山被安排到了医院急诊室

为了证明自己,

钟南山便开始刻苦钻研医术,

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

人变得越来越瘦,笔记却越来越厚。

大约半年后,

钟南山有了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

那时,医院的一位医生这样评价钟南山:

“他现在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啦!”

就在钟南山踌躇满志,

想在急诊方面继续钻研,

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命运又一次“安排”他转换方向。

在20世纪70年代初,

针对我国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情况,

周总理向医务界发出号召,

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好慢性支气管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的群防群治工作。

当时很多医生觉得

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没什么东西可搞,

都不想去。

当院长为选派钟南山

去慢支炎防治小组的事来找他时,

他马上就应允了,钟南山认为,

自己是党员,应该听从安排。

在这里,他们所干的活,

就是三天两头为慢支炎患者检查身体,

照看着患者们蹲在墙角晒太阳。

对比起昔日忙碌的急诊工作来,

钟南山简直就闷得慌。

这一天,

他心绪不宁地

走在晒着太阳的慢支炎患者中,

走着走着,

他瞧见病人吐在地上的痰。

看着看着,钟南山竟然蹲了下去。

他发现病人吐出的痰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各有各的不同,

即使是一个人吐出的痰也多不相同。

看到一直蹲着的钟南山,

病人们以为钟医生丢失了什么东西,

却不知,他正在寻找解救他们的妙方。

也是从那个时刻开始,

钟南山就走上了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道路。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艰难征途中,

他义无反顾地奔赴疫区,

不眠不休监测病人病情,

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

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

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1月28日(腊月二十八),钟南山(前一)在ICU监护中心查房。

十七年后,

面对新冠疫情,84岁的他再出征!

面对爆发初期未知的风险,

他第一时间逆行到战“疫”一线!

荣获“共和国勋章”,

“国士无双”这四个字

便是对钟老累累功勋的最佳注解

……

2. “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这张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

哽咽落泪的动图一度刷屏

……

这张图片的主人公是

此次“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

获得者张伯礼。

尽管身经百战,回顾战疫岁月,

72岁的张院士,仍几度潸然泪下

……

这一幕,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网友们纷纷表示,真的太不容易了。

今年,大年初三,

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他,

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

从这一天开始,72岁的张伯礼院士

就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由于过度的劳累,

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

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命令他住院治疗。

2月19日凌晨,

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

大家都十分紧张他的身体,

为了让大家放松,

他笑着说道:

“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

必须卧床,

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

张伯礼急了,

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

最后住了一个星期

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医疗队成员,

到武汉后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他,

张院士却说:

“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真难想象,这位在病房里

穿着厚重隔离服的人,

竟是一位

刚做过胆囊摘除手术的72岁老人。

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伯礼从1999年开始就主攻方剂。

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

把中药成分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推出了方便于大众服用的中成药。

在武汉苦战的82天里,

他将老祖宗的智慧与现代医学完美的结合。

在此次疫情中,

藿香正气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被列入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和临床效果,

筛选出对抗病毒的中成药。

这背后,张伯礼称得上是第一功臣。

3.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

2020年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肆虐。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9公里左右的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度成为了“风暴眼”,

时任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

也因此备受关注。

1963年12月,

张定宇出生在武汉市汉正街。

小时候,他跟着哥哥,

跑遍了那里的每一条街巷。

1981年,

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

但不幸的是,

在他大学期间,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

因患上了一种名叫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病,

不治身亡。

哥哥的离世,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痛,

他的心里也因此一直与传染病较着劲。

从医学院毕业后,

张定宇进入武汉市第四医院。

个头不高、浓眉大眼、身材清瘦、医术精湛,

说话办事风风火火,严肃认真从不服输,

这是他留给所有人的印象。

出色的表现使他成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

从医生、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

直到副院长。

2013年12月,

张定宇调任金银潭医院院长。

金银潭医院,几年前由武汉三家

具有传染病业务的医疗单位合并而成。

相比许多综合型医院,业务比较单调。

尽管医院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但他却没有灰心。

他开始尝试各种探索、进行多方突破。

是做专科医院?综合医院?

创伤中心?肝移植技术?

后来,他的思路逐渐清晰:

还是立足传染病业务,这才是正路。

金银潭医院也因此

成为了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

这次疫情,张定宇作为金银潭医院的院长,

带领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

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那段时间,张定宇的作息都是

每天凌晨2点躺下,4点又得重新爬起来,

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1月14日,张定宇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的妻子

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一向镇定的张定宇,突然慌了神。

晚上在开车去探望妻子的路上,他哭了。

相伴28年,

那是最令他害怕的一个晚上。

坐在隔离病房里,张定宇陪妻子聊了会天。

看着她呼吸窘迫、虚弱不堪的样子,

张定宇十分痛苦。

之后的三四天里,

金银潭医院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

张定宇分身乏术,实在顾不上再去探望妻子。

他非常内疚地说:“我也许是个好医生,

但不是个好丈夫。”

但那时还很少有人知道

张定宇患上了“渐冻症”,

他腿部肌肉正在逐渐萎缩、坏死。

他的生命也在逐渐进入倒计时,

他在用自己一瘸一拐的双腿

拼命与时间赛跑。

“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

我必须跑得更快,

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我必须跑得更快,

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面对肆虐的病毒,张定宇这样说道。

4. 她铸造出一个个生物盾牌

2017年,有一部让全中国人

都热血沸腾的电影《战狼2》。

影片中,有Dr.chen

保护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的一幕。

片中令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

其原型正是曾蔓延非洲的“埃博拉”病毒,

而Dr.chen的原型

就是被誉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

陈薇少将。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

作为生物科学家的直觉告诉她,

ω干扰素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尽早控制疫情,

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

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

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

零距离接触。

在三级负压实验室工作时间太久,

人会出现缺氧并伴有剧烈头痛的症状。

但为了和病毒争夺时间,

陈薇每次进实验室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

就这样历经了50多天的日夜奋战,

她和她的团队终于用实验证明了:

干扰素ω在体内外,

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

之后,她又跑遍了

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

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并收集数据,

她率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

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并在抑制非典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2003年非典,

还是2017年非洲埃博拉病毒

……

每一次,她都在。

此次武汉疫情发生后,

身为军人的她再次临危受命,

逆行武汉冲上了前线。

解放军直飞武汉

1月25日大年初一,

就是她率领着军队专家组,

乘专机驰援武汉。

陈薇少将在武汉金银潭医

进驻武汉后,

他们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

在1月30日上午开始运行。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内,陈薇和同事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在武汉临床检测遭遇瓶颈期时,

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陈薇和她的团队深入

疫区开展科研攻关时起,

他们的每一项科研进展都备受关注。

临床试验中,

陈薇团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先从最少剂量、最小数量志愿者着手试验,

观察疫苗的安全性。

这次疫苗的研发和试验,

与陈薇之前参与过的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新型疫苗

研制任务有很大不同。

疫苗能顺利进入临床试验的背后,

是需要比平时多三十倍的工作量。

谈到此次疫苗的研制,

陈薇说道:

“我们的团队研发能走到今天,

过程中首要的是团队的定力,

还有我们对自己技术的信心,

还有对国内外法规的了解。

我们把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

应该说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用上了!”

为尽快破解病毒密码,研制出疫苗,

陈薇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

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

以军人的使命刻苦攻关,

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

团队不断取得突破。

曾经有人这样问陈薇:

“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

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她的回答很干脆:

“穿上这身军装

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

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8月16日晚,

一则关于新冠疫苗的好消息在网上刷屏!

由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

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专利申请,

已被授予专利权,

这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5. 白衣为甲,披荆斩棘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医护人员们挺身而出,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

白衣战士们冲锋在前。

一个个熟悉的陌生的身影,

活跃在抗疫一线

……

厚重的防护装备遮住了他们的面庞,留给世界的只有最美的背影。

临行不舍,拎着包背着行囊,多想再陪你一会儿。

这大概是他们今生最难忘的除夕,虽然他们没有立生死状,没有惊天动地,但是却一直在坚守。

没有床,没有座椅,他们连身上的防护服都没空脱掉,争分夺秒地在与死神抢人。

8月16日,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检中心的医护人员送完核酸样本后,看到核酸样本变少,开心到跳舞庆祝。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向白衣战士们

致敬!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抗疫之下的中国医师节!今天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医师节”|回顾四个感人抗疫故事 你还记得他们吗?

“中国医师节”|回顾四个感人抗疫故事 你还记得他们吗?

妈妈,疫情,父亲,刘瑞,孩子,弟弟,母亲,医生,防控,一线,白衣战士,肺炎,计划,战士,电话,病魔,芦苇,刘玉,曾迪,工作,父亲的病,儿子,妻子,未婚妻,生命,王佳钰,王梅芳,新型冠状病毒,这句话,医护人员

2010-03-28 #故事大全

中国医师节 来听听这些医师的故事!

中国医师节 来听听这些医师的故事!

患者,李新,病人,医生,尘肺病,器官,疫情,工作,黄建华,江西,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医师,武汉,肺炎,病情,监护室,职责,管理,救死扶伤,武汉市第五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肾移植,人民,保护神,医疗队,尘肺,手套,技术,新生

2017-01-01 #小故事

为什么要有科学?——让我们和科学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为什么要有科学?——让我们和科学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科学,研究,R.,人类,历史,美国,基础,生态系统,政府,数据,科学研究,资源,问题,重要性,工作,作为一名,我们必须,世界,事情,公众,孩子,方面,机器,应用,投资,中提,本杰明,人类健康,很重要,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020-05-15 #故事大全

致敬中国医师节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等您来诉说!医师节医患故事

致敬中国医师节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等您来诉说!医师节医患故事

一面,医患,故事,病人,征集,医患关系,新时代,浏阳市人民医院,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上门服务,医生,中国,主题,体裁,作品,医师,内容,字数,原稿,底稿,征文,护士,母乳,散文,来稿,浏阳,相互理解,社会,随笔

2014-02-22 #故事会

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

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

患者,医师,医生,临潼区,李岳,团队,韩宏,患儿,工作,西安市,病区,服务,全心全,科室,中医药,儿科,亲人,儿童,先进个人,妇幼保健院,中医,力量,医院,称号,时刻,生命,病人,疾病,救治,孔庆

2017-05-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今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日 让我们一起祝袁老先生生日快乐

今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日 让我们一起祝袁老先生生日快乐

先生,老先生,袁隆平,水稻,目标,我国,产量,人口,稻田,杂交水稻,亩产量,日子,生日快乐,耐碱,身体,距离,长势,养老,研究,今天是,一个中国,没有选择,区的,第一时间,上水,中观,充分利用,全国,农民,原因

2019-01-18 #长篇故事

中国医师节 致敬最美逆行者

中国医师节 致敬最美逆行者

书法家,书法,作品,白衣天使,展览,记录下,刘冕,苏士澍,艺术中心,一线,医师,主题,为题,书法展,事迹,免费参观,北京晚报,精品,大部分,直抒胸臆,故事,来源,流程,编辑,观众,记者,创作,传播,医护,为庆祝

2014-06-03 #故事阅读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谢谢你 让西安如此自豪!今天我们一起听你和西安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谢谢你 让西安如此自豪!今天我们一起听你和西安的故事……

苏权,西安,港珠澳大桥,桥梁,科技,西安公路学院,大桥,世界,广东省,技术,香港,科研,告诉记者,长安大学,发展,建设,全球,大会,广东,伶仃洋,全国,建桥,故事,长安,科技创新,专业,专家,元素,总工程师,摊铺机

2012-10-08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