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五:我们有自己的导弹了

时间:2009-01-15

苏联政府还同时撕毁两国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止了343项专家合同和257项科研合同,断绝了火箭燃料的供应

提示:本文共有 19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1960年7月16日,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将援华的专家和顾问全部召回,而且不等中国答复,就在10天后通知所有专家都要在7、8月份离境。苏联政府还同时撕毁两国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止了343项专家合同和257项科研合同,断绝了火箭燃料的供应。

燃料就像是炸弹中的炸药一样,是导弹的食粮。没有燃料,导弹就是一个无用的空壳。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火箭推进剂的生产技术,失去了援助,研制工作几乎等于前功尽弃,岌岌可危。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还能否继续前进?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一次新的考验。

00:47

▲《国家命运》: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

消息传到北戴河。正在这里办公的毛泽东对前来汇报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说: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否则,这笔账以后是很难还的!

他不仅没有任何的沮丧,相反还强调,

苏联人走了,但我们的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马。

1960年,中华大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自然灾害,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国防科技研制工作的脚步也放慢了。就在这时,我国登山健儿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给在困难中苦斗的中国人民带来极大振奋。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对科学家们说:

我们在尖端技术上,也要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迎难而上,不断前进。

1960年7月和1961年8月,聂荣臻两次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建议,力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攻关,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接受了聂荣臻的建议。

由于中国的导弹研制一开始就以自力更生为主要方针,因此,苏联技术援助的中止并未造成根本性的影响。相反,苏联撤走专家的现实,迫使中国更快地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上进入科研攻关的新阶段。

在周恩来和聂荣臻的亲自指挥下,航天战线开始了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周恩来鼓励科技工作者说:

苏联采取掐脖子的办法,想把我们的火箭事业扼杀在摇篮里,那是办不到的,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也是有智慧的民族,没有什么力量能压服我们,也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把火箭送上天。

聂荣臻元帅多次亲临国防部五院和酒泉发射基地,和钱学森一起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从基础研究开始,一道攻关。研制工作再次步入快车道,不久后,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火箭推进剂就运抵发射基地。

1960年9月10日,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20天,我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一枚P-2弹道导弹,写下了中国导弹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公里后,弹头准确命中目标区,导弹技术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亲自主持试验的聂荣臻元帅高兴地宣布:

从此,我们有自己的导弹了。

东风一号试验成功的喜讯传到上海,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探空火箭研制的技术人员。

1960年,探空火箭的发射工作移师到了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的一处荒无人烟的山坳里,代号“603”的探空火箭试验基地正式建成。这年6月底,第一枚T-7探空火箭加工完成,运抵刚刚交付使用的发射场。7月1日火箭进行试射。然而,点火后发动机的管路突然发生爆裂,发射失败了。

12月,经过近半年时间改进的T-7火箭再次进行试验。为了鼓励科研人员,钱学森亲自来到603发射场,指挥火箭发射任务。12月28日清晨,场区的气象条件符合发射要求,发射进入了预定程序。但当火箭完成推进剂加注后,天气突变,风雨交加,发射只得暂停。

接下来的时间里,气象人员不断测量风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风速虽然不断变小,但仍大于6米/秒的允许风速。终于风速减小到了4米/秒,现场指挥决定继续发射。可就在要下达点火口令时,风速又突然变大,考虑到钱学森已在风雨中等待了很长时间,现场指挥决定闯一次试试。结果,点火后,火箭虽然升空了,但却过早转向,没有达到预定高度。

钱学森在离开现场前,对火箭飞行中可以目视的一段现象做了分析。他认为,失败是由于切变风引起火箭飞行失稳造成的。

根据钱学森的判断,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在T-7火箭的尾部串联一枚固体助推器,这样火箭飞出发射架时速度就会提高,风的影响就相对变小,发射的高度就会增加。按照这个办法,火箭串联了助推器后,又进行了4次试验都获得成功,而且飞行高度也从8公里提高到了60公里。

T-7是我国第一代气象火箭中的率先型号,也是我国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探空火箭。这枚火箭由固体燃料助推器和液体燃料主火箭串联而成,主火箭采取自燃推进剂,起飞重量1138公斤,可以探测40~60公里以下的大气温度、气压、风向和风速,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次来之不易的突破,由此揭开了我国火箭探空活动的序幕。

——《天地交响》连载五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兰宁远

编辑 | 何书雨、王艳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五:我们有自己的导弹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两弹一星往事——“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一

两弹一星往事——“东方红一号”系列故事之一

钱学森,导弹,事业,火箭,中国人,东方红一号,冯·卡门,中国,外国人,我国,周恩来,聂荣臻,陈赓,20世纪,中央军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世界,一家,原子能,国防科技,国防部,科学家,航天,航天事业,院长,领域,研究,中国火箭,工程控制论,空...

2012-01-07 #小故事

纪念中国航天日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故事 发射50年依旧在飞行

纪念中国航天日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故事 发射50年依旧在飞行

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难题,东方红一号,人员,技术,温度,轨道,东方红,世界,乐曲,亮度,方案,方程式,运行,科研人员,人们,导弹,我国,探空火箭,火箭,温控,系统,距离,难度,变化,监听,观测,中国第一

2011-06-16 #故事阅读

“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故事

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地面,技术,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造卫星,建议,工程,时间,音乐,突破,观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红一,钱学森,钱老,技术人员,中国共产党,广播电台,事业,乐曲,丰碑,乐音,国家,代号,任务

2010-11-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前锋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前锋故事

前锋,东方红一号,中国航天,同系,林春,军工,时间,航天,卫星发射,工程师,技术,项目,产业,任务,团队,基础,技术支持,收音机,晶片,发展,测试,中国人,厨电品牌,我国,东方红,品牌,品质,外国,国民,总工程师

2011-03-14 #经典故事

全片首发:《推举“东方红”——航天四院人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

全片首发:《推举“东方红”——航天四院人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

四院,固体,动力,院长,林钰,邓红,星宇,机场高速,编辑,专题,书记,党政,任务,单位,发射成功,型号,形势,机关,深空,正职,法宝,班子成员,航天,问题,领导,宣传,谈话,你必须,更美好,有一种

2017-01-23 #经典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背后的故事

卫星,东方红一号,精神,东方红,乐音,乐曲,装置,声音,手摇计算机,邓稼先,展览,中央,任务,领导,航天人,乐器,创举,原子弹,名字,史诗,天问,情况,收音机,轨道,试验,中国第一,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和同事,铝板琴

2014-05-25 #故事大全

中国卫星故事: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版星链”

中国卫星故事: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版星链”

东方红一号,卫星,互联网,全球,建设,优势,我国,技术,美国,项目,领先,前人,北斗,外国,天基,强国,星座,科技,网络,计划,集团公司,鸿雁,是我国,中国版,中国卫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网络通信,戚发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12-10-18 #故事会

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

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

卫星,火箭,东方红一号,计算机,速度,程序,工作,用的是,作者,人们,任务,媒体,地址,存储器,星体,笔者,飞天,运行,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外存,导线,战士,测控站,编制,说法,中国第一,几天后,观测到,张武

2015-09-07 #经典故事